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拉康的三界理论解读《灿烂千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灿烂千阳》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尼·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
这本书以三十年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阿富汗这个苦难国家的历程,再次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家和阿拉伯文化,对我的神经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最近,我似乎变得更加脆弱,不再愿意沉浸在悲剧故事中,而是更希望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然而,《灿烂千阳》却打破了我的这种期望,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故事从一名叫玛丽雅姆的私生女开始。
她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只因她是私生女的身份。
她的父亲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有钱人,却与家里的女佣发生了关系,生下了玛丽雅姆。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他将她们放逐到了远离人群的地方。
十五岁那年,玛丽雅姆渴望前往城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但父亲并没有接纳她,母亲因此而自杀。
沉浸在愧疚中的玛丽雅姆被父亲嫁给了中年鞋匠拉希德。
她幻想着可以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但却因为不断的流产,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
十八年后,另一名女性莱拉的故事展开。
她的父母在战火中丧生,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而她自己已经怀有身孕,举目无亲。
在拉希德的欺骗下,莱拉以为恋人已经死去,最终被迫嫁给了拉希德。
这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承受着战乱、贫困和暴力的重压。
她们心底潜藏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使她们结下了母女般深厚的情谊。
原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她们的全部,然而,莱拉旧日恋人的重新出现打破了这一切的平静。
拉希德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惩罚这两个背叛他的女人。
于是,新一轮的暴力降临,两名女性被打得半死。
在这一刻,玛丽雅姆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是多么的愚蠢。
她问自己:“我是一个狡诈的妻子吗?自满的妻子?声名狼藉的女人?不值得信任?下流?这个恶毒的男人一次又一次地殴打她,经年累月地折磨她,而她又何曾做过任何伤害他的事情?当他生病时,她难道没有端药送饭吗?他没有做饭给她吃,给她的朋友吃,她老老实实地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难道她没有把青春献给这个男人吗?难道她活该受到如此卑鄙的对待吗?”最终,玛丽雅姆决定反抗。
灿烂千阳读后感优秀范文1000字

灿烂千阳读后感优秀范文1000字《灿烂千阳》是一本写阿富汗妇女苦难生活的一本书。
读这么明媚的书,你有何笔记要写?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灿烂千阳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灿烂千阳读后感1这几天在读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主要是以女性视角描写了社会压迫和战争下的妇女生活状态。
文中的女主一玛丽雅姆是个私生女,虽然表面上父亲每周四会去她和妈妈生活的小泥屋看望她。
和她共度几个小时,看起来其乐融融。
可实际上父亲一直视她为耻辱,看她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些,只为了救赎自己而已。
玛丽雅姆满意心希望能得到更多父爱,渴望她的那些兄弟姐妹接受她,母亲去逝后,父亲迫不得已把她接入家里,安排在客房居住。
可是父亲的三位太太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她才15岁,就强行把她嫁给了45岁的鞋匠拉希德。
他是一个粗暴,自大,极度大男子主义的人。
玛丽雅姆流产了7次,每次她都心怀希望,以为幸福阳光的日子即将来临,可是真主给了她希望,却又收回去。
这种得而又失的感受最让人痛苦。
于是丈夫渐渐显露出暴躁的本性,嫌她做饭难吃,每天都有说不完的借口揍她。
有一次玛丽雅姆做饭,拉希德故意鸡蛋里挑骨头,说她煮的饭太硬了,嘭的一声把饭菜掀翻在地,出去外面抓了一把石头放在她嘴里,硬要她嚼下去。
玛丽雅姆不断求饶,臼齿咬成了碎快,流血不止,苦不堪言。
每天都要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玛丽雅姆活的战战兢兢,害怕到只要听到丈夫夜里回家的脚步声,每次钥匙的咔哒声,房门打开的吱嘎声都让她心跳加速。
每日她都在恐惧中度过。
这是一个典型的没受过教育,只能依靠丈夫生活的一些阿富汗妇女的缩影。
她们地位低下,整日穿着布卡,连脸都不许让陌生男人看到,只露出一双眼睛在外面。
没有自由和权利,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文中的另一位女主角莱拉,比玛丽雅姆小19岁,受过教育,她的父亲曾经是位大学教师,认为受教育是头等大事。
