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核医学PPT课件 核医学绪论及物理基础

40
Becquerel
History look back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 Becquerel发现了铀的放射 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 他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 使附近黑纸包裹的感光胶片 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 发射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 强的射线。
1903年与Curie夫人共获 Nobel物理学奖。
radiopharmaceutical β粒子或α粒子 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
8
核素治疗
131I 甲亢、甲癌转移灶
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 131I-抗AFP抗体
90Y-抗CD20抗体(Zevalin)
89锶治疗骨转移Ca
原发性肝癌 淋巴瘤
9
高度选择性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放射性核素基因治疗
42
略
History look back
临床核医学之父
1926年美国Boston内科医师Blumgart首先应用 放射性氡研究循环时间,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 术。
将氡从一侧手臂静脉注射后,在暗室中通过云 母窗观察其在另一手臂出现的时间,以了解动 -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
后来他又进行了多领域的生理、病理和药理学 研究。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41
Marie S.Curie
History look back
1898年在巴黎的波兰化学家 Curie (1867-1934)与他的 丈夫 Pierre共同发现了镭 (即88号元素),他们从30 吨沥青铀矿中提取了2mg镭。 此后,又发现了Pu和Th天然 放射性元素。
1903年Curie与 Bequerel共 获Nobel物理学奖,1911年 又获得Nobel化学奖。
Nuclear Medicine
Becquerel
History look back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 Becquerel发现了铀的放射 性,第一次认识到放射现象。 他在研究铀盐时,发现铀能 使附近黑纸包裹的感光胶片 感光,由此断定铀能不断地 发射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 强的射线。
1903年与Curie夫人共获 Nobel物理学奖。
radiopharmaceutical β粒子或α粒子 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
8
核素治疗
131I 甲亢、甲癌转移灶
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 131I-抗AFP抗体
90Y-抗CD20抗体(Zevalin)
89锶治疗骨转移Ca
原发性肝癌 淋巴瘤
9
高度选择性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 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放射性核素基因治疗
42
略
History look back
临床核医学之父
1926年美国Boston内科医师Blumgart首先应用 放射性氡研究循环时间,第一次应用了示踪技 术。
将氡从一侧手臂静脉注射后,在暗室中通过云 母窗观察其在另一手臂出现的时间,以了解动 -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
后来他又进行了多领域的生理、病理和药理学 研究。被誉为“临床核医学之父”。
41
Marie S.Curie
History look back
1898年在巴黎的波兰化学家 Curie (1867-1934)与他的 丈夫 Pierre共同发现了镭 (即88号元素),他们从30 吨沥青铀矿中提取了2mg镭。 此后,又发现了Pu和Th天然 放射性元素。
1903年Curie与 Bequerel共 获Nobel物理学奖,1911年 又获得Nobel化学奖。
Nuclear Medicine
核医学总论PPT课件

(1979年 Kuhl and Edwards)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 (PET)
仪器
核探测仪器基本原理
放射性探测:探测仪器将射线能量转换成可
记录和定量的光能、电能等,测定放射性 核素的活度、能量、分布的过程。
放射性探测 的基本过程
核医学仪器显像原理
核医学仪器显像原理
信号分析和数据处理
绪论
核医学发展简史
• 治疗核医学
1901年Danlos 放射性镭 治疗结核皮肤病 1903年Bell 放射性镭 近距离肿瘤治疗 1913年开始静脉注射镭治疗各种疾病 1936年 用磷-32治疗白血病 1942年 用碘-131治疗甲亢(应用最多) 研究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核素基因治疗,放射性粒子治疗。
公众所受的照射大部分来自天然辐射(中国 96%、世界86%);
中国受天然照射的年均值与世界的年均值相当 (2.3mSv/2.4mSv),其中氡和钍射气的贡献 最大,约占总剂量的40%;
人工辐射源几乎全部来自医疗照射。
各种检查辐射剂量比较
辐射的防护
防护基本原则
1 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tion) 2 放射防护最优化(Optimization) 3 个人剂量的限制(Dose Limitation)
tomography
PET:是专为探测体内正电子发 射体湮灭辐射时同时产生的方向 相反的两个γ光子而设计的显像仪 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γ光子探 测器环形排列,在躯体四周同时 进行探测。
PET
全 身 正 常 影 像
PET/CT以PET特性为主,同时将
PET影像叠加在CT图像上,使得PET 影像更加直观,解剖定位更加准确。
A代表原 子的质量 数,原子 结构简便 表达:AX, 如131I
仪器
核探测仪器基本原理
放射性探测:探测仪器将射线能量转换成可
