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合集下载

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身份认同

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身份认同

○李霞(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摘要]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了一个七岁小女孩进入奇境后一系列的离奇经历。

面对这个恍若真实的荒诞奇境,爱丽丝经历了从自我身份的迷失焦虑到寻求认同,直至最后对荒诞反抗的过程。

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寻求他者的认同及与之相对的抗衡他者的欲望过程。

[关键词] 爱丽丝;拉康;欲望理论;他者;认同;抗衡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72-02一、引言刘易斯·卡罗尔发表的两部爱丽丝小说不仅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865年出版的第一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the Wonderland)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塑造的7岁主人公爱丽丝的形象已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

二、拉康的欲望理论(一)欲望的层次论拉康的欲望层次分为需要、要求和欲望三个层次。

需要和要求视为现象学范畴,而欲望则视为本体论范畴,它们之间是互相交接的。

需要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六个月前的前镜像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欲望发展于象征阶段。

但其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则上升为主体和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

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

欲望的本体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欲望的实现过程或者需求的对象也永远与本体之间有着隔膜。

欲望的表达也试图去呈现欲望本身,但欲望的本体和欲望表达之间总隔着一堵墙。

(二)欲望他者的欲望拉康认为,主体在镜像阶段形成自我意识,并达到一种主体与镜中之物合流归一的状态,但并没有确立自我。

这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本身不是物(镜中之我仍是一种物存在),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也就是指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欲望哲学的法国演进——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欲望、存在与伦理

现代欲望哲学的法国演进——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欲望、存在与伦理

现代欲望哲学的法国演进—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欲望、存在与伦理卢毅摘要: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欲望”愈发受到现代哲学家们的重视,并且不断被赋予重要的哲学内涵。

到了20世纪的法国思想界,拉康与萨特延续并推进了这一趋势,他们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出于不同的理论旨趣,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路,却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欲望关键性的理论地位,并分别阐发了一套各具特色又有所相通的欲望学说。

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在欲望、存在与伦理之间构建起了类似的理论关联。

不同的是,萨特意在为其存在主义学说赋予欲望一种存在论地位;而拉康则更倾向于构建一套为其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服务的欲望伦理学。

关键词:欲望;存在;伦理;拉康;萨特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8-0118-09作者简介:卢毅,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研究员(广东珠海519082)一、现代哲学语境下的“欲望”从柏拉图到托马斯•阿奎那,“欲望”虽然从未完全淡出伟大哲学家们的视野和讨论范围,却似乎很少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更不用说其本身会被认为具有太多重要的哲学内涵。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近两千年漫长的西方主流哲学传统中,欲望在总体上往往被认为与哲学家们历来推崇的理性、智慧等德性处在一种势同水火的紧张关系中,因而长期染上了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色彩,以至于在“正统的”哲学讨论中不断被污名化的同时,又因为屡遭传统伦理观念压制而不断被边缘化。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引发的对人与自然的重新关注,人的欲望问题日渐得到正视,并且经过伊拉斯谟、蒙田、笛卡尔、霍布斯等人的理论铺垫,最终在斯宾诺莎那里凭借“欲望是人的本质自身”①这一著名表述而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地位。

收稿日期:2019-03-2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哲学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拉康欲望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9YJC720020),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拉康欲望学说的哲学内涵研究”(项目编号:18wkpy7O)的阶段性成果。

