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与文化》――2早期历史
【历史】《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1️⃣ 明代南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繁荣明代,南京作为明初的都城,其政治地位显赫一时,虽后来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留“留都”之名,成为国家的政治副中心。
这一时期,南京的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使得南京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
同时,南京还是明朝重要的经济中心,其手工业、商业、丝绸业等发展迅速,尤其是秦淮河畔的繁华,更是成为了明代经济的缩影。
随着商业的繁荣,南京城内外的市场、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2️⃣ 明代南京的文化艺术成就在文化艺术方面,明代南京更是群星璀璨,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吴承恩的《西游记》等,这些文学巨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明代南京的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南京文化风格。
尤其是昆曲,作为明代南京的代表性戏曲,其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至今仍被誉为“百戏之祖”。
3️⃣ 明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明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严谨有序,继承了古代都城的规划理念,以皇城为中心,形成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皇城内的宫殿、庙宇、坛壝等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城墙作为南京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其周长超过33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城墙上的城楼、箭楼、瓮城等防御设施完备,展现了明代军事防御的精湛技艺。
此外,南京城内外的园林、寺庙、民居等建筑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明代南京丰富多彩的城市风貌。
4️⃣ 明代南京的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明代南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繁荣。
节日庆典、庙会集市、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频繁,体现了南京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精神风貌。
同时,南京的饮食文化也极具特色,如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等地道美食,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南京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也十分发达,寺庙、道观遍布城乡,反映了明代南京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
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历史】《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

《南京历史与文化》——10明代(下)1️⃣ 明代南京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繁荣在明代,南京作为留都(或称副都),其政治地位虽不及北京作为正都那般显赫,但依然是帝国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建立基业,奠定了南京作为明朝开国之都的深厚底蕴。
随着永乐帝迁都北京,南京的政治职能逐渐转变为祭祀、册封、朝觐等礼仪性活动,以及作为南方政治、军事、经济的指挥中心。
经济上,南京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作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南京的手工业、商业、航运业均高度发达。
秦淮河畔,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商业贸易中心。
此外,南京的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等手工业部门技艺精湛,产品远销国内外,为南京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 明代南京的文化教育与科举制度明代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极为发达,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不仅培养了大量官僚精英,还促进了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南京的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明代著名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曾在此求学或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在明代南京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南京贡院规模宏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民间读书求学的热情,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3️⃣ 明代南京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明代南京的建筑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孝陵作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且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此外,南京城墙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其雄伟壮观的城楼、坚固的城墙以及巧妙的军事防御体系,都彰显了明代南京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