记录和定量的光能、电能等,测定放射性 核素的活度、能量、分布的过程。
放射性探测 的基本过程
核医学仪器显像原理
核医学仪器显像原理
信号分析和数据处理
绪论
核医学发展简史
• 治疗核医学
1901年Danlos 放射性镭 治疗结核皮肤病 1903年Bell 放射性镭 近距离肿瘤治疗 1913年开始静脉注射镭治疗各种疾病 1936年 用磷-32治疗白血病 1942年 用碘-131治疗甲亢(应用最多) 研究 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
核素基因治疗,放射性粒子治疗。
公众所受的照射大部分来自天然辐射(中国 96%、世界86%);
中国受天然照射的年均值与世界的年均值相当 (2.3mSv/2.4mSv),其中氡和钍射气的贡献 最大,约占总剂量的40%;
人工辐射源几乎全部来自医疗照射。
各种检查辐射剂量比较
辐射的防护
防护基本原则
1 实践的正当化(Justifiction) 2 放射防护最优化(Optimization) 3 个人剂量的限制(Dose Limitation)
tomography
PET:是专为探测体内正电子发 射体湮灭辐射时同时产生的方向 相反的两个γ光子而设计的显像仪 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小γ光子探 测器环形排列,在躯体四周同时 进行探测。
PET
全 身 正 常 影 像
PET/CT以PET特性为主,同时将
PET影像叠加在CT图像上,使得PET 影像更加直观,解剖定位更加准确。
A代表原 子的质量 数,原子 结构简便 表达:AX, 如131I
核医学第四部分ppt

基本原理
放射性同位素
核医学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探针,利用其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辐射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摄影技术
核医学显像技术如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静 态或动态图像。
标记技术
放射性标记技术能够将引物或药物与放射性同位素结合,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的定位和追踪。
应用领域
核医学第四部分
探索核医学的奇妙世界,了解其应用与发展,并揭示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和 未来前景。
核医学概述
1 无所不在的辐射
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 及其衰变的辐射特性进行 诊断和治疗。
2 多学科交叉
3 精确而有效
核医学是医学、物理学和 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 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 独特的工具。
通过追踪放射性标记物和 显像技术,核医学可以提 供详细的生物分子信息, 帮助医生制定准确的治疗 方案。
开拓新的放射治疗方法和显像技术,如
肿瘤靶向治疗和多模态影像融合。
3
生物标记物研究
寻找更准确、灵敏和特异的生物标记物, 提高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前景与展望
1 个性化治疗
将核医学与基因组学、蛋 白质组学等技术结合,实 现精准医学,为每个患者 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新领域开拓
3 持续改进
核心医学
核医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心肌灌注 显像和心脏功能评估。
核子肿瘤学
核医学在肿瘤诊断、分期和治疗 中发挥关键作用,如肿瘤显像和 放射性治疗。
核脑科学
核医学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重要 的工具,如脑功能显像和神经递 质显像。
常见检查与治疗
断层扫描
通过旋转式摄影技术,产生出 横断面图像,提供3D解剖结构 的详细信息。
神经系统核医学PPT课件

脑功能性疾病诊断
通过核医学影像技术,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脑功能性疾病进行诊断,如癫痫、帕金森 病等。
脑部疾病治疗
利用放射性药物对脑部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以及利用核医学技术对脑功 能性疾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
成像技术的应用
介绍核医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如帕 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等。
03 神经系统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CHAPTER
脑部疾病诊断与治疗
01
脑部肿瘤诊断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等技术,对脑部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定位。
02 03
神经肿瘤治疗
利用放射性药物对神经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以及利用核医学技术进行神经调节治 疗。
04 神经系统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结词
新型示踪剂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它们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丰富的信息。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神经系统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方 向。这些新型示踪剂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更好地定位和定性病变,从而提 高诊断的准确率。此外,新型示踪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帮助医生更深入地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总结词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将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详细描述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和超声等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例如,将PET与MRI技术结合,可以同时获取病变的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 断依据。此外,这种融合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过程的监测和疗效评估,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
