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福柯还是拉康_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引言:在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拉康(Jacques Lacan)都是备受瞩目的思想家。
他们对于权力、知识、认同和主体性等课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在凝视(Gaze)的问题上,福柯和拉康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福柯和拉康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凝视这一概念在二者理论框架下的不同解读和理解。
第一部分:福柯对凝视的解读福柯在《监狱的诞生》中提出了凝视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权力和知识的工具进行分析。
福柯认为,权力通过凝视来监控和控制个体,而知识则通过凝视来建构和规训主体。
“监狱”作为一种权力机制,通过囚犯被看见的方式使他们内化权力,并纠正其行为。
福柯认为,凝视既是一种权力的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规训的手段。
接下来,福柯在《意志与欲望历史》中进一步发展了对凝视的思考。
他将凝视与性别的构建联系起来,认为男性凝视女性的行为使女性成为客体,并继而排除她们的主体性。
福柯对凝视的理解扩展了其观察角度,将凝视与性别、身份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拉康对凝视的解读拉康在精神分析领域对凝视的解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凝视是构成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重要环节。
在拉康的理论框架下,儿童的镜像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通过镜像与他人产生视觉联系,从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然而,这种镜像凝视也带来了焦虑和分裂感,因为自我认同的构建是通过他人的凝视实现的。
在拉康的理论中,凝视与欲望密切相关。
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精神上的迷恋,是欲望对象的投射和内化。
同时,拉康也提到凝视的能动性。
个体可以通过凝视他人来获得自我权力和认同感,这也是社会关系中权力争夺的一个方面。
第三部分:福柯与拉康对凝视的比较与辩析福柯和拉康对凝视的解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首先,在凝视的本质问题上,福柯更加强调凝视作为权力的表达和社会控制的手段。
“凝视理论”视阈下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为例

获奖专栏1352021·4“凝视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当中的主客体性和权利关系长久以来存在于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之中。
①实际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凝视这一动作携带着权力和欲望,强调的是自我、他者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
从通俗意义上可以将凝视解释为“看(Look)”。
“看”这个动作在整部歌剧《莎乐美》中反复地出现:希律王、侍卫长看莎乐美,莎乐美看约翰。
在“看”的过程中,人物目光的投射,是该剧建构人物关系的重要方式,于是这里的“看”便被赋予了权力的意义②。
在歌剧《莎乐美》的第一、二场中,主人公是一位“被凝视”的对象。
而在歌剧第三场中,初见约翰的莎乐美被约翰身上的一切深深吸引,她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意,三次赞美约翰,却三次遭到拒绝。
由于她对约翰的求爱(三次赞美)不成,导致莎乐美从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了内心极度扭曲的“蛇蝎美人”。
莎乐美利用希律王对她的喜爱,以一场七层纱舞换来了约翰的头颅,却最终因为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流思想的不符,导致希律王对她下了杀令。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中的“凝视理论”出发,阐释歌剧《莎乐美》中主人公主体地位的建构过程及文化内涵。
一、学术语境下的“凝视理论”(一)“凝视理论”的发展概述在《简明中外文论词典》③中,凝视(Gaze)被定义为:“是一种文化批判术语,也译称‘注视’,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的观看方法。
它通常① 朱晓兰 :《“凝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第 45 页。
② 陈光霓 :《凝视 :莎乐美主体性的建构与解构》,《外国文学研究》2013 年第 2 期,第 52~60 页。
③ 张宪军、赵毅 :《简明中外文论词典》,巴蜀书社,2015,第 401 页。
“凝视理论”视阈下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S DOMINANT STATU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AZ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RICHARD STRAUSS’S OPERA SALOME摘 要: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音乐学研究中新的学科视角,“凝视”便是当中涉及的理论之一。
凝视的理论

凝视的理论第一部分凝视的理论是一种洞察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涉及对任何类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为研究者提供知识,洞察力和想象力,其目的是为研究者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凝视的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奥斯卡·海因兹提出,他将观察为“一种有意和有形的直接活动”,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研究者能够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中推断出其心理状态。
在运用观察者理论时,研究者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考虑到多重变量,以便为观察期间发生的行为和观察者自身的思维活动做出最佳解释。
