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下丘脑及边缘系统损害表现
边缘系统、间脑、垂体的解剖和生理

下丘脑
视前区
• 含有视前核,位于第三脑室的两旁,终 板的后方。
• 视前区又分为视前内侧核和视前外侧核, 与身体的体温调节有关。
视上区
• 含有视上核和室旁核。 • 视上核在视交叉之上循灰结节向前延伸,
由此发出视上垂体束,经垂体茎至 脑下 垂体后叶,与水的代谢有关。 • 室旁核在第三脑室两旁前连合的后方, 与糖的代谢有关。
• 通常所称的垂体后叶,是以神经部为主, 实际上并无分泌作用,其释放的抗利尿 激素和催产素是分别由下丘脑的视上核、 室旁核分泌产生,并贮存于神经部,需 要时再由后叶释放入血液。可使血压上 升,尿量减少,并能使子宫平滑肌收缩。
• 谢谢大家!
•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位于颅中 窝、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以坚韧的硬 脑膜。
• 根据发生和结构特点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垂体各部名称和关系
垂体
腺垂体 神经垂体
远侧部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部 漏斗部
正中隆起
前叶 后叶 漏斗
• 通常所称的垂体前叶,是以远侧部为主,还包 括极小的结节部,它所分泌的激素可分为四类: 1、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骨和软组织的生长。 2、催乳素,使已发育而具备泌乳条件的乳腺 分泌乳汁。 3、黑色素细胞刺激素,使皮肤黑色素细胞合 成黑色素。 4、促激素,即各种促进其它内分泌腺分泌活 动的激素,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 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等。
• 主要结构:松果体、缰连合、后连合。 • 上丘脑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压迫中
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特征为两眼 同向上视不能、两侧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光反 应、调节反射存在。)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一、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和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
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的局部症状(图2—34)。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
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
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的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认识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但大脑的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是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
(一)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
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和人格改变。
可有欣快或易激怒。
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的额桥束纤维。
额叶前部的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
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二)顶叶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
中央后回的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身体局限的感觉性癫痫发作,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觉异常发作,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引起局部抽搐发作。
累及边缘系统-丘脑-脊髓-周围神经的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与影像学表现一例

多发肿大淋 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 。临床诊 断左肺癌伴肺 内淋 巴结转移 , 累及边缘 系统一 丘脑一 脊髓. 围神经 的 周 PS N 。结论 本例是少见的 P S 出现神经系统 多个部位 的损 害, N, 不但有 中枢 神经系统受 累边缘 叶脑炎表现 ,
也有周围神经受累 。而且还出现 了以往少 有的脊髓及丘脑 同时受 累, 因此早期进 行脑 D 及全身 P T C WI E —T扫 描极其必要 。
tc e c la ay i.JNe ro el2 0 ,5 212 oh mia n lss u n o ,0 2 o 6: -8.
熊志 阳 , 李美华 , 李义云.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垂体腺瘤 中的表达
及 其 与 复 发 的 关 系 .江 西 医 学 院学 报 ,06,6:17 . 20 4 7 -3
3 4 4- 9 0: 9 4 6.
[2 V rt e , ent T, l e esH,ta.Poirt nad 1 ] es gnMJ Les aD Is K i r e r j t z e 1 r f ao n le i
a o tss r lt d p o en n i ta r n a p n y ma : n i p p o i e ae r ti s i n r c a i e e d mo s a mmu o i— l n h s
16 3
脑 与神 经 疾 病 杂 志 2 1 0 2年 第 2 0卷 第 2期
的表达 及其 l 意义 .胃肠 病学 和肝 病学 杂志 ,0 8 1 2 3 临床 2 0 ,7:2 一
1j
寸 l _
[ O 1]
Ka a ec k F, ru e r S, mu d h e .PC y s l u Zol d mi Gu r u u D, ta 1 NA a d Ki6 n 7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诊断

