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串讲资料:小说部分
大学语文小说写作课程教案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小说写作技巧,包括构思、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或文学爱好者教学时间:16周教学内容:第一周:小说概述- 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与散文、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第二周:小说的基本要素- 人物:人物的塑造与性格刻画- 情节:情节的安排与推进- 环境与背景:环境描写与背景交代- 语言:小说语言的特色与运用第三周: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类型与结构- 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安排- 节奏与张力的把握第四周:小说的写作技巧- 情节构思与创意- 人物塑造与对话技巧- 环境与背景的描写方法-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第五周:短篇小说写作实践-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短篇小说的创作- 教师点评与指导第六周:中篇小说写作实践-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中篇小说的创作- 教师点评与指导第七周:长篇小说写作实践-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 教师点评与指导第八周:小说的修改与完善-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与完善- 教师点评与指导第九周:小说的发表与传播- 小说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途径- 小说作品的自我推销与发表- 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互动第十周:小说的主题与思想- 小说主题的提炼与表达- 小说中的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 小说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价值第十一周:小说的文化研究- 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 小说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小说的跨文化交流与影响第十二周:小说的批评与鉴赏- 小说的批评标准与方法- 小说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成就- 学生进行小说批评与鉴赏的实践第十三周:小说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人物塑造的误区与对策- 情节安排的不足与改进- 语言运用的瑕疵与修正第十四周:小说写作的个性与创新- 小说写作的个性表达- 创新思维在小说写作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创新性小说创作的实践第十五周:小说写作的交流与分享- 学生之间的小说写作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说作品的分享会- 学生相互点评与学习第十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 学生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 优秀作品展示与交流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小说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大学语文讲义】小说

明小说典型代表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清代小说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四大谴责小说
– 官场现行记 – 孽海花 – 老残游记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 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 把妹妹忘了" 忽见人说: 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 来了.'"又 连忙就走" 宝玉爱黛玉, 来了.'"又"连忙就走".宝玉爱黛玉, 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 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 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 曾经游移不定的. 曾经游移不定的. 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 作者将黛玉,宝钗, 面写有什么深意呢? 面写有什么深意呢
宝玉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 正准备将落花送进池中,黛玉说她早已准 备了一个花冢,正来葬花.黛玉发现《西 厢记》,宝玉借书中词句,向黛玉表白. 黛玉觉得冒犯了自己尊严,引起口角,宝 玉赔礼讨饶,黛玉也借《西厢记》词句, 嘲笑了宝玉.于是两人收拾落花,葬到花 冢里去.(第二十三回)
泣残红黛玉葬花
元代俗文学的发展
小说话本 讲史话本 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 及南宋,至元便渐趋衰亡. 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 再用若干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 述,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故称为"诸宫调".演 唱时采取歌唱与说白相间的形式.(西厢记诸宫 调-莺莺记)
宝黛情缘
木石前盟 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 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者曾浇灌绛珠草, 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 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 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 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泪 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第一回)
大学语文小串讲资料1

5.比喻意义:作者用“操舟”做喻,说明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孟子用“掘井”之喻,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事业就可能半途而废,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才能达到最终成功。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5)
一、演说所阐发的“三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
“三事”的内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以上三事体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
4.“兴国与亡身”
5.“盛与衰”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4)
1.总论点:“有毅者成,反是者败”。
2.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3.说理方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作方法。
4.层递句式、其表达作用:第二段五种人用层递法中的递进法。
上面三点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10)
一、文章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的
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一、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单元串讲教案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单元串讲教案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婴宁》——蒲松龄一、故事梗概《婴宁》的故事梗概大体是这样的: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成美满婚姻的故事。
有一个书生王子服,一次在郊外游玩时,遇见一位美貌女郎,向他抛下一朵梅花,回去后他为情所痴,终日昏昏沉沉。
他的表兄吴生来看他,知道事情后,答应他出去找那位女郎,但始终没有找到。
为了不让王子服伤心,于是吴生便哄骗他说女郎是王子服的姨表妹。
一次,王子服私自去了郊外寻找他的梦中情人,竟还真找到了,把她接回了家,成了亲,在家很讨老夫人欢心。
天生爱笑,但婚后由于惩罚邻居好色zhi徒,王家被告上衙门,而失去笑声。
最终生了一男孩,过着幸福的生活。
二、小说中心思想:塑造了一个天性爱笑的狐女婴宁形象。
她纯真、痴憨而略带狡黠,在未经世俗污染时,其自然天性自由流淌,寄托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但狐女走出深山幽谷,投身人际社会,她不得不失落自然天性,顺应社会礼法,这反映了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欲社会性相矛盾,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健康天性的压抑和窒息。
三、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
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四、小说的几条线索1、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是故事发展的总导演,此线索是内在线索)2、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外在线索)3、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4、理清故事发展脉络: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悲葬鬼母。
大学语文 (57)

