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合集下载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李瑞艳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

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

“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

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

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做过分类。

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各个层面。

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

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

”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

”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

“有欲”的困境及其理论内涵——对《老子》首章“欲”的哲学诠释

“有欲”的困境及其理论内涵——对《老子》首章“欲”的哲学诠释

的 “欲 ”这 一 哲 学 范 畴 有 着 重 大 不 同 。《老 子 》首 章 是 在 “道 一 物 ”的 逻 辑 框 架 下 展 开 的 ,从 “道 一 物 ”关 系 来 看
《老 子 》首 章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突 破 “有 欲 ”这 一 说 法 的 理 论 困 境 。“有 欲 ”在 首 章 的 语 境 中 强 调 与 “理 性 ”相
• 41 •
恆 無 欲 ,以 觀 其 眇 ;恆 有 欲 ,以 觀 其 所 僥 。 (北 大
汉 简 本 )[4]1
这两句在句读方面常常存有分歧,即是以“常无 欲”、“常有欲”为断(一般与之相应的是前两句以‘无
V V 名 有名’为断),还是以“常无 ‘常有”为断(一般
与之相应的是前两句以‘无 ’、‘有 ’为断)。前者是宋 代 之 前 的 三 种 传 世 本 (王 弼 本 、河 上 公 本 、傅 奕 本 )及 出 土 的 北 大 简 本 、帛书本《老 子 》的 读 法 ;后者是以王 安 石 为 代 表 的 后 世 研 究 者 的 读 法 (1),此 种 句 读 可 谓 影响深远,从宋人司马光、苏 辙 、范应元、林 希 逸 、白 玉蟾到明清的陈景元、释 德 清 、杨 文 会 ,以及近人马 叙伦、俞 樾 、严灵峰、高亨等学者都从此种断句。两 种 句 读 的 差 异 ,会 对 理 解 整 章 的 哲 学 意 义 产 生 重 大 分 歧 (2),故而 在 《老 子 》研 究 史 上 掀 起 了 不 小 的 风 波 , 学者从语法、逻辑和文献版本等角度对此展开论辩, 终也各执一词(3)。虽 然 ,马 王 堆 帛 书 出 土 之 后 ,在 “无欲”、“有欲”后皆有“也”字 ,根据古汉语中“也”常 用 作 语 气 停 顿 的 习 惯 ,显 然 当 断 为 “常 无 欲 ”、“常有 欲”,这几乎可为定论。如 此 ,“常无”、“常有”的断句 就遭遇了出土帛书的极大的挑战。然 而 事 实 上 ,纵 使 有马王堆帛书《老 子 》的文献支持“常有欲”、“常无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木子a编辑 [原文地址]以特有的视角看世界,以透彻的引据论世事,以独特的思路思世间,以犀利的语言评人间。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欲,欲这个字很形象,欠谷,也就是吃不饱肚子,更准确的说,就是饥饿感,很形象的描述了欲望的状态,它就象粮食一样不可获缺,少了就会饥饿,吃多了就会撑的慌,而道德经里对欲望理念,正是让我们保持健康状态的一个食谱,让我们既不骨瘦嶙峋,也不大腹便便。

道德经里面对于欲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无知无欲,一个是少私寡欲。

乍一看,会觉得这是很极端的观点,认为道家主张禁欲,并和佛家作比较,并把两者都认定为是极端的学说,这是完全错误的,请注意无和寡这两个字,它们不是绝对化的词汇,不是弃和废,它们是适中的,空间很大。

不是斩钉截铁的语气,道德经曾多次描述过“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佛家也提倡修中道,放弃苦行,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走极端,这样对我们很不好。

那么什么是无知无欲呢,关于这个无知无欲很多种它的意义,它可以无限延伸,因为空间很大,结合不同的事情,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我就结合这个主题,这里的意思是在你不熟悉的领域,千万不要有太大的欲望,西方有句谚语叫“好奇害死猫”所以千万不要贸然涉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以免产生危险,即便要涉入,也要事先了解基本情况,切忌瞎闯乱闯。

至于少私寡欲,则是要我们学会控制欲望,让它在该爆发的时候爆发,该节制的时候节制,这似乎有些困难,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本能,每个人都有。