死亡的反面就是欲望——拉康与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

死亡的反面就是欲望——拉康与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
关键 词 :田 纳 西 ・威廉 斯 ;《 望 号 街 车 》 欲 ;拉 康 ;欲 望 中 图分 类 号 :10 . 16 4 文 献标 识码 :A
田纳 西 ・ 廉 斯 ( e n se iims 9 1 威 T n eseW la ,1 1 l 年 一18 9 3年 ) 出 生 在 美 国 南 部 密 西 西 比州 的 哥
女性形 象 , 欲 望 ” 该 剧始 终 都 没 有偏 离 的一 而“ 是 条主线 。本 文拟 以拉康 的欲 望 阐释 为基础 , “ 从 欲
伦 布城 ,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结 束后 , 在 他成 为美 国最 著 名剧作 家之 一 。苏 珊 ・C・ ・阿博 森 ( u a W S sn
C .w.Ab os n 在 《 0世 纪 美 国 戏 剧 名 著 》 b to ) 2
( a tr ee f 2 一 C n u y Ame ia a M se pic s O o e tr rc n Dr —
望 即缺失” 欲望 是他 者 的欲望” 个方 面对《 和“ 两 欲
望号街 车 》 中布兰 奇 的生命历 程进 行分 析 , 而论 从
证 主体在追 求欲 望 过 程 中丧 失 其 主体 性 , 为 欲 成
望 的牺牲 品 。
ma ) s 中给 了威 廉 斯 恰 如 其 分 的评 价 : 在 与 威 廉 “ 斯 同时代 生活 的作家 中 , 只有 阿瑟 ・ 米勒 ( t u Arh r Mie , 9 5 一2 0 lr 1 1 年 l 0 5年)取得 了与他 同等 重 要 的地位 。 E 因为 出生在 美 国南部 , -I ] 威廉 斯 的诸 多 作 品都 以南部 为 背景 , 动 刻 画 了美 国南 部 女 性 生 的生活 , 因而 他又与 2 O世 纪 以来 在作 品 中描 写美 国南 部 生 活 的 作 家 如 威 廉 ・福 克 纳 ( la Wiim l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拉康的四个重要概念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拉康的四个重要概念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拉康的四个重要概念拉康(Jacques-Marie-émile Lacan)1901年四月十三日生于巴黎,1981年九月九日卒于巴黎。

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

大半辈子献身于学术研究,尤其以1953年开始的研讨会(seminar)最为著名,每年讲题不同,广受好评。

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拉康的思想体系极为庞大复杂,以下仅介绍几项著名观念:他在1936年孕育出的镜像理论(Mirror Stage),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想象(the Imaginary)、象征(the Symbolic)、真实(the Real)。

另外,为避免初学者混淆,在此省略与其他概念交错连结之处,例如真实(the Real)的概念与欲望(desire)和需求(demand)可说是紧紧相连,但若要解释清楚,非得另辟疆土,花上更长的篇幅。

因此本篇只聚焦在这四个概念。

镜像阶段 (the Mirror Stage)「镜像阶段」主要是指孩童透过镜像产生自我认同的时期,约莫发生于婴儿十八个月大,至幼童六岁以前 (Glowinski et al. 114)。

在前镜像时期,自我认识支离破碎,并「不完整」;这里的「完整」指的是身体上的完整,就像还没有照过镜子一样,没办法将自己的四肢、身体等部位串联在一起。

孩童此时尚不知自我是由哪些拼图所构成。

举例来说,当他看到自己的手,这「一只手」与其他外在事物(例妈妈的肌肤、地毯、衣服等)在感知中并无二致,同属一「无断裂、无止境的存有」(uninterrupted, limitless being) (Mansfield 41)。

进入镜像阶段以后,孩童会经历一段成长过程,就时间点来说可简单分为三阶段(杜声锋 130)。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作者:张一兵原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的伪欲望理论。

作者首先探讨了拉康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突出解析了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

其次,论文分析了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

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我们知道,本能之欲望在弗洛伊德的学理逻辑中,是本我的本质。

相对于文化之我和社会之我,欲望之我是居有本真性的。

固然这种欲望会受得阻碍和曲解,但它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得到满足。

可是,拉康不仅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还进而提出,那个作为无意识基础的本能原欲在人的存在层面并不具有合法性。

在拉康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欲望总是虚假的,你以为是自己的需要,而其实从来都是他者的欲望。

人的欲望是一种无意识的“伪我要”。

依拉康的观点,个人主体的欲望从镜像异化以后就不再是主体本己的东西,特别是在进入象征域之后,在能指链的座架之下,我的欲望永远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就是要让人们揭开意识(文化)的帘子,以发现背后隐匿着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

可是拉康的回答也干脆:“以为欲望的问题不过是个揭开恐惧的面纱的问题的人,就将他指导的人们都蒙在这层裹尸布中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那裹尸布中并没有任何东西。

呵呵,说得多阴毒。

可是,拉康还关心人的欲望,“你到底要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精神分析学所真正想弄清楚的最终问题。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区分了现实的对象性需要和心理性的愿望(欲望)。

但拉康进一步说,欲望(désir)不是希望或愿望(wunsch/wish),弗洛伊德试图在梦中发现欲望,但“梦不是欲望”。

拉康总在与弗洛伊德作对。

在拉康看来,愿望是人有意识追寻的东西,而欲望则是无意识发生的。

请一定注意,这里的无意识要解读为“他者的话语”。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

拉康三界理论拉康三界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心理分为三个界限: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本文将探讨拉康三界理论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意义。