《麦琪的礼物》一、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小说家,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小说情节生动,结局出人意料。
二、本文主旨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三、课文串讲第一部分:从开始——“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描写女主人公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的曲折过程。
第二部分:“门打开了——现在请你煎肉排吧”,描写夫妻双方交换礼物以及他们各自的意外发现:他们为对方牺牲了各自宝贵的东西。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作者对小说的两位男女主人公真情评价。
四、学习要点与难点1.说明“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麦琪是基督出生时从东方来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
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的风俗。
本文以麦琪的礼物寓指主人公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
2.重点掌握小说“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
小说重点描写妻子德拉卖自己的头发为丈夫杰姆买表链的故事,而丈夫杰姆卖自己的表为德拉买发梳的故事则是在故事结尾才一笔点明。
小说有两条线,一明写,一暗写,这就叫“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
一可避免重复,呆板;二可造成强烈的悬念。
3.掌握小说通过人物外部动作和表情描写刻画心理活动。
主要体现在描写德拉决心买掉头发时的心理过程。
“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
她的两眼晶莹明亮”表现人物想起卖发买礼物的方法时的兴奋心情。
“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表现人物惊骇心情。
“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表现对秀发的留恋。
“她穿上她那褐色的旧外套,戴上她那褐色的帽子。
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她飘然走出房门,走下楼梯,来到街上”表现卖掉秀发的决心。
五、重点段落简析课文最后一段: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
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大学语文串讲

大学语文串讲2分)五作文题(30分)分数值分配语言文学知识===15分1文言文占25分作品阅读分析===55分2现代文占30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其中诗歌20分小说7分作文===30分一、《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
3、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
单选:1、从本文看,“王道之始”的关键在于()A、斧斤以时入山林B、五十者可以衣帛C、数罟不入洿池D、养生丧死无憾2、文中,孟子认为形成“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主要措施是() A、百亩之田,勿其时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文章最后一段,孟子用“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最主要是为了说明()A、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B、当时人民生活困苦、无粮可食C、当时统治阶级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D、当时狗彘的生活过得比人还好4、孟子的散文常采用的论辩手法是()A、清淡自然B、欲擒故纵C、文多用韵D、深奥难辩多选1、本文说理所具有的特色是()A、开门见山B、抑扬兼施C、善用夸张D、循循善诱E、声情并茂2、《孟子》一共有七篇,一般认为这本书的编著者是() A、孟子 B、荀子 C、万章 D、孔子 E、宋玉3、下列属于儒家学派的人物有() A、荀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E、孟子二、《秋水》1、理解本文“宇宙。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单元复习要点

