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演讲稿

合集下载

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5篇

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5篇

2020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5篇2020最新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篇一】采访西安交大,感悟西迁精神,对我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一次经久难忘的精神洗礼。

从今年年初至今,在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我数十次踏入西安交大校园,从远去的背影到健在的身影,从长者的风范到年轻的风采,我曾反复追问,是怎样一种力量,让西迁前辈扎根黄土地矢志不渝?又是怎样一种精神,感召着交大师生情系西部奉献终生?我倾听的故事数不胜数,心灵的震颤使我百感交集。

我有千万条理由发出我的报道,这是来自中国西部的声音,这是一曲爱国奋斗的礼赞。

初次走进西迁纪念馆,带给我强烈震撼的,是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所串联起的交大西迁这一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第一”:1959年,西安交大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超短波调频广播设备;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1978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2000年,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在这里诞生。

进入21世纪后,全息谱理论和动态定量诊断技术在这里独创,应用于大型回转机械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在这里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XX年,基于液态金属电弧放电的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在这里发明,创造了国际领先的性能指标;20XX年,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在这里建立,进而制定出国际上首个相关标准;2018年,世界第一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在这里成功开展……长长的“第一”列表,记录着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也镌刻着一个个闪光的交大人的名字。

热土之上的热血故事,让我数度热泪盈眶。

这些故事里,一个是我国著名电子工程技术专家沈尚贤的故事。

沈先生是我国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他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响应国家号召筹办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为在国内自行开展研究生教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021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5篇

2021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5篇

2021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5篇“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下面WTT整理2021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欢迎阅读。

2021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1西迁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西迁的老一辈革命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不远万里、支援西部,是使命、更是担当,他们深深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为了这个初心,他们含辛茹苦,负重前行。

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更要秉承老一辈的“西迁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从老一辈西迁人手中拿起接力棒,承继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把“西迁精神”发扬光大,用知识、用双手、用行动去奋斗,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

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

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

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

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

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

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

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总结范文-2020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5篇

总结范文-2020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5篇

2020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5篇“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下面小编整理2020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欢迎阅读。

2020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范文1西迁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西迁的老一辈革命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不远万里、支援西部,是使命、更是担当,他们深深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为了这个初心,他们含辛茹苦,负重前行。

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更要秉承老一辈的“西迁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从老一辈西迁人手中拿起接力棒,承继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把“西迁精神”发扬光大,用知识、用双手、用行动去奋斗,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

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

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

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

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

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

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

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西迁精神演讲稿

西迁精神演讲稿

1111
尊敬的各位听众: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西迁精神——时代的华章”。

“西迁精神”是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支援西部建设,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从沿海地区迁往西部地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迁往西部。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来到了艰苦的西部地区,为西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西迁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困难,为西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迁精神”不仅是一种奉献精神,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它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西迁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责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断奋斗。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一在中华民族曲折行进的艰难岁月里,一九五五年,有这样一群人,“抛弃”了上海大都会的荣耀与繁华,前往那时还是一片荒凉的西北大地。

正如毛主席青年时的一首诗一般,“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当一个国家的青年人在历史洪潮的激流涌动中,开始在沉思中觉醒,开始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紧密联系时,这个民族便从此有了未来,有了力量。

西迁精神,可谓是对这一句话的完美映证。

大树西迁,这是一次知识分子的长征。

六十年的风云变幻,西迁历史是西安交大宝贵的精神遗产。

古人调侃:“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年那批老交大学子,老前辈们的壮举,便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正面回应。

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的离开条件优越的上海,向科学进军,投身西部建设;他们,面对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用青春和汗水浇铸了一所大学,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虽已退下三尺讲台,但他们的故事被人们永远歌颂铭记。

你可能不知晓他们的名字,却一定了解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那便是激励了无数交大人的西迁精神。

历史由每一个人创造,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

作为学生、教师,这份由祖国赋予他们肩头的责任,对于任何正直的读书人而言,都必将是巨大的荣耀,而老前辈们在责任面前,也当仁不让地将其背负在肩头,奔赴大西北。

而今,大树西迁六十载,树下一片绿草茵茵,滋养一方水土。

再看今朝,西迁精神对于我们而言,更是意义深远。

这份精神不仅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与骄傲,更是我们所有交大学子学习的方向。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应从这份克己奉公的赤诚之心中有所学习。

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问问你为祖国奉献了多少。

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为人类解放的斗争中,勇敢地接下前辈们的接力棒,不要辜负他们信任的眼神。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个人感悟二为了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潜力,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公司在五月份开展了党风廉政宣教活动。