大脑皮质结构分区
解剖位置分区 细胞结构分区 髓质结构分区 胶质结构分区 血管结构分区 免疫细胞化学分区
4
解剖位置分区
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岛叶(外侧裂深部)和边缘系统。
5
6
细胞结构分区
与大脑表面垂直,大脑 皮质由外向内分为以下 6层:
I 分子层/切线纤维层 II 外颗粒层/无纤维层(新) III 体细胞层/纹上层(新) IV 内颗粒层/外纹层 V 节细胞层/内纹层 VI 棱形细胞 层/纹下层
23
❖ 优势侧缘上回:发出纤维分别到达同侧和对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病 变时产生运用功能障碍—双侧失用症(观念运动性失用)。
❖ 优势侧角回:出现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表现为计 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失写,有 时伴失读。
❖ 其他 顶叶病变侵及运动区时,可有对侧轻偏瘫。顶叶病变可累及视 放射的上部分纤维,产生双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性盲。儿童期顶叶病 变可引起的对侧肌萎缩多发生于上肢近端。非优势侧顶叶病变可有结 构性失用、穿衣失用、空间认识障碍和视前庭障碍等。
❖ 书写中枢:病变时出现书写不能(失写症),但孤立的失写症少见, 也可发生在其他言语中枢区病变时。
19
❖ 运动性语言中枢:产生运动性失语,是一种言语肌的失用,与舌肌 麻痹造成的构音困难不同,患者可正确说出某些词字,但丧失了言 语运动的技巧,构不成句,不能表现思维,即电报式语言。运动性 失语多伴有书写不能,而构音障碍者可用书面表达。病变较轻者, 可表现为不完全运动性失语,似为口吃。
9
大脑皮质分区(内侧面)
10
大脑皮质功能分区
❖ 髓质神经纤维
➢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将相隔甚远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区 域相互连接起来。
间脑

背侧丘脑
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 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在 上述核群中又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 背外侧核、背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内侧 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
三、上丘脑
上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 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松果体为内分泌腺,产生 褪黑激素,具有抑制生殖腺和 调节生钟等作用,16岁以后, 松果体钙化,可作为X线诊断 颅内占位病变的定位标志。 缰三角内有缰核,接受经 髓纹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并 发出纤维组成缰核脚间束投射 到中脑脚间核,缰核被认为是 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 丘脑髓纹是主要来自隔区 的纤维束,大部分终止于缰核, 也有纤维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 质和其它丘脑核团。 在松果体的下方,中脑水管 的背侧壁上有横行的纤维束, 称后连合。
4)乳头体区
24乳头体区后部
4)乳头体区:含有下丘脑后核和乳头体 核,下丘脑后核位于第三脑室两旁,与产 热保丘脑的产热中枢在后外侧区,对低温敏感,受到低于体温的温 度刺激时,可发动产热机制,表现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竖 毛、心率增加和内脏活动增强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减少散热和产 生热量,以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此区病变破坏了产热机制,则可 表现体温过低。
间脑
长沙泰和医院神经外科 何承彪
间脑
间脑由胚胎时的前脑泡发育而成,位于脑干 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 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中间有一窄腔即第 三脑室,分隔左右间脑。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 边 缘 系 统 : 包 括
边缘前脑(胼胼胝体回、 海马、穹隆、海马回、 扣带回、杏仁核、隔区、 岛叶、颞极、眶回等) 和边缘中脑(中脑的中 央灰质、被盖的中央部 及外侧部、脚间核等)。
边缘系统与自主 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 切相关。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1.对体温的调节 2.对水平衡的调节 3.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4.对摄食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
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
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
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
5.对生物节律的调节
生物节律指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按一定时间 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
研究指出,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 =防御反应区
此外,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 击行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行为。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1.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
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 例如:
● 刺激皮层内侧4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与膀胱 运动的变化; ● 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 的变化; ● 刺激6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上下肢 频:周期<1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 中频:日周期(如体温、ACTH的分泌); 低频:周期>1天(如月经周期)。
实验证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 律周期的控制中心。
6. 情绪反应的调节
行为和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 的。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出汗等交感神经反应亢进的现象。
中研课件脑各主要部位损害症状和定位冯加纯