虽然她的父亲在生活中有点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窘迫,但是他饱读诗书,给了她很多的精神力量。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分别代表了阿富汗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女性。
玛丽雅姆是一名“哈拉米”(私生子),自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悲剧性的命运。
她的母亲娜娜是富商扎里勒的女佣,富少与女佣发生不伦之情导致女佣怀孕,为了掩盖丑闻,扎里勒将娜娜安排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山脚下幽居,让她独自承受偷食禁果的全部代价。
而同样是做错事情的扎里勒却不用承担任何后果,正如娜娜教导女儿时所言:“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母亲娜娜为了抚养女儿长大,一直过着寄颜无所、忍辱负重的生活,但又因为不会正确地表达母爱,无法释怀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怒和委屈,继而将全部的怨气宣泄在小女儿身上。
她常常对玛丽雅姆歇斯底里地叫喊:“你这个笨手笨脚的小哈拉米。
这就是我忍受了一切得到的回报!”娜娜长年累月的指责和咒骂,让玛丽雅姆觉得自己是一个肮脏、丑陋、不该活在世上的女孩。
但事实上,她什么错事也没做,一直都是个乖巧的好孩子。
当年的她还不理解:可耻的是那些生下哈拉米的人,而不是哈拉米本身。
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已经拥有三位明媒正娶的太太、十个合法的孩子,所以娜娜、玛丽雅姆于他而言只是无关紧要的存在。
但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扎里勒每周四会去看望玛丽雅姆并为她带来各种礼物。
他深知自己无法给予这对母女任何保障或承诺,却为了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而不断地向玛丽雅姆勾勒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
由于母亲的刻薄与粗鄙,令玛丽雅姆格外享受与父亲相处的每时每刻,扎里勒会为这个与世隔绝的女儿带来外面的消息,比如重大的新闻事件,城市里的新奇设施,以及电影院正在热映的动画片《木偶奇遇记》……泥屋外的世界被父亲描述的精彩纷呈,而自己生活的地方却是那么单调贫瘠,玛丽雅姆开始央求父亲带她去见识一下外面的天地。
听到女儿的愿望扎里勒退缩了,其卑劣之处在此显露无疑,他并不直接拒绝玛丽雅姆,而是找借口推辞,或佯装默许,这使玛丽亚姆还心怀希望。
然而当玛丽雅姆在村头苦苦等待父亲时,他却迟迟不露面。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灿烂千阳”,多么温暖而美好的书名,它赋予了人们无尽的遐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在那个不可饶恕的时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阿富汗制度下挣扎求生的妇女们,她们怀揣着希望、梦想与无尽的悲哀。
这部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阿富汗平民的苦难生活,贯穿了宗教帮派斗争、摧毁大佛、9·11 事件、儿童洗脑等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了许多泯灭人性的规定,如禁止电影电视、严控娱乐活动,男人必须蓄须,女人必须从头到脚裹在 burga,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和就业,妇女不得在没有男性亲属陪伴下离开家等。
每每读到这些章节,我都不忍继续,心中充满了对阿富汗人民的同情。
在同一时空维度下,同一片蓝天下,竟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过着如此非人的生活,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有时,我不禁疑惑,人性本善,人心向善,为何战争会让人洗脑,忘却身后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为何对自己的妻子能如此残忍地鞭打谩骂?为何会制定那些限制女性的法规?回顾自己国家的旧制度、旧皇朝更迭、战争、文化大革命动乱等历史时期,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
专制暴政、重男轻女、战争,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贬义评价,但身处乱世,人们往往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引以为豪。
这样的解释或许可以呼应《灿烂千阳》的主题,即希望如千阳般引领阿富汗走向未来。
无论是过去的专制统治,还是现在的社会变迁,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改变。
虽然道路充满坎坷,但希望的曙光始终存在。
正如书中的主人公们,尽管生活在苦难之中,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对真、善、美的渴望,用爱与勇气去面对生活的艰辛。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和平与自由,努力为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平等,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关注和改变这些现象。
正如书中的“灿烂千阳”,它们虽然微弱,但却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掌控、颠覆、和谐——解析《灿烂干阳》的男性形象

掌控、颠覆、和谐——解析《灿烂干阳》的男性形象作者:张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张玲(黑河学院英语系,黑龙江黑河 164300)摘要:本文结合小说《灿烂千阳》中的故事背景阿富汗的特殊宗教环境和历史传统,对小说中持有守旧观念和先进思想的主要男性形象进行了解析,从而指出,极端宗教主义和男权之上所掌控的社会秩序注定要被先进的文明的思想所颠覆,两性和谐是社会保持良性发展的能量来源。
