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合集下载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

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

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

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

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

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的人格理论及其他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学说。

这门学说的革命性在于指出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单元,也就是说,面对客观世界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主观思想。

人的主观思想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多元体,在这个复杂的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协调一致的合作,而是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正是这种内在的冲突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斗争冲突是指超我、自我将本能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以下,而无意识又总是时刻能够返回来干扰人的意识。

人的精神就时刻处在压制与反压制的内在张力之中。

)精神分析学是对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叛,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自我,并且通过理性能够把握世界和人自身,这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成为一个神话。

人的精神不再是协调、统一和有理性的,无意识深渊的陌生性、异己性和神秘性展现出一个完全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自我。

而拉康的理论将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一个镜像认同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并不具有多么牢靠的、真实的、绝对的根据。

(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谈到)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对人进行重新认识的科学,“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是人类探索追寻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的各种学说都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某种诠释,而精神分析学则从人的精神层面对此作出了最深层的、最精微的解答。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创造性重写,他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到精神分析之中,并结合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诠释弗洛伊德。

因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也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一切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都是基于无意识和主体(人格)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拉康的学说也可以主要分为这两个方面。

主体的形成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在弗洛伊德那里,儿童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步骤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前俄狄浦斯阶段,儿童与母亲和谐共生,儿童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自我与整体性的他人的概念,儿童的身体与母亲和外部世界是混沌不分的。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拉康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被誉为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对于后来的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语言建构主义”的观点。

在拉康看来,语言不仅仅是表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认知的重要手段。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和行为。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是人格的核心。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自我始终处于与大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中,它既承载着个体的现实身份,又影响着个体对于内在欲望的把握。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中,关于象征秩序的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象征秩序指的是符号的运用方式和规律,是语言建构主义的确切体现。

在象征秩序的运作中,符号不仅是简单的代表物,更是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和认知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秩序是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的基础。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对于文化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拉康的理论中,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生产物或者物质的积累,它是一种现实构建和认知方式的演化。

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系统,是社会认知结构的核心,也是我们对于现实感知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这种对于文化重要性的强调,使得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虽然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不是政治性的,但是它对于现代的主体和社会的分析和思考具有重要启示。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对于文化认知的挑战,推动了人类意识的深入和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人性深处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拉康的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对于我们推进人类文明的正义和公正,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体来说,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既是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次重大更新,也是对于文化和人文学科的深入思考与挑战。

在此弘扬拉康的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文化与象征的演进,更加深入的理解主体和社会之间的那份微妙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

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YANG Hong-l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Received:2018-10-24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是自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拉康与德里达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拉康与德里达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拉康与德里达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结构主义本身开始让位于一系列分裂出来的小派别。

这些小派别之间虽然经常相互反对,但全都可以称为“后结构主义”。

这场“运动”并非真的是对结构主义的彻底拒斥。

相反,它是某些结构主义主题的彻底化和尖锐化。

像结构主义一样,后结构主义不仅在哲学,而且在社会科学、精神分析以及文学批评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园。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的桥梁是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 年)所搭设的,正如可在其厚重而且经常晦涩得超出常理的《选集》一书中所看到的。

但是拉康却声称自己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理论,甚至没有重新诠释精神分析的创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而只是对弗洛伊德的文本进行了仔细的读解(显然他认为其他人没有做这件事)。

拉康无畏于这样一个事实——神经科学没能为精神分析提供弗洛伊德所期望的经验性证据,他声称他在语言学中发现了精神分析的正当性理由。

归根到底,精神分析就是“谈话疗法”。

它在本质上是关于语言的。

拉康认为,“潜意识和语言一样是有结构的”。

这句格言意在号召将语言学洞见运用到对人类心灵的研究中去。

当然,存在着前语言经验,它以其彻底的尼采式无序给婴儿提供了通向实在者的途径。

实在者被经验为痛苦和快乐,但儿童对语言的使用却使他与实在者相疏远了。

机体需要(弗洛伊德称之为“本能”或冲动)被经验为一种原初需求。

当机体需要被转化进语言之中时,它就变成了欲望,而对需求的原初经验则被赶到无意识中去了。

人类生存之所以这么不可救药地无法满足,是因为欲望下面是一种根本性的对存在的需求。

但欲望无法直接提出这种需求,因为欲望受到语言的束缚。

欲望经历了一个转喻过程。

“转喻”指的是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意义置换,后者在意义或声音方面接近于前者;例如,“He takes too much to the bottle”(译者注:直译是“他太喜欢酒瓶子了”,酒瓶喻酒,因此此句意思是“他太喜欢喝酒了”),或者任意一段韵文:“cat,fat,mat”(译者注:cat[猫]、fat[肥胖]、mat[垫子]三者发音押韵)。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探究,介绍了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拉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理论的解读和实例分析,探讨了拉康的独特观点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雅克·拉康是20世纪精神分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佛洛伊德的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但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拉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在儿童期通过在语言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中形成的。

