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唐朝的开国和发展PPT课件

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2)经济-大力发展生产 (3)文化-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概括历代盛世,简述 你对历史上盛世现象 出现的原因和规律的 认识。
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开皇之治、贞光之治、开元盛世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 强,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和睦,文化 发达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利用高宗懦弱多病,乘机干预朝政 本身的出色才干
2、政绩: 政治-破格用人 经济-发展农业
生产 文化-发展科举
3、评价:
四、开元之治
1、出现原因: (1)结束了政局动荡的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2)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力图改革,重用有才能
的人 (3)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 启示:国家要强盛,统治者必须励精图治 ,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发展社会经 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2、唐的统一: (1)是正确的军事行动计划的结果 (2)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 (2)隋的建设和繁荣为其奠定基础 (3)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太宗 的政绩 (1)政治- A、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 (2)经济- A、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B、戒奢从简 (3)文化-举科举,大办学校
原因:1)前代积累的基础 2)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3)良好的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4)统治者的个人素质 5)人民的辛勤劳动奠定物质基础 6)其他因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
评价:进步作用-人民生活安定富足 但封建统治各阶级地位没变,基本矛盾没变
思考: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共同之处
唐朝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唐朝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唐朝建立:唐朝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的。
李渊在战乱的时期,趁着隋朝灭亡后的混乱,成功发动兵变,建立了唐朝。
李渊称帝后即位,国号唐,定都长安,开天辟地、圣武皇帝、文皇帝。
2. 唐太宗的统一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统一天下的大业。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厉行节俭、崇尚文治、一统中原、北伐废突厥、征服吐蕃,最终使得中国版图达到了盛世的疆土。
3. 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人文开放,文化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位期间,实行了许多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外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了对外贸易。
4.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在唐德宗朝代,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5. 唐朝的灭亡:唐朝在907年正式灭亡,结束了长达290年的统治。
唐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内外交困、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
二、经济1. 租庸调制:唐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即农民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劳役,作为税收,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国家的税收收入。
2. 唐玄宗时期的盛世繁荣: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巅峰。
在此期间,实行了各种措施,如减轻农民赋税、发展对外贸易、降低关税等,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3. 唐朝对外贸易:唐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主要是丝绸、茶叶、香料、瓷器等商品出口,从阿拉伯到日本等都有唐朝的商人活动。
4. 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个时期虽然唐国人口不断增长,但秦、秦秦时,但由于农民生产人口虽然多,但受政府重税大赋的压迫,导致了共和主义等农民起义的爆发,也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5. 降低关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唐朝各个时期都实行了一些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降低关税、扶持农民、发展手工业、开发新的农田等。
三、文化1.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他们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历史

中文名称: 唐朝 英文名称: Tang Dynasty 简称: 大唐,唐代,唐国,唐 首都: 长安(今西安) 主要城市: 长安,洛阳,太原,越州,成都等 货币: 开元通宝 政治体制: 君主制 主要民族: 汉族 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 末代皇帝: 唐哀帝李柷(chu四声)
Ⅰ。唐朝建立。 Ⅱ。贞观之治。 Ⅲ。武周代唐。 Ⅳ。韦后当权。 Ⅴ。开元盛世。 Ⅵ。安史之乱。 Ⅶ。唐朝衰落。 Ⅷ。元和中兴。 Ⅸ。宣宗之治。 Ⅹ。唐朝灭亡。
韦皇后
韦后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 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 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 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 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 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 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 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下发动政变,诛杀 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简 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 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其鼎盛时期是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 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 (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共历 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 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 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唐朝盛世年年

