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之“无名林”

合集下载

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身份认同

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身份认同

○李霞(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摘要]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讲述了一个七岁小女孩进入奇境后一系列的离奇经历。

面对这个恍若真实的荒诞奇境,爱丽丝经历了从自我身份的迷失焦虑到寻求认同,直至最后对荒诞反抗的过程。

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寻求他者的认同及与之相对的抗衡他者的欲望过程。

[关键词] 爱丽丝;拉康;欲望理论;他者;认同;抗衡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72-02一、引言刘易斯·卡罗尔发表的两部爱丽丝小说不仅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也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865年出版的第一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the Wonderland)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塑造的7岁主人公爱丽丝的形象已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

二、拉康的欲望理论(一)欲望的层次论拉康的欲望层次分为需要、要求和欲望三个层次。

需要和要求视为现象学范畴,而欲望则视为本体论范畴,它们之间是互相交接的。

需要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六个月前的前镜像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欲望发展于象征阶段。

但其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则上升为主体和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

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

欲望的本体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欲望的实现过程或者需求的对象也永远与本体之间有着隔膜。

欲望的表达也试图去呈现欲望本身,但欲望的本体和欲望表达之间总隔着一堵墙。

(二)欲望他者的欲望拉康认为,主体在镜像阶段形成自我意识,并达到一种主体与镜中之物合流归一的状态,但并没有确立自我。

这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本身不是物(镜中之我仍是一种物存在),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也就是指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解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个成年女性自我探索的童话

解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个成年女性自我探索的童话

解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个成年女性自我探索的童话阮世勤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3
【摘要】2010年上映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好莱坞著名导演蒂姆·波顿的作品.与原著中天真充满奇幻的故事情节不同,影片中讲述了成年后的爱丽丝·金斯利重回仙境的奇遇.成年爱丽丝的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作为女性个体的身份认同与男性权力为主导的父权社会文化的冲突.而与原著不同,影片表现更多的是成年后的爱丽丝如何通过在仙境中的冒险来破除她作为女性在父权社会文化下对于自身身份的迷茫,学会把握自身命运,认同自身价值的过程.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阮世勤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学院,外语系,广州,5104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童话下的女性自我意识探索\r——解析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 [J], 胡馨月
2.童话精神与西方怪兽电影叙事逻辑解读 [J], 吴新丽
3.艳丽色调下的灰暗童话
——解读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J], 胡斯漩;贾文婷
4.电影《秋天的童话》的写实主义解读 [J], 司桂松
5.破茧成蝶的自我追寻之路——以拉康镜像理论解读电影《岁月的童话》 [J], 厉彦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之“无名林”

以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之“无名林”

【 关键词】 缺 乏欲 望 ; 他者欲望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8 - 0 0 4 6 — 0 2


《 爱丽丝镜中奇 遇记》 创作 的时代背景
什 么是欲望 ?拉康认为 , 欲望本质上 是一 种对 缺乏或缺 场的欲望 。 简 言之 , 欲望的真正对象就是缺乏 。 缺乏是一种存
儿童渴 望进入 “ 大他者 ” 的话语 , 进入符号 秩序 , 正如符 号秩
序想要他 , 他也想要符号秩序。 他想成为一个我 。 主体的欲望
神 的一种缺 失。这种缺失表现为她想成 为小 鹿的朋友 , 但是
小鹿却把她作 为 自己的敌人 , 对爱丽丝而言是一种 欲望 的缺
从一开始就无法以 自己的面 目现身 。它只能借助于 自身像或
《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是维 多利亚 时代 英国作家 、数学 家 、逻辑 学家查尔斯 ・ 路德维希 ・ 道奇森 以笔名刘易斯 ・ 卡罗
尔于 1 8 7 1 年 出版 的一部儿童文学作 品 , 与《 爱丽丝漫 游奇境 记》 是姊妹篇。 维多利亚时代童话 小说 的崛起 是在英 国农业文 明 向工 业文明转型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工业革命一方面给 英 国社会带来 了极 其重大的社会变革 , 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 地激发了新 的社会矛盾。 布莱恩 ・ 奥尔蒂斯( B i r a n A l d i s s ) 在论
他人像 , 以他人的欲望的形式面世 。主体 的欲望一 开始就已
失 。欲望不但 有需要 的特征 , 即它总是朝 向对象 、 寻找对象 ,
当她想 起爱 丽丝 的名 字时 , 她恐惧 地逃跑 了 , 爱 丽丝 因为失

