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拉康主义(11)- 情绪解析-焦虑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
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
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
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
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
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焦虑问题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㊀㊀ 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焦虑问题卢㊀毅(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ꎬ珠海519082)[收稿日期]2019-09-05[作者简介]卢毅(1988-)ꎬ男ꎬ江西丰城人ꎬ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ꎮ[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哲学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拉康欲望理论研究 (19YJC720020)[摘㊀要]㊀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ꎬ 焦虑 都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ꎮ萨特将焦虑界定为人在世的基本情绪ꎬ将其与人存在的缺失或虚无联系在一起ꎬ并将其视为人自由存在的模式ꎬ却在焦虑有无对象这一问题上陷入摇摆ꎮ拉康则将焦虑视为触及实在的情绪ꎬ认为它与人在身体层面的某种缺失和创伤有关ꎬ而作为这种创伤的印记与重复ꎬ焦虑的对象所引发的诡异体验恰恰得以彰显人在与大写他者的关系中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ꎮ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启示下ꎬ通过对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关于焦虑的哲学思考进行创造性的重构和发展ꎬ拉康得以进一步揭示焦虑可能具有的存在论内涵与伦理学意蕴ꎮ[关键词]㊀欲望㊀创伤㊀焦虑㊀拉康㊀萨特[中图分类号]B505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2-0103-09[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210㊀㊀在强调理性至上的西方主流哲学传统中ꎬ人的各种情绪往往会被贴上 非理性 甚至 反理性 的标签而在哲学的论域中被边缘化ꎬ通常被视为诸多情绪之一的 焦虑 自然也不例外ꎮ直到克尔凯郭尔ꎬ包括焦虑在内的人的诸多情绪才开始被赋予哲学的内涵ꎬ才开始正式作为哲学概念被探讨ꎮ在克尔凯郭尔看来ꎬ黑格尔看似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恰恰未能真正关照到现实的㊁具体的㊁个体性的存在ꎬ而诸如焦虑㊁恐惧㊁孤独等情绪才是个体性的人对其自身的独特存在最真实的体验ꎮ因此ꎬ在把握人的存在这一基本问题上ꎬ克尔凯郭尔认为情绪比理性具有优先性ꎮ不仅如此ꎬ在克尔凯郭尔看来ꎬ焦虑由于在根本上涉及到人进行自由选择以及实现其人性潜能的可能性ꎬ因此有理由被视为人的一种典型的㊁基本的情绪ꎮ受此启发ꎬ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焦虑(或译 畏 ꎬAngst)界定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情态ꎬ认为它向此在展示了其在世存在的 无家可归 (Unheimlichkeit)ꎬ并且这种 在死亡面前的焦虑正是此在在其最本己的㊁无条件的㊁无法超越的能在面前的焦虑 ꎮ[1](P251)萨特后来继承了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 的基本立场ꎬ将情绪视为人在世存在的情态ꎬ并且通过揭示焦虑这种特殊情绪与虚无以及自由的深层关联ꎬ进一步将焦虑确立为人生存的基本情绪ꎮ另一方面ꎬ作为弗洛伊德思想最重要的继承者ꎬ拉康也认为在焦虑的问题上ꎬ精神分析所推进和拓展的正是克尔凯郭尔所开辟的上述基本进路ꎮ在拉康看来ꎬ如果说克尔凯郭尔在黑格尔式的体系中发现焦虑是一种存在之开裂 (béanceexistentielle)的迹象或证据ꎬ那么弗洛伊德的学说则对这种 存在之开裂 予以了澄清ꎮ[2](P75)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启示下ꎬ拉康本人更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从克尔凯郭尔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传统围绕焦虑所展开的哲学思考ꎬ并且对焦虑可能蕴含的存在论和伦理学意义做了进一步的发掘和揭示ꎮ如果说克尔凯郭尔率先洞见了焦虑与人的存在之间的紧密勾连ꎬ那么同样也有理由认为在弗洛伊德㊁海德格尔和萨特之后ꎬ通过表明焦虑何以彰显人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ꎬ拉康将对焦虑问题的探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ꎮ一㊁存在㊁虚无与情绪:存在主义语境下的焦虑㊀㊀正如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将情绪提升到存在论的层面来探讨一样ꎬ萨特从一开始就赋予了情绪一种存在论的地位ꎮ早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萨特就从其意识现象学的立场出发ꎬ严厉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对情绪的心理主义解释ꎮ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出发ꎬ或将情绪视为无意义的和偶然的事件ꎬ或视其为无用的甚至有害的ꎮ在萨特看来ꎬ 与一切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相反ꎬ情绪既不是作为生命体的一种紊乱也不是作为它的一种缺陷出现的ꎬ而是作为人的现实存在(réalitéhumaineꎬ它是萨特等人所采用的对Dasein的法语翻译 笔者注)所特有的在世存在的一种模式出现的ꎮ它具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意谓 