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大观
清朝服装史(清朝)

皇帝的最高赏赐
——黄马褂
清朝男、女子平民服饰
清朝平民男子服饰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 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 不曾见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 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 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 “缺裤”),四开衩和无 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 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 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 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 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 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 袍。
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七月初七日(1621年8月23日)“诸贝勒服四 爪蟒缎补服;都堂、总兵官、副将服麒麟补服;参将、游击服狮子 补服;备御、千总服绣彪补服。”
皇太极于天聪六年二月初四日(1632年3月24日)“诸贝勒大臣, 染貂皮制裙,缘阔蟒缎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者,概令停止。有制皮 裙,缘阔蟒缎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而服用者,则拿获之人取之。有衣 服缘细边、制素毡帽而服用者,听之” 清迁都北京后,其宫廷服饰制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入关前定 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更定。顺治、康熙、雍正三帝曾分别厘定衣 冠制度,及乾隆年间,制度得以完善和规范化,沿至清末。
清朝各年间 平民女装
康熙年间、 乾隆年间、 嘉庆年间、 道光年间、同 治年间
光绪中期
光绪末年、清 末、 宣统至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 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 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 的贵妇所仿用。
清朝服饰概述 皇室服饰 官宦服饰 平民服饰 太平天国时期服饰 服饰配饰及发型 当今“清”潮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1.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
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禊,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短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对襟马褂,初尚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乾隆晚期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称为福色。
《扬州画舫录》则说,“扬郡著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
”(《啸亭杂录》说福色出自福安康)嘉庆时,流行香色、浅灰色,夏天则流行棕色纱制的马褂。
深青色大袖对襟马褂,则可作为一般场合的礼节性服装。
康熙时有一种长袖衣身较长不开禊的马褂,保暖性好,有“阿娘袋”、“卧龙袋”之称,民间年老者多穿之。
琵琶襟马褂的右襟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配。
右衽大襟马褂,及两袖同异色拼制的背心式马褂,均为便服。
嘉庆年间,马褂有如意头镶边的,至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蓝、驼、酱、油绿、米等色,用大沿镶边,至清末光绪、宣统时,用宝蓝、天青、库灰色铁线纱、呢、缎等做短到脐部以上的马褂,在南方尤为风行,甚至用大红色的。
面料一般用二则、四则、六则团花,折枝大花、整枝大花、大团素、喜字等纹样的暗花缎、暗花宁绸、漳绒、漳缎等。
冬天则流行翻毛裘皮马褂。
2.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叫紧身。
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
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
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多纽式的马甲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这种马甲穿在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只要探手于内解掉横、直两排纽扣,便可在衣内将其曳脱,避免解脱外衣之劳。
满语叫作“巴图鲁坎肩”。
原来这种多纽马甲只许王及公主能穿,后来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图鲁”是好汉、勇士之意,俗谓十三太保。
清朝服饰

一、皇帝服 饰
二、皇后 凤袍
三、女装
女装——满族、汉族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 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 广大的中原地区。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 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 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 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 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 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 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 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 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
• 短褂,即马褂(也叫行褂,用 于出行),后演变为常服。马 褂的式样也有很多变化,可用 长袖,短袖,宽袖,大襟,对 襟,甚至有缺襟的(俗称琵琶 襟马褂)。其中对襟马褂多当 做礼服,大襟马褂多为常服, 琵琶襟多用作行装。