爱丽丝镜中奇遇探索梦幻与现实的边界

爱丽丝镜中奇遇探索梦幻与现实的边界

爱丽丝镜中奇遇探索梦幻与现实的边界爱丽丝镜中奇遇:探索梦幻与现实的边界在刘易斯·卡罗尔的名著《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爱丽丝进入了一个充满了奇幻和荒诞情节的梦境世界。

这个故事通过爱丽丝的视角,探索了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对成长、逻辑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揭示象征主义手法和解读寓意等方面,来带领读者一同探索爱丽丝的梦幻之旅。

第一部分:梦幻世界的探险故事一开始,爱丽丝无意中发现了一面奇特的镜子。

当她走进镜子后,她被带到了一片完全颠倒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似乎都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

树木可以行走,动物可以说话,甚至人们的言语都颠倒了。

这个梦幻世界的底层思想是反映现实世界的荒谬和虚幻。

卡罗尔通过这种奇幻的叙事手法,展示了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中,爱丽丝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例如,她和白兔进行了一场追逐,这象征着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对时间的追逐。

白兔一直在匆忙地赶时间,而爱丽丝则体验到了梦幻世界中时间的变幻和流逝的不确定性。

同时,她还遇到了自大的草地剪羊,这个角色揭示了社会中那些傲慢和自以为是的人。

通过这些角色的描绘,小说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建立了对比,反思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局限。

第二部分: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除了故事情节之外,卡罗尔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梦境中的食物。

爱丽丝在梦幻世界中吃的东西会改变自己的体型,比如食用蛋糕会使她变得巨大,而食用蘑菇会使她变得很小。

这种现象象征着人们在现实中对食物和体型的困扰,在梦幻中得以放大和夸张。

卡罗尔通过食物的变化,探讨了人们对外貌和身体的焦虑。

此外,卡罗尔通过描绘镜中的世界,也暗示着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爱丽丝进入镜子之后,她进入了一个与现实完全相反的世界。

这里的一切都颠倒了,与现实世界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这展示了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对立性,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镜中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故事梗概及赏析

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故事梗概及赏析

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故事梗概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故事梗概及赏析【导语】:(英)卡洛尔〔梗概〕小姑娘爱丽丝很想知道镜子里是什么样子。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篇一: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读后感这是一本故事书,里面的故事荒诞不经,离奇而可笑;这是一本不过百余页的书,所展现的仅仅是一个小女孩在一个漫长的下午遇见各种不可能存在的动物和人;这也是一本即使在童话书中都显得极其普通的书,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会说话,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与任何一个童话故事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不同。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居然成了风靡全球的儿童读物。

一位作家说,自己在第一次看的时候“笑得那么厉害,弄得妈妈最后不得不走出来看,到底是谁在给我讲笑话”。

一本普通的童话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带着疑问,轻轻打开书的扉页,来到了属于爱丽丝的世界:那梦中的仙境。

从头至尾,整个故事都是那样的奇怪。

爱丽丝一直莫名其妙地变大变小,以至于差点被自己的眼泪淹死;她见到了很多动物和很多人,试着和他们聊天说话,只是他们都完全不正常,而且并不友好;她一直不停地问这问那,但是对方——不管是谁都不会给她一个合乎常理的答案,可是爱丽丝居然还会相信!这一切都让我如此地哭笑不得。