核医学相关PPT课件

内分泌系统诊断与治疗的案例分析
内分泌系统诊断案例
介绍一例利用核医学技术成功诊断内分泌系 统疾病的案例,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 检查、核医学检查手段及结果,以及最终确 诊的过程。
内分泌系统治疗案例
分享一例利用核医学技术进行内分泌系统疾 病治疗的成功案例,包括治疗方案的设计、
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康复情况。
20世纪50年代
核医学的起步阶段,主要应用于放射性示踪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 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
核医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核医学逐渐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 向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02
核医学技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
总结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总结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核医学成像技术,通过注射标记的正电 子示踪剂,利用PET成像设备获取三维图像,以评估器官功能和疾病状态。
详细描述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等优点,能够提 供人体生理、生化及代谢功能的详细信息。该技术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等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核医学的应用领域
肿瘤诊断与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肿瘤显像剂进 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以及利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诊断
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断
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检测内分泌 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 腺肿瘤等。
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检测心脑血 管疾病,如心肌缺血、脑梗死等。
核医学的发展历程
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公。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
03
在实施核医学检查前,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检查的目的、风险和
《核医学》教学课件:核医学总论

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放射化学纯度(radiochemical purity, Rp): 指以特定化学形态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活度
占样品总活度的百分数。
主要方法: 放射性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泳法
产品的放射性计数
放射化学纯度 =
(%)
放射性总计数
生物学性质检测
细菌检查 细菌内毒素测定 毒性试验 生物分布试验
防治措施
注射室和检查室应备有急救 箱,其中有血压计、听诊器,处 理虚脱的各种药物等
还应备有氧气袋
出现荨麻疹、水肿、搔痒和胸闷等症状,可 用抗过敏药治疗
热原反应按常规处理
血压明显降低、出现休克时,成人可立即注 射 1:1000肾上腺素 0.5 ~ 1 mg 严重者可以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静脉注入 、吸氧、静脉开放,必要时点滴氢化可地松
适宜的射线能量和在组织中的射程是 选择性集中照射病变组织而避免正常组织 受损并获得预期治疗效果的保证。
放射性核纯度
指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 分数。
测定方法: 能谱法 屏蔽法 半衰期法
化学性质检测
pH值 化学纯度 放射化学纯度
化学纯度
是指以某一形式存在的物质的 质量占该样品总质量的百分数。
核医学总论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 放射教研室 石逸杰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Definition)
核医学( nuclear medicine )是一 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 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及其标记化合物和生 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放射性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率很低
万分之二左右,远低于碘造影剂的不良 反应率
医学核医学全套课件

03
全身性