6. 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Weber Syndrom) ※
通常称为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中枢性舌、面及肢体瘫
脑梗死引起 (后交通动脉瘤和脑疝是脑干外引起)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1.右侧眼睑下垂
(二)下丘脑 (Hypothalamus) 1. 下丘脑的结构
主要包括视上核、室旁核,其次还有视前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乳头体核、灰节节核、 后核等。
2. 下丘脑功能
是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及内分泌腺最高级中枢。与体温、代谢、内分泌、摄食、体重、生 殖、睡眠、觉醒等生理功能、内环境稳定、情绪和行为活动有关。
5) 优势半球颞中、下回后部——命名性 失语(健忘性失语,Amnestic amphasia)
6) 双侧颞叶病变——严重记忆障碍。 7) 一侧颞叶病变不产生听觉障碍
1. 位置、脑沟、脑回
(三)顶叶(Parietal Lobe)
中央后回
缘
上
回
角
回
2. 主要功能区
感 觉 中 枢
3. 各部位功能及损伤后临床表现
与脑干间联系——三对脚 小脑上脚:即结合臂,位于中脑水平 小脑中脚:即桥臂,位于桥脑水平 小脑下脚:即绳状体,位于延髓水平
小脑背面观
小脑腹面观
四个核团: 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
内部结构
维持平衡和肌张力的协调 使躯体的肌肉系统完成精细的
技巧性运动
小脑功能
1.
共济失调
2. 眼震
3. 眩晕
(详细功能将在锥体外系疾病中讲)。
四、间 脑 (Diencephalon)
ae诊断标准

ae诊断标准
AE(Adverse Event)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AE通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个月),并具备以下1个或多个神经与精神症状或临床综合征。
这些症状包括边缘系统症状(如近事记忆减退、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脑炎综合征(弥漫性或多灶性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基底节和(或)间脑/下丘脑受累的临床表现,以及精神障碍。
2. 辅助检查:AE的诊断还需要具备以下1个或多个的辅助检查发现,或者合并相关肿瘤。
这些检查包括脑脊液异常(如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脑脊液细胞学呈淋巴细胞性炎症、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等)。
3. 确诊实验与排除其他病因:确诊实验可以帮助确定AE的病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此外,AE的严重程度也有分级标准,从1级到5级,其中1级最轻,5级最严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脑、下丘脑及边缘系统损害定位
一、丘脑
(一) 解剖生理
功能复杂,有多个核团及广泛的传入、传出纤维,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上行投射
系统,有初步整合功能。
1 腹后外侧核—躯体感觉和味觉传入。
2 腹咀后核—参与锥体外系→皮层反馈环路。
3 前核、背核、内侧核、丘脑枕—丘脑上行投射的二、三级核团,向皮层联合区投射为主,多呈点对点投射。
4 板内核—接受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纤维,投射于锥体外系及丘脑所有核团。
(二)主要临床表现
丘脑自身结构损害+周边结构损害。
1 丘脑综合征
a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躯干、肢体重,面部轻,深感觉重,实体觉消失。
b对侧偏身感觉过敏,感觉倒错,疼痛。
c对侧偏身共济失调。
d对侧轻偏瘫。
e舞蹈手足徐动样动作,意向性震颤,特发性挛缩,丘脑手。
2 情绪不稳,强哭、强笑,丘脑性痴呆。
3 意识障碍或持续睡眠状态。
4 视野缺损,听觉障碍,动眼神经功能障碍。
5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下丘脑
(一)解剖生理
自主神经的最高级中枢,传入、传出联系多且复杂,主要与扣带回、海马回、额叶、丘脑、基底节、脑干、脊髓联系,形成神经内分泌网络。
突触内有多种胺类、肽类介质,部分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视上核、室旁核经视上垂体束与垂体后叶发生神经内分泌联系。
(二)主要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体温调节异常,高热或低体温,多汗或无汗,暴食或食欲减退,性行为异常,应激性潰疡,水代谢异常(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症),内分泌失调,情感反应异常,如攻击性行为、惊恐、欣快、狂燥等,意识障碍等。
三、边缘系统
(一)解剖生理
边缘叶—海马回、齿状回、扣带回。
相关结构—内嗅区、隔区、灰背、杏仁核、乳头体。
以上结构+穹隆、丘脑前核共同组成神经环路,其功能活动与表达、情感构成、性格特征、本能冲动有关并参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
(二)主要临床表现
情感反应异常,心理障碍、人格改变、主动性丧失、自控力丧失,记忆力、定向力障碍,急性遗忘综合症,Korsakoff综合症,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