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激发和调动。

道教有辟谷之术,很多人以为是不吃不喝,其实这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把吃的东西控制在最低限度,涉入最基本的营养物质,能维持生存就足够了。

不要过度崇尚美味的食物和丰富的营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对自己很不利。

对于这一点老子在第十二章有过详细的论述,这也应证了佛家六根清净的观点,“五色令人目盲”对应的是眼根,“五音令人耳聋”对应的是耳根,“五味令人口爽”对应的是舌根和鼻根,“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对应的是身根和意根。

老子的欲望观

老子的欲望观

老子的欲望(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内容极为丰富。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

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

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

“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

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

道的显现就是德。

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

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

而在《道德经》中,关于“欲”的讨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

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

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

“素”、“朴”“私”、“欲”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权威解读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权威解读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权威解读《道德经》第十三章主要探讨了欲望、欲望管理、自我认知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

以下是针对这些主题的详细解读:1. 欲望控制人类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们的欲望往往控制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他认为,过度的欲望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他提倡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2. 欲望管理法则为了控制自己的欲望,老子提出了欲望管理的法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欲望,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人们可以避免被欲望所驱使,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3. 如何知道自己被欲望控制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那么他很可能被欲望所控制。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为物质所困,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欲望。

4. 宠辱若惊的含义在《道德经》中,老子用“宠辱若惊”这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对外部环境反应过度的情况。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在意别人的赞扬或批评,也不应该因为得到或失去某种荣誉而感到特别高兴或沮丧。

相反,他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5. 得失焦虑与不安的原因老子认为,人们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得失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物质和地位,并因此感到不安。

但是,如果人们能够了解生命的真谛,把注意力放在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上,那么他们就可以减少对物质的依赖,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的感觉。

6. 贵大患若身的比喻在《道德经》中,老子用“贵大患若身”这个比喻来形容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过度关注。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把身体和生命看得太重,也不应该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相反,他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内心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上,从而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7. 两件重要的事情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老子强调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价值观;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他认为,只有做好这两件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道德经》:老子用“五官”来代表欲望,只是想告诉你……

《道德经》:老子用“五官”来代表欲望,只是想告诉你……

《道德经》:老子用“五官”来代表欲望,只是想告诉你……五色令人目盲;五颜六色只会把我们变成瞎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看到的各种表象都是假象,而这些假象挡住了自己的视线,使我们不能见“道”,不能明心见性,这又与瞎子何异?五音令人耳聋;纷繁的声音会把我们变成聋子。

世人都觉得我们有一对好耳朵,要多听一些信息,多听几种声音,其实我们听到的都是些什么呢?大多是无意义的杂音而已。

现在的不少人,可能是内心的空虚所致,一刻都不想让自己静下来,白天听老板的训斥,同事的唠叨,客户的埋怨,晚上还闲不住,一有点时间就把耳机插进耳朵,似乎那个耳朵有一分钟的清静就不好受。

试想,一个人整天都在被各种声音困扰,那么他什么时间思考呢?有了那么多的干扰,又怎么能听到天籁之音?五味令人口爽;丰美的味道,反而会让人味觉迟钝。

这一点,年龄越大的人就越有体会,过去的年代生活很简单,大多是稀饭咸菜,咸菜稀饭,偶尔吃个炒青菜就感到很香,很好吃,现在一桌子大餐,尽然吃不出当年炒青菜的美味了。

几十年前,无论谁家炖肉,虽然只放点生姜大蒜而已,但周围好远都能闻到,现在做饭,尤其是饭店里炒菜,能放十几种调料,但吃起来无滋无味,甚至是味若嚼蜡。

食欲也是欲望,只要是欲望,就不可能有满足的时候,而且,得到的越多,失望却越大。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古代人讲究打猎,就是不能随便打人,于是到山里找动物去打,其实质就是追求刺激,追求新奇,结果追兔子心就随着兔子转,追狼心就随着狼跑,内心动荡,不得安宁。

前段时间,北京在搞车展,上海在搞世博会,人们趋之若鹜,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猎奇心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永远狂奔,直至死亡。

修行人追求的是心如止水的境界,老子说,你整天在找刺激,心何时能止?性何时如水呢?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就是奇珍异宝,这是世人孜孜以求的好东西,但正是这些东西会让一个人行伤德坏。