实在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一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自身感知到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实在界主要涉及感官经验和直接经验,它是个体感知外部世界的媒介。

在实在界中,个体通过感知和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它包括了个体的五官感受、身体感受以及与外界的交互作用。

象征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二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与社会符号之间的关系。

象征界主要涉及语言、符号和文化等社会交往的媒介。

在象征界中,个体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来传达和接收信息,进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象征界的形成是个体进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得个体能够通过符号系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

想象界是拉康三界理论中的第三个界限,它代表了个体内心世界的幻想与想象。

想象界主要涉及无意识、幻想和欲望等个体内心的媒介。

在想象界中,个体通过幻想和想象来解释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它是个体内部意义的创造和表达的场所。

想象界的发展与个体的情感经历和欲望满足密切相关,它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拉康三界理论强调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社会符号和内心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不仅是被动地感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也能主动地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解释和塑造自身的内心体验。

同时,拉康的理论也强调了潜意识和幻想对个体心理的重要性,个体的内心需求和欲望在潜意识中得到表达和满足。

通过对拉康三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

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内心世界的幻想和欲望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心理发展也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个体心理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

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

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拉康理论视野下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

拉康,作为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欲望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复杂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通过深入研究拉康的理论,本文试图揭示后现代社会中欲望的多重性、流动性和建构性,并探讨欲望如何在这个时代被塑造、放大和操控。

在拉康的理论中,欲望被视为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需求,更是社会文化结构的反映。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消费主义、媒介技术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欲望被赋予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内涵。

因此,本文将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分析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拉康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后现代社会中欲望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消费欲望、权力欲望、认同欲望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欲望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建构过程,探讨欲望如何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欲望景观。

本文将对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进行反思和展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拉康理论概述拉康(Jacques Lacan)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

拉康的理论建立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基础上,但又有其独特的创新和贡献。

他主张,欲望并非简单的个体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结构、文化符号和个人心理复杂交织的产物。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是理解欲望形成的关键。

他认为,在婴儿时期,儿童通过镜子中的反射认识自我,这是一个误认过程,儿童将镜中的形象误认为是自己的真实存在。

这个理论揭示了欲望的虚构性,欲望并非基于真实的需要,而是基于一种误认,即我们将外部世界的符号、形象误认为自己的真实需求。

拉康还提出了“他者的话语”理论,强调了语言、符号和文化在欲望形成中的作用。

他认为,欲望是通过语言和文化符号被建构的,这些符号并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被特定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

当代欲望主体的哲学处境——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自我、主体与他者

当代欲望主体的哲学处境——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自我、主体与他者

D01:10.13796/ki.1001 -5019.2019.06.004当代欲望主体的哲学处境拉康与萨特学说中的自我、主体与他者卢毅摘要: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

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

而在正式引入欲望主体之前,萨特与拉康还不约而同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由此澄清了自我相对于真正的主体即欲望主体的对象身份。

此外,二人都认为主体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问题,欲望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奠定。

另一方面,萨特与拉康在相关问题的论述思路与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由于恰恰体现了两套欲望学说各自的理论特色,因此同样值得关注。

通过对拉康与萨特欲望学说语境下关于自我、主体与他者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当代欲望主体的基本哲学处境将得以被勾勒。

关键词:自我;主体;他者;欲望;拉康;萨特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5019(2019)06 -0030-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哲学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拉康欲望理论研究”(19YJC720020);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拉康欲望学说的哲学内涵研究”(18wkpy70)作者简介:卢毅,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哲学博士(广东珠海519082)。

自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问世以来,经过康德关于“我思”的先验演绎,再到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自我”,西方哲学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不仅将“自我”(ego)想当然地等同于“主体”(subject),而 且通过逐步区分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最终在胡塞尔那里见证了作为最严格意义上的主体的先验自我 对于一切经验活动的奠基地位。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语境下,对自我作为主体的“明见性”深表怀疑的 萨特与拉康,分别从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的进路出发,对自我的本质与起源展开了深人细致的批判性反 思,揭示出自我相对于主体的异化地位与对象身份,并且不约而同地指出真正的主体乃是基于某种“存 在之缺失”的欲望主体,尽管萨特将欲望主体视为意识之虚无与自由本性的体现,而拉康眼中的欲望主 体则是语言能指介人人类世界并将其结构化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论文关键词]拉康;欲望理论;隐喻;换喻;客体小a[论文摘要]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欲望理论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现象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上,也体现在欲望的表达方式上。