关键词:男性形象;颠覆;和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22-02《灿烂千阳》虽然是以两位女性为主人公,但是小说中也出现各具特色的男性形象。
无论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如何,两者都不能相互脱离而独立存在。
胡塞尼笔下男性人物都不是完美的形象,他们要么在精神上有缺失,要么在肉体上有缺失。
虚伪无担当的扎里勒,粗暴猥琐的拉希德,思想开明但性格懦弱的哈基姆,忠实阳刚但身有残疾的塔里克。
胡塞尼对传统的男性具有优越感的权威进行解构,在肯定了女性善良、坚韧、聪慧以及勇敢的性格的同时,也在小说中显露处于权威地位男人的缺失。
在《灿烂千阳》中,男性是围绕着女性主人公出现的,在两位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扎里勒、拉希德、哈基姆和塔里克他们都有共同的身份——丈夫和父亲,但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下面笔者通过分析以下四个代表人物来揭示男权社会中掌控者与颠覆者的斗争。
一、传统社会的掌控者——扎里勒和拉希德扎里勒是女主人玛丽雅姆的父亲,在拥有三位妻子之外,还与女佣娜娜生下玛丽雅姆。
在他人的眼中,扎里勒在私通上只是做错事,而真正给人带来耻辱的却是娜娜和玛丽雅姆。
在男权控制的社会中,一切罪责都被指向了女性,扎里勒的三位妻子为了能为丈夫抹去耻辱,把玛丽雅姆嫁给了粗俗无比的拉希里。
扎里勒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家族的面子,默许了这桩婚事,这不仅牺牲了玛丽雅姆一生的幸福,也葬送了父女两之间的亲情。
《灿烂千阳》阅读感想

《灿烂千阳》阅读感想窗外,飘飞的大雪将一整年的记忆冻结成冰。
明明是在地理学上应该被分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的纬度,但秋风一过,叶子就呼啦啦地掉了满地。
或许真的像聂鲁达所写的那样,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也只有在这个季节,方能读懂这样的故事。
明明是与阳光有关的名字,却偏偏要搁到数九寒冬,才能读。
记忆中的杭州已经有很多年不曾下如此大的雪。
阳光照到人脸上,分明是暖的,却另有一番沁入骨髓的寒凉。
这样矛盾的结合,就像是《灿烂千阳》的主人公,玛丽亚姆。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柔软是她的灵魂。
那么,一个女人要历尽多少的风霜雨雪,才能把一颗火热的心冻成寒冰,她又需要怎样火热的内心,才能最终春风化雨,用生命向另一个女人展现她笨拙的温柔?凛冽和温暖,坚硬和柔软,这样同时蕴含了冰与火特质的品质,终于在这个女人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她是本文唯一的女主角,哪怕是莱拉也不能僭越她的位置,因为在本文中,所有的光明都是以这个女人燃烧自己作为代价。
所以,在本书封面,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冉冉升起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一个身穿布卡的女人行色匆匆地穿越过满目灿烂的阳光,将所有的光芒留在了身后。
画面最上方是一双凝结着哀愁的眼,几乎是下意识的,我便知道,这是一双只属于玛丽亚姆的眼睛。
晦暗的布卡遮掩了女子的容貌和身段,一个鲜活的个体消失了,只剩下“某某的女人”这样一个空洞的标签。
眼睛是她们唯一可以暴露人前的东西,宣告他们除了是丈夫和父亲的所有物之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喜怒的人。
《灿烂千阳》的故事发生在伊斯兰宗教氛围浓厚的阿富汗。
在这片土地上,男性的荷尔蒙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女人被压迫和奴役着并且也将继续被压迫和奴役下去。
即使是近代女权主义兴盛,但是在阿富汗的动荡和战乱中艰难求生的妇女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片土地上的男人都离平等、自由、民主等词汇甚为遥远,她们又何时才能接近这遥不可及的平等之光?她们又将如何摆脱这样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作者当然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作为一个曾经的阿富汗人,胡赛尼对阿富汗的妇女的生存状态有着直观而感性的认识,他用他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手法将对个人与国家悲剧的清醒认识化作了这本《灿烂千阳》。
2024年九年级的灿烂千阳读后感

2024年九年级的灿烂千阳读后感《灿烂千阳》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作者将故事背景设立在了2023年,描绘了一群九年级学生的成长和奋斗之路。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友情、家庭和梦想的重要性,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珍贵。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富有梦想和活力的九年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却在同一个学校相遇并相知。
他们有着各自的困惑、烦恼和迷茫,但他们通过彼此的支持和理解,一起度过了每个人生命中的低谷。
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主人公们之间的友情。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一起成长。
在小说的情节中,尤其是在作者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小组合作的场景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和帮助,彼此之间的友谊更加牢不可破。