一般而言,研究者通过观察对象在身体、情绪、情感和其他与生活有关的方面进行分析,并注意观察对象如何以及何种方式成长或改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此外,凝视的理论还可用于优化社会关系,帮助人们找到最佳的行为方式,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凝视的理论也可以提供一种可持续和有效的行动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关系和改变,并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此外,这一理论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洞察被观察对象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同时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如情境、背景等。
凝视的理论也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并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被观察对象的行为。
研究者可以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行为来帮助被观察者解决问题,就其而言,凝视的理论更有利于研究者在观察活动中发现新的机会,并建立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改变。
凝视的理论是一种可以帮助研究者洞悉和了解个体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用于帮助研究者发现有助于建立有力研究结果的最佳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
通过凝视的理论,研究者可以找出有效的措施,促进被观察者的可持续发展,以改善他们的表现、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情绪,更有利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凝视的理论认为,眼神交流在影响人际关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凝视眼神交流是一个完整的行为,它涉及各种心理和行为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镜像理论认为:镜子之中存在着真实的自我。
而当镜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与本人的差距过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逐渐增大,此时我们便能从镜子中看到那个不属于真实的自我。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启发了拉康的“镜像阶段”,他开始探索他所称的镜子中的“他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面对和观察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标准的制约,都会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等与众不同。
另外,人还是在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其身心、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自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但是镜像理论也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把镜子中的“他者”视作真实的存在,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将它清晰的再现,只是模糊地显现,这种假定就失去了客观事物应有的科学性。
所以镜像理论强调的只是自我意识对象的模糊性,因为自我是一个未完成的形象,在本质上不具有完整性。
它只是通过对自我这种形象的折射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镜像理论主张,对“自我”这种镜中形象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分析,把自我当做客体来把握,以此获得新的自我意识。
当然,镜像理论又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要求人们用实证的态度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自我”,这也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比如,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和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就连真正的自我也不太清楚。
镜像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能否确认自我的存在。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自我本身也许就是虚无飘渺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先在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受到主客观诸多条件的制约。
人类的每一种思想、信念、情感、观点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旦离开了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即使我们相信自己的存在,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时,也需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以此来评价我们所谓的自我,这就给我们的自我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随着当代文化批评的不断发展,凝视理论在其中的应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的关系,阐述凝视理论和当代文化批评的概念,举例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几个方面,并总结凝视理论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凝视理论是指以视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视觉文本,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意义的一种理论。