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 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 似花盆者为“花盆底”,形似马蹄者为 “马蹄底”,一说为掩其天足,一说为增 高体形,实际上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 足,多着木底弓鞋,鞋面均多刺绣、镶珠 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底贮香 料或置金铃于屐上。
贵妇 PK皇后
皇后吉服 皇后朝服
三、女装
•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 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 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 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 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 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 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 (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 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 贵妇所仿用。
[整理]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
![[整理]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https://img.taocdn.com/s3/m/368ea0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f.png)
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1、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清早期,身长93cm,两袖通长70cm,袖口宽8cm,下摆宽64cm。
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无扣,不开裾。
袍以粉色绫为面,其上显现暗花风景纹。
领口沿镶石青素缎边。
袍内衬湖色石榴蝴蝶团花绸里,薄施丝绵。
此为清代后妃便服。
此绵袍柔软轻薄,质料亮泽,提花清晰,体现了清早期的丝织工艺水平。
2、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清顺治,裤长125cm,裤口宽29cm。
清宫旧藏。
夹裤用黄色云龙妆花缎做成斜裆,平裤口,裤腰为前后两片,并缝有四根腰带。
裤口、裤腰均接有蓝色云龙妆花纱一段。
裤面上的云龙纹呈横向排列,用圆金线织侧面行龙,间饰火珠、如意云等纹饰。
用色虽然不多,但色彩鲜艳明亮。
此夹裤应为清代早期顺治皇帝所穿。
——妆花纱:丝织物名称。
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圆金线: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3、蓝色宁绸紧身,清康熙,身长107cm,下摆宽96cm,左裾长30cm,右裾长28cm。
清宫旧藏。
紧身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
立领用上等貂皮做成,浅蓝色织暗花绸衬里。
紧身面以蓝色宁绸做成,蓝色宁绸为三枚左斜纹绸,其上织横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纹,表现出清代早期的服饰特点。
衬里为浅蓝色平纹绸,纬线显暗花,以梅花和书籍组成团花式图案。
此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长坎肩。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蓝宁绸夹紧身一件,随貂皮领一条”。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饰品独具特色,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清朝的服饰包括男女宽袍大袖、头巾发簪等,饰品精美华丽,彰显了封建贵族的身份与地位。
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朝时代,了解其中的服饰与饰品。
一、清朝男性服饰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衫、马褂等。
其中,袍子是男性最常穿的上衣。
清代袍子一般分为正服和便服两种。
正服通常是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常见颜色有黄、紫、蓝等。
袍子的领口上方常常是绣有花纹的丝带,表现了男子的高贵身份。
而便服则多为宽大随意的样式,男子在家闲暇时可以穿着。
除了袍子,男子还需要佩戴衫,衫的款式与袍子相配套,可配以对襟、襟扣等细节。
此外,马褂也是男子常穿的单品,一般是紧身款式,能够突出男子的体魄。
男子还可以佩戴帽子,如蓄花冠、高帽等,以凸显身份与气质。
二、清朝女性服饰清朝女性的服饰形态较为多样,从婴幼儿到成年女子都有不同的款式。
成年女子的服饰以旗袍为主,这是清朝女子的正装。
旗袍一般分为对襟、斜襟和尖襟三种款式,款式上常常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装饰。
旗袍紧身修长,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除了旗袍,女子还可以穿着长袍和对襟衫,颜色上以淡色或者以黄色为主,体现了女性温柔、婉约的气质。
女性还需要配饰发髻,一般是以漆、甲、玛瑙等材质制成的发髻,饰以珠宝、丝绸等装饰物,使发髻更加华丽。
女性在外出时一般还要佩戴头巾,通过不同的头巾款式和色彩来表达身份地位。
三、清朝饰品清朝的饰品种类繁多,包括首饰、胸饰、腕饰、足饰等。
其中,首饰是女性最常佩戴的饰品。
清代首饰多为金银制成,经常搭配宝石、珍珠等贵重材料,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气息。
常见的首饰包括耳环、发簪、项链、手链等。
胸饰主要是佩戴在上衣或者旗袍的胸前,有花牌、荷包等款式。
腕饰则是佩戴在手腕上的饰品,主要有手镯、手链、戒指等。
足饰主要是指佩戴在脚踝和足部的装饰物,如脚镯、花鞋等。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7.3.1286.3清代女子常服

到了清代晚期,上海等城市流行紧 小合体款式的女装如左图。
其形制竞尚紧小,窄袖细腰,伶俐可喜。 一改中国宽腰大袖的传统,有了注重
人体美的倾向。
2.2女褂
图8——清末圆领对襟几何如意镶边女褂(江南大学馆藏)
图9——清代年画中着褂的女性形象。
2.3 马甲
图10——清代女性琵琶襟、对襟。
2.4 褂襕
图11——清代褂襕
• 清代一般女子常服,有满、汉两种。 • 清代满族女子一般穿长袍,汉族女子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