这种友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除此之外,小说还通过描述主人公们与家人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主人公们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困。
但他们不论身世如何,都能从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在困境面前,他们的家人总是给予他们无限的支持和鼓励。
正是在家庭的支持下,他们才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超越困境,取得成功。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宝藏,也是每个人奋斗的动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想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音乐家,有的想成为运动员。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阻碍,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始终坚持着。
这种坚持与勇气令人钦佩,也给了我巨大的启示。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对梦想坚信不移,就一定能够逆风翻盘,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灿烂千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珍贵。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他们才华横溢,乐观向上,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明了年少的我们所拥有的无尽可能性。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主角,用自己的光芒点亮整个世界。
《灿烂千阳》读后感模版(2篇)

《灿烂千阳》读后感模版《灿烂千阳》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
里面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
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
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
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
这里描写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悲惨经历,这更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
卡勒德·胡赛尼以细腻的笔调再现了当代阿富汗妇女的悲惨生活,主人公的悲剧不仅仅是阿富汗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阿富汗的很多妇女都喜欢戴布卡,布卡是一种束缚,它是对阿富汗妇女人性的一种束缚,她们只能通过布卡与外界的事物沟通。
这是对妇女的不公。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罪恶仍旧存在,战争仍旧肆虐,世界上的许多人民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理解。
战争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所所房屋,毁掉的是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毁掉的是人类的文明!战争让多少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能说这样的战争是正义的吗?!不,不能。
那些打着正义的旗号发动战争的人,我想问问,你们是真的正义吗?!正义难道就一定得通过战争来取得吗?《灿烂千阳》读后感模版(2)【《灿烂千阳》读后感】《灿烂千阳》是一本令人震撼心灵的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强大的母亲亲手培养了自己两个女儿,并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故事。
首先,小说通过对母亲的描写展现了强大的母爱。
母亲无私的爱让我十分感动。
她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孩子们最好的生活条件,还在精神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爱。
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她们身旁,给予帮助和鼓励。
这种母爱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其次,小说通过主人公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于公益事业的热爱和推崇。
书中描述了主人公为了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而不顾一切的奉献精神。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种精神鼓励了我,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最后,小说将女性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而她们却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拉康的三界理论解读《灿烂千阳》中的女性形象