ꎮ[3](P177)用萨特本人的话说: 情绪是人的实存(existencehumaine)的一种有组织的形式ꎮ [4](P26)在萨特看来ꎬ尽管可能表现为一种生理学上的紊乱ꎬ但情绪在根本上作为有情绪的意识ꎬ绝非纯粹的混乱或混沌ꎬ而是具有某种意义ꎮ具体而言ꎬ情绪意谓着我们的精神存在与世界之间的某种关系ꎬ或者说 有情绪的意识首先是对世界的意识 ꎮ[4](P96)然而ꎬ在萨特看来ꎬ有情绪的意识或者说被情绪所感染的意识ꎬ与之发生关联的并非一个纯粹理性的认知的世界ꎬ毋宁说是一个让其着迷的 有魔力的 (magique)世界ꎮ在这样一个有魔力的世界中ꎬ日常生活中原本普通的对象得以拥有某种神秘的魅力ꎬ得以成为能够引发情绪的对象ꎮ以恐惧(horreur)这种情绪为例ꎬ萨特表示: 从对世界的一种理性的领会突然过渡到对同一个变得有魔力的世界的一种把握ꎬ倘若这种过渡是由对象本身所引起的并且伴随着一种令人不适的成分ꎬ那么这就是恐惧ꎮ [4](P109)可见ꎬ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萨特认为对象之所以能够引发情绪ꎬ恰恰意谓着意识从理性的世界降格或 跌落 到了有魔力的世界中ꎬ认知的意向性被情绪的意向性所干扰甚至取代ꎬ因此意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将伴随着情绪的产生而发生整体性的剧烈变化ꎮ简言之ꎬ 我们将意识突然跌落到有魔力的东西中称为情绪 ꎮ[4](P116)不仅如此ꎬ萨特还通过对害怕(peur)的现象学分析表明ꎬ 在我们看来ꎬ害怕的真实含义是:这是一个旨在通过一种有魔力的举动来否定一个外部世界对象的意识ꎬ并且这个意识直至要将其自身虚无化ꎬ为的是将对象和它一起虚无化 ꎮ[4](P85)如此一来ꎬ面对着外部世界中可能引发情绪的对象ꎬ意识虽然跌落或降格到一个非理性的㊁有魔力的世界中ꎬ却并未因此而丧失或偏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离其虚无化的本质ꎬ而是企图通过种种似乎具有魔力的情绪来否定或 解决 现实处境中引发情绪的对象ꎬ因此可以说是以带着情绪的模式继续彰显了其虚无化的本质ꎮ如果说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焦虑还只是作为诸多情绪当中的一种而并未得到萨特的特别强调ꎬ那么在«存在与虚无»中ꎬ萨特则明确凸显了焦虑作为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情绪的地位ꎮ在萨特看来ꎬ焦虑作为人存在之基本情绪的地位是由它与自由和虚无的密切关系所奠定的ꎮ萨特同时按照焦虑与自由的关系以及焦虑与虚无的关系来界定焦虑ꎬ这可以说是对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相关思想的继承与综合ꎮ就焦虑和自由的关系而言ꎬ萨特站在克尔凯郭尔的立场上表示: 人正是在他的焦虑中意识到了他的自由ꎬ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的话ꎬ焦虑正是作为对存在的意识的自由的存在模式ꎮ [5](P64)就焦虑和虚无的关系而言ꎬ萨特则接受了海德格尔认为焦虑根本上是面对死亡即虚无的焦虑这一基本观点ꎬ否认了之前在«情绪理论纲要»中认为焦虑和恐惧等情绪一样也有其具体对象的主张ꎬ从而将焦虑界定为人面对其存在之缺失或虚无本身的焦虑ꎮ在此基础上ꎬ通过将人的自由理解为虚无借以在存在中涌现的东西ꎬ通过将自由理解为世界之虚无本身的显现ꎬ萨特认为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焦虑是面对自由的焦虑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焦虑是面对虚无的焦虑ꎬ二者其实是一回事ꎮ[6](P342-343)作为人面对自身自由的体现ꎬ焦虑意谓着人总是被一种虚无与其本质分离开来ꎮ萨特将这个意义上的焦虑称为 伦理[意义上]的焦虑(angoisseéthique)ꎬ并且表示 日常的道德性将伦理[意义上]的焦虑排除在外ꎮ而当我在我与诸价值的原初关系中考量我自己的时候ꎬ就会存在伦理[意义上]的焦虑 ꎮ[5](P73)换言之ꎬ人只有直面其虚无ꎬ直面其存在之本质的缺乏与不确定性ꎬ直面其关于存在所做出的自由的原初选择或基本筹划 正是这种选择或筹划奠定了各种价值ꎬ这种具有伦理意谓的焦虑才会涌现出来ꎮ实际上ꎬ这种具有存在论和伦理学意谓的焦虑往往会被人们想方设法地逃避和掩盖ꎬ而萨特所谓的 严肃精神 (l espritdesérieux)便是对这种焦虑的一种典型的规避态度ꎮ如果说这种焦虑是人在完全凭借自由来奠定其所选择的价值时感受到的情绪ꎬ这种焦虑与选择的自由或无凭无据以及价值的偶然性有关ꎬ那么与之相反ꎬ严肃精神则恰恰是从物的世界出发来把握价值ꎬ恰恰是将价值实体化和物化了ꎮ[5](P74)这种态度试图用各种所谓严肃的㊁ 客观的 决定论(例如自然决定论㊁历史决定论㊁心理决定论等)来取代自由主体的位置ꎬ将自为存在的人视同为被自在存在的物的规律所决定ꎮ在萨特看来ꎬ这种将物(客体)置于人(主体)之上的严肃精神取消了或者说放弃了人的自由以及价值的人性基础ꎬ是对人现实的在世存在及其基本的焦虑处境的逃避ꎬ而焦虑意味着直面虚无或存在的缺失ꎮ正如下文将要表明的那样ꎬ 焦虑和缺失之间的这种关系后来被拉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所继承ꎬ而拉康在参照关于焦虑的存在主义观点的同时将其彻底颠倒了过来 ꎮ[3](P164)不过ꎬ在«存在与虚无»中ꎬ萨特认为不仅焦虑与存在的缺失有关ꎬ而且这种关系同时还意味着焦虑的对象也宣告缺失ꎬ即焦虑成了面对虚无本身的焦虑ꎬ而虚无作为 无物 ꎬ恰恰是对任何通常意义上的物或对象的否定ꎮ为了说明这一点ꎬ萨特沿用了克尔凯郭尔在焦虑与害怕之间所作的经典区分: 焦虑有别于害怕的地方在于害怕是对世上的存在[者]的害怕ꎬ而焦虑是面对我的焦虑ꎮ [5](P64)当萨特称 焦虑是面对我的焦虑 时ꎬ他实际上想要表达的不外乎海德格尔的以下思想ꎬ即焦虑根本上是面对作为此在最本己的能在的死亡即虚无的焦虑ꎮ由此可见ꎬ在«存在与虚无»中ꎬ萨特在焦虑的问题上完全继承了他的两位存在主义前辈的立场ꎬ否认焦虑涉及到任何具体的对象ꎮ反观«情绪理论纲要»时期的萨特ꎬ由于尚未否认焦虑有其对象ꎬ似乎反倒与拉康后来关于焦虑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的思考即 它并非没有对象 (ellen estpassansobjet)[7](P105)[8]更为合拍ꎮ不仅如此ꎬ在«情绪理论纲要»中ꎬ萨特在对例如橱窗背后出现的脸庞这种引发恐惧情绪的对象进行分析时ꎬ还表示当事人是通过其身体或肉身而构造出并体验到了情绪对象的意谓ꎬ[4](P110)而对情绪对象与人的身体之间密切关系的这种揭示ꎬ似乎同样也与拉康后来将焦虑的对象与人实在的身体及其经历联系起来的看法更为投合ꎮ尽管如此ꎬ在焦虑的问题上ꎬ萨特和拉康之间始终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差异ꎬ即萨特从始至终都将焦虑等情绪视为意识活动或意识体验的一种特殊模式ꎬ而拉康则认为焦虑触及到了无意识ꎬ甚至是触及到了无意识最核心的㊁实在的(réel)部分 这部分与作为欲望主体的人的生成及其历史有关ꎬ更确切地说是与某种实在的身体经验以及作为其条件的大写他者(Autre)的介入有关ꎬ而且焦虑与大写他者的欲望(désirdel