当代文化批评则是通过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机构进行批判性分析,探究其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凝视电影《卧虎藏龙》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和现代动作特效的电影作品,其视觉效果和动作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然而,有评论家运用凝视理论,分析了电影中的一些视觉元素,如色彩、构图、动作等,认为这些元素凸显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从而体现了导演的性别观念和权力意识。
当代艺术中的凝视当代艺术中的凝视理论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艺术家运用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个个具有争议性的艺术作品,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思考和解读。
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仅需要注意其美学价值,还需要思考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指向。
视觉文化研究凝视理论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图像、影像、符号等视觉元素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凝视理论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挖掘视觉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意义,揭示了视觉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意识形态研究凝视理论在意识形态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研究主要各种文化产品所体现的观念、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凝视理论能够揭示出文化产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帮助观众对文化产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凝视之眸——“凝视”理论的溯源及阐释

学 术 沙 龙
文 艺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2 O 1 3 一 O 3
凝视之眸
“ 凝视” 理论 的溯源及 阐释
体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受到学术界 的关注。 在2 0世纪 的“ 凝视 ” 理论 的知识谱系 中 , 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最早关 注到视觉对人 的影 响 , 其存 在主义 观点为 “ 凝视 ” 理论提供了解析他者和 自我关系的平台 。人作为 “ 自为 的存 在” 有 自由选择 的能力 。 但是 , 人 的 自由受到外部环境 以及“ 他 者 的存在” 的制约 。“ 一 个人 在 ‘ 我思 ’ 时, 不仅 发现了 自己 , 也 发现 了他人。 我们在 ‘ 我思 ’ 时, 是在他人之中发现 自我。 ” ④他
曲
El
洁 , 口 其 黄 忌 慧
( 江西师范大学研 究生院 文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 凝视 ’ 理论源 于对视觉的关注 。萨特从存在 主义 出发 , 认 为凝视是他 者对 自为的人的异化 ; 拉 康在 “ 镜像理 论” 之下提 出了与观看想象性的建构机制相反 的视 觉模式 即“ 凝视” ; 在微观权 力观 的基础上 , 福柯将凝视的 焦点 集 中在分析权 力对观看 方式的渗透。“ 凝 视” 这一视 觉批判 术语 广泛运 用于解读视 觉文化、 女权主 义、 后 殖民主义中隐
视” 等。在现 当代的文化语 境 中, 这一 术语 是频繁使用于心理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的欲望 。拉康 “ 想象性 凝视” 是将 主体 作为被观看对象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吴琼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像一道无法绕开的目光,在远处规定着我们对观看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阅读和运用中,这一理论原本的激进性被大大弱化。
本文以拉康集中讨论凝视问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为基础,围绕他者的凝视来思考拉康凝视理论的要旨。
按照他的理解,主体的观看并非主体自身的看,而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出来的,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悖论性的效果,即主体一方面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可能,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者凝视的背后总隐藏着实在界的对象a 的凝视而使得主体的看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看。
他者的凝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自我与主体的构成分别与某个特别的结构性时刻关联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观看和言说: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通过镜像的凝视完成的,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康就已经在讨论视觉性,讨论观看行为对于自我的构成功能,并先后引入“镜像阶段”和“想象界”的模式来对此做理论化的阐述;到50年代中期,由于拉康致力于讨论象征界的运作,并且这一讨论基本上是在语言的维度中进行的,所以对发生在想象界的观看行为的讨论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
可是到1964年以“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主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上,拉康突然又回到了视觉性问题,并以“凝视”(gaze )的概念对视觉活动做了激进化的处理,他不仅在我们的观看行为中嵌入了大写的他者(Other )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引入实在界的维度,把属于实在界的“对象a ”(object a )看作是规定看的行为的绝对之物,从而使得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最简单不过的观看行为变得迷雾重重。
一正如许多的研究者说过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秘密诞生地,是进入拉康———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迷宫般的思想世界的最佳入口。
