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一一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
励志作文关于屠呦呦的

励志作文关于屠呦呦的说起屠呦呦,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科学界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屠呦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可她从小就对医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在成长的道路上,她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记得有一次,屠呦呦为了研究青蒿素,钻进了古老的医书里,没日没夜地翻阅、查找。
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仿佛是一个个神秘的宝藏,她在其中努力挖掘着能拯救无数生命的线索。
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一个个复杂的配方,她都仔仔细细地琢磨、分析。
有时候,眼睛看累了,她就揉揉眼,继续沉浸在那充满智慧和希望的知识海洋中。
实验室里,她更是全神贯注。
那些瓶瓶罐罐、仪器设备就是她的“战友”。
为了提取青蒿素,她不断尝试着各种方法,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她气馁。
有一回,实验结果又不尽人意,旁人都觉得可能这条路走不通了,劝她换个方向。
可屠呦呦那股子倔强劲儿上来了,她坚定地说:“不,我觉得就快成功了,再试一次!”她重新调整方案,继续埋头苦干。
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还亲自去野外采集青蒿。
那炎炎烈日下,她戴着草帽,弯着腰,在草丛中仔细地寻找着青蒿的身影。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蚊虫在她身边嗡嗡作响,她却毫不在意。
找到青蒿后,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篮子里。
回到实验室,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新一轮的实验。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当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那一刻,屠呦呦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将是改变无数疟疾患者命运的伟大发现。
屠呦呦的成功并非偶然,那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付出换来的。
她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被挫折击退,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为了医学事业,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勇往直前。
如今,屠呦呦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她的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谦逊和执着,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像屠呦呦一样,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屠呦呦读书的小故事

屠呦呦读书的小故事在那个充满希望与奋斗气息的年代里,有一个小姑娘,她叫屠呦呦。
她就像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在知识的沃土里默默汲取养分,这颗种子日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屠呦呦小时候,读书于她而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家里的长辈们都很重视教育,他们知道,在那个时代,知识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能照亮前行的路。
屠呦呦的父母常常围坐在小呦呦身边,父亲拿着一本古老的典籍,轻声念着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
母亲则在一旁微笑着,时不时插上几句话,鼓励小呦呦认真听。
“呦呦啊,你看这书里的字,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宝藏呢。
”父亲笑眯眯地对小呦呦说。
小呦呦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问:“爸爸,那我怎么才能把这些宝藏都挖出来呀?”父亲轻轻敲了敲书本,回答道:“那就得靠你自己慢慢读,用心去想啦。
”于是,小呦呦就这么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
她就读的学校,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但老师们都特别认真负责。
那些老师们就像是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每一株幼苗。
在课堂上,老师讲着各种有趣的知识,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
屠呦呦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她的眼睛紧紧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在讲关于植物药用价值的知识。
屠呦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心里想:“哇,原来那些普普通通的植物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这就像魔法一样呢。
”下课后,她还缠着老师问个不停。
“老师,那是不是所有的草都能治病呀?”屠呦呦急切地问。
老师笑着回答:“呦呦呀,可不是所有的草都能治病,但很多植物都有着神奇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屠呦呦的心里。
她对书籍里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更加着迷了。
她经常跑到学校的图书馆里,那图书馆虽然不大,但对屠呦呦来说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贝的魔法屋。
她在书架间穿梭,找到一本又一本关于医药的书籍。
那些书啊,纸张都有些泛黄,带着岁月的痕迹,但在屠呦呦眼里,那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她读那些艰涩难懂的医药书籍时,有时候也会皱起眉头。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一、屠呦呦的坚持故事屠呦呦啊,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
她研究青蒿素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坚持的传奇。
屠呦呦在寻找抗疟新药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她要从大量的传统中草药文献中去寻找可能有用的线索。
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时的科研环境也不好,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工一点点去做。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失败了很多次,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但是屠呦呦不一样啊,她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不断寻找出口。
她不断地调整提取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
而且在那个年代,女性搞科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
但屠呦呦完全不理会这些外界的干扰,她的眼里只有青蒿素,只有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不顾日夜。
她可能会因为一个实验结果不理想而发愁,但是发愁之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研究。
她的这种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在全球的医疗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管多困难的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解不出的数学题,写不出的论文。
但是和屠呦呦面临的困难比起来,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她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拼搏。
她的坚持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她一样。
比如说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成员之间的矛盾,或者活动策划遇到瓶颈。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像屠呦呦对待青蒿素研究一样,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社团活动办好。
屠呦呦的故事就是这样充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人。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人生必然有起有伏,在低谷时,如果我们有梦想,并且勇于面对困难、励志成功,那么在未来,我们就会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为大家增添前行的动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
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当这位81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
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近100万例死亡。
20世纪50年代,WHO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疾的计划,但进入60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
美方联合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机构研究新药,越方则寻求中国帮助。
1967年5月23日,代号为"523"的绝密项目应运而生。
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523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作:西药组和中药组。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
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
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
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
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
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
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
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那时,新中国尚未迎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区,由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
北大清华等名校皆属于华北区。
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0多年的老家宁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
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征途。
当时,华北区高校的录取榜,会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于是,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没事儿就去翻翻这几份报纸,也成为屠呦呦那段时间的习惯。
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
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也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
的释放。
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印证了女性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座千年古都中显得颇为洋气。
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天主堂附近的校园,被包裹在当年的皇家建筑群之中,学子们每天抬头可见的,却是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如今,这里已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所在地。
在校期间,屠呦呦和同窗们的实验室和宿舍,则设在附近的菜园胡同13号。
当年的同窗、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首批主任药师周仕锟回忆,他们这一班,按入学年份排序,称为药学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
与屠呦呦同龄的周仕锟记得,他们在班上年龄相对较大,最小的同学比他们小3岁。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她还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
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着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
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