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阅读教案设计
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word教学设计

女人生子仍受议论
夫妻同受批斗屈辱
丈夫入狱女人忍辱等待
丈夫出狱 夫妻团圆
女人中风 丈夫扶持
女人病故 丈夫鳏居
学生展示自己概括
紧扣文本,进一步梳理小说情节
四、练习
这是一对______的夫妻
学生自主展示:
身高极不协调
感情极为和谐
相濡以沫 伉俪情深
命运坎坷 饱经磨难
有勇气
坦然面对一切
不离不弃
教学
方法
问题探究法 点拨法 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
课前
预习
通读课文,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杨云嫁给潘长江是喜欢他的多才多艺,她说“虽然落差较大,但心灵距离为零”。王美华嫁给曾志伟是看上了他的发愤图强。潘金莲嫁给武大郎是由于命不由己......高女人为什么要嫁给矮男人?他们幸福吗?他们的命运如何?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这种命运……
学生倾听思考
创设情境,以数学推理题引发学生兴趣,为整体感知课文做铺垫。
二、
初读文本
分析形象
1、他们外表上有哪些不和谐?
2、高女人为什么要嫁给矮男人?
3、他们在一起有感情吗?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地方找出
学生整体读文本,自主展示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三、
梳理小说情节
梳理小说情节
一对夫妻
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word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短篇小说选读
教材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及意义。
2、把握小说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健康心态的呼唤。
小说背景: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
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上来回眸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时,人们会清晰地看到“文革”的反文化和反文明的怪圈。
由于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大多数红卫兵在运动初期对文化的审视变得简单而粗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刻被打得粉碎。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
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别(biè)扭恪(kè)守埋(mán)怨绰(chuò)号干瘪(biě)窥(kuī)视哄(hōng)闹将(jiāng)就琢(zuó)磨确凿(záo)逼供(gòng)倔(juè)犟单薄(bó)续弦(xián)手臂(bì)二、整体感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1、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习惯2、第二部分:身高差异,饱受非议3、第三部分:丈夫挨批,夫妻受辱4、第四部分:丈夫入狱,妻子等待。
妻子中风,丈夫扶持5、第五部分:妻子病逝,丈夫鳏居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习惯”问题,高女人和矮丈夫这对夫妻之间有哪些不符合“习惯”的表现?但他们感情确极为和谐,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事件找出来。
高67级公开课-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对矮丈夫来说,那是无法 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补 的感情创伤,是他对妻子的 深情和爱; 对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 让人们反思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在将来; 对作品来说,留下了一块艺术间,让 读者获得了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对作者来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 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每个人 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 满目前”,作者使用留白的手法,使读者的审美意识 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主题 探究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对表 现主题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 名作家和画家。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 业务推销员、教师等,主要作品有 《啊》《 雕花烟斗 》、 《神鞭》、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三寸 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 奖。 风格: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 “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擅于 描写近代历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 的思考。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们活动、事 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 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更为重要的作 用,它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交代 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提供人物活 动的典型环境,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 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 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 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 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 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 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 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 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 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 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 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 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江苏名校 语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目标:1、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2、结合小说背景,分析其主题。
教学重难点:1、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的主题。
活动过程:课前预习1.通读文本,勾画有关人物形象刻画的相关语句,并将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在课本空白处加以批注。
课堂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1.概括文中夫妻关系的特点2.概括裁缝老婆这一形象的特点3.塑造裁缝老婆这类小市民形象有何意义?活动三、把握小说的主旨1.试总结小说的主旨活动四、探究重点问题1. “撑伞”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活动五、学以致用本文的题目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如果换个题目,你觉得怎么拟,说说理由(字数不少于50字).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李舒华)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意义2、把握小说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3、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的呼唤的心情。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走近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颇丰。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三、文本研习1、这对夫妻的外表很不和谐,但感情确极为和谐。
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事件找出来。
①、丈夫被押走以后,高女人独自过着孤苦生活,却坚守他们的爱。
②、高女人生病后,矮男人一直坚持承担生活的重担,而且想尽办法帮助女人锻炼。
③、女人去世后,矮男人一直不娶。
④、矮男人在女人去世后打伞时依然举得高高的。
2、裁缝老婆都干了些什么事?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一个自私、卑微、无聊、庸俗、猥琐的小市民。
作用:①、是小市民中残存的自私、卑微、无聊和冷酷特点的代表者。
②、作为一个人格低劣的形象反衬了主人公的高尚。
③、她是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
(推动情节)④、表现时代的荒谬性。
四、合作探究“批斗”情节1、在“批斗”情节中众人分别是怎么表现的?众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表现?特殊的社会环境,掩盖了多少善良,泯灭了多少人性,使众人呈现了恶劣的社会“习惯”心理。
他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表现,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荒唐的岁月,一个变异的年代。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
现在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蔑视文明与人性。
高中语文 专题四 人和故事的家园 第8课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学案 苏教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四人和故事的家园第8课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学案苏教选修《短篇小说选读》苏教第8课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那是一个变异的年代,这是一段离奇的人生。