实际上,其镜像阶段理论本身也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可以说入口的入口,那就是个体在镜前的凝视:自个体走向镜子向里探视的那一刻起,自我朝向异化的戏剧就一幕接一幕悄然上演。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一.拉康其人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
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
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
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
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
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
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
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二.何谓“镜像”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琼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像一道无法绕开的目光,在远处规定着我们对观看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阅读和运用中,这一理论原本的激进性被大大弱化。
本文以拉康集中讨论凝视问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为基础,围绕他者的凝视来思考拉康凝视理论的要旨。
按照他的理解,主体的观看并非主体自身的看,而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出来的,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悖论性的效果,即主体一方面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可能,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者凝视的背后总隐藏着实在界的对象a 的凝视而使得主体的看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看。
他者的凝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自我与主体的构成分别与某个特别的结构性时刻关联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观看和言说: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通过镜像的凝视完成的,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康就已经在讨论视觉性,讨论观看行为对于自我的构成功能,并先后引入“镜像阶段”和“想象界”的模式来对此做理论化的阐述;到50年代中期,由于拉康致力于讨论象征界的运作,并且这一讨论基本上是在语言的维度中进行的,所以对发生在想象界的观看行为的讨论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
可是到1964年以“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主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上,拉康突然又回到了视觉性问题,并以“凝视”(gaze )的概念对视觉活动做了激进化的处理,他不仅在我们的观看行为中嵌入了大写的他者(Other )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引入实在界的维度,把属于实在界的“对象a ”(object a )看作是规定看的行为的绝对之物,从而使得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最简单不过的观看行为变得迷雾重重。
一正如许多的研究者说过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秘密诞生地,是进入拉康———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迷宫般的思想世界的最佳入口。
实际上,其镜像阶段理论本身也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可以说入口的入口,那就是个体在镜前的凝视:自个体走向镜子向里探视的那一刻起,自我朝向异化的戏剧就一幕接一幕悄然上演。
正如拉康自己反复提到的,他的镜像阶段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镜子装置的基础上的;我们未尝不可以把这个镜子装置同时看作是一个观看装置,一个捕—理想自我的构成不就是通过认同我在镜中所看到且是捉和结构我们的视觉活动的装置——想象地看到的那个镜像而完成的吗?自我的异化盔甲不也是因为这个观看的反转机制而得以凝定的吗?在个体进入语言的世界之前,在我们还牙牙学语的时候,指认自我的最直接方法大约就是观看了。
镜前的观看或凝视正是使“力比多”投注得以完成、使自我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得以建立的一种行为。
不仅自我或者说“理想自我”(ideal-ego)的形成有赖于镜前的观看,就连发生在象征界的“自我理想”(ego-ideal)的形成也是在镜前开始的。
拉康在许多地方都提到,当父母抱着婴孩出—例如父母对着镜中的形象说,“这就是我们的漂现在镜前,指给他某个理想的认同形象时———或者当婴孩以父母的形象或父母的期许、认可与赞亮宝宝”,“这就是我们的小天才”等等——赏作为参照来“完形”自己时,象征界的他者就在此发挥作用了。
主体在这个镜像认同中所完成的就不再只是理想自我,而还有自我理想。
这就是说,在主体对镜像的观看中,不仅有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还有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
前者形成的是理想自我,后者形成的是自我理想;前者是对自己或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形象的看,后者则是以他者的目光来看自己,按照他人指给自己的理想形象来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值得爱的对象。
换用拉康喜欢的拓扑学方式来说,与自我理想对应的观看方式是我“想象地”看那“象征地”看着我的他人,由此而形成了我“想象地”看自己的“象征形式”。
在此至少可以说,触发主体进入象征秩序的东西不仅有言语或他者的话语,而且还有他者的看或凝视,因为那在看我的人(比如父母)已经是象征秩序的一部分,他们对我的看已然是象征性的看。
上面的简单讨论已经表明,在拉康的理解中,观看行为从来不是自足主体的自主行为,它必然涉及主体间性。
这一点他早在30年代就已经感觉到了,只是那时他还没有从黑格尔和现象学家那里得到主体间性的概念。