中文1111 杨怡2011510006 摘要:《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位女性主体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逐渐缔结母女般的情意和怀抱希望,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
本文以拉康三界理论对她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解读。
两位女主人公从真实界到想象界,最终到象征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以及在她们主体性建构进程中他者的作用。
关键词:《灿烂千阳》女性主体三界理论
故事的两位女主人公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经历却命运的转弯处相遇。
从懵懂到坚毅,她们用自己的血和泪完成了主体的确立。
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分析她们是如何于家庭及民族的苦难中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主体自我的。
三界说是拉康关于主体理论的核心内容。
拉康认为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可分为三界,即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灿烂千阳》中主人公玛丽雅姆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贫寒艰辛,玛丽雅姆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而只能每周与父亲见上一面。
可是她喜欢父亲,父亲每次都会带给她没见过的东西,她喜欢父亲陪她唱歌、陪她钓鱼、总是高高地把她举过头顶,好像她是他的公主。
真实界中的玛丽雅姆并没有完整的自我概念,只有需要支配她的意念。
玛丽雅姆作为小孩子需要的亲情和温暖都被父亲所满足。
所以,父亲是她最尊敬最喜欢的人。
母亲娜娜虽与玛丽雅姆日日相见,抚养她长大,可是玛丽雅姆却并不与母亲那么亲近。
故事的另一主角莱拉也在她混沌不清的真实界中,父亲很重视莱拉,从不疏忽对她的培养和教育。
莱拉在同学中是最有天赋的,朋友们都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成为大人物。
所以,莱拉亲近她的父亲,也珍爱她的朋友。
塔里克是莱拉青梅竹马的朋友和爱人,在莱拉受委屈时,为她挺身而出,塔里克的父母亲也视莱拉为儿媳妇一样处处疼爱和照顾。
母亲则将感情都投注在莱拉的两个哥哥身上,因为儿子远赴前线战场而整日活在忧郁的气氛里,完全无暇顾及莱拉。
母亲的固执和对莱拉的忽视让莱拉在经历战乱的同时,心理也遭受重创。
所以,她不与母亲亲近,甚至有的时候怨恨母亲。
在两个主人公在真实界中,她们都对于自己一无所知。
她们如婴儿般只满足自己的需要。
想象界是虚幻的世界,当婴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镜中之像的时候她把自己的镜中之像等同于自己,建立起虚幻的想象自我。
玛丽雅姆在母亲自杀后被迫嫁给和父亲一样年龄的拉希德之前,她被母亲称为哈拉米,被父亲所抛弃,而相对于他们的对待,最初的拉希德在一些事上会问及她的感想,会给她买布卡、丝巾、冰淇淋,那是她为人女儿时不曾得到的,她认为她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成为她自恋的最好证明。
但那实际上是拉希德男权的一种体现,在玛丽雅姆第一次怀孕却最终流产的现实面前,拉希德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对玛丽雅姆极尽侮辱之能事这使得拉希德彰的责难更变本加厉。
玛丽雅姆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认为的幸福不过是过眼云!她自恋的镜中之像注定无法见光。
至此,她的完美自我即镜中之像破灭。
莱拉十四岁便因为战争失去双亲和朋友,爱人客死异乡,也被迫
嫁给年过六旬的拉希德。
她的生命应是一片灰烬之色,可是与塔里克的孩子的出生,与玛丽雅姆冰释前嫌却让莱拉的生活重新充满阳光和希望!让她的镜中之像呈现完美之势,但镜像中的完美自我毕竟只是虚幻的假象,出逃的失败、再一次怀孕,让莱拉的完美自我几近破碎。
她想象界中的自恋之像随着与拉希德的儿子的出生,以及与塔里克的女儿被迫送离而彻底毁灭。
玛丽雅姆保护莱拉把对拉希德的反抗从思想上转移到了行动上,亲手杀死拉希德在一定程度上这象征着玛丽雅姆终于与自己的想象自我告别,认同于希望与爱。
即象征界中的大他者,并通过自我实现将自己注册到象征秩序中去。
玛丽雅姆的一生可以用悲剧来概括,直到莱拉的出现、阿兹莎的出生才让她又燃起希望,渐渐从自己的想象界里走出来,,从意识觉醒开始,渐渐完成主体人格的确立。
她一人扛下杀死拉希德的责任,放莱拉去找寻幸福。
莱拉也在经历虚幻的想象界后终于认同父亲之名进入她的象征界。
莱拉虽然出逃成功了,但是却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幸福。
因为那是玛丽雅姆牺牲自己换来的。
她逐渐意识到,只有自己幸福是不够的。
还有更多的事需要自己去完成。
她开办学校!帮助那些战争幸存下来的人寻找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用希望与爱包容一切的莱拉!至此也完成了自己的主体确立。
玛丽雅姆和莱拉主体确立过程殊途同归。
他者眼中的自我是想象界中虚幻的存在。
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所以,玛丽雅姆坦然赴死。
莱拉去而复返,都是因为她们不再想成为别人欲望的菲勒斯。
而希望
成为独立的主体为自己而活。
想象界与象征界的交界处是爱。
正因为心中有爱。
才不能自溺于虚幻的自我。
人间大爱、至情至性都成为她们认同的大他者,从而走出想象界进入象征界。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时贵仁.后殖民语境中的女性书写.辽宁大学学报,2011
[3]刘锋杰.文学批评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