唐朝盛世年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从公元618年到907年,长达289年的时间里,唐朝维持了长治久安的政治环境,繁荣了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
无论是政治风云的变迁,还是社会文化的进步,唐朝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被后人赞美为“盛世”。
一、政治治理:明君与贤臣并举唐朝盛世的第一要素在于其出色的政治治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了国家的快速发展。
李世民推崇贤臣,任用能力出众的官员,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朝,官员的选拔制度基于科举制度,考取进士的人才得以涌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二、繁荣经济:国力昌盛唐朝盛世的第二要素在于其繁荣的经济。
唐朝以农业立国,大力发展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流,实行农田水利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唐朝还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货币和市场体系,促进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三、繁荣文化:灿烂的文化艺术唐朝盛世的第三要素在于其灿烂的文化艺术。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著名的诗人杜甫、李白等相继出现,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同时,唐朝还倡导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汇聚了大量外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四、强盛军事:边疆安宁唐朝盛世的第四要素在于其强盛的军事实力。
唐朝实行了边防长城的修建和巡逻制度,保卫国家的领土安全。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同时也确保了象征国家实力的国境安宁。
唐朝迎接到多次的胜利,大力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威望。
总结:唐朝盛世年年,既有政治治理的明君贤臣,也有经济的昌盛与文化的繁荣。
政治方面,唐朝推崇贤臣,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经济方面,唐朝以农业为主导,发展农业和商业,建立货币和市场体系;文化方面,唐朝文化艺术繁荣,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军事方面,唐朝实行了边防长城制度,保障了国家边疆的安宁。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唐朝贞观之治:
628年,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生活改善。
措施——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②革新政治,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
经济方面:①轻摇薄赋,劝课农桑。
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②戒奢从简。
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三、武则天统治(唐高宗→武则天):
武则天建立“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
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四、开元之治:
1、措施:A、选贤任能(姚崇、宋璟),改革吏治(精简、考核);B、大力发展生产;C、限制佛教;D、实行募兵制;E、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2、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改)

唐朝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为海上交通和地理探索提供了重 要的技术支持。
天文历法成就
天文仪器
天文观测
唐朝时期,制造了多种精密的天文仪 器,如浑仪、简仪等,用于观测天象 和制定历法。
唐朝时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天文 观测活动,记录了丰富的天象资料, 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法制定
唐朝制定了多部历法,如《大衍历》、 《宣明历》等,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 活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完善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完善, 如设立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分科考 试;实行糊名制、誊录制等措施,确保 考试公正;建立及第后释褐授官制度, 使及第者得以快速进入仕途。
VS
科举制度的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突破了 门第限制,扩大了取士范围,为庶族地主 和寒门士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同时,科举 制度也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继续推 行改革,加强文化教育,发展对 外贸易,使唐朝达到巅峰。
经济发展高峰
农业繁荣
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鼓励农业生产,兴修 水利,提高粮食产量。
商业兴盛
唐朝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吸 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前来贸 易。
货币流通
唐朝实行开元通宝等货币 政策,促进了货币流通和 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改)
• 唐朝开国背景与历史 • 唐朝盛世表现及原因 • 唐朝政治制度与变革 • 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政策 • 唐朝科技成就与贡献 • 唐朝文学艺术代表作品及影响
01
唐朝开国背景与历史
隋朝灭亡原因
隋炀帝暴政
01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尖
第7讲短暂的隋朝和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规范答案 (1)有。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灭亡”之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 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 的“贞观之治”。 (2)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调整统治政策,以 缓和阶级矛盾。 (3)农民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 政策,爱惜民力,终于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但这种治世局面只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的。 由于其地主阶级的本性,农民所受的剥削仍然很重。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讲的重点内容有:隋朝的统一和历史地位,
唐朝前期的盛世。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历 史意义和隋朝的大运河等一直是近年高考关注的重 点。“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尝试命题2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
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政治制度: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对唐朝及以后 历代王朝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经济:隋朝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 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 建设,都为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经验教训:隋朝因暴政而亡,客观上为唐初统 治者提供了反面经验和教训,促使唐朝前期连续出 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1分)理由何在?(4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
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贞观之治”中能够得出什
么认识?(4分)
答卷抽样 答:(1)有。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 治,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百姓”力量巨大。调整统治政策,以确保自 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3)人民的负担沉重。 (4)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缓和社会矛盾,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四章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庄稼丰收),米斗三四 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 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 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贞观政要》卷一
经 济
文 化
发展农业 发展科举
“盛世”的实质:
封建剥削和压迫仍然存在,只是统治者把剥削 和压迫限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思考: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出现的规律?盛 世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1.从背景上看:
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出 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 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贞观之治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王珪曰:“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 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 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
《唐律》比《秦律》减少160条死刑条款。 如规定:对孕妇处以死刑,要在产后百日执行。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体现仁德,保护了劳动力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 生活改善
“贞观之治”盛世的表现
• • • •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风淳厚,生活改善 民族关系融洽 中外交流繁荣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掌权: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政绩: 农业、用人、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