需要(need)和要求(demand)属于现象层面,欲望(desire)属于本体层面。

隐喻和换喻是欲望表达的最常见方式。

客体小a是欲望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一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三个层面。

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可满足性,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次属于现象层。

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

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6—18个月之间,欲望(desire)发展于象征阶段,即18个月之后。

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

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

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

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

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

要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虑。

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

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为什么呢?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

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或她)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

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

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

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对象的多样化。

尽管这些对象也许只是爱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经层出不穷。

那么欲望是什么呢?“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望开始成形。

”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处在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

这个分裂意味着一种浑然的整体性的缺失,浑然整体性也正是欲望所企图达到的目标。

那么这种目标为什么在需要和要求那儿达不到呢?因为需要满足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目标,不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普遍性,而要求虽然相对于需要来说,其满足的目标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求的对象却也是一种幻象,而欲望既是对需要对象个体性的否定,也是对要求对象一幻象的否定。

因此,欲望既有前两者的因素,又不是前两者的任何一方,“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因为当要求将主体的话语联结到它的条件上去时,它精简了需要”。

因此欲望实际是要求减去需要之差,它的目标不可能在需要与要求的任何一方那里得到实现。

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求的幻象性之后,达到了一个本体性的境界,但是欲望的本体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状态。

尽管欲望演变的过程也经历了前面所说的两次异化或者否定,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欲望的途程最终并没有迎来柳暗花明,而仍然处于否定、缺失的状态之中。

拉康的欲望实现似乎是一种逐级上升的过程,但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理想,作为本体的欲望和欲望的具体实现一表象之间的关系与柏拉图的理式说相仿。

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为最高境界,为本体,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相”,感性世界和艺术世界不可能和理式世界同日而语,它们比理式世界要次一级。

换言之,在本体和幻象之间总隔着一层或多层关系。

在此,拉康的欲望本体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欲望的实现过程或者需求的对象也永远与本体之间有着隔膜。

欲望的表达试图去呈现欲望本身,但是欲望本体和欲望表达之间总隔着一堵墙,而且,欲望本体的绝对性和欲望表达的相对性之间的悖论关系使得欲望总是曲高和寡,它永远处于缺乏之中,所以拉康有一句名言就是:欲望即缺乏。

由于欲望的这一属性,欲望就与弗氏的愿望区别开来。

愿望是有对象的,而欲望是无对象的。

对于主体来说,只要对象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只要愿望的对象能够实现,主体将之占有了,那么,愿望最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也就是说,在愿望与对象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关系。

而欲望就不同了,欲望与对象之间永远都不能绝对满足。

即使用一些对象来填充欲望,这些对象也只能是欲望本体的替代品,并不是真正的欲望本体。

可以说,欲望的替代品就是欲望的表达,是对欲望的不断阐释和更新,是欲望的脚注,但不是欲望本身。

表达永远填补不了欲望这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由于欲望处于这样的匮乏之中,所以欲望与主体的心理感受一满足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反而和焦虑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单纯的满足是简单的,而欲望需经物、语言表达,最终要和另一主体发生关系。

物、语言只是欲望得以显现的中介,欲望的终极追求在他者那里,因为欲望首先要得到他人的认同。

所以,拉康另一句名言就是: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言说方式,是一种说与听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要证明,即使言语碰到的是沉默,只要有一个聆听者,所有的言语都是有回答的。

”二正因为欲望处于对话关系或者主体间性之间,所以欲望在表达的时候就难免被变形。

拉康之所以没有将需要、要求、欲望笼统归结为需要或欲望,原因也就在需要(need)、要求(demand)、欲望(desire)的表达方式不同。

欲望的变异最明显的就在于表达的变形,表达是欲望显现自身的途径。

人一说话就会发生变异,而且往往言不由衷,指鹿为马。

源初的缺失一匮乏不能在要求中实现,但可以在要求的开裂处一欲望那里出现,它存在于象征界,存在于语言中。

在这里,拉康借用并糅合索绪尔、雅各布逊的语言学方法论,将它们改造、变形而塑造成为欲望表达的方式、方法及内容。

索绪尔的语言学方法论主要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二元问题。

索绪尔认为表音层可以称作能指,表意层是所指。

比如树,tree是它的能指层,至于将树所描述成的具体样子,就是所指,也就是内容。

所以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团体约定俗成的。

比如狗,它就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知道那是一种动物,它的叫声、外形、习性与“狗”这个名称是相称的。