他的理论基础包括“镜像阶段”和“象征阶段”等概念。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他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幼儿期通过镜像自我投射来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他认为,幼儿在镜像过程中首次认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外界的形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拉康的象征阶段理论中,他讨论了语言和符号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言语交流来建立和理解现实世界。

拉康提出了“认同”和“欲望”这两个重要概念,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欲望是通过言语和象征系统的互动来形成的。

第二部分: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于潜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的不断转移引起的。

通过对个体的语言表述和无意识信息的解读,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他提出了“分析的四个阶段”概念,包括倾听、诠释、转译和让步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精神分析师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并通过对患者言语表述的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隐含意义。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第一节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第三节治疗仅仅是精神分析的副产品雅克·拉康(Jacque Lacan 1901-1983)拉康是回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家法国的弗洛伊德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1901.4.13 ,巴黎出生1919年,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1932年,完成博士论文1933年,在法兰西学院旁听亨利·瓦隆的儿童镜像实验1938年,结婚1941年,拉康夺人所爱,与知名女明星西维亚生下了女儿朱迪特1953年,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1966年,出版《拉康选集》1969年,在巴黎文森大学设立第一个精神分析学系1981.9.9,肠癌逝世拉康的著作是难懂的,读懂了拉康,就读懂了潜意识,就读懂了精神分析。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回到弗洛伊德去四、主体的结构——现实、想象、象征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弗洛伊德+索绪尔=拉康弗洛伊德加上索绪尔等于拉康索绪尔一、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语言符号是概念和声音意象的统一体。

声音意象被称作“能指”;概念被称作“所指”,两者结合构成语言符号。

我们可把语言符号比作一页薄纸,概念为其正面,声音为其反面,两者不可分离”。

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结构主义观点声音意象(能指)意识概念(所指)无意识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一)镜象阶段(二)俄狄浦斯情结你照镜子,你说“瞧,那是我”。

那并不是你,它只是一个图象。

(一)镜象阶段——镜子是母亲,是他人镜象的三个时期(6—18月):第一时期把自己身体在镜子里的形象当成是现实存在之物第二个时期儿童把它当作是他者的身体形象第三个时期儿童终于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身体现象镜象阶段的结果是,使婴儿从一个混沌之物发展为一个心理化的个体。

母亲是此时婴儿世界唯一重要的“他者”。

(二)俄狄浦斯情结1、母婴二元关系阶段2、父母子三元关系阶段3、父子二元关系阶段1、母婴二元关系阶段2、父母子的三元关系阶段父亲以阻扰者的身份出现,强迫母子分离,形成三角情感关系。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作者: 卜华度
出版物刊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页码: 34-39页
摘要: <正> 一、几个在先的观察(1)拉康是巴黎结构主义的元老之一,然而他同时是、而且主要地又是一个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家。

他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最早地遇到了莱维—斯特劳斯在人类学中的研究方法:即用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去研究各门具体的学科。

这使莱维—斯特劳斯和拉康成为结构主义的最主要的代表。

但是结构主义是一些相类似的观点和方法的汇合,而不是这些观点的合并,因为尽管在拉康和莱维—斯特劳斯及其他结构主义者那里都有结构主义的思想,但是他们的各自的研究领域是不相同的(莱维—斯特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作者】:陈永国【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原刊期号】:199804【原刊页号】:34~38【内容提要】:拉康在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阐释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不但丰富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发生了深远影响。

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自我的构成,把人类主体看作不但是可以构造的,而且是具有非理性欲望的一个结构。

他继承了结构主义者对语言的解析,把言语或书写的意义视作一种功能,是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无意识思想和动机的流露,而非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

他还以自身实例展示了思想是寓于时间之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承认思想的不完整性,才能不断发现真理。

这也许是他对解构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陈永国,1955年生,现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西方文论博士生、吉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正文】一、解读弗洛伊德正如柏拉图解读柏罗丁、亚里士多德解读迈蒙尼德、马克思解读黑格尔是为了通过理解后者的理论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是为了正确理解弗洛伊德从而还他一个本真的面目。