在1953—1954年的第一期研讨班上,拉康在讨论主体间的关系时正式引入了主体间性的结构,为了说明这一结构与主体之构成的关系,他特别提到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凝视”所做的著名讨论,并强调这一讨论中有些东西“尤为令人信服”:作者的整个论证都围绕着他称作“凝视”的基本现象进行。
在我的经验领域中,人类对象原本就与众不同,不能因为成为了正在看我的对象而将其同化到其他任何知觉对象—看见中。
在这一点上,萨特作了十分细微的区分。
我们不可把所论的凝视与———例如——他的眼睛这一事实相混淆。
我在某人的凝视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而我甚至都没有看到也无法分辨那人的眼睛。
完全可能的一点就是向我指示某个东西,即那里有他人存在。
这扇窗户,如果它比较暗,如果我有理由认为它的背后有人,那它直接地就是一种凝视。
从这个凝视存在的那一刻起,我已经是某个他人,因为我觉察到自己正在成为他人凝视的对象。
但是,在这个位置———他人也知道我是一个知道自己将被观看的—它是相互的——对象。
①萨特的论述中是什么东西令拉康感到信服呢?首先,在萨特那里,凝视不是指我对他人的凝视,而是指他人对我的凝视,所以它揭示了他人的存在对于我的结构性功能,或者说我的“为他结构”;其次,萨特强调说,凝视不是指别人的目光,不是指看见别人的目光在盯着我,而是说我觉得有某个他人在凝视我,就是说,这个他人的凝视并不一定是一种实际的看,而是存在于主体的想象中的;再次,凝视表明我是一个为他的存在,我在他人的凝视中发现了自己,我即是他人,是为他人而存在的。
以上三点与拉康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恰好是一致的———至少在这个时候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拉康几乎照原样对萨特的观点进行了重述。
这在他那里颇为难得:要知道,他对这位哲学家并不怎么信任。
不过,在50年代,拉康虽然时常会关注“观看”行为,对“凝视”问题却未做更深入的思考———下文会表明,在他那里,“观看”和“凝视”并不是一回事。
直到1964年,他才重新回来,而这一次,是另一位同时代的哲学家给了他启示,那就是莫里斯·梅洛—庞蒂。
同时,萨特的凝视理论再次被提及,不过是作为批判的对象。
1964年,梅洛—庞蒂的遗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被整理出版。
拉康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样书,立即展开了同它的对话———他甚至称书中的某些观点乃是他同梅洛—庞蒂对话的结果(他们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
梅洛—庞蒂认为,在主体的我与世界的关系中,或者说在我对可见世界的知觉中,总有一种先行存在的不可见的凝视、一个柏拉图式的“全视者”(seer )在看着我,使得我的观看不再是传统现象学意义上的主体的知觉建构,而是主体与他者的“共同世界”为显现自身而对我的利用。
例如,梅洛—庞蒂说:无论如何,他者的体验对我来说并不是乌有,因为我是相信他者的———而且这个体验和我自己是相关的,因为它作为投射于我的他者眼光而存在着。
这张熟悉的面孔就在这里,这笑容,这嗓音的抑扬也都在这里,我很熟悉它们的风格,就像熟悉我自己一样。
在我生命的许多时刻,他者对我来说也许都化入了这个可能是一种诱惑的景象之中。
……在这些目光后面的某处,在这些动作后面的某处,或毋宁在它们面前的某处,或者更是在其周围,不知从什么样的空间双重背景开始,另一个私人世界透过我的世界之薄纱而隐约可见。
一时间,我因它而活着,我不再是这项向我提出的质问的答复者。
……至少,我的私人世界不再仅是我的世界;此时,我的世界是一个他者所使用的工具,是被引入到我的生活中的一般生活的一个维度。
②拉康说,梅洛—庞蒂对不可见的凝视的这一关注指示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可见者对将我们置于全视者的目光之下的东西的依赖”,是全视者对我们的“瞄准”(shoot ),拉康将这称之为“凝视的前存在”(the preexistence of a gaze ),即主体在向外观看的同时也被另一个东西(但不是另一个主体)所注视,主体总是处在来自另一个领域的目光包围之下:我只能从某一点去看,但在我的存在中,我却在四面八方被看。
③在梅洛—庞蒂看来,在主体的观看之外,总有一个普遍的全视者、一个无所不在的他者在他处观看,拉康称之为“凝视的前存在”,但其理解已与梅洛—庞蒂有很大差异:梅洛—庞蒂对观看的透视是一种现象学的透视,其对主体、他者、观看等概念的认识是基于现象学的基本经验即纯粹意识的意向性;而拉康对观看和凝视机制的分析是基于精神分析的经验,他所讲的“凝视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的前存在”,不仅指他者领域中的凝视在主体之外和之先的存在,更包括异化主体的“视界驱力”(scopic drive)以及该驱力在实在界的运作对于主体及他者之看的先在规定性。
换句话说,梅洛—庞蒂对观看的考察并没有完全脱除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主体间性框架,而拉康的“凝视的前存在”并不是指另一个主体对我的先行凝视,而是指在所有主体的看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已先行失落的不可能之物在暗中支配、主宰着看的行为的发生,“凝视的前存在”既是使主体在他者场域中的“看”暂时变得可能的缝合点,也是使这个“看”变得根本不可能的崩溃点。
所以,拉康说,他所关心的不是看的主体在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穿行”或辩证运动,而是看的主体因“凝视的前存在”而必然遭遇的“界限”,是主体之“看”因凝视的先行而必然导致的分裂,他称之为“眼睛与凝视之间的分裂”:—这就是对我们而言的分裂,在那里,驱力得以在视界领域(scopic 眼睛与凝视——field)的层面呈现。
④这句话可以说是拉康的整个凝视理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要想弄清楚它的含义,可能得—“驱力得以在视界领域的层面呈现”———开始。
费一番周折。
我们的解释必须从后半句——这需要回到弗洛伊德。
1915年,弗洛伊德就驱力的构成、功能及其转化等问题写了一篇论文:《驱力及其转化》⑤。
他说,驱力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对象、快感与不快感这三组对立的形式,驱力的转化指的就是这三组功能的共同作用机制。
他特别分析了两种特定的转化情形:向对立面的转化和向主体自身的转化。
前一种主要指从主动转向被动,如从施虐狂转到受虐狂、从窥视癖转到裸露癖,这一转化只涉及驱力目的的变化,即从主动性的目的(施虐、观看)转到被动性的目的(受虐、被观看);后一种则只涉及驱力对象的转化,即从以他人为对象转向以自我为对象,如受虐狂是把施虐转向自身,由此分享着对自我攻击的快乐,裸露癖则是把窥视转向自身,由此分享着展示自我的快乐。
弗洛伊德还把这两种转化结合为一个共生的过程,提出了驱力转化的三个阶段:以别人为对象(此时的主体为施虐狂、窥视癖)、以自己为对象(主体从主动转向被动)、新主体的出现(受虐狂、裸露癖),并借用语法学的概念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三种“语态”(voice):施动的(active)、反身的(reflexive)和受动的(pa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