Autre)之间的关系在拉康看来甚至是本质性的ꎮ[7](P14)[9]正是在焦虑真正触及到实在层面的意义上ꎬ拉康认为不同于其他各种具有欺骗性的情绪ꎬ焦虑是确切无疑的㊁不欺骗人的东西ꎬ并且人在焦虑中想要逃避的并非如萨特所言是伴随着虚无与自由而来的不确定性和怀疑ꎬ而恰恰是某种可怕的确定性ꎮ[7](P92)焦虑所涉及到的这种可怕的确定性与某种创伤性的缺失有关ꎬ也与重复着这种创伤的某种过度的㊁错位的在场有关ꎮ二㊁缺失㊁压抑与诡异:精神分析语境下的焦虑㊀㊀在焦虑的问题上ꎬ拉康对萨特的一个具有创造性颠覆的借鉴ꎬ便是在和萨特一样认为焦虑和某种缺失有关的同时ꎬ表示这种缺失不是某个具体对象的缺失ꎬ而是缺失本身的缺失ꎮ一方面ꎬ拉康完全赞同萨特对于人的 存在之缺失 的揭示ꎬ并且也认为这种存在的缺失不仅无损于人的尊严ꎬ反倒恰恰成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支点ꎻ另一方面ꎬ拉康却并未因此而像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那样将焦虑界定为面对虚无的焦虑ꎬ而是反其道而行之ꎬ将焦虑理解为面对这种虚无之缺失的焦虑ꎬ亦即面对某种过度在场的焦虑ꎮ按照拉康本人的说法: 焦虑不是一种缺失的信号ꎬ而是必须在第二重水平去构想的某样东西的信号ꎬ是作为缺失所提供的支点告缺的信号ꎮ [7](P66-67)换言之ꎬ在拉康看来ꎬ真正令人焦虑的不是虚无本身ꎬ而是在本该保持虚无和缺失的地方ꎬ出人意料地涌现了某样东西ꎬ突然出现了某位 不速之客 ꎬ使得原本作为人存在支点的空缺本身被侵占了ꎮ不仅如此ꎬ在预料之外突然出现的这样东西还是人们既陌生又熟悉的某样东西ꎬ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而越发显得诡异ꎮ在拉康之前ꎬ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率先发现了焦虑与上述这种 诡异 (Unheimlichkeit)以及诡异之物 (dasUnheimliche)之间的密切关系ꎮ在其完成于1919年的名为«诡异之物»的重要论文中ꎬ弗洛伊德表示: 毫无疑问ꎬ它[诡异之物 笔者注]属于引发惊恐㊁焦虑和恐惧的东西ꎬ并且同样确定的是ꎬ这个词并非总是在一种得到明确规定的意义上被使用ꎬ以至于它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上是与引发焦虑的东西相重合ꎮ [10](P229)[11]显然ꎬ无论是表示状态或性质的Unheimlichkeit还是用作名词以指代事物的Unheimlicheꎬ都以意为 家 的Heim作为词根ꎮ通过细致的词源学考察和语义学分析ꎬ弗洛伊德认为unheimlich这个德语形容词见证了与之同源的heimlich一词朝向某种歧义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通过加上否定性的前缀un-而从字面上对heimlich加以否定的unheimlichꎬ实际上只是否定了heimlich起初的含义ꎬ即如今通常用heimelig来表示的 在家的㊁亲切的 这层含义ꎬ而与heimlich后来由此衍生出的 暗藏的㊁隐秘的 这层含义非常接近ꎮ就此而言ꎬ弗洛伊德认为 Unheimlich以某种方式成了heimlich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的一个类型 ꎮ[10](P237)换言之ꎬ在弗洛伊德看来ꎬ 诡异之物是这样一种令人惊恐的东西ꎬ它源于非常熟悉的㊁长期亲近的东西 ꎮ[10](P231)既然如此ꎬ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熟悉而亲近的东西变得诡异和令人焦虑呢?弗洛伊德认为这里涉及到压抑(Verdrängung)以及被压抑物的返回: 因为诡异之物实际上并非什么新奇的或陌生的东西ꎬ而是心理生活长期以来所熟悉的某样东西ꎬ它只是由于[经历了]压抑的过程ꎬ对心理生活而言才变得陌生ꎮ [10](P254)换言之ꎬ这种诡异之物ꎬ 这种令人焦虑的东西正是某种返回的被压抑之物 ꎮ[10](P254)按照弗洛伊德的构想ꎬ人的整个精神结构都建立在 原初压抑 (Urverdrängung)以及后续发生的压抑的基础上ꎬ而这些压抑虽然造成了意识层面的心理生活的某种缺失和空白ꎬ却也奠定了心理生活正常运转的结构和秩序ꎮ倘若日常生活中的某物在不经意之间唤起了无意识中相应的被压抑物而使其突然呈现在意识中ꎬ那么伴随着被压抑物在有意识的心理生活中的这种猝不及防的突然返回和不合时宜的过度在场ꎬ平时熟悉的日常之物便成了能够引发焦虑的诡异之物ꎮ关于压抑和焦虑之间的关系ꎬ弗洛伊德实际上有两套看似前后矛盾的说法ꎮ在1915年的«无意识»一文中ꎬ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压抑导致了焦虑ꎮ在其思想中期的这篇重要论文中ꎬ弗洛伊德明确表示:不被外部环境所允许的冲动(Triebe)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性冲动ꎬ即力比多(Libido) 通常将遭到压抑ꎬ这意味着相应的冲动在精神层面的两种 代表 即 表象代表 (Vorstellungsrepräsentanz)与 情感量 (Affektbetrag)发生了分离ꎬ前者被压抑到了无意识中ꎬ后者则可能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情感量ꎬ尤其是转化为焦虑ꎮ[12](P277)到了1926年的«抑制㊁症状与焦虑»中ꎬ弗洛伊德的基本主张则似乎恰好颠倒了过来ꎬ认为是焦虑导致了压抑ꎮ在其思想晚期的这篇关键作品中ꎬ弗洛伊德将焦虑视为个体早年创伤经历 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所谓 出生的创伤 的沉淀ꎬ并认为它作为一种信号(Signal)对个体的自我(dasIch)发出预警ꎬ促使后者通过引入压抑的方式来避免其可能面临的危险ꎮ[13](P195)然而ꎬ倘若加以推敲ꎬ便不难发现这两套说法之间其实并不矛盾ꎬ它们揭示了两种焦虑与压抑之间的关系ꎮ上述第一种说法涉及到的是个体早年出现的焦虑ꎬ是不被允许直接表达的冲动遭到压抑所致的焦虑ꎻ第二种说法则涉及到此后出现的㊁作为对第一种焦虑之轻度重复以发挥信号作用的焦虑ꎮ通过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ꎬ拉康后来提出的焦虑理论正是对弗洛伊德这两套焦虑学说的某种自觉综合与深化发展ꎮ如果说在写作«情绪理论纲要»的萨特那里ꎬ焦虑意味着意识本身经历了从认知模式到情绪模式㊁从理智的世界到有魔力的世界的转换或降格ꎻ而在写作«存在与虚无»的萨特那里ꎬ焦虑意味着人面对其存在之缺失即虚无与自由的本真情绪ꎻ那么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看来ꎬ焦虑同样涉及到某种转换和缺失ꎬ只不过这种转换发生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ꎬ即本该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了意识中ꎬ从而造成了某种缺失的缺失ꎬ亦即某种过度的㊁诡异的在场ꎮ然而ꎬ在焦虑的问题上ꎬ正如在精神分析其他所有的重要议题上一样ꎬ拉康也并未满足于弗洛伊德的发现ꎮ在他看来ꎬ仅仅指出诡异的㊁能够引发焦虑的对象与无意识中的被压抑物及其返回有关依然不够ꎬ还需进一步揭示这类对象的特殊身份和实际来历ꎮ实际上ꎬ这类对象不仅涉及到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层面的心理生活的空缺ꎬ而且在根本上还涉及到身体层面的实在部分的缺失ꎻ不仅涉及到萨特所说的意识的某种跌落ꎬ而且在根本上还涉及到身体某些部分的跌落ꎮ按照拉康的观点ꎬ令人焦虑的对象实际上表征着人为了成为言说的主体和欲望的主体而被迫割让(céder)的自己身体的一部分ꎬ或者说表征着作为其符号化与主体化进程的代价而不得不向符号秩序偿付的 