《大学语文》小说单元复习要点1、《婴宁》学习要点(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于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孤女形象。
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态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
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
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3)在小说中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孤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生动反映了这种人类困境。
(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孤女、教孤女、嫁孤女的过程。
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5)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心实情,却是鬼母养孤女、教孤女、嫁孤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缀”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
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哦,香雪》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哦,香雪》一、作家作品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二、中心思想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三、课文串讲(一)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由小说开始到教材252页正数第二行和它相比,闹点小别扭还算回事吗?。
描写火车开进台儿沟,乡村里的姑娘们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情景以及对北京话的议论。
2.小说252页正数第三行到教材253页正数第一行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可笑。
描写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小说253页正数第二行到教材256页正数第一行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描写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并且与火车上的女学生换到一个铅笔盒。
4.小说256页正数第二行到最后。
香雪得到心爱的铅笔盒夜走三十里路。
(二)课文思考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
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小说部分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婴宁》《作家作品》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明清时代人。
《中心思想》小说明写狐仙,实写人间,反映了人类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这就是本篇小说体现出来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重点掌握女主人公婴宁的性格特征。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婴宁最大的特点是“笑”,用笑声塑性格。
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等等。
婴宁的“笑”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无时无地地笑,千姿百态的笑;深层意义:表现了主人公痴憨,不解人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自然天性是婴宁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婴宁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与向往。
二、掌握婴宁性格转化的轨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人类困境的思想。
婴宁性格是有变化的: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的外在变化三部曲,实际表现了婴宁思想的变化,由自然天性的性格变成顺应社会礼法,受到世俗的污染。
表现了婴宁从深山投身到人间,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所必须受到的改变。
婴宁性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代价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冲突。
三、掌握小说的结构。
小说结构表现为双层性。
表层结构:王子服遇美,思美,寻美,娶美。
内层结构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了完成托养狐女的义务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划的一部戏剧。
四、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隐于笑者”就是表面上是笑,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五、掌握本文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衬托女主人公的性格。
六、掌握刻画婴宁的侧面描写的手法。
小说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
七、掌握本文中“花”的类比象征意义。
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同时,“花”还映衬着她的美貌。
《宝黛吵架》《作家作品》曹雪芹清代伟大的作家。
创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中心思想》本小说采用直接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恋爱中的情人吵架的起因,到愈演愈烈,到最后后悔的过程,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掌握本小说直接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这样描写可以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
二、掌握林黛玉、贾宝玉吵架的特点(实质)是“假情试探”。
两人吵架不是真吵,而是相互试探,加以试探,反复试探。
由于是试探,因此就越发敏感,经常节外生枝,越吵误会越大,越不放心,越要试探,于是两人相爱的过程就成了吵吵闹闹的过程了。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内心与言行不符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爱到深处,反而发生吵闹,爱得越深,争吵越烈,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
三、小说中插入作者的议论,有什么作用?作者直接点拨“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道出林黛玉、贾宝玉吵架的“假情试探”的实质,引导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小说的原意。
四、宝黛吵架的原因。
两人吵架有两个原因:浅层次:相互试探,加以试探,反复试探;深层次:爱得愈深,求之愈苛,吵得愈凶,反映两人爱得真掣深切。
《断魂枪》(重点课文)《作家作品》老舍本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本文主旨》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政治经济压迫,西方的物质文明涌进了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西方物质文明所代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品描写一个老拳师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于是只能用温旧梦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心灵,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抗衡的一种手段。
《学习要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小说开始部分环境描写的意义。
展示了时代背景,有三层意思:(1)时代发生了急剧变化;(2)传统文明正逐渐被西方文明所替代;(3)落后的封建文化无力抵御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侵入。
2.沙子龙。
武艺高强,个性孤傲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3.王三胜,孙老者。
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
孙老者;嗜艺如命,个性豪爽固执。
4.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如对孙老者,王三胜的肖像描写;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王三胜“扣枪,向前躬步,枪尖直奔老头子的喉头去”。
“抄起枪,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真切地表现了王三胜急于求胜的心情,鲁莽好胜的性格。
5.掌握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后来“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
”这个比喻,赋予人物动感,活力,对丰满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哦,香雪》《作家作品》作者铁凝。
《中心思想》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喜悦。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掌握火车开进台儿沟的时代特点与象征意义。
火车象征现代文明,台儿沟象征中国古老的大地。
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开进贫穷、落后、封闭的台儿沟,象征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的转折。
人们对火车带来的现代化的气息的惊奇、向往、激动以及从穿戴、谈吐到内心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预示沉睡的大地将觉醒,一个新世界将要来到。
二、小说包含的思想感情内涵。
共四方面:1、对贫穷落后的怜悯;2、对现代文明的召唤;3、对质朴心灵的赞美;4、对质朴心灵可能被现代文明所吞没的担忧。
三、简析香雪的性格特征。
香雪是小说中质朴心灵美的化身。
1.心底善良,“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
2.性格执著,为得到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不顾一切地冲上火车。
3.生性胆怯,但是也有一种韧性和勇敢。
4.追求知识、追求文明。
四、分析香雪夜走荒山的心理描写。
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两者交替演进,显现了人物战胜黑暗、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
香雪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
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同时,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也紧随香雪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达到情景交融的互动。
五、香雪想得到一个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六、理解“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金鲤鱼的百裥裙》《作家作品》林海音台湾女作家,幼年居住在北京,代表作品《城南旧事》等等。
《中心思想》小说通过一个小妾金鲤鱼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重的心灵创伤。
《学习难点与重点》一、理解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金鲤鱼的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她周围人的封建等级思想对她的扼杀,但也有她自己的主观原因。
金鲤鱼内心世界具有浓重的封建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儿子的婚礼上穿百裥裙以争得名分,改变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
所以,她的悲剧命运也是由自己的传统思想、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
二、掌握小说的叙述手法。
本小说从总体上来说是采用倒叙手法,小说首尾是现代,中间部分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情节发展起伏跌宕。
三、掌握小说在行文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见出内涵的深刻动人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没有言词激烈的控诉,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只是在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但是正是这样的风格,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金鲤鱼悲剧命运的凄惨,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
四、小说叙事的中心线索:百裥裙。
五、掌握描写孙女的天真、儿子的反抗的作用。
孙女珊珊的天真对金鲤鱼悲剧命运起到对比作用;儿子的反抗对金鲤鱼的悲剧命运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苦恼》《作家作品》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与莫泊桑齐名。
代表作《变色龙》《万卡》等等,剧本《三姐妹》等等。
《苦恼》写于1886年。
《本文主旨》小说描写马车夫姚纳无处述说自己的苦恼的故事,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的孤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学习要点与难点》1.掌握马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2)无处述说他的苦恼,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
2.重点掌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小说题材是一件平凡的小事,题材虽小,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同情。
军人,三个青年不同情姚纳,是社会地位悬殊造成;看门人,青年车夫也不同情姚纳,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3.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简洁生动,符合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并能恰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4.掌握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有两处:姚纳回到院子里一段心理描写,用第三人称描写姚纳想讲述他儿子去世的经过;小说最后姚纳对小母马述说,属于内心独白。
细节描写有多处,比如“姚纳回头看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
该细节描写了急于向别人述说,又不敢说的心情。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表现处于十分孤寂的境地,很想向人述说他的苦恼等等。
5.重点掌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相对比的表现方法。
人与马对比:没有一个人听姚纳述说他的苦恼,只有马在听。
这是人与马对比。
人与马类比:姚纳的遭遇、心事与小母马的遭遇,神态有着相类似的经历。
这是人与马类比。
《麦琪的礼物》《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小说家,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小说情节生动,结局出人意料。
《本文主旨》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