核医学检查可以同时对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进行检测,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核医学检查的优势
01
无创性
核医学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不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02
高灵敏度
核医学检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微量的病变,为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了可能。
核医学检查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检查前的评估
详细介绍核医学检查前患者的评估内容、注意事项等。
检查后的评估与讨论
重点介绍核医学检查后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估、异常结果的处理及注意事项等。
检查前后的评估与讨论
THANKS
感谢观看
检查过程与步骤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离心、提纯等。
样品采集
根据检查方案,制
根据检查方案,配制所需的试剂。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数据采集
将样品与试剂混合后,放入核医学仪器中进行数据采集。
医生需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并解释结果。
07
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性
保证辐射安全,防止不必要的照射,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原则
使用防护设备如铅围裙、铅玻璃等,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防护设备
辐射防护措施
检查时间与准备
提前预约,了解检查流程和注意事项,做好检查前准备。
检查过程中的配合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要求,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有辐射性
核医学检查的价格相对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承担。
价格较高
核医学检查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核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射线还可以与物质原子核发生 碰撞,使原子核获得能量并发 生跃迁。
射线的能量在物质中传播时会 逐渐减少,最终以热能的形式 散失。
放射性测量
放射性测量是利用专门设计的仪 器和设备来测量放射性核素的活 度、能量和分布等参数的过程。
常用的放射性测量仪器包括盖革 计数器、闪烁计数器和半导体探
测器等。Βιβλιοθήκη 测量放射性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安 全规范,以保护测量人员的安全
随着放射性药物的需求不断增 加,如何保证放射性药物的生 产质量和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 要问题。未来将会有更严格的 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出台 。
放射性药物的运输与储存
放射性药物的运输和储存需要 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未来将会 有更完善的运输和储存方案出 台,确保放射性药物的安全使 用。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
核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目录
• 核医学概述 • 核物理基础 • 核成像技术 • 核医学在临床的应用 • 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01
核医学概述
核医学的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医学分支。 它涉及了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仪器设备和标记技术等多个领域。
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血流 灌注和代谢情况。
详细描述
SPECT成像通过检测放射性示踪剂发射的单光子,能够生成三维图像,用于诊 断心脏病、脑部疾病和肿瘤等疾病。
γ相机成像
总结词
γ相机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核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形 态和功能。
实时成像技术
实时核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动态的、实时的图像,有助于医 生观察病变的发展和变化,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1.3 有关国家标准
1.3.1 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1.3.2 GBZ 标准
GB16361-1996 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 GBZ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c. 对公众,以0.1mSv/a控制, T=1处剂量率应小于 2.5μSv/h。
毒性组别 毒性组别修正因子 示例核素
极毒
10
——
高毒
1
90Sr
中毒 低毒
0.1 0.01
67Ga、57Co、131I、 125I、111In、99Mo
99Tcm、18F、133Xe 、 201Tl
10
1.4.4 注意事项
• 等效日操作量应为所有核素等效日操作量的总和; • 场所应以操作房间为单元,而不是所有操作环节的叠 加;(不同环节操作场所的级别不同,要求的场所防护 设施不同); • 同一场所(操作房间)内不同的操作,应分别计算各 操作的等效日操作量的总和(如:99Mo 淋洗和99Tcm 标记在一个房间时)
1
1. 前言
2
1.1 核医学工作分支
3