那一磅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肉 (lalivredechair) 用拉康本人的话说: 由于参与到能指的辩证法中这一事实ꎬ在身体中总是有某种被分离之物㊁某种被牺牲之物㊁某种惰性之物ꎬ它就是那磅肉ꎮ [7](P254)由此可见ꎬ焦虑既涉及作为主体之人的身体层面的实在经验ꎬ也涉及代表符号秩序与社会规范的大写他者及其欲望ꎬ并且实际上见证了人类个体在与大写他者的交互关系中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ꎮ三、从焦虑的对象到欲望的主体㊀㊀在1962-1963年度以«焦虑»为题的研讨班上ꎬ拉康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专门探讨焦虑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ꎮ这一时期的拉康虽然依旧重视语言能指及其所属的符号秩序ꎬ却也开始愈发强调超出 符号界 (lesymbolique)之外的 实在界 (leréel)的重要性ꎮ尽管拉康和萨特一样ꎬ都认为人的存在基于某种存在的缺失ꎬ不过二者的措辞存在细微差异ꎬ萨特的表述是manqued êtreꎬ拉康的说法则是manqueàêtreꎮ虽然他们都将这种存在的缺失视为欲望的根源ꎬ但不同于萨特将存在的缺失视为人被抛入世的先天命运ꎬ拉康始终强调存在之缺失的后天经验性ꎬ并且在这一时期不仅认为它与能指的效果有关ꎬ具体而言就是人在与其异质的能指网络中找不到其存在的支点ꎬ而且认为它还可以更早地落实到身体的实在层面ꎬ具体而言就是人在进入被语言能指所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世界之前ꎬ便为了进入这样一个 正常的 世界㊁成为一个 正常的 主体而实实在在地割让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ꎮ就此而言ꎬ 拉康将我们带到了欲望内部的这个原始区域ꎬ并且向这样一个不可化约的关头进发:甚至在主体出现之前ꎬ这个关头就迫使我们与我们所是的东西分离以便作为主体生成 ꎮ[3](P156)这个危急关头正是焦虑最初出现的关头ꎮ落实到具体的生活经验中ꎬ这种焦虑最初就出现于婴儿在占据着大写他者权威地位的父母等人要求㊁胁迫甚至强制其排便和断奶的时候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其出生时不得不与其胎盘分离的时刻ꎮ在生命的种种逼迫之下ꎬ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大写他者具有侵入性的要求(demande)及其背后令人捉摸不透的欲望之谜 他想要我的什么? [7](P14) 的压迫之下ꎬ婴儿压抑了其不得体的㊁不被允许的冲动ꎬ并因此而感受到了被压抑的冲动的情感量所转化而成的焦虑ꎮ与此同时ꎬ他不得不放弃被要求割让的大便㊁乳房甚至胎盘ꎬ而这些实在的部分对婴儿来说无异于自己身体的 一磅肉 ꎮ更为重要的是ꎬ被大写他者要求强行割让的这些身体部位从此虽与焦虑情绪以及与之相伴的创伤经历联系在了一起ꎬ但它们也曾经是个体最亲密的部分ꎬ也曾经给个体带来过最初的㊁很可能也是最强烈的和印象最深刻的快感与满足体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ꎬ拉康称: 在焦虑中ꎬ主体被他自己最亲密的[部分]所压迫㊁所触及㊁所吸引ꎮ [7](P202)不仅如此ꎬ大写他者对这些身体部分的坚持索要ꎬ也使得它们很难不被认作是大写他者存在某种缺失的证据以及能够填补这种缺失即大写他者之欲望的对象ꎮ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一ꎬ只有通过忍痛割让自己身体的这些实在的部分ꎬ只有经历存在的这些创伤与阵痛ꎬ婴儿才可能顺利地完成出生㊁断奶与排便等生命发展的必要环节ꎬ才可能作为一个符合大写他者要求的人成长起来ꎬ因此焦虑以及随之而来的割让乃是人类个体实现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ꎮ其二ꎬ由于割让出去的这些身体部位恰恰承载着个体关于快感体验最初的同时也很可能是最深刻的记忆ꎬ因此这种割让在给人的存在造成某种实在的㊁身体层面的并且是无法弥补的缺失的同时ꎬ在将人类个体造就为一个欲望主体的同时ꎬ也让这些被无可挽回地永远割让出去的实在部分成了今后其内心深处不断追忆和追寻的东西ꎬ更确切地说是成了其欲望的原因或引发其欲望的对象ꎬ拉康称之为 对象小a (objetpetita)ꎬ并且认为 它们实际上是在共通的㊁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2期。
『心理阅读』米歇尔·吉布尔:关于拉康、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第十一讲

『心理阅读』米歇尔·吉布尔:关于拉康、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第十一讲第十一讲我们讨论拉康的这一文献,他在此后的十年、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这一点上工作。
拉康的根据是弗洛伊德的《论自恋》,弗洛伊德回避了镜子的问题,他退却了。
可以说,弗洛伊德是打开了门,又把门关上。
这里说的是无意识过程,所以可以说一个病人把门打开了,又关上了。
有些精神分析学家在精神病院工作,发现病人无意识的门从未关上。
例如妄想狂,他们与癔症病人不同,他们说话,处于话语之中,说出来了,不断地说,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所讲的东西证明了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说,'王道'通向了精神病人无意识,其门总是开着的。
精神病院的精神分析学家要求妄想狂病人不断说下去,结果虽然证明了理论,却引起了死亡--要么病人自杀,要么杀了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伊德对这些精神分析学家的努力不知道。
除了Schreber-例之外,弗洛伊德很少接触妄想狂病人。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开放的,而有些精神分析学家却想一动不动地用旧理论解释新的材料。
我们修正理论,理论是开放的,而实践中又要求关门--妄想狂的门是开的,直通无意识,精神分析学家想办法重新关上门,例如绘画、做游戏、制造一些东西;或者精神分析以相反的方式,扮演病人进行述说,如前所述。