西迁精神演讲稿(共5篇)

西迁精神演讲稿(共5篇)

西迁精神演讲稿(共5篇)第一篇:西迁精神演讲稿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新时代西迁精神新传人”。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校六十年后,学校迎来最具挑战性的崭新开端,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1959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在机、电、动传统学科基础上,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兴学科相继创建。

汉唐古都皇家园林旧址上,向现代化进军的著名学府拔地而起,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从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

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

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

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有感于西安交大深深植根于西部大地,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于1981年4月莅校评价说:西安交大的迁校是我国调整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的一个成功范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1986年6月在西安接见交大老教授时特别指出:事实充分说明,在周总理关怀下,交大西迁是正确的、成功的,历史要记录这一功绩。

回顾西安交通大学跨越双甲子、三世纪的奋进之路,其能够成为今天饮誉海内外著名大学,与其在西迁时期典型呈现和生动演绎的重要精神内核—西迁精神密切相关、无法割断。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内涵承载了交大人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以一种高于现实的力量来推动人们为追求理想和真理而奋进,成为交大人多年来学习精神,科研力量、创新思想、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与生命力。

西迁精神演讲稿

西迁精神演讲稿

西迁精神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西迁精神这一激励人心的话题。

西迁精神,是指中国古代先民在面临艰难困苦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它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西迁精神最早体现在西周时期的西迁和商鞅变法。

西周时期,周幽王的暴虐统治导致了西部地区的大规模移民,这些移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最终开拓出了新的疆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商鞅变法,则是在面临国家危机时,商鞅勇于改革创新,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成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西迁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启示。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学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不断地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西迁精神也告诉我们要敢于创新。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旧习,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被淘汰。

正如商鞅变法一样,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最后,西迁精神也告诉我们要有集体主义精神。

在古代的西迁中,每一个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西迁精神,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西迁精神演讲比赛

西迁精神演讲比赛

西迁精神演讲比赛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凝结出来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西迁精神”。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其历史底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

时间来到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

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

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

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2017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一天被西安交大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

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

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做出巨大努力。

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

学校精心策划,教授带头西迁。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新时代西迁精神新传人”。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校六十年后,学校迎来最具挑战性的崭新开端,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1959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在机、电、动传统学科基础上,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兴学科相继创建。

汉唐古都皇家园林旧址上,向现代化进军的着名学府拔地而起,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从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

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

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

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有感于西安交大深深植根于西部大地,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于1981年4月莅校评价说:西安交大的迁校是我国调整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的一个成功范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1986年6月在西安接见交大老教授时特别指出:事实充分说明,在周总理关
怀下,交大西迁是正确的、成功的,历史要记录这一功绩。

回顾西安交通大学跨越双甲子、三世纪的奋进之路,其能够成为今天饮誉海内外着名大学,与其在西迁时期典型呈现和生动演绎的重要精神内核—西迁精神密切相关、无法割断。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内涵承载了交大人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以一种高于现实的力量来推动人们为追求理想和真理而奋进,成为交大人多年来学习精神,科研力量、创新思想、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与生命力。

而今,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三个甲子已经启程的历史新时期,交大人在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中稳步前进,西迁精神成为交大人助力中国复兴梦的内生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障。

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西迁精神依然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是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那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百废待兴,面对困难重重的内外部形势,进行布局调整与边疆开发迫在眉睫。

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着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
“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

如今,不乏有人难以理解那个年代人的选择,甚至认为国家的安排压抑了个人选择。

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近这批人,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谈及西迁,83岁的潘季教授仍清楚记得,老一辈交大人满怀憧憬踏歌西去的场景,那种“开拓、创造、创新所带来的快乐”。

谈及前往农场,“老知青”邓维嘉仍然自豪,50多年前那份《请愿书》写着,“我们志愿到云南边疆做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为祖国的橡胶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整个社会充盈着建设祖国的豪情,青年们争着抢着去往边疆,能与祖国同频共振,能为国家建设多出一份力,被视作至高无上的荣誉。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天已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

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

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

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

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
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

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中国的发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仍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摆在全面小康社会之前的硬骨头。

“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

随着国家实力渐强,我们已经可以创造更好条件、提供鼓励支持,最大程度免除开拓者的后顾之忧。

相较当年,今天听从祖国召唤,更多兼容着为个人才能寻找施展舞台的丰富意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传承精神血脉,扎根一方热土,定能书写出新时代的建设奇迹。

当前,国内外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用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

弘扬传统,艰苦奋斗。

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

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来的脊梁!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这样的迁徙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钥之一。

眺望前路,让
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

因而我们要立足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的“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