当爱丽丝梦游的时候,我好像也在梦游。

看着一堆错误赫然摆在眼前,而我,却束手无策:这就是所谓的“仙境”吗?首先,那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

虽然他有些时候会在诸如猫到底吃不吃蝙蝠这样的问题上犹豫不定,但这对她的可爱并无妨碍。

爱丽丝是勇敢的,她不畏惧任何陌生的地方和任何足以让其他人低头的威仪。

她敢对那个动不动就要砍下别人脑袋的皇后说:“谁会在乎你呢!你只是一副扑克牌!除此以外你什么都不是!”她敢和任何陌生人打招呼,敢跟任何人争辩,敢提任何问题。

当然,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她都有着基本的礼貌,不管旁人是多么的粗鲁。

作为一个小女孩儿,爱丽丝有一个孩子该有的一切,同时也没有一个孩子不该拥有的任何东西。

从她的身上,我终于知道了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从她的言行中,我似乎又找回了我过早丢失的童年,和一个孩子该有的纯真。

其次,那是一个纯净的世界。

那里面没有心机也没有较量,爱丽丝耍的小诡计尽管极其明显却根本无人察觉。

爱丽丝镜中奇遇

爱丽丝镜中奇遇

爱丽丝镜中奇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的认知诗学分析2101年月4第27卷第2期外国语文刊双FriagaeadLtaoegLngunirtbemhynneuA.p2,r011Vo.7oN.122《丽丝镜中世界遇奇》爱的认知诗学分封析宗信要以:知诗学认理为论角视,析分经典话童爱《丽丝镜世界奇遇中》的逻辑荒和谬悖论镜。

中世里界的一切里与现都世实界相反事,的件状态运和行方式到人物角色的思维、理和语言表达与,读者现的世界实识知、从推都语言和认知式相图反;在推进言奇幻事故的情节发、展操纵语叙话述语建、构本世界等文面方发挥了要重的功能。

认知学分诗析助有我们于深理入镜解中世界融语言艺术逻与辑艺术一于的体文学艺术。

关词键:认诗知学;述叙;图式;丽丝;爱丝镜丽中界奇遇》世爱《中图类分号:13O一文0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4—44212)—0011761lotrvhnrrgrisensa’ohLugyihiomwdoespoetshsoenuenlrwnegnomaraoigersigraesshamaollvlp.oiotoegvrigora—rlkoldeadnrlesnnr,fhedn’rcetnalestewodeLuaneapscuilrlsivlpnglptfetsoyma,uitlnarvticreupe,ienaritsoagglycareondeeoisohortnpaginraiesdosrsntabudfci—nngawrnragiaboaxrduahlnscsnpsileelrtrrasuiehthtme—loaldcetnanrletdnmtwolS.cnaaiayosrvyaeleyavletetxaombionbteiebarnoair.nvrlstaadlgclatKerywds:oonivos;tanaieshm;;aAccgltepeiicrtcveeiT;urhoiGglshogthLeknaso一、引言丝个例》外。

镜子背后隐藏的欲望--《夏洛特先生》的拉康式解读

镜子背后隐藏的欲望--《夏洛特先生》的拉康式解读

镜子背后隐藏的欲望--《夏洛特先生》的拉康式解读刘影倩【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

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

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Elizabeth Bishop,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man poets in America in the 20th century, once wining Pulitzer Prize and National Book Awards,has been enjoying growing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recent years.Employing French psychologist Lacan’s mirror stage theory,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Bishop’s s elf-construction and her real desire hiding behind TheGentleman of Shalott.Even as a most reticent poet,tracing through the code of her language,it still can be concluded that she is uncer-tain about herself and wishes to be accepted by her mother by infin ite approaching her father’s image.【总页数】4页(P31-33,45)【作者】刘影倩【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江苏南京 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相关文献】1.欲望表征的缺失——对《茫茫藻海》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J], 史册;2.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3.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拉康式解读 [J], 孙慧;张瑞瑞4.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5.《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拉康式解读——艺术向的自我误认、自恋与欲望 [J], 叶梦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红梅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缺乏欲望;他者欲望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8-0046-02
一、《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刘易斯·卡罗尔于1871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姊妹篇。