这是拉康提出的理论,因为镜象正好与你相反。
新的事实推动了精神分析,即是拉康此文,其中指出'相反'的镜象,指出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
在Schreber所写的文本中有一段是关于镜子的,但是弗洛伊德未充分的重视。
弗洛伊德认为Schreber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因为Schreber的文本证明了精神分析。
Schreber也是开了门,又关上了。
其它的精神分析学爱则不一样,他们与孩子们、与精神病院的病人在一起。
弗洛伊德是在成年人中,成年人事后回忆童年,是间接的童年。
精神病院的病人则如孩子一样一直未关门,是直接倾听到的童年。
Schreber的文本中说到在镜子面前,Schreber自己穿着女性服装,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女性,并说当女性真好,这样便可以与神做爱了。
人格心理学三大流派知识归纳(完整版)

题目:人格心理学三大流派知识归纳(吐血整理版)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本学期我学习了人格心理学,于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归纳整理,相信我对这些理论知识又会有新的认知。
NO.1 三大流派之精神分析一、古典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科学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
要认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起源,还是要从他的生平、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去分析。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人,其父亲是犹太商人。
他先后从事生物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研究。
对神经症和精神病人的研究是他的终生事业,弗洛伊德学习了催眠术,学习了布雷尔的“谈话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方法,它不仅治愈了难以计数的神经症患者,而且帮助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奥秘。
他发表的《关于癔症的研究》(歇斯底里症研究1895)标志着精神分析运动的正式起点。
后来出版的《梦的解析》,它不仅是一本普通的论梦之作,而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的系统理论著作,以及再后来的《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都为后人研究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人格结构作为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人格的表层部分。
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人格的中层部分。
由可再现、回忆起来的主观经验组成。
具有检验作用。
检察官的工作。
3、无意识:人格的深层部分。
《精神分析入门》笔记7:焦虑

《精神分析入门》笔记7:焦虑论焦虑是心理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时候它会带来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焦虑,并不是有焦虑就一定是病理性的,单纯的现实焦虑也是一种健康的情绪。
比方说面临考试会有焦虑,担心自己考不好,一定程度的担心有时候还会带来动力,会驱使主体去努力复习,取得好成绩。
所以焦虑来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所产生,这些兴奋的刺激有时候来自于内部:如果没考好就很丢脸,老师会不再喜欢我,同学会不再把我当朋友等;有些来自于外部:遇到突然发生的事情会紧张、担忧。
如,走到路上,突然冲出来一只大狗嘲自己吠叫,就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
或面对相当有挑战的任务时,也会引起内在的兴奋感,身体会有相应的反应。
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里说,恐惧是我们面对着威胁,但是知道威胁是什么,但是焦虑是你知道自己面对着威胁,但是却不知道威胁自己的对象是什么。
焦虑是一种眩晕,一种混沌。
根据弗洛伊德在本书中所阐述的焦虑理论,他把焦虑分为三种,现实焦虑,道德焦虑,神经焦虑。
现实焦虑:是对于外来的威胁、灾难与危险情况所表现出的焦虑。
焦虑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状态,人格与反应的状态、幼年焦虑的经验。
是指自我感知外界环境中真实危险而引发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感觉到现实中与自己的相关的一些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时,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会有一些信号发出,这些信号就是现实焦虑。
如:开车时担心出车祸、放长假时担心家里被盗、脱发时担心自己的颜值受到影响等等。
道德焦虑: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指责引发的罪疚羞耻感。
来自于幼年时对父母或其它养育者以及权威的内化。
我们从小到大,都会被教育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当我们犯错时就会受到惩罚。
这些经验会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为内心的道德与规则。
有些人道德焦虑太强,与过去太严苛的经验相关,又或许是父母(或其它养育者)并没有传递一个规则,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让孩子无法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只要有相类似的信号产生,就会产生自己限制与谴责。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之64~焦虑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之64~焦虑每个人都恐惧失去,只不过有的人恐惧失去拼命占有,而有的人恐惧失去害怕给予。
这就是潜意识的极化现象。