小说主人公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只是两个普通人,但是由于所谓的“习惯〞问题导致了一系列悲剧。
作家冯骥才刻意将这个故事放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让我们一起反思其中的深意……字音辨识(一)单音字胸脯.(pú) 恪.守(kè) 呛.水(qi ān ɡ) 呱呱..坠地(ɡū)(ɡū) 干瘪.(biě) 逼供.(ɡònɡ) 琢.磨(zhuó) 确凿.(záo ) 怔.住(zhènɡ) (二)多音字横⎩⎪⎨⎪⎧横.祸〔hènɡ〕横.竖〔hénɡ〕屏⎩⎪⎨⎪⎧屏.气〔bǐnɡ〕屏.风〔pínɡ〕 字形识别⎩⎪⎨⎪⎧cuō〔搓〕板cuō〔蹉〕跎⎩⎪⎨⎪⎧jiānɡ〔僵〕直jiānɡ〔缰〕绳 ⎩⎪⎨⎪⎧zào暴〔躁〕zào干〔燥〕⎩⎪⎨⎪⎧yù洗〔浴〕yù山〔峪〕 词语辨析质疑·置疑二者都与有疑难问题有关。
不同的是:“质疑〞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的意思,如“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置疑〞是加以疑心的意思,如“这个问题不容置疑〞。
爆发·爆发“爆发〞:①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
如“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爆发〞:①指突然发作。
“山洪爆发〞。
②指突然发财或失势(多含贬义)。
如“爆发户〞。
居然·竟然·果然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说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
其区别是“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是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快乐呢!〞“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高一、一部尹庆峰【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在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是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力作。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里讲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革故事,而是一对身高悬殊的夫妇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成反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
奇特的艺术构思与成功的细节描写小说抓住人生奇特的不规则的旋律展开艺术构思,充分揭示其背后的生活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和方法:一、品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针对重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合作意识,实现对文本的深阅读。
三、图片表格教学。
通过展示图片和列表格把文章内容梳理清楚,清晰直观。
四、推荐阅读。
通过文本的学习,激发起强烈的阅读意识,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但要给学生正确的阅读。
为此推荐了作者《铺花的歧路》等文章。
【目标设计】1.通读课文,识记汉字读音。
-----知识点2.细读文本,理清思路情节。
------能力点3.深读文本,揣摩写作意图。
------兴趣点德育点【情景设计】一、情景导入:文革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危害,也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灵上永远抹不去创伤和痛苦。
二、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①课本: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P78②补充:冯骥才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
(写到书上) PPT床厂工人在写批判邓拓的大字报2.识记字音(直接标在书上了吗?)测试题:恪守模样呱呱坠地横祸胸脯鳏居kèmúgūhèng púguān 3.本文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成反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三、文本细读----问题设计 PPT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1)作者在这里反复提及“习惯”一词,根据作者论述和举例说说“习惯”含义。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短小5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营造气氛、推动故事情节所起到的作用。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2.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教学内容及过程】一、了解背景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
从后来他们的命运来看,这种观念的改变影响了他们的后半生。
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上来回眸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时,人们会清晰地看到“文革”的反文化和反文明的怪圈。
由于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大多数红卫兵在运动初期对文化的审视变的简单而粗暴。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句是在1966年的“红八月”中,红卫兵走上街头大破“四旧”,从揪“妖头怪发”“奇装异服”、烧图书、砸招牌、改街名、毁教堂发展到后来北师大的学生到山东曲阜砸孔庙、掘古墓、毁文物,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刻被打得粉碎。
现在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蔑视文明与人性。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
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二、主旨探讨小说描写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成反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作家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
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了解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经历。
2.通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对文本的主题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重点】
分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经历及形象
【教学难点】
作品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往往可以从小说中感受现实世界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千姿百态、人情冷暖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起来感受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
二、作者简介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教师等工作,是“文革”后“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
他已出版各种文集近百种,其中《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均获全国文学奖,2006年创作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姊妹篇《抬头老婆低头汉》。
善于记录现实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善于描写近代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
其写法不拘一格,富于探索精神。
三、作品出处介绍
教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小说片段节选自《冯骥才选集》,《冯骥才选集》这是作者的代表作品,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这部小说的概要。
一对夫妻由于身高差异很大,他们结合在一起,饱受非议,生子后仍受议论,后丈夫遭受批斗,夫妻同受屈辱,丈夫入狱,妻子等待,妻子中风,丈夫扶持,妻子病故,丈夫鳏居。
四、梳理情节
教师: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找出这篇小说六大要素。
(教师出示PPT)
1.时间:婚后
2.地点:“团结大楼”
3.人物:一对夫妻
4.起因:身高差异,饱受非议
5.经过:女人生子仍受议论、夫妻同受批斗屈辱;丈夫入狱、女人忍辱等待;丈夫出狱、夫妻团圆;女人中风、丈夫扶持。
6.结果:女人病故,丈夫鳏居。
五、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给我们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请同学挑选1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进行分析,注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篇小说不仅展示了主角人物的命运悲剧,而且更刻画了一出配角的荒唐闹剧。
六十年代以来,处处居民住地,都有这样一类人被吸收为“街道积极分子”。
使得他们对别人的干涉欲望合法化,能力和兴趣也得到发挥。
作为这一荒唐闹剧的发起者裁缝老婆是小说重点叙述的对象,她就是“这一类的积极分子”。
开始她因为找不到夫妇俩结合的缘由而苦恼,好不容易想出一条,夫妻中有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可是高女人很快就生下了孩子;她又说两人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个推测又被两人的恩爱否定了;她四处打听,终于确定高女人是为了地位和钱嫁给矮丈夫的,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文革”的批斗中,无论是对裁缝的嚣张还是看客的盲目,作者始终保持了一种冷峻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群丑图。
画面的中心是裁缝老婆,她“已经由街道代表升任为治保主任,很有些权势,志得意满,人也胖了。
这天可让她忙得够呛,她带领楼里的几个婆娘,忙里忙外……真象她家办喜事一样!”小说正是通过这种荒谬的思考逻辑来表现时代的荒谬性。
【作业布置】
1.本文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2.小说的结尾是点睛之笔,作者这样处理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