维多利亚时代童话小说的崛起是在英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中完成的。

工业革命一方面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布莱恩·奥尔蒂斯(Brian Aldiss)在论及工业革命和进化论对科幻小说的影响时指出:“工业革命和进化论都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显著的隔绝感: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还有人与自然的隔绝——它如此频繁地在科幻小说里作为必须被征服的敌人而出现,似乎我们不再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了。

”卡罗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备受成人和儿童喜欢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第三章中将爱丽丝置于“无名林”中。

“无名林”是一片树林,在那里,任何东西都没有名字。

爱丽丝走进“无名林”后,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一只小鹿漫步跑来,它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小鹿带着爱丽丝在树林里穿行,她们来到树林外面的另一片开阔地。

小鹿挣脱了爱丽丝的搂抱,惊慌逃奔,因为她知道爱丽丝是人类的娃娃。

而爱丽丝因为突然失去小鹿黯然神伤。

本文试图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依托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无名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欲望理论
什么是欲望?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

简言之,欲望的真正对象就是缺乏。

缺乏是一种存在的缺乏,它超越了任何能表现它的东西。

更进一步说,缺乏绝对不是存在的一种简单的相对物,它可以说是存在的基础,或者说,存在依赖于缺乏而存在。

就如拉康所说:“存在是作为缺乏的一种功能而开始存在的。

”鉴于拉康把欲望视为对缺乏的欲望,区分欲望与需要(besoin)就变得非常必要。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他们都把需要与满足放在一起来讨论。

具体地说,需要代表着一种生物的倾向,或者说,一种生理上的倾向。

如在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基本上就是这种需要—满足的关系。

而在人类身上,情况明显不同。

人除了有生理上的需要以外,还有需求(demand),即通过言词向他人表示自己想要的东西,其根本上表现为对爱的需求。

拉康指出,“在需要与需求的裂缝边缘处,欲望形成了……”所以,欲望不但有需要的特征,即它总是朝向对象,寻找对象、以求满足;而且它又有需求的特征,即它总是面向他人的,希冀得到他人的认可。

然而,欲望不可能是需要。

因为它的对象不是一种具体对象。

它的对象根本上是一种缺乏,即它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

同样,欲望也不可能是需求。

因为需求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欲望只要求他人的认可,它本身是一种绝对物。

(一)爱丽丝的缺失的欲望
爱丽丝在镜中保有的唯一身份痕迹是:她知道自己的名字。

没有名字,她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小对形”,因为她失去了她在符号中的最后一个身份标识。

因此,爱丽丝进入“无名林”后,
忘记了名字。

没有名字,就没有恐惧,小鹿和人类儿童就不会分离,他们就会像情侣或母亲和孩子一样亲密交流。

当他们从森林中出来时,小鹿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欢欣,但当她想起爱丽丝的名字时,她恐惧地逃跑了,爱丽丝因为失去他而想哭。

小鹿的逃离,小鹿作为一位旅伴的消失,是爱丽丝的精神的一种缺失。

这种缺失表现为她想成为小鹿的朋友,但是小鹿却把她作为自己的敌人,对爱丽丝而言是一种欲望的缺失。

欲望不但有需要的特征,即它总是朝向对象、寻找对象,以求满足;而且它又有需求的特征。

在“无名林”中,爱丽丝需要爱,这种需求是面向小鹿的,希望得到小鹿的认可。

但是,爱丽丝的这种欲望不可能是需要,因为她的这种需要本身是一种缺乏,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小鹿的逃离,留给爱丽丝的只能是那种得不到的伤心。