他的使命是“回归弗洛伊德”。

拉康认为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无意识,这主要见于弗氏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对拉康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无意识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无意识具有结构,这个结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言行。

弗洛伊德原本是依据生物学原理来思考无意识的,即将其看作原始的动物本能的储存。

拉康则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无意识。

非但如此,即便“意识的自我”也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

抛开了语言,人的主观性便不存在。

(注:埃里克·马修:《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142页。

)拉康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后来干脆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无意识。

这种观点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人作为主体并非独立于其他主体而存在,而总是处于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之中,因为语言是不能从这种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中分离出来的。

在“镜像阶段”一文中,他指出:“这种识别行为,如在猴子的例子中所示,远没有穷尽,婴儿一旦掌握了那个镜中像、发现镜中空无影像时,便马上以他在游戏中经历的一系列手势重现被认定为那个镜像的活动与被反射的环境、以及这个实际发生的情结与它所复制的现实——婴儿自己的身体、他周围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注:“雅各·拉康:《镜像阶段》,载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1985,P.734)这个镜像理论提出了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语言决定论。

人作为主体在习得语言之时自然与他人、社会、和语言本身相接触,因而把自身楔入了一个先在的象征秩序,把自身的欲望屈从于那个秩序的系统的压力之下。

换言之,由于使用了语言,纯粹的主体便与由知识和经验所中介的社会和整个人类世界相接触,他的自由本能也便被语言所操纵和控制了;人作为语言的使用者能够用语言创造事物,但却忘记了在何种程度上语言也创造了并在继续创造人。

拉康把语言和无意识都看作是完整的系统。

他借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二元定义即处于任意关系之中的能指和所指来解读弗洛伊德心理学,进而建构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

从表面上看,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相似于弗氏所释的梦的显意和隐意,也易于混同于弗氏本人的二项对立,如意识与无意识、梦像与梦思、精神病症状与被压抑的欲望等。

在弗氏那里,虽说所指不在视野之中,但仍是可以推导和解析的。

在拉康看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这种摇摆很容易把注意力从能指引向愿望达成的流动幻区,因此可以通过探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来获取有用信息,这正是弗洛伊德所忽视了的信息源。

毋庸讳言,拉康极大地得益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在弗氏那里,梦主要是某种愿望的达成。

但在梦里,愿望的达成是看不到的,是被某种防御机制掩盖着的,惟其如此,这种愿望就必然以扭曲的形式(改装)得以显现。

因此,弗氏假定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运作的:一种建构梦所表达的愿望;另一种则对梦的愿望实行审查,强制性地使愿望扭曲。

弗洛伊德意在说明,无意识的梦的形成过程终将把所指掩盖起来,使其不得辨认。

也正是在这里,拉康对弗氏的“扭曲”说进行了修正。

他认为所有能指作为人的精神产物都具有心理价值和联想力,都已经经历了某种程度的扭曲,都已经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污染,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被掩盖的所指。

一切能指都是浮动的。

(注:参见Vincent B.Leitch Deconstructive Criticism,PP.11-5.)按弗氏的解释,梦的形成是由梦思经过凝缩作用而变成梦的内容,所以对梦的描述短暂、简洁、不充分;而对梦思的分析则六倍、八倍、甚至十二倍于对梦的描述。

越是深入分析,就越能发现有更多的梦思隐藏在背后。

此外,与这种凝缩作用相比肩的是转移作用。

梦的显意中认为是主要因素的东西在所分析的梦思中却无关紧要,甚或根本不存在,即是说,梦思的本质大可不必在梦中显示,或曰梦的显意是以不同于梦的隐意的真实内容构成的。

在拉康那里,弗氏阐释的梦的这两种构成性作用及其防御机制,都成了他通过能指而对无意识进行修辞诠释的工具:弗氏的凝缩成了拉康的隐喻,弗氏的转移成了拉康的换喻,弗氏的防御机制则是拉康的转义和比喻。

(注:参见Vincent B.Leitch Deconstructive Criticism,PP.11-5.)无意识不但是按语言的结构构造的,而且就是语言的整个结构;又由于梦的运作遵循能指的规律,所以无意识本身也就是一个写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精神即话语,能指不指代所指,是自由流动的,它不必有任何意义指涉。

这种解释的心理学根据就是我们前述的“镜像阶段”说:语言和文化系统先于我们而存在,构成了一个先在的能指网络,任何单个的能指只有置身于这个网络(即语言的条件)之中才能发挥作用。