在文化遗产方面,明代南京还保存了大量的碑刻、石刻、壁画等艺术珍品,如阳山碑材、夫子庙碑林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明代南京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中国历史与文化考点11: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1840年~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1842年(中英) 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导火线――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在广州虎门,销毁鸦片二百多 万斤。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2.《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 约》,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中国 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思考:19世纪中期中国的口岸开放与20 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二、艰辛的探索—— 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1.林则徐 ――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思考:同样是学习西方,为什么中国失败、 日本成功?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课堂反馈: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3)五个通商口岸中,位于珠江流域的是 哪一座城市?属于福建省的有哪些? 4)洋务运动的口号和代表人物分别是? 5)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看——同时期的日本
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 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出现一次全 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历史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 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西方资本 主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社会危机空 前加剧。日本各阶层联合起来,推翻了 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政府。 为实现富国强兵,明治政府向西方 学习,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日本迅速摆 脱了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 速成为亚洲强国。
南京历史与文化●南京的美食

03
南京美食
南京特色小吃
01
02
03
南京盐水鸭
以南京地产的湖鸭为主料, 经过特殊烹饪工艺制作而 成,肉质鲜嫩,口感独特。
南京小笼包
皮薄馅嫩,汤汁丰富,味 道鲜美,是南京的传统名 点。
南京鸭血粉丝汤
以鸭血、粉丝、香菜等为 主要原料,味道鲜美,营 养丰富。
南京的传统菜肴
红烧狮子头
以猪肉为主料,经过精细 加工后制成狮子头形状, 再经过红烧烹制而成,口 感鲜美。
南京的文化遗产
南京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物质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 化遗产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 历史古迹,以及云锦、剪纸、泥人等 传统工艺品。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是南 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VS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京白局、南京白 话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及一些传 统工艺技能和民俗文化。这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的 结晶,也是南京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南 京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 义。
糖醋排骨
以猪排骨为主料,经过糖 醋烹制而成,色泽红亮, 口感酸甜可口。
南京炖菜
以多种蔬菜和肉类为主料, 经过慢炖烹制而成,味道 鲜美,营养丰富。
南京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艺
南京美食文化
南京历史悠久,美食文化底蕴深 厚,形成了的 选取和加工,讲究火候和调味的运 用。
02
南京文化
南京的文化特色
南京的文化特色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众多的 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这些古迹不仅是南京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遗产。
南京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历史文化底蕴南京,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与传承。
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南京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古都遗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为闻名的当属明秦淮石刻、中山陵、明城墙等古建筑群。
明秦淮石刻是中国石刻史上的珍贵遗产,陈列着大量明代重要文人的题字,展示了明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风采。
中山陵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见证者,纪念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明城墙作为古代城防建筑的典范,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点。
二、文化名人南京是众多文化名人的故乡,涌现出了不少文学巨匠、科学家、政治家等杰出人才。
如李白、杜牧、陆游等文学家;徐霞客、顾颉刚等科学家;周恩来、蒋介石等政治家。
他们的诗文文章、学术研究、政治事迹为南京增添了无限的文化魅力,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对象。
三、美食文化南京作为六大中国美食名城之一,也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
著名小吃有夫子庙小吃街的鸭血粉丝汤、水煮鱼、杂酱面等;传统饮食有金陵菜、六合炖菜、清真美食等。
这些美食不仅滋味独特,而且传承了南京特有的烹饪技艺和民俗文化,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宗教文化南京也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众多宗教在这里传播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佛教建筑如栖霞寺、灵谷寺,道教建筑如紫金山天王殿、南京牛首山等,基督教建筑如圣救主大教堂等,展示了南京多元宗教文化的风采。
