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着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原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可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原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此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地理历史考试知识点总结

地理历史考试知识点总结

地理历史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世界地理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大陆分布在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主要有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大洲。

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主要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等四大洋和一些边海和内海组成。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绕地轴转动的运动,每24小时自转一周,形成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绕行一周一年,形成季节变化。

3.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壳状结构,由陆壳和洋壳组成。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等现象。

4.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长时间内一定地区的气象现象的平均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元素;气象是短时间内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包括气温、气压、湿度和风向等元素。

5.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和能源消耗等。

二、中国地理1. 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中国地形地貌主要由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大高原、东北平原和南岭山脉等组成;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

2. 气候分布和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分布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气候特点包括温暖湿润、干燥寒冷、季风决定、高温多雨和温差较大等。

3. 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中国的交通运输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通信网络主要包括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等。

4. 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沿江沿黄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和西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过多和人口过少等。

5. 区域发展和城乡差异中国的区域发展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沿江沿黄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和西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差异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收入和生活水平等。

历史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等多个方面。

要掌握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知识点,就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理环境进行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理形态,它是地球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当地的水文资源、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方面。

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决定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方式。

例如,山地地形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平原地形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2. 气候环境气候环境是地球表面的气候特征,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动植物资源的分布、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不同气候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气候炎热的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了解不同气候环境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3. 资源分布资源分布是地球表面的资源分配情况,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分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当地的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式。

不同资源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宜发展工业和贸易,资源匮乏的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了解不同资源分布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二、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承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变迁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人口迁徙的原因、规律和影响,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特点和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小学期末中的地理与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小学期末中的地理与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小学期末中的地理与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在小学的地理和历史学科中,孩子们接触到了许多有趣和有用的知识。

期末考试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时刻。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总结,下面将对小学期末中的地理与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1. 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大国,东临大海,东部沿海地带多山地低。

西部地区则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地势较高。

中国境内有很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黄河等。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2. 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较长;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夏季比较长。

中国的气候分为四季,春、夏、秋、冬。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也不一样,如东部沿海地区夏季多风雨,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等。

3.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与14个国家接壤,东临大海。

在世界地图上,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理位置重要。

同时,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通过陆地和水路进行贸易往来,地理位置优势突出。

4. 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是世界上交通运输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交通运输发达,有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方式。

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网络的完善使得中国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更加便利。

同时,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港口,如上海港、深圳港等,这些港口是海陆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与归纳1. 中国古代的文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人民创造了悠久的文化史。

在小学历史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以及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各类名人和伟大文化成就等。

2. 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六国、汉朝、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朝和唐朝等。

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

3. 世界古代的文明在小学历史课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世界古代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学科。

其争辩内容包括它古代的社会地理、人类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可以挂念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进展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区划:中国古代社会地理依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区域。

北方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

2. 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头形成,社会渐渐由部落联盟向国家演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地理主要表现为诸侯国、郡县和封建领地。

3. 南方地区在三国时期才渐渐被汉族统治,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头进展,也消灭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则在南方。

2. 中国人口的分布也与地貌相关,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较为稀有。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城市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经济文化富强,而衰落则意味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

三、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主要与农业经济的进展相关。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产业,农田的开垦和浇灌系统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交通运输进展相关。

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水运和陆运,水运在河流和湖泊地区比较发达,而陆运则主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3. 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资源的分布有关。

中国古代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贫乏,这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进展产生了肯定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主要与政权更迭相关。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领土的扩张和收缩,政权更迭会带来边疆线的变动和地方制度的调整。

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东南部。

在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蒲昌海等。

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城为着名的“”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的影响而引起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着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着作。

是清朝初年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为主的地理着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研究和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人,中国历史学家、家,中国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着作有《》《长水集续编》等。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着,共四十卷。

作者是晚期的。

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3960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

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70%水域在九江市境内,有20%水域在上饶市境内,有10%水域在南昌市境内。

云梦泽,又称大泽,中国湖北省上的古代群的总称。

南以长江为界。

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

后因和带来的泥沙不断,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

时期已缩小一半,时解体为的小湖群。

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就是在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

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

人。

中期大臣,治理的专家,世界水利泰斗。

着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等。

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皇木采办是专用于皇宫、藩王府、皇陵、皇家庙观的建筑用木,绝大部分使用原始大木,明清两代,采伐大木的时间长,数量大,如明代,在三地采伐大木几乎伴随明王朝始终。

而清王朝,则步明王朝后尘,继续在以上大兴土木,兴造皇家建筑。

郡县制中国继宗法血缘分封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熊通;起源于,嬴任好;经过历代的改革,最终成型于。

郡县制是古代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时期,再经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以后的地方体制。

道路制指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

北宋统一后,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

在时期,、、阿母河三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总领全国政务,时称“”。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由中书省直辖。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

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

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

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官名。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

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

江右(江右(地理方位名词)一般指江西(古代地域概念名称)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

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江南道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江右民系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

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

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

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民比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

明代,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走西口是“中国上最着名的五次”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陕西府谷口;河北,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今呼和浩特市)。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和“”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扬子鳄或称作(tu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

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

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

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扬子鳄属于,。

华南虎亦称“”,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

华南虎以动物、、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华南虎仅在中国分布,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

1、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简要概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概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1949年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