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共5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共52张ppt)

“浮光掠影”pk“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影子掠过 一样,一晃就消失。偏重于印象不深。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偏重于观察时间短、 不细致、不深入,只用对象只限于‚人‛。 例: (1)除了兵马俑,我只 走马观花 地看过华清池。 (2) 这个电视剧我看过,但是 浮光掠影 ,印象不深。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❶列举荆浩事例,并引 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话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 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❷从而使使论证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
6.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 析其作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 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❶正面列举荆浩的事 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意境 惆怅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mù lüè lín xiōng
jìng chóu chàng
zhì
xuàn
“胸有成竹”pk“胜券在握”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 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把握。 ‚胜券在握‛指对现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把握。一般是指竞 赛类型的事情,是说人非常有把握,很有可能成功。 例: (1)今天是期末大考,我 胸有成竹 地走进考场。 (2)赛跑将达终点,他遥遥领先,已是胜券在握。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 到 ‚意境‛一词,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意境吗? 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 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 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 景物相交融而1907—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 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 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 其擅长画牛。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29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29张ppt)

整体感知
第1部分(1) 第2部分(2—4)
点明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
第3部分(5—8)
如何获得意境。
第4部分(9—10) 意境和意匠的关系。
整体感知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
14 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李 可 染 ( 1907—1989 ) , 江 苏 徐 州 人 。 中 国 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 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 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 其擅长画牛。
代 表 画 作 : 《 漓 江 胜 境 图 》《 万 山 红 遍 》 《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 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让我们明白如何欣赏山水画,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力。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是为更好地探讨山水画的意境,诗词中也是写景与写情相结合,也很有意境,强调了要长期观察事物,使作者的美学观念更有说服力。
①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作树没者有特定认的时为间的意事例;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写景,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 舍的思想感情;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具有“缘物寄情”的特点, 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赞叹之情。
在作者看来,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 意境是相通的。而且举例的诗句大家都比较熟悉,因此,以诗句为例, 更容易把问题说清楚,更易于理解,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在本幅作品中,枯树站在江边,怪石嶙峋。大江 之上一支小船在寒江独钓。对岸一排排枝桠小树, 再远处出现茫茫大山,在大山之上又好像有皑皑白 雪,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道理论证)
学 学

以 作
画 ,
致 悟
境 创
用 境

学以致用
作者对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要熟悉自己的写作对象,下笔以前,需要全面观 察,把握其精神实质。
学以致用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 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 画的。” 启示:写作不能照搬现实中的景、物、事。而应投入情 感,加以渲染,才会动人。
学以致用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 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写作应以情动人。假、大、空的文章读来必然味 同嚼蜡。
学以致用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 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写作应有独创性。名家文章,必然有其独特的视 角,或者体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习论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
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

二 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
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
有了灵魂。
学以致用
再观几幅名画,从景、境、情几个方面细细品味,用以下句式 谈谈画作带给你的美感体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苏 州 四 柏 树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 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 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 ,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的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 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 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指对现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把握。一般是指竞赛类型的事情,是说人非常有把握, 很有可能成功。 例:(1)今天是期末大考,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2)演讲比赛过程中,李明仿佛胜券在握了,他趾高气扬地站在台下等着领奖。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 (议论句、设问句、一些有标志性词语的句子。)
山水 画的 意境
提出问题(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获得意境的途径
解决问题(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再读课文,研读文本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点明作者的美学观点,揭示 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3、在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 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的诗句,说明诗歌 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 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 字令三首》,进一步说 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 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5——10 段进行概括。
●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梳理 要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4张ppt)
❷总领了全文。
2.读课文第②段:说说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 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 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 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 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 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 景与情要结合。
3. 作者在第③段列举李白的诗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公式❶通过列举……的例子❷更加充 分确凿地论证了……❸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 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❶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 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 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 手段(9)❷有了意境,没有意 匠,意境也就落了空(10)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 为本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 (1-4)
接着:阐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 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5.第⑥段是如何论述(如何论述=论证思路) 意境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
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然后: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事例, 论证这个观点;
最后:反面假设得出结论“对 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 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赛跑将达终点,他遥遥领先,已是胜券在握。
“浮光掠影”pk“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影子 掠过一样,一晃就消失。偏重于印象不深。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偏重于观察时间 短、不细致、不深入,只用对象只限于“人”。
例: (1)除了兵马俑,我只 走马观花 地看过华清池。 (2) 这个电视剧我看过,但是 浮光掠影 ,印象不深。
7.第⑩段:引用杜甫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道理(引用)论证: 通过引用杜甫的两 句话,论证了:“意 境和意匠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这一 论点,使文章更具 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8张PPT)

⑷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 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
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
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 得灵秀的山水画。
苏 州 四 柏 树
2、道理论证:
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 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 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 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 增强说服力。
初步感知文意
3.为了说清楚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往往这 样做: 以诗词等为例加以说明(而不是直接拿 具体的画作来说事)
比如文中就举了李太白的送别诗《送孟 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 首》等来证明关于山水画意境的某些观 点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 白话译文 【其二】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3)引用“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 青天”“造化在手”等语句,证明了 要深入全 面地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 予对象以生命的观点。
(4)引用毛主席《沁园春·雪》中的词句“北国 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表明 无论写 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 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 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题二)
划分层次
• 依据上述解读,请你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各层 次意思,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 上的特点。
山水 画的 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1---4)
论述怎样获得“意境”
(5---8)
论述“意境”与“意匠” 的关系 (9---10)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 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 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题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2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2张PPT)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 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 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 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 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 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 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 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 收后喜悦的气氛。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 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 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 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思考3:本文在阐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时 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探究②:我认为不合适。画和诗虽然是融合的关系,但是由于 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因此就各具特色,各有限制。我们说王 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仅是指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以古诗词为例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 是不合适的。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 《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 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 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 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 “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 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 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 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引出对“意境”的产生等内容的论述。 第6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画和诗虽然是融合的关系,但是由于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因此就各具特色,各有限制。

《山水画的意境》PPT精品课件

《山水画的意境》PPT精品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 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 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 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 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 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 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拓展延伸
《万山红遍》-李可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 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 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 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 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 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 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 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 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 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 即意匠。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 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获得意境的产生必须身 琳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 紧密结合的产物。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4、依据课文的论述,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怎 样的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 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 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 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六、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 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 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4、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例句画松树和苏州四 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 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 终创造出来。
5、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 有哪些内容?
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 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 感的强烈愿望。
七、课堂小结
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意 境的营造。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作者身临 其境,对客观对象的长期观察。要想作品 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格,离不开个人情感 的倾注。由此可见,文艺作品不能简单重 复别人,要有自己的深刻感受。
八.拓展延伸-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欣赏李可染老师的画作《万山红遍》
五、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这几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 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 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
2、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 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 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 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 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 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 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 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李可染】(1907—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 弟子。72岁任中国美 术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画研究院院长。晚 年用笔趋于老辣。擅 长画山水、人物,尤 其擅长画牛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 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 得体会。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 “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3、第6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什么?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 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 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
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 方法
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不要总觉得被轻视,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分量。 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关心自己的灵魂,从来不早,也不会晚。 每件事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引用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 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 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 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 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 ,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 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14、山水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艺术 审美情趣。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 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 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 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 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 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 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 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 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