五、现代文化南京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也拥有独特的现代文化氛围。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南京培养了大批人才,文艺团体如南京话剧团、南京艺术学院等也为城市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京青奥会、金陵体育会等各种文化活动也为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更为南京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南京历史与文化》——六朝上

三、六朝故都(上)立国江南的东吴,于229年定都建业,开创了南京成为都城的新纪元。
以后,东晋王朝(317~420)和南朝宋、齐、梁、陈四代(420~589)相继在这里建都,前后达360年之久,史称“六朝”,南京也就被称为“六朝古都”。
(一)东吴(1)孙权定都建业211年,孙权把吴国的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秣陵为建业。
第二年,修筑石头城,作为屯粮和驻军之所。
(2)建业都城及外围堡垒229年,孙权定都建业,开创了金陵建都之始。
都城位置在玄武湖以南:北自鸡鸣寺,南至淮海路一带,东起逸仙桥,西抵鼓楼岗。
东吴以后五个朝代的都城大致都在这个位置。
(3)太初宫、昭明宫和苑城孙吴旧宫为太初宫,后来又建造昭明宫和皇家花园——苑城。
(4)东吴政权的覆亡263年,司马氏灭蜀。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
280年,王浚所率的舟师抵达石头城下,吴国灭亡。
(二)东晋(1)司马睿定都建康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名讳,将建邺改称建康。
317年,琅玡王司马睿率领30万人从中原仓皇来到江东,建立东晋王朝。
(2)北府兵和淝水之战从东晋中期开始,王氏势力渐衰,世家大族谢氏的代表谢安开始执政。
383年,苻坚率领80万大军,企图一举灭晋。
宰相谢安在秦晋的界河淝水指挥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
(3)东晋政权的覆亡399年,孙恩、卢循起义爆发,虽然东晋政权最终镇压了起义,但是军政大权在平起义军的过程中落在了大将刘裕的手中。
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灭亡。
(4)建康宫(台城)的兴建东晋前期的建康宫城,大体上还保持着东吴时的原来面貌。
到东晋后期,在大族谢安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主要的工程是在东吴苑城和昭明宫的基础上,修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建康宫”。
(三)南朝东晋亡后,在东晋原来统治的江南地区,自420~589年共170年间,相继建立起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朝。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名师整理 必考知识点)

历史(七年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元谋人: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前地点:云南元谋县2、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二、原始农耕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时间: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农业:种植粟,饲养家畜。
手工业:彩陶、乐器、织布和制衣。
2、河姆渡人的生活时间:距今约7000年前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房屋:干栏式建筑(水井)生产工具:磨制石器(新),骨耜。
农业: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和雕刻。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三、远古的传说尊崇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四、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造者:禹禹--传位--启(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夏王朝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二、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建立者:汤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bó)---迁---殷(盘庚)三、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hào)京四、1、西周分封制(等级制度)目的:稳定攻势,巩固疆土。
森严作用: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五、青铜器与甲骨文1、司母戊(wù)鼎(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六、动荡的春秋时期1、诸侯争霸原因?(1)争夺对别国的支配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南京的早期历史
南京有约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4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的建都史。
(一)石器时代的南京
(1)汤山和“南京猿人”
汤山是南京东郊江宁区的一座丘陵,距离南京城约30公里,因有“四时如汤”的温泉而得名。
1993年3月,在南京市东郊汤山镇的雷公山石灰岩溶洞——葫芦洞里发现了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引起世界瞩目。
“一号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52万年左右,“二号头骨”年代测定为距今30万年左右。
(2)溧水回峰山神仙洞遗址
1977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属溧水县白马乡回峰山神仙洞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一块属于成年女性的颞骨化石和18种动物化石。
在洞内出土化石的堆积层中,发现了炭屑和一小块陶片,经14
C测定,得知绝对年代为距今11200±1000年。
(3)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南京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原始村落,现在已经查明的就有二、三百处。
为了利于农业和渔猎,这些远古居民点大多建立在河流旁的台地上。
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
◎薛城遗址位于高淳县薛城乡的石臼湖南岸,是南京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6300年,面积约6万平方米。