如果当初将狗叫成猫,那现在也就那样叫了。

换言之,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对应的,两者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

拉康借用能指、所指概念,反其意而用之。

他认为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们无法幸福地结合在一起,能指与所指往往处于分离状态,而且能指压迫了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横亘着一道屏障。

能指在明处,所指在暗处,能指牵引着所指。

这个屏障还表明了主体的位置,表明能指对所指有一个抵制作用,主体的意识抵抗着无意识,父之名抵抗着小他者欲望的生成,这些作用也是能指和所指无法幸福结合的原因所在。

拉康通过对弗洛伊德《释梦》的再研究发现所指意义掩盖在大片的能指网络之下,这就表明能指是一个现显,而所指是远隐,我们只有通过能指这个表层去求得深层那个所指。

拉康将能指的地位抬高到了第一位。

他认为,欲望除了用能指来表达,就像人际交流除了用语言来互动以外,别无他物。

“因为欲望仅仅将我们引到既定的裂缝那里,在那里,它表明‘这一个’只能将自己建立在能指因素之上。

”所谓“这一个”有点像黑格尔的独特性的存在,它也只有通过能指才能将自己显现出来。

拉康还在很多处充满自信地肯定了能指至高无上的权力。

“我们很容易看出,只有能指和能指之间的关联才为所有意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关联就是能指的网络,也是语言的网络,我们只有通过能指这个讲话者才能理解所指这个书写者。

拉康还说,有了这道屏障以后,通过能指,我们可以对所指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意义的差异也来自于能指与能指的差异。

意义更处于游走状态,我们不可能在某个点上找到它,它依赖于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协同合作。

所以,我们欲求欲望之秘密,必先弄清语言的运作方式。

语言的运作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换喻,一个是隐喻,这两种方式相当于弗洛伊德意义上梦的移置与压缩。

马尔考姆·鲍伊认为,换喻属于认同作用,隐喻属于象征作用。

欲望处于能指链环中,但能指的移动,即一个向一个的移动,并不是简单地位移或换位。

隐喻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只不过移动地隐晦些,就像拉康说的换喻是现显,隐喻是远隐一样。

换喻在想象界的比重大些,隐喻在象征界的成分多些,但二者都既存在于象征界,又存在于想象界。

一切都可看做是能指或者能指的活动,世界是由话语构成的,而话语简化为能指。

在这个能指场域中,男人、女人、小孩都是能指,“能指形成了一张网,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能彻底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一个从本质上说是象征的世界”。

所以能指也就被象征化了,世界也被话语化了,我们也只能通过研究能指来研究意义。

隐喻和换喻是语言的游戏法则,隐喻和换喻具体含义是:“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取代,这产生了隐喻的效果。

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组合,这产生了换喻的效果。

”这大致就是隐喻和换喻的功能,它们决定了能指游戏的运作规则。

换喻是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运动,就是说欲望的对象总是由此朝向彼,换喻的轨道永远伸向对他物的欲望。

隐喻的功能在于它使能指绕了一圈,绕开了社会禁忌对它的压制。

“人在隐喻中找到的是什么呢?如果不是绕过社会禁忌的障碍的力量又会是什么呢?这个给予压抑中的真理以场地的形式不正是表现了内含在它的身影中的驯服性?”隐喻在中文中的意思等同于象征,隐喻处在一个能指暗示另一个能指之中、在看似无意义中却能够随之产生意义的那个点上,在有与无相会的地方,却也不固定在那里。

而且,隐喻受到了象征界的制约,它要与之抗争,与早已在那里阻止欲望主体前行的力量斗争。

隐喻在修辞学里属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用汉语来说,就是像化学反应一样,不是简单的位移或相加减,而是重新生成另一种物质,发生了质的改变。

换喻不过就是再造性思维方式,是能指与能指之间的排列组合。

“隐喻的创造性火花并不来自于将两个形象提示出来,也就是说,并不来自于将两个能指同等地呈现出来。

它在两个能指之间发出,其中一个能指取代了另一个能指在能指连环的位置。

被隐没的那个能指以其在连环中的(换喻)联系而继续现显。

”拉康认为,隐喻的功能影响着本体性的欲望,本性性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也是能指的隐喻功能所显示出来的效果,是否定之否定结果,中间要经历一些曲折和磨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