~小明语录No.01你知道“焦虑”吗?焦虑,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学过心理学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嘴上说焦虑,而不说急燥、焦燥或上火,你就能判断出他学过心理学。
一般而言,只有心理学专业人士,或者接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人,嘴上才开始谈“焦虑”。
弗洛伊德最早的时候就是研究焦虑这个词。
弗洛伊德最早的精神分析从焦虑开始研究,他发现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压抑。
由压抑建立起了关于神经症的一些概念。
因为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个医生,所以最初研究焦虑的时候是站在生物学的视角研究的。
最开始认为焦虑是大脑的一种中毒的状态,好像是人的大脑分泌出的一些什么东西。
焦虑的时候人的这个东西分泌太多了,人就中毒了。
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因为长期的心理压力、心理焦虑,会带来肿瘤、癌症。
但是这种机制我们一直都研究不明白,这种通道是怎么产生的?一个心理的焦虑怎么会诱发我们在DNA、在分子上的改变呢?所以,像弗洛伊德最早说的一样,焦虑就像大脑中毒了。
但是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非常奇特,肿瘤这种东西就是喜欢生存在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周围。
它们甚至依靠神经细胞传递和分泌的分泌物来刺激和影响自己的生长。
它们对神经元之间分泌的神经物质非常敏感。
一个人是快乐、是生气,还是痛苦,这些神经元会分泌不同的激素。
肿瘤细胞对这些不同的激素非常敏感。
小明曾经在一个系列微课《心理学是个什么鬼?》里,专门强调和谈到关于心理学与肿瘤之间的深层的一些影响因子。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焦虑本身是一种信号。
意思是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代表着我们正在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危险的信号,针对某一种创伤、条件反射时的信号。
这些信号在生物学基础上就代表着分泌了某些激素,最关键的就是这些神经系统之间传递的信号,肿瘤对它们非常敏感。
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等等心理上的问题对人的身体,对人的肿瘤癌症的影响十分巨大。
拉康的著作

拉康的著作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他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拉康的一些重要著作:
1. 《精神分析与心理疾病》(Écrits,1966年):这是拉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重要演讲和论文,阐述了他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的突破性观点。
2. 《精神分析的倒错》(Le Séminaire,书号XX),是拉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系列,记录了他在巴黎精神分析研讨会上的一系列演讲。
在这些演讲中,拉康通过解读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引入了一系列概念,如“真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3. 《精神疾病与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1965年):这本书是拉康对于精神疾病和精神分析的探讨,他在书中提出了“象征秩序”和“想象秩序”的概念,并解释了它们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4. 《关于爱情》(Le Séminaire, 书号VII):这本书是拉康在1970年代关于爱情的一系列演讲的记录,他在其中探讨了爱情的本质、欲望的起源以及精神分析对于爱情的研究。
这些都只是拉康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和理论涉及广泛,对于精神分析学和哲学都有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包括:①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②压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
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
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
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④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
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
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
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
主要包括: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拉康主义(11)- 情绪解析-焦虑.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一、定义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发展及人格活动的动力状态中都起着主要的作用,焦虑即是对危险的恐惧。
弗洛伊德提出三种焦虑:客观的、神经质的和道德的焦虑。
客观性焦虑是对真正存在的危险的恐惧;而神经质的焦虑是对于因表现冲动的欲望而受惩罚的害怕;道德性焦虑则是由于良知的畏惧。
焦虑总是引起一个人行为紧张的力量,也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
而自我可以发展起许多抵抗焦虑的保持性的防御,亦即所谓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人通过自居作用(或认同)的机制,以模仿和接受某个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从而认为自己具有与模范人物同等的能力足以应付引起焦虑的那种特殊危险。