(二)卡罗尔的缺失的欲望
卡罗尔在镜中世界塑造了一个虚构的爱丽丝,他以一种因其不可能性而特别费事的方式将她理想化——在自我认识一无所获后,爱丽丝从镜子的另一面返回,这是卡罗尔想控制她,保持其非自我意识的欲望的结果。

在“无名林”中,爱丽丝的欲望也是卡罗尔的欲望,爱丽丝的需求的缺乏也就是卡罗尔的需求的缺乏。

在真实的世界里,工业革命和进化论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显著的隔绝感,这种隔绝感表现在人与大自然的隔绝,人与自然万物的隔绝,具体到“无名林”,就是人与小鹿的隔绝。

卡罗尔试图通过爱丽丝,通过爱丽丝与小鹿,通过“无名林”来展示一种缺失。

拉康认为:“欲望的维度总是与‘无’密切相关,欲望拥有的现实就是在现实中已经失去之后的,心灵上欠缺的东西的现实。

”在他看来,欲望就是对不可能存在的“空无”的追求。

卡罗尔对儿童极大的爱——主要是对青春期前的女孩,成功创造了非凡持久的童年能指——爱丽丝。

即使在把爱丽丝当作他的欲望换喻时,他也认识到,她不会(不可能)接受这种客体立场,她会成为一个有区别的自我。

在“无名林”中,卡罗尔似乎在竭力压制爱丽丝的自知,让她忘记自己的名字,而爱丽丝却努力想记起她的自知,不断地寻求答案。

对爱丽丝的压制,就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释放,是对缺失的欲望的追求。

卡罗尔就是通过创造爱丽丝这个人物角色来实现了持久的童年能指。

卡罗尔在描述“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小鹿的关系时,体现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

小鹿主动要求带着爱丽丝离开森林,而爱丽丝也并没存有对小鹿的伤害心理。

这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存在的和谐,是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缺失的欲望。

卡罗尔故意设置“无名林”这个缺失的场所,就是在表达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欲望。

(三)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按照拉康的说法:“欲望是欲望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我们已说过,它受制于父权。

”“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意思是:儿童渴望进入“大他者”的话语,进入符号秩序,正如符号秩序想要他,他也想要符号秩序。

他想成为一个我。

主体的欲望从一开始就无法以自己的面目现身。

它只能借助于自身像或他人像,以他人的欲望的形式面世。

主体的欲望一开始就已是他人的欲望,一旦主体在其镜像中辨认出他的欲望,或者说,一旦他的欲望走向另一边,就发生了某种转换。

转换并不是指主体与他人进行一下位置的交换,而是说,主体去占据他人的位置。

拉康声称,主体与他人之间的想象关系(即自我与他人)总是以一种竞争或争斗的形式出现。

由此也可以得出,在想象层面上,自我与他人的共存是完全不可能的。

卡罗尔的欲望就是爱丽丝的欲望,爱丽丝是卡罗尔创造的他者。

在“无名林”中,爱丽丝希望和小鹿成为旅伴,卡罗尔以爱丽丝的欲望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欲望,他希望人与自然的隔绝感消失,人与自然能够和平共处。

卡罗尔通过让爱丽丝遗忘,去控制他者。

在镜中世界,卡罗尔创造了无数的他者,如白衣骑士。

在这里,卡罗尔与白衣骑士是一种想象层面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竞争和争斗,而竞争的对象是爱丽丝。

也就得出,在想象层面,卡罗尔与白衣
骑士即自我与他人的共存是不可能的。

三、结语
“无名林”是卡罗尔的欲望的缺场。

本文利用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了无名林中爱丽丝由自我确定到对自我确定的否定的转换;从欲望是缺乏的欲望这个理论角度分别分析了爱丽丝的缺乏的欲望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卡罗尔借助爱丽丝这个他者,表达自己缺失的欲望。

卡罗尔对已逝童年的怀念,希望通过对爱丽丝的控制来留住童年以及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都在“无名林”这个场景的设置中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