1.2 核医学工作特点及辐射危害因素
a. 固、液、气态放射性“三废”污染及相应的内照射; 制剂由生产接收、贮存到分装、注射多空间位置改变 。
b. 多使用相对短寿命的核素,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和剂量随时间衰 减。
c. 已给药人体成为活动的“辐射源”,在核医学科内移动,在核 医学科外公众环境的“人体源”仍剩有一定活度;人体代谢物 中带有放射性。
g. 注意邻近处对核医学诊断检测装置的工作可能的影 响,检测装置准直器的取向避开辐射剂量率相对高 的区域。
20
3. 建筑屏蔽和放射 性污染一般原则:
a. 屏蔽目标应为核医学工作相关人员管理目标的一个 较小分额(如取管理目标5mSv/a 的1/5);
b. 习惯上T<1/4 处按2.5μSv/h 控制,但不应苛求,如 注射室和受检者卫生间;
12
• 需要给出的量: 年订货量; 每次最大供货量和供货的最大包装单元; 日(年)使用各核素检查(治疗)的最大人数和平均人数; 主要核素检查的人均用量和最高用量; 每种核素日最大操作量和日操作所有核素的总最大等效操作量。
13
2. 场所布局与分区
14
2.1 相对集中
a. 一个医院的所有核医学工作场所应相对集中; b. 一个医院可能有几个核医学工作场所,如SPECT 场所,
16
b. 非放射(辐射)工作区:不属于辐射工作区,不再 列 为非限制区。
c.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 不以1/3、1/10 年剂量限值区分。
d. 通常的控制区: 可能用于制备、分装放射性核素和药物的操作室 放射性药物给药室 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特别是床位区) 放射性制剂贮存区和放射性废物贮存区
17
e. 通常的监督区: 制剂标记室 显像检查室 诊断病人的床位区 用药后病人候诊区
7
1.4 操作量和放射工作场所分级
1.4.1 工作场所分级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级。 等效操作量=实际操作活度×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级别
日等效操作量/Bq
甲
>4×109
乙
2×107~ 4×109
丙
豁免活度值以上~ 2×107
8
1.4.2 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18
2.3 场所布局
a. 依制剂的活度和可能的污染,自低至高排列; b. 区分人流(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通道,物流 (制剂制取与接收、贮存、施用、废物贮存与处置) ; c. 工作人员入口; d. 受检者入口与出口;
19
e. 综合的核医学诊疗工作单位的项目分区单元及分区 单元内的布局;
f. 小型核医学诊疗工作单位改建项目的布局也应相对 合理;
6
1.3.3 相关标准
GBZ179-2006 医疗照射防护基本要求 GBZ/T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 GBZ167-2005 放射性污染的物料解控和场地开放的 基本要求 GBZ/T10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GB14500-200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代替GB145001993) GB9133-1995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代替GB9133-88)
操作性质(或操作方式)修正因子可取GBZ120-2006 的值
操作方式和区域
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储存
100
废物处理;闪烁法计数和显像;
候诊区及诊断病床区
10
配药、分装及施予药;简单的放
射性药物制备;治疗病床区
1
复杂的放射性药物制备
0.1
9
1.4.3 毒性修正因子
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GB18871)
PET 中心,131I 治疗病房; c. 一个场所中可能包含不同级别的工作室,以分级最高 的工作室作为该场所的管理分级。如:SPECT 99Tcm 制备室为乙级,SPECT 检查室为丙级,该核医学部门为 带有乙级场所的部门。
15
2.2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
a. GB18871 的分区: 控制区:可能要求采取专门的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以便 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并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 其程度。 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 手段和安全措施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
11
• 日最大操作量: 99Mo-99Tcm 淋洗由99Mo 母体柱最大装源量决定; 99Tcm 标记由99Mo 日最大淋洗量决定; 制剂分装由制剂的装源量来决定; 注射操作量由日最大注射人数和平均每人用量决定。 • 年操作量:
可能不等于日操作量×250d/a; 决定于订货(或生产)量及使用制剂的工作量。
d. 制剂为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除外照射外还存在内照射。内照射 途径:吸入污染空气;食入表面污染转移物;伤口、皮肤渗入 污染物。
4
e. 需要保护的对象包括: 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 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周围的公众与患者家属; 施予放射性制剂的人员; 环境; f. 制剂“流水”动态消耗与衰减,要求有严格的流水帐, 剩余量和保安管理,要求正确、准确地按需要量施用于 受检者或患者。
1.3 有关国家标准
1.3.1 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1.3.2 GBZ 标准
GB16361-1996 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 GBZ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c. 对公众,以0.1mSv/a控制, T=1处剂量率应小于 2.5μSv/h。