案例1::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较为常见的自卑引发的焦虑症:我会在感觉比自己强的人(地位、学识、金钱等方面)面前很自卑,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敢展现自我,该说的该做的都畏首畏尾,脑子也不好使了,满脑子只想着“人家怎么这么厉害、怎么这么有水平”“我怎么这么差劲”...同时有一种很强的嫉妒感;相反,和感觉比自己弱势的人相处时,又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活跃和自大,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都敢表现,无所顾及,跟“人来疯”似的,同时又有优越感;我这个人是不是人品有问题啊?还是心理有毛病?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失去平衡的而采用极端方式寻求平衡的表现。
由于对自卑的状态感到极度的不满,心理失去了平衡,未了保障心理平衡,在逮到可以自信的情境时,就极端地表现自我,与前者之间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向他人----更重要的是向自己证明:其实我也并不是真的那么差劲!当事者两种绝然相反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应对自卑感焦虑的两极化模式。
之所以或有这两种极端,是因为本身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使自我心理获得平衡的其他方式。
人自动寻求心理平衡的方式有很多,而这位焦虑者恰好其经历在偶然间体验到了这种平衡的方式,于是就沿用了下来,而对于其他平衡的方式不了解、没有经验。
然而,这却是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因为这不符合理性的判断和社会一般公认的方式。
于是,求助者对于两种情况都感到不满意。
结果更加焦虑。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来说,缺乏安全感是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自己什么方面都很优秀的话,就没有危险存在”。
“自己就魔障了”是一种被自己难以接受自己比他人差的自卑焦虑情绪笼罩,而将自我的能力和心理能量给屏蔽了而无法发挥出在的结果,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卑上,感到焦虑、紧张,当然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了。
因为自卑而焦虑,因为自卑而两极化,因为自卑而自闭,因为自卑而抑郁,自卑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是又似乎可以导致一切心理问题,想起阿德勒所说的话:他们丢掉了一个症状又产生了另一个症状,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自卑过度要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
总结:1.觉察你的心理能量分配情况,把它看成水流,看下是否自卑的支流是否灌注了过多的心理能量?比较觉察:不去关注自己的自卑或者不给它分配心理能量是不是自卑的感觉会很快消失。
2.像这样的案例,焦虑的根源是自卑,自卑是不是就是病根啦哪,也不是,焦虑与自卑都是表象,自卑的两极化最常见的原因是不安全感导致的,只有最终解决了其内心中的不安全感、不自信才能解决最终问题。
3.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自卑在强烈自尊心的作用下往往会反向形成为自负,通常自负源自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过度一帆风顺,二是对自己片面的认识,三就是情感的反向形成,这种自负是自卑而来,是由对内攻击外显出来的对外攻击,所以情感上的自负往往看起来似乎矛盾重重内心似乎像个火药桶,他们的自负令自己伤痕累累。
二、鉴别诊断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于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
人类认识世界的所有方法都是对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人类建立起来的关于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其实就是一套比较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感到世界充满相对性的原因。
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差异,以此来分辨出不同的事物,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身----“物自体”究竟是什么。
普罗太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自为万物,本不需要尺度。
只有当人试图是认识万物,去分析万物的时候,才有了尺度的要求。
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人,万物自生增长,无所谓尺度的问题。
1.神经衰弱患者可能有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紧张情绪较一般神经衰弱的症状更为突出。
2.恐怖症多表现为对某一物体,某疾病或某种环境的恐惧和严重不安,且常伴有其他强迫观念和行为,虽伴发焦虑,但与焦虑症有区别。
恐惧(fear)多因明确的事物引起,如怕狗、怕地震,引起恐惧的对象是可以指认的;而焦虑的原因模糊,只觉惶悚不安,但未必了解所怕者是何事何物。
3.疑病症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多继发于疑病症状,而疑病症状又与自身内部特殊不适感受和以往生活经历、联想或暗示等有关,因而应与焦虑症相鉴别。
4.焦虑与抑郁的区别.抑郁症主要特征是心情低落,而且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
如果用一种简短通俗比拟,抑郁症症状是抑制向下的,而焦虑和紧张是惊恐向上的。
典型抑郁症病人具有“懒、呆、变、忧、虑”“五D征”特征,加上顽固性失眠和躯体不适;典型焦虑症病人具有“不宁、不适、不安”三A征——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性不安,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恐慌或恐惧。
可资鉴别。
抑郁症是心态的低迷表现,而焦虑症一般多属于心理急噪!两者同属于个人的性格所致,但医治方法却不相同。