换言之,一个特定能指的意义完全取决于他与其他能指的关系,脱离了这种关系,任何特定能指的意义便无从谈起。

这是因为当我们用语言来解释我们生活于其上的世界时,我们破坏了我们自身对这个世界的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与能指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语言作为能指已不再指涉某一真实存在的事物或状态,因此,语言的直接意义(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之间的界限便模糊了。

由于语言的隐喻意义是间接的、非指涉性的,所以,在拉康这里,一切意义都是隐喻的。

二、解读索绪尔我们从上述对弗洛伊德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拉康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透镜来透视“像语言一样构造的”无意识的。

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中,一个符号表示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碰撞和粘合,而这两个领域就其自身来说又是游移浮动的,这就是思想/概念与声音/形象,即能指(声音)与所指(概念)这两个领域。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可以改变的,一旦二者粘合,它们就是紧密而相互依存的了。

索绪尔认为:“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

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这一点只有经过一种抽象工作才能做到,其结果就成了纯粹心理学或纯粹音位学。

”(注:费·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8页。

)拉康对索绪尔语言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对称和粘合概念提出质疑。

他认为不可能找到纯粹的所指,即原始的、不受词语束缚的思想结构;语言在人的思维中具有构成作用,语言符号在指涉人或物的过程中,与所指的认同由于人的判断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语言符号的指涉过程必然含有假象: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条隐蔽的鸿沟,这样,在语言符号与其指涉物之间就出现了分裂。

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在表意的能指链上,这条能指链所表示的关系是达到心理结构和人的主体结构的唯一可靠的向导。

“这个表意链的结构所揭示的,仅就我与其他主体共有这同一种语言,即是说,仅就它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来说,是我为了意指远不是它所说的东西而必须利用的那种可能性。

这种言语功能比…掩蔽主体的(往往是不明确的)思想‟的功能更值得指出,这相当于指出主体在寻求本真过程中所处位置的功能。

”(注:Jacques Lacan," The Agency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inscious or Reason Since Freud" in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Edited by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P.742,744,745,749,749-750,754,755.)拉康在解读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之后,进而诉助于雅各布森的关于语言结构的两轴说。

雅各布森在对失语症患者的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在聚合关系的选择轴和组合关系的结合轴上,两种语言关系发生了紊乱,即有关类似性与邻近性作用的紊乱。

”邻近性紊乱使字词失去语法功能但选择作用仍在,失语症患者趋于使用更加丰富的隐喻;类似性紊乱保留句法连结链但使字词丧失置换能力,失语症患者则趋于使用换喻来替代隐喻遗留下来的空缺。

(注: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46页。

)隐喻和换喻共存于一个语言符号系统,拉康由此看到了两个基本的、不可简约的语式,并将其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范畴进行了简单的同义组合:凝缩——隐喻;转移——换喻。

但是,拉康并未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术语对应,或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术语标示无意识的功能范式。

雅各布森和索绪尔的术语都需要进一步检验:如果它们本身要成为能指,那就必须是多元的,就必须具有多个决定因子,不断产生新的用法。

雅各布森的“隐喻”和“换喻”不仅是能指内部的细分类,而且本身就是扑朔迷离的表意游戏。

拉康认为,由能指所构成的表意的“作用场”具有两个方面:一是换喻,二是隐喻。

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帆”代替“船”的这种换喻是以词对词的关联为基础的,因此“船”与“帆”的关联只能在能指中。

至于隐喻,拉康引用雨果的一行诗为例:“他那束既不吝啬也无恶意……。

”显然,“吝啬”和“恶意”都不是主语“那束”的属性,因此,“那束”实际上取代了它的不在场的主体,他继尔指出:“这个隐喻的创造性火花并非迸发于所呈现的两个意象,即同时得以实现的两个能指,它在两个能指之间闪光,其中一个能指在这个能指链上取代了另一个,而那个隐蔽的能指依然通过与这条链上的其他能指的(换喻的)关联呈现。

”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这就是隐喻的游戏规则。

如果愿意,诗人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流动的隐喻系列。

(注:Jacques Lacan,"The Agency of the Letter in the Uncinscious or Reason Since Freud"in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Edited by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P.742,744,745,749,749-750,754,755.)但是,拉康从能指链分离出隐喻和换喻这两个基本结构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发展弗洛伊德心理学或进行文学批评,而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