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圆领、大襟,袖口 平大,长可掩足。 • 至清中期满汉妇女有互相仿效对方服饰穿着习惯的情况,后期 互相的仿效和融合更加深入。
目录
01 清代满族女子常服
02 清代汉族女子常服
• 清代的汉族女性,承继前代遗传下 来的风俗,也喜用云肩为饰。
• 当时的云肩除具有护肩、保暖的实 用功能外,同时还具有装饰审美和 标识社会地位的功能。
总结
• 满族女服是清代标志性的服饰,涉及发式、旗袍、鞋、及饰物。 • 清代汉族女性服饰起初延续了明末的女装风格,以袄、褙子、比甲、
裙子为主,随着满汉的逐渐融合,汉族女性也对满族服饰进行了借 鉴,交领逐渐改为立领或无领,形成了上袄下裙和或裤的基本服饰 搭配。
• 底是木制的,底的中部凿成马蹄式,踏地时 印痕若马蹄,所以也叫做“马蹄底。
图3——清代旗鞋
2 清代汉族女子常服
2.1 袄
图4——清末女袄(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
图5——清代着袄的女性(选自明清油画)
2.1 袄
图6——清代女袄的演变过程(选自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2.1 袄
图7——清代晚期女袄
3 清代女子发髻配饰
清代妇女服饰特点

清代妇女服饰特点
清代妇女服饰特点如下:
1. 穿蟒袍:蟒袍是男子在重要场合穿的服装之一,款式以圆领、右衽、前后开衩为多。
蟒袍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了一个爪,一般官员和士庶也可以使用这种服装。
2. 罩甲:清代女性的罩甲,是清末时期妇女穿在最外边的服饰。
罩甲又叫做马甲、背心、坎肩,分为对襟、琵琶襟、如意襟等多种形式,是由汉族传统服装演变而来。
3. 长袍:清代贵妇的礼服是长袍。
长袍有着严谨的等级规定,皇后的长袍用明黄色,绣龙纹;贵妃和妃嫔们的长袍用金
黄色,绣龙纹;公主和亲王福晋的长袍用香黄色,绣龙纹;一至
四品命妇的长袍用石青色,绣牡丹花纹;五至七品命妇的长袍
用蓝色或石青色,绣葵花纹。
4. 裙子:清代女性的裙子形式多样,其中“马面裙”是清代女性特色的裙子,这种裙子在裙腰上缝制一片丝绸软帘,软帘的前边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后边连接成一个长条,穿着时软帘位于裙子中间,前面光着腿,后面裙子挡在腿的后边,走起路来前后通风,十分方便。
5. 鞋子:清代女性的鞋子有“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款式,鞋面大多饰有花鸟、蝴蝶等吉祥图案。
其中,“花盆底”是由满族妇女所穿的长靴演变而来,因为这种鞋底像个小花盆,所以得名“花盆底”。
最新清朝各时期男子服饰(图)

皇太极皂靴顺治礼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顺治吉服-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顺治吉服-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顺治吉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顺治便服-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皇太极皂靴顺治礼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顺治吉服-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顺治吉服-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顺治吉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顺治便服-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康熙礼服-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康熙礼服-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康熙行服-黄色金龙妆花纱男朝袍康熙行服-石青缎貂皮行褂康熙行服-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康熙行服-香色夔龙凤暗花绸皮行服袍康熙行服-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康熙行服-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康熙便服-蓝色宁绸紧身康熙常服-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康熙雨衣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康熙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康熙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康熙蓝色缎绣团凤绵袜康熙浅绿绸绣凤头绵袜康熙浅杏黄缎绣五谷丰登绵袜康熙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康熙黄云缎勾藤米珠靴康熙蓝色漳绒串珠云头靴雍正礼服-红色金龙妆花缎皮朝袍(祭日)雍正礼服-明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皮朝袍雍正礼服-石青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雍正礼服-月白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祭月)雍正吉服-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雍正吉服-明黄缎绣彩云蝠金龙银鼠皮龙袍雍正吉服-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雍正吉服-明黄色满地云金龙妆花绸女棉龙袍雍正行服-酱色羽毛缎行裳雍正行服-梅花鹿皮行裳雍正行服-扫雪貂皮行裳乾隆礼服-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乾隆礼服-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乾隆礼服-明黄色缎绣金龙朝袍乾隆礼服-石青色缎缉米珠绣四团云龙夹衮服乾隆礼服-石青直径纱地纳四团金龙单衮服乾隆礼服-月白缂丝云龙纹单朝袍乾隆吉服-黄色缂丝云蝠寿袷袍乾隆吉服-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乾隆吉服-蓝色地缂丝金龙云蝠绵袍乾隆吉服-明黄色缎绣彩云黄龙夹龙袍乾隆吉服-月白色缂丝彩云蓝龙袷龙袍乾隆礼服-宝蓝缎彩绣平金云龙纹朝袍(祭南郊祈谷雩)乾隆常服-蓝色簟锦纹暗花绸夹袍乾隆常服-石青绸暗团鹤常服褂嘉庆礼服-大红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嘉庆常服-灰色玉璧纹江绸袷袍嘉庆常服-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嘉庆便服-明黄色暗葫芦花春绸草上霜皮马褂道光礼服-石青缎平金彩绣金龙夹朝袍光绪便服-石青色团牡丹暗八仙纹织金缎小坎肩光绪便服-绪紫色漳绒福寿三多纹袷坎肩便服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