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用7篇)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意向品质。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我以两个队举行篮球比赛为导入,分别选出十人和二十人进行,这样的情况行么?学生肯定回答不行,进而引出如果各选出队伍的二分之一行么?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不行,从而使学生初步感觉到整体不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为以后的探究新知打下很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的把知识熔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二、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开展逻辑思维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初始阶段是从动作开始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事物为依托而逐步发展过度到逻辑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思维的起点,作为小学阶段,形象思维还是占主体地位,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是思维方式训练的一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时候,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以教、学具(实物、图形、课件等)的演示或情境的展示等手段通过具体形象思维这个平台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
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问题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故事、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答案。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疑惑。
二、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列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创意活动,如头脑风暴、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注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跨学科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联想和运用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科技、艺术、人文等,提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机会。
六、培养执着和坚韧的精神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执着和坚韧的精神。
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学会坚持不懈,不断尝试和探索。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一、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世界、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积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时,应该学会根据事实和逻辑推理,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断。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解决、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从新颖、有用的角度出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做一些独立的思考和尝试,同时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和启发性的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更全面地考虑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六、注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跨学科思维是指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和任务,引导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观点和方法。
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是指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文本并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讨论和辩论,并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相关的文本。
八、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信息和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以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分十二个小节进行展开回答。
一、激发兴趣与好奇心教师应通过引入有趣的教学资源、生动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二、提供开放性问题教师应提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并展开讨论。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学会提出具体、明确并富有深度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运用互动式教学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五、倡导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系统思考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
六、布置探究性任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
这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教育他们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八、推动独立思考教师应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做出改进。
这将促使学生持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十、开展思维技巧训练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思维技巧训练,如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料、视频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视野。
十二、总结通过以上种种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现代社会中,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它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迅速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它在解决问题、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论证和思维扩展时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1. 给予逻辑思考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解答、数学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推理步骤,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2. 开展辩论活动:辩论能够锻炼学生的论证和推理能力,让他们学会逻辑思考和说服他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或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供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
3.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经典文章中通常包含逻辑性较强的观点和结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逻辑思维。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来拓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困难或未知情境时,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解决问题。
2. 提供合适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和实验等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增强问题解决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共同落实和实施。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取得优秀成绩,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鼓励主动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展开思辨。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或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培养辨析能力和判断力。
3. 鼓励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或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学生可以组织学术研究小组,探索某个领域的未解之谜或者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文献资料、实践案例、互联网资源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竞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
5.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升思维能力。
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鼓励主动思考、引导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新思考、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以及创造积极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思维能力和创新力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开展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着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比如考察植物的生长、考察动物的习性等。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要学会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而要能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针对观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在进行辩论和小组讨论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观点。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关键。
学生应该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启发,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小说、观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作业和项目,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必要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
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项目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提供创新教育和创新环境创新教育和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保障。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创新教育和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和实践的机会。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
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思维的基础能力,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信息,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观察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任务,例如观察并描述一幅图片,观察并总结一个实验的结果等。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乐于观察的习惯。
2. 提升观察的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观察的技巧,例如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游戏、观察实物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分析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下面是几种培养学生分析力的方法:1. 提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
2.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让他们进行分析和探究。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分析思维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它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和信息时,能够客观、理性地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信息和观点进行质疑,并引导他们提出合理的理由和依据。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传授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帮助学生了解问题背后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湖林中心小学陈阳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而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操作,探索新知,启迪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借助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感生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操作。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通过积极思维来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
操作适时、程序合理才能收到好处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采取激疑的方法:让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请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角的度数。
这样激疑,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过程,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为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问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又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
二、指导操作,化新为旧,学会思维
启发学生肯于动脑筋想问题,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有时思不择路,急于求成。
因此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就要促其善思、会思,教师就要引思。
教学中,抓住知识生长点、连接点,引导学生从无知出发,从旧知出发,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或是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知识间的联系,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两份大小相同的梯形。
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自己独立的拼装,独立的思维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整个操作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请学生把梯形拼成或剪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第二层次,请学生观察、比较原梯形的各元素与拼剪后得到平面图形各元素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利用已掌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通过有序的操作、观察、分析、表达等活动,不仅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把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借助操作,揭示规律,活跃思维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利用操作和直观,来揭示知识的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设计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们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条,分别用阴影表示出它的3/4、6/8、9/12然后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大家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直观地发现,虽然三张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各不相同,但剪下来的部分是相等的。
接着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三个圆,分别取圆的1/2、4/8、6/12,再将所取得的部分涂上颜色,同学们有会发现什么?在两次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尽管三个分数不同,但它们图色部分大小相等。
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教学把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寓于剪、折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对变化规律理解得更加形象、深刻,
对重要概念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这种操作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手脑并用,学生学习气氛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参与思考,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提供了锻炼机会。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运用操作,对比分析,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但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启发点拨。
这种启发点拨,或是引导学生对操作的回顾,或是以中介性的提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比较的练习课上,我先请学生用1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比较它们的周长与面积。
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一个学生说:“我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等时,长方形周长比正方形长。
”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时长、宽的差大的长方形周长长。
”对于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及时给予表扬。
实践证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比一比等,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发展智能最佳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总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指导操作,让学生找到并揭示规律,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
提高其思维的质量,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
H 1 C 12 O 16 Cl 35.5 Ca 40
第Ⅰ卷(选择题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到第Ⅱ卷的表格中。
)
1.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
2释放O
2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
2释放CO
2
C.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CO
2
,以解决温室效应
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2.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水蒸气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3.如果要除去CO
2
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A、点燃
B、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
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4.右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5.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都是气体,都难溶于水
B、都能与氧化铜反应
C、都可由碳与氧气反应得到
D、都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6.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A.制取CO
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
2
──收集CO
2
的集气瓶没盖严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可能没有检查氢气的纯度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由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红磷过量
7.欲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4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需要用到下列实验用品中的( )
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 B.装有无色酚酞的烧杯
C.冷而干燥的烧杯 D.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8.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的最好方法是()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空气中加热混合物
C.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D.在二氧化碳流中加热混合物
9.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对煤气的下列叙述中,与CO性质无关的是()
A. 煤气有毒
B. 煤气可燃
C. 煤气有刺激性气味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