现在监狱里关着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难得之货”才进去的,世人所说的行为不端者,也一定是难得之货的追逐者。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01欲望,对慧性是一种伤害。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视觉、听觉、味觉的满足,驰骋畋猎,难得稀有的货物,并非出自于理性思考,而是出自于感官的享受,这并不属于慧性,而是会麻痹了慧性,这对人的智慧通常是一种伤害。

所以,老子不喜欢这些,因为他更加爱惜自己的心智的完整存留,“去彼取此”。

02无欲,是一种妙观察力。

《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你需要常常保持没有欲望,才能观察到事物的奥妙之处;等你已经观察到了事物的奥妙之处,才发起欲望,所以才能分析出事物的端倪。

欲望,确实是对慧性的一种伤害,当你想要确实去理解一样事物的时候,当你确实想深入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你不得不放下欲望,才能客观实在地切入实际中去了解清楚,带着欲望的观察是一种哈哈镜的观察,是非常失真的。

所以,无欲是好的,这是一种妙观察力,是一种慧性,是心智的自由,是一种真实感。

但是这并不是完全驳倒欲望,并不是完全否定欲望,不是完全要隔离欲望,而是一种认识过程的心智,我们的认识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最终还是以有欲望,才能分析出端倪,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诚然,我们所要观察和发现的问题,是应当无欲地去发现的,但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我们的欲望,所以是有欲地分析的。

03无欲,是成功的阶梯。

《老子》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欲,是妙观察力,是智慧,是发现能力,同时也是处世原则,也是处世的智慧和德性。

在社会生活中,总不争先,不争先恐后,反而容易占了先机,为什么呢?因为你之所以占先机的,是社会内部结构的需要,就是社会需要你的,才会让你占了先机。

社会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你按照客观情况办事情,解决问题了,自然有你的位置。

“争先”是什么呢?“争先”就是主观性的,现实中不会存在可以让你“争先”的事物,无中岂能生有?你“争先”其实是在争空气,因为你没有把落脚点落到实际中去,“不争”才落到实际中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
摘要: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本文主要是对老子欲望论思想的介绍及评价。

关键词:需要欲望
一、老子的欲望论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①。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②。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二、对老子欲望论的评论
1、老子的欲望论的积极方面。

老子的无欲思想实际上就是遏制人的需要思想。

人的需要思想是对老子无欲思想的一种发展。

二者表面上是矛盾,但是实际上都看到人的需要的重要性。

进一步挖掘
老子无欲思想的内在精髓,发展人的需要理论。

由需要到无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乃是需要理论的内在精髓。

另外,老子的欲望论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现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但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相信信念的力量,只有你认为它好它就好。

2、老子的欲望论的局限性。

老子的欲望论主要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

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而实际上,真正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每日每时都在以这些“不自然”或“反自然”的行为来建造一个“人化”的自然。

在此就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

具体如下:
第一、忽视人的基本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用行,但如果当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对自己本身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进而引起对社会的不满,将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④。

指出智慧之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这是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⑤。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

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需要甚至是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有限的,老子却要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主张用“道”来镇压人的欲望,在当时那种社会这对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成问题,更别提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用“道”来镇压,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当这种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演变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成为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主要根源。

第二、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征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自觉的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生产劳动。

诚然,某些动物也进行生产,如蜘蛛和蜜蜂,但只是本能式的活动。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⑥可见,目的性是人的劳动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活动的重要标志。

目的就是自觉意识到的需要,需要则是驱使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

而老子则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⑦。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⑧老子的愚民政策就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将人处于蒙昧状态。

第三、泯灭人性。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而老子的理欲观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基本需要看做是对人性的违背,他对人欲进行了违反人性的歪曲和否定。

他提出“罪莫于多欲”⑨。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实际上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欲望是正常的,而这些欲望本身就是人性的表现。

欲望反映的是人的需要心理,健全人格的发展应该满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而老子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⑩。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实质是把劳动人民变成没有任何生存要求的存在物,变成统治阶级奴役的工具,使劳动人民物化,变成没有感情的工具,扼杀人性。

参考文献:
①⑩《老子》三十七章
②《老子》十九章
③⑧《老子》三章
④《老子》十二章
⑤⑦⑨《老子》十九章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20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