◎北阴阳营遗址位于南京城内鼓楼岗西侧的金川河上游东岸,是目前南京城区范围内仅有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955~58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四
次发掘,发现了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居住遗迹、墓葬和石器、陶器、纺轮、石球、陶弹丸、骨箭头等大量遗物,有的死者口中还放置了雨花石。
◎营盘山遗址位于浦口区三河乡,南距长江约5公里,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土山岗丘。
1982年底至83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对该遗址上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墓地进行了发掘,随葬品中出土玉器近300件。
遗址中出土了陶塑人面像——“金陵先祖”,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二)南京地区的青铜文化——湖熟文化
(1)湖熟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湖熟文化是南京博物院于1951年在江苏省江宁县湖熟镇最初发现的,此后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在江苏、安徽的长江沿岸地区普遍发现。
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
湖熟文化的开始年代约当于中原商代前期,下限应该到吴国建成之时,即西周初年。
据粗略统计,约有200处之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聚居区:(1)最集中的是秦淮河流域;(2)其次是南京西南沿江区,即今宁芜铁路一线;(3)再次是从金川河流域经玄武湖到东北沿江地区;(4)第四是在高淳、溧水两县境内;(5)在长江北岸的浦口、六合两区境内的滁河下游两岸,也有数十处。
(2)湖熟文化——长江下游的青铜文化
湖熟文化是长江下游的一种早期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是青铜时代出现的标志。
湖熟文化反映出南北文化兼容的特征、是研究商周时代南京地方文化面貌的典型材料之一。
1(3)湖熟文化——吴文化的前身
周太王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有子名昌,昌就是周文王。
太伯和仲雍一同远走江南,来到今天的无锡苏州一带,成了吴国的开创者。
到了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昌的儿子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表彰太伯、仲雍,武王正式把江南地区分封给了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号称“吴伯”。
吴国,当时称“勾吴”。
固城实际就是吴国的重要城邑。
“固”是勾吴的速读。
(4)南京地区商周时期的墓葬
湖熟文化的遗址,大多位于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俗称“台地遗址”。
南京地区的商周墓葬,不挖墓穴,平地放置尸体和随葬品,然后堆土起坟,称“土墩墓”(中原地区的西周墓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三)南京地区的早期城邑
从春秋战国开始,直至秦汉之际,南京地区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早期城邑。
(1)棠邑和濑渚邑(固城)
棠邑故城位于今六合区区政府的西北。
棠邑在秦朝时属于东海郡,汉代时先后属于临淮郡和广陵郡。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汉朝政府在此设有“铁官”来管理开采和冶铸。
固城位于今高淳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固城湖畔。
固城在秦汉时为溧阳县治所在,现在还保存有外城、内城和护城河等部分遗迹,俗称“楚王城”。
(2)越城
越城遗址位于今中华门外长干桥西南的古长干里。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一举灭吴,于次年命越国大夫范蠡在长干里筑此城,史称“越城”,又叫“越台”;因是范蠡所筑,也称“范蠡城”。
(3)金陵邑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一带筑城,名为“金陵邑”。
当年的长江在石头山西麓流过,秦淮河又从山南流入长江,形势十分险要。
金陵邑是南京地区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南京的古名“金陵”一词也始于此时。
(4)秣陵关、小丹阳、湖熟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南京地区属鄣郡(治所在今浙江长兴西南)。
前128年,汉武帝封刘缠为秣陵侯,以秣陵县城为侯国都城;封刘敢为丹阳侯,以丹阳县城为侯国都城;封刘胥行为胡孰侯,以胡孰县城为侯国都城。
(5)石头城
孙权在211年将政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
第二年在清凉山上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建造,其范围大致与清凉山相当。
石头城在东吴、东晋和南朝都被用来作为水军根据地和首都西面的军事重镇。
(6)丹阳郡城
221年,孙权在今武定桥东南建丹阳郡城。
后来,两晋和南朝继续使用这座丹阳郡城。
(四)南京城名演变
经过粗略统计,在清末民初江宁府的范围内,县、州、郡以上的正式名号就有42个,如加上简称、美称、雅号,竟达62个。
(1)62个名号分类
2这些名号,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以自然地理等特征命名的;第二类是以政治褒贬命名的;第三类是以纪念某名人、朝代或用吉祥文字命名的;第四类是侨置的郡、县;第五类是代称、简称、雅号、美称。
(2)南京常见名号的来历和传说
◎扬州《禹贡》分全国为九州,南京属于扬州地域。
隋代以前(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扬州”基本上与今天的扬州(原来称为广陵或江都)没有关系,今天的扬州是隋开皇九年(589年)后的“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最早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一文。
◎金陵、秣陵这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因南京钟山(紫金山、金山)在春秋时叫做金陵山。
秦始皇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建业、建邺、建康212年,孙权于石头山筑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
建业之古称与石城、石头城之雅号均产生于此。
282年,西晋改建业为建邺;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改建邺为建康。
◎临江、江宁、上元、宁280年,分秣陵置临江县;307—313年,置江宁县;675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
后来临江、上元、江宁都是南京的别名。
“宁”是江宁的简称,也是今天南京的简称。
◎南京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北宋故都开封府为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