便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常服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绵马褂大红绸画花驾衣礼服大红色绫缀葵花纹袷驾衣礼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礼服明黄江绸黑狐皮端罩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贝勒吉服)行服黄色暗团龙江绸玄狐皮端罩清早期礼服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中期皇子礼服金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男朝袍清中期吉服蓝色江绸平金银缠枝菊金龙纹袷袍清晚期便服蓝色漳绒团八宝大襟马褂清晚期幼年同治或光绪朝袍明黄色直径纱地绣五彩金龙晚期武五品官三等侍卫和武六品官蓝翎侍卫所穿用语文学习注意事项语文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大基本任务:一、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迫切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倾听能力,因为我们发现上课时,老师叫一个孩子回答问题,其它的很多孩子会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不去听别人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服饰大观摘要: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上至史前,下至明清,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和演变,面料和色彩的选用与搭配,着装的特定场合和等级规定,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满清入关,在服饰方面对明朝传统做了很大改动,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形成了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改革和飞跃。
清代服饰是一门艺术,了解清朝服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清朝文化。
关键词:清朝服饰纹样色彩影响1、清朝服饰发展背景清代统治者在1644年入关后强制推行满族服装款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而繁缛的服饰制度,废弃了传统的冠冕制度,仅留下十二章纹作为衮服、朝服上的纹饰,用绣有飞禽走兽的补子作为文官武员等级高低的标志等。
清代男子以长袍马褂为主流,满族女子穿旗装旗鞋,汉族妇女则在“男从女不从”的原则下沿袭着上衣下裙的服式。
清代妇女由于缠足风气盛行,多穿小脚鞋,满族妇女则穿着装有木底的旗鞋,称为“高底鞋”。
发式也很有特色,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戴达拉翅。
汉族女服多梳圆髻、大盘头等。
2、清朝服饰的特点2.1 清朝男子服饰清朝官服及一般男装主要包括龙袍、蟒袍、长袍、补服、长褂、行袍、马甲、衫、裤、帽、靴等。
2.1.1 清朝皇帝冠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襇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皿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
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
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
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
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
皇帝朝服,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
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
2.1.2 清朝官员冠服服饰有朝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礼服、行挂等。
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
皇帝和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
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
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等侍卫等都可穿用。
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
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箭袖、右衽、四开衩、束腰。
箭袖,是窄袖口,上加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致敬礼时,必放下。
清代,“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以形如马蹄,故名。
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
致敬礼时,必放下”①。
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蟒袍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命妇套在外褂之外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规定: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
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称为龙,四爪龙形称为蟒,实际上大体形同,只在头部、鬣尾、火焰等处略有差异。
蟒服除蟒数以外,尚有颜色禁例,如黄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到后四天,百官都穿蟒袍,谓之“花衣期”。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得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
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
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
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
有功大臣也特赐穿著。
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服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