毒性组别 毒性组别修正因子 示例核素
极毒
10
——
高毒
1
90Sr
中毒 低毒
0.1 0.01
67Ga、57Co、131I、 125I、111In、99Mo
99Tcm、18F、133Xe 、 201Tl
10
1.4.4 注意事项
• 等效日操作量应为所有核素等效日操作量的总和; • 场所应以操作房间为单元,而不是所有操作环节的叠 加;(不同环节操作场所的级别不同,要求的场所防护 设施不同); • 同一场所(操作房间)内不同的操作,应分别计算各 操作的等效日操作量的总和(如:99Mo 淋洗和99Tcm 标记在一个房间时)
1
1. 前言
2
1.1 核医学工作分支
3
1.2 核医学工作特点及辐射危害因素
a. 固、液、气态放射性“三废”污染及相应的内照射; 制剂由生产接收、贮存到分装、注射多空间位置改变 。
b. 多使用相对短寿命的核素,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和剂量随时间衰 减。
c. 已给药人体成为活动的“辐射源”,在核医学科内移动,在核 医学科外公众环境的“人体源”仍剩有一定活度;人体代谢物 中带有放射性。
g. 注意邻近处对核医学诊断检测装置的工作可能的影 响,检测装置准直器的取向避开辐射剂量率相对高 的区域。
20
3. 建筑屏蔽和放射 性污染一般原则:
a. 屏蔽目标应为核医学工作相关人员管理目标的一个 较小分额(如取管理目标5mSv/a 的1/5);
b. 习惯上T<1/4 处按2.5μSv/h 控制,但不应苛求,如 注射室和受检者卫生间;
12
• 需要给出的量: 年订货量; 每次最大供货量和供货的最大包装单元; 日(年)使用各核素检查(治疗)的最大人数和平均人数; 主要核素检查的人均用量和最高用量; 每种核素日最大操作量和日操作所有核素的总最大等效操作量。
13
2. 场所布局与分区
14
2.1 相对集中
a. 一个医院的所有核医学工作场所应相对集中; b. 一个医院可能有几个核医学工作场所,如SPECT 场所,
16
b. 非放射(辐射)工作区:不属于辐射工作区,不再 列 为非限制区。
c.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 不以1/3、1/10 年剂量限值区分。
d. 通常的控制区: 可能用于制备、分装放射性核素和药物的操作室 放射性药物给药室 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特别是床位区) 放射性制剂贮存区和放射性废物贮存区
17
e. 通常的监督区: 制剂标记室 显像检查室 诊断病人的床位区 用药后病人候诊区
7
1.4 操作量和放射工作场所分级
1.4.1 工作场所分级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级。 等效操作量=实际操作活度×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级别
日等效操作量/Bq
甲
>4×109
乙
2×107~ 4×109
丙
豁免活度值以上~ 2×107
8
1.4.2 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18
2.3 场所布局
a. 依制剂的活度和可能的污染,自低至高排列; b. 区分人流(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通道,物流 (制剂制取与接收、贮存、施用、废物贮存与处置) ; c. 工作人员入口; d. 受检者入口与出口;
19
e. 综合的核医学诊疗工作单位的项目分区单元及分区 单元内的布局;
f. 小型核医学诊疗工作单位改建项目的布局也应相对 合理;
6
1.3.3 相关标准
GBZ179-2006 医疗照射防护基本要求 GBZ/T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 GBZ167-2005 放射性污染的物料解控和场地开放的 基本要求 GBZ/T10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GB14500-200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代替GB145001993) GB9133-1995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代替GB9133-88)
操作性质(或操作方式)修正因子可取GBZ120-2006 的值
操作方式和区域
操作性质修正因子
储存
100
废物处理;闪烁法计数和显像;
候诊区及诊断病床区
10
配药、分装及施予药;简单的放
射性药物制备;治疗病床区
1
复杂的放射性药物制备
0.1
9
1.4.3 毒性修正因子
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GB18871)
PET 中心,131I 治疗病房; c. 一个场所中可能包含不同级别的工作室,以分级最高 的工作室作为该场所的管理分级。如:SPECT 99Tcm 制备室为乙级,SPECT 检查室为丙级,该核医学部门为 带有乙级场所的部门。
15
2.2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
a. GB18871 的分区: 控制区:可能要求采取专门的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以便 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并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 其程度。 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 手段和安全措施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
11
• 日最大操作量: 99Mo-99Tcm 淋洗由99Mo 母体柱最大装源量决定; 99Tcm 标记由99Mo 日最大淋洗量决定; 制剂分装由制剂的装源量来决定; 注射操作量由日最大注射人数和平均每人用量决定。 • 年操作量:
可能不等于日操作量×250d/a; 决定于订货(或生产)量及使用制剂的工作量。
d. 制剂为非密封放射性物质,除外照射外还存在内照射。内照射 途径:吸入污染空气;食入表面污染转移物;伤口、皮肤渗入 污染物。
4
e. 需要保护的对象包括: 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 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周围的公众与患者家属; 施予放射性制剂的人员; 环境; f. 制剂“流水”动态消耗与衰减,要求有严格的流水帐, 剩余量和保安管理,要求正确、准确地按需要量施用于 受检者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