抑郁症患者需要到换到一个新环境去放松心情,而焦虑症患者则需要亲人或患者本人比较相信的人去开通去,去调节心态!三、治疗1、药物治疗。
抗焦虑剂为首选药物。
常用药物为舒乐安定、佳静安定和氯硝基安定等。
但是,本病使用精神性药物,其剂量和服药方式很有讲究,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2、物理治疗。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3、自我疗法。
比如:增加自信,自我反省,自我松弛,自我催眠等.4、营养与饮食疗法。
补充营养素,避免可乐、油炸食物、垃圾食物、糖、白麦粉制品、洋芋片等易刺激身体的食品,避免咖啡因、番烟、酒精、药物、茶碱,保健药膳等。
5.认知行为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的不同,运用行为治疗的医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治疗焦虑症。
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与某些确定的情境有关,那么,医生通过运用“情境分析”,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来找出患者的焦虑症状是由情境中的哪些关键因素造成的。
然后医生运用“系统脱敏”的技术,降低患者对这些特定因素的焦虑程度。
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游离于任何特定情境也就是不与某种特定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那么医生就会运用“放松训练”来降低病人的总体紧张水平。
另外,由于焦虑症患者经常表现出无助感,所以治疗者会帮助患者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来提高患者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
由于焦虑症患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容易把模糊的刺激解释为威胁,容易过高估计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知治疗常常被用来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
6.精神分析治疗:因为精神分析学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焦虑症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帮助患者领悟他们的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
具体请见:精神分析治疗。
一切妄自尊大和死要面子的行为在精神分析现场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无能和脆弱。
案例2王某,女十九岁,某重点综合大学哲学系二年级学生,于学校开学一周后前来诊所咨询。
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就出现了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每到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就紧张焦虑,不伴有较严重的睡眠障碍。
患者自述:我学的虽然是哲学专业,但却还要学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理科课程。
我在中学学习时,数理化就是弱项,所以才报考了文科,不料到了这个系也要学习数学物理,我感到负担沉重。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学初,我就因数学等三科不及格进行了补考。
于是情绪十分低落。
我曾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辅导员老师,诉说我的苦恼和焦虑。
是辅导员老师告诉我,应当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于心理学专家,所以我就来了。
"她原在某市的中学读书,父亲在市里工作,母亲是县里的小学教师,有一个妹妹和母亲住在一起。
平时她在市里读书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假期回县城与母亲妹妹团聚。
上高中时父亲因病去世,为了让她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母亲让她坚持在市里的重点中学学习。
她自幼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力也很强,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而深受老师的器重。
但她对数理化无兴趣,通过自己努力才勉强使数理化考试保持在八十分上下。
因为老师器重她,所以只要市里、区里或学校里有竞赛活动不管是什么竞赛,老师都要选派她去参加。
为此,她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
参加竞赛前老师要给她"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布置很多模拟试题叫她做,虽然这对她的学习有所促进,但她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简直不堪重负。
老师当然是一片好心,她也认为应当对得起老师,因而深恐竞赛失利,对各科的学习都抓得很紧很紧。
但在心底深处她对这种竞赛性的考试很反感,对数理化的竞赛更是头疼至极。
而老师却总是对说:"这是莫大的荣誉,是学校和老师对她的重视。
要她一个不漏地参加所有的竞赛,她也只好硬着头皮强记强学强练。
每逢竞考,"战前"的几天她都要死记硬背、苦练苦算到深夜。
有天晚上,她正在宿舍背书强记第二天竞赛科目内容,恰逢邻居在请客喝酒,猜拳行令的声音很大,吵得她无法看书。
她又急又气,心中烦躁至极。
就是从那个时刻,她心头产生了强烈的怨恨:一恨老师总让她参加各种竞考,使她疲惫不堪;二恨隔壁的人整夜吵闹,扰乱了自己的复习;三恨家长不该让她留在市里读这个使人疲于应付的重点中学。
在这种焦虑怨恨的情绪状态下,她一夜也没睡着,第二天在考场上打了败仗。
而且从此就经常失眠、多梦,梦中总是在做数理化的竞赛题,要不就是梦见在竞赛时交白卷。
那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她全科失利,平均分数仅七十分。
以后,只要临近考试期间,就总是焦急、心慌和彻夜失眠,为此,她参加高考也告失利。
只是由于她基础很好,所以经过复读后,参加第二次高考被录取到了现在这个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