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
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限。
花翎为孔雀翎。
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
2.1.3一般男子冠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
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
雍正时,穿者日多。
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
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
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
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
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
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
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
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
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
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②。
2.1.4清朝军戎服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
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
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
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
穿盔甲时,腰旁挂袋贮藏弓矢。
2.2清朝女子服饰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命妇(包括皇太后、皇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异性的品官夫人等)冠服。
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
清代后妃、命妇所穿的朝服很有特色,通常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黄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种,冬朝袍有3式,夏朝袍有2式,由披领、护肩、袍组成,均采用明黄色锦缎制成,上绣金龙、祥云、八宝平水等纹样。
朝褂,加罩在朝袍外的服饰,基本款式是对襟、圆领、无袖、开气,形如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朝裙衬在朝褂之内,也绣有各种吉祥图纹。
2.2.2一般女子冠服满族一般民人妇女在日常的着装方面,皆以“连裳”为常服,即不分衣裳的长袍,清人记述:“八旗妇女皆连裳,不分上下,盖即古人男子有裳,女子无裳遗制也”③。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稍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稍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
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
其中最典型是梳“两把头”。
据书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④。
清代妇女服饰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
2.2.3色彩与纹样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作为视觉语言,具有象征意义,能对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产生影响。
纹样作为人物外在表现的重要手段,以它特有的比喻与象征方式,在立意和处理上恰如其分地将人物身份、性格以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
清代无论男女都喜欢在身上挂些佩饰,如传统的玉佩、香囊、荷包。
中国传统色彩是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内涵丰富,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中国的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色彩的装饰且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
以清代应用最多的色彩为例:如我们在欣赏皇帝的龙袍时,其色为“杏黄”:也叫“拓黄”“松黄”“赤黄”,因像成熟杏子的颜色,故名。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色可用拓木汁染成。
杏黄在古代是很高贵的颜色,自隋代以来为皇帝的服色,唐代元稹《长庆集十八酬孝甫见赠》中有“雉尾扇开朝日出,柘黄衫对碧霄垂”之句。
宋以后此书更是皇帝的黄袍专用色,到清朝时期则规定杏黄色为皇太子常服的颜色。
此款为“红色织金锦云龙纹吉服袍(清)”:衣料用红色织金锦制成,前身为从肩部腾跃过来的一只巨龙,龙身隐藏于云间若隐若现。
间以祥云纹饰,下端还有行龙两团,下摆处饰海水江崖,身后亦相同。
形成一种似云又似龙的精美图案,又被称为龙腾云海。
这一图案来源于龙可以腾云驾雾、龙呼出的气可以变成云的传说,此种纹饰常常出现在统治阶级的礼服上。
以上两例,通过对清朝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服饰的了解,理解到它与人们物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服饰的色彩、纹样中体现出等级的差别,并从使用者的社会属性的标志功能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伦理观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3、清朝服饰的影响清朝服饰衣着对后世服饰文化发展最大的影响——旗袍。
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本来旗袍是指清朝满族八旗妇女多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旗袍,是指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
这种新式女装是以旧满式旗袍为前身,逐步演化过来的。
广义地说,旗袍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
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