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重点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还涉及了一些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和商业活动,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并不熟悉,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加深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涩的词汇和概念,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地图展示、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概念。
素养目标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包括文字、法律、宗教、建筑等方面。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验证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思维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张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并提问:“同学们,这张地图展示了哪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学生回答:“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美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崛起的完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
通过对本课的介绍,是学生对两河流域的概况及其古代发展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3、了解楔形文字;4、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1、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2、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进入导入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的导入方式巩固学生对书本的掌握。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0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
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二)、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
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定都巴比伦城二、古巴比伦王国:1、时间:公元前18世纪2、人物:汉谟拉比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
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
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
人教历史九年级上教案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 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知识点二 古巴比伦王国 1.阅读教材 P7 第 1 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提示: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 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 P7 第 2 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 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 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三 《汉谟拉比法典》 1.结合教材 P7、P8 的内容,思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 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 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 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教师总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2.《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特殊之处?有什么地位? 答案提示:《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 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重点难点 【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人教版(部编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漠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 识读《汉漠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2)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温故知新古埃及的文明成就①、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一一法老;②、建筑:金字塔③、文字:象形文字;④、历法:太阳历;⑤、医学:木乃伊2、学习新课:第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两河”,是指西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河流域,又称“ _____________ ”,意既“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 _______________ 的狭长地带。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巴格达为中心)(2) 、文明起源与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 约从公元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__________ 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断。
(前3500 年、城市为中心)②________________ 大约在,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此后,两河流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24 世纪)相关史事:(3) 、古巴比伦文明成就:①公元前3000 年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
②苏美尔人制定阴历,设置闰月。
③60 进位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材料,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其与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人类社会古老的法制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了这座花园。
据记载,空中花园呈方形,每边长120米,是层层加高的阳台式建筑,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
花园里,还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这样描述这座建筑:“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
这些树有12英尺之粗,高达50英尺。
从远处看去,如荫的灌丛让人以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除了这座奇妙的空中花园之外,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共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经的辉煌。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前539)》地图,回答古代两河流域的“两河”及“两河流域”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2.通过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和王国的更替的学习,初步学习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吉尔伽美什》和《汉穆拉比法典》等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文献解读的能力。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及其职能。
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说明: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
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001年,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
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
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古老文字诞生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2.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提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见ppt),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点。
提问:古代两河流域是指哪个地理范围?为什么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回答: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和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的原因在于,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且该地区形状为新月形。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之间关系的初步思考。
提供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见资料附录)问题:从材料一和二来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什么?回答: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生活的所在。
阅读材料三(见资料附录)问题: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回答:不能。
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导学生看教材,教师需对其中道理做一解释。
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还有因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及其尖锐等因素,因缺乏充分的可供学生阅读的史料,干脆留待学习《汉穆拉比法典》一目时作补充分析。
)3.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提供相关史料,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频繁的原因,并交代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四(见资料附录)问题: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何在?结果如何?回答: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周围的原始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
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就是王国的频繁更替。
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军队、法律等)的健全和发展。
结果国家政权不断得以加强,并不断趋于完善,两河流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以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4.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阅读材料五(见资料附录中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1),简要介绍楔形文字的基本概况和《吉尔伽美什》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吉尔伽美什》的史料价值何在?回答:其一,《吉尔伽美什》中的内容,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文中的部分内容(洪水的传说),说明两河流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其二,《吉尔伽美什》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水平。
问题: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关联?楔形文字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什么关系?回答:楔形文字书写用的芦苇和泥板都是就地取材。
楔形文字是国家形成和行使职能的条件之一,其本身又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
(由此引出《汉穆拉比法典》)5.《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保存,得益于楔形文字。
通过解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相关条文,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
简单介绍汉穆拉比及其法典(参见[资料附录·参考资料2])。
阅读材料六(参见教材[文献选读])。
问题:《汉穆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汉穆拉比法典》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什么作用?回答:社会生活状况:古代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
巴比伦国家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财产保护法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商行、保护寺庙的财产,保护军队和士兵的财产……。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
巴比伦王国已形成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
存在奴隶反抗逃亡等现象。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对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贵族利益。
因而不平等,阶级歧视尤甚,对奴隶的处罚要重得多。
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农业、商业、婚姻、财产继承等。
作用:《汉穆拉比法典》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依法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6.全课小结: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
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
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穆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她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是恩施。
[资料附录]一、阅读材料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
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教材第2页材料四: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江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原始游牧民族。
游牧者不可避免的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H·G·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五:在这首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
他骄傲暴戾,引起诸神不满。
诸神创造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
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
此后,吉尔伽美什改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
他的英雄行为引起女神伊斯塔尔的爱慕,但他拒绝伊斯塔尔的求爱,触怒诸神。
诸神用夺取恩奇都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
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
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永生的仙草。
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卷78页二、参考资料1.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Behistun或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
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
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
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
1847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
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
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2.《汉穆拉比法典》的特征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奴隶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
法典的完备性和系统性。
法典涉及到刑法和民法,债务、财产等内容。
关于安全保障和处罚的规定具体而细微,例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如果是一条生命(已失去),市长或地方长官须付银子——明那(币制)给死者亲属”(第23、24条)。
还有关于非常具体的劳动报酬、工具及责任事故的追究,可参见于法典第215至241条。
法典第127至195条。
还有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的法律。
法典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否定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等特征,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法典具有权威性。
法典生动而尖刻地诅咒了以后任何敢于篡改法典的统治者,并声称该法典是作为神的命令永施于人间的大法。
法典还有一定的原始性。
法典确定了同态复仇法,对犯罪行为惩罚严酷,这种原始习惯的特征在古代世界各民族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带有“以牙还牙”报复原则的遗痕。
如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亦折其手足,等等。
——高福进《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第171-172页[板书设计]古代两河流域新月沃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史诗》《汉穆拉比法典》灌溉农业生产发展阶级分化国家产生原因表现结果楔形文字特点《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价值概况特点价值文化成果[训练设计]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有哪些?参考答案: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和是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赖以产生的地理环境,灌溉农业的发展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