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文章结构
高中语文必修2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 2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兰亭集序》背景介绍《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等。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总述其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相关语文知识---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1.《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一巧妙。
说明诗集由来的句子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说明编集目的的句子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不是单纯地说明诗集的由来和编集的目的,而是在尽述古今之人“未尝不临文嗟悼”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的感叹后,写出因宴游赋诗结集而示后人,让后人也因这些诗文引起同样的感慨的目的。
作者把书序的内容不露痕.一迹地糅进自己所抒发的感情之中,与全文的抒情基调保持一‘一致,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妙。
2.文章第一部分言乐,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显得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该书内容。
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及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协助编写的人员等。
它的标题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
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非作者序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该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课件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平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于——引出地方 到了…的结局;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褒禅山(华山)
西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东
石碑
作者行踪
东行5里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写作特色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Βιβλιοθήκη 前洞 → 略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游__山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_尽__吾__志__”和“__寻__思__”的道理。
课堂练习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必修2第三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定稿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课文价值简析】这个单元全部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出现比较晚,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此时,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单元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词、重要文常。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并能背记文章,尤其是优美的或富有哲理的语句。
3.梳理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
4.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引起对人生的思考。
5.初步鉴赏作品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6.结合作者经历、人生的感悟,从更高的角度(哲学)探究人生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点】目标1、2、3、4。
【单元教学难点】目标5、6。
【单元课文教学建议】1.重视课前预习指导。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2.重视学生课堂利用工具书、与他人合作学习指导。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所选文章均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赋体散文,以作者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句式骈散结合,韵律和谐,极富音乐美。
同时,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但是,对于像《赤壁赋》这样篇幅较长、语言较难、思想较深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少,对于文中所表达的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2)领略赤壁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ppt3(3份) 人教课标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 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 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 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 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 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⑦ ⑧有 至志 于与 幽力 暗, 昏而 惑又 而不 无随 物以 以. .怠 相之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用来,表目的
⑨然力足以.至焉
连词,表目的,用来
⑩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的省略,因此
② ①来 而.而 卒.记 葬之 之者已少
连词,表承接 _连__词__,__表__承__接___
9.而③ ④以 而.其 世求 之思 奇之 伟深 、瑰 而.怪 无、 不非 在常 也之观,常在连于词险,远表递进关系,而且
1069 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由于变法实施过程 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 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贤良才能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 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 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 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 1074 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 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 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
记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 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 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 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 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课件分享郁达夫《故都的秋

课件分享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章结构分析,细读第一至第五段,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3. 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品味;4. 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2.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3. 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培养对自然美、文化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对故都秋天景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品味,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2. 讲解: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3. 课文细读:带领学生细读第一至第五段,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4. 品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挑选典型例子,让学生品味并学习;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4.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描绘性作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指导;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对故都秋天景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品味,文章结构的分析;3. 课文细读:带领学生细读第一至第五段,分析文章结构;4. 作业设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描绘性作文。
一、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1. 作者如何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2. 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南北秋天的对比,突出故都秋天的独特韵味;3. 文章末尾的感慨:“这故都的秋,恐怕要从此绝缘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及对时代变迁的忧虑。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计划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古代抒怀散文文章纲要: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山川游记类散文,包含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课文。
【编者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节选的是古代山川游记类散文。
山川游记一般不不过对自然风光的客观描述,它常常包含着抒怀和说理的成分在记述旅行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愉悦;或抒发时不再来的忧思;或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光景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情和志趣。
阅读这种的文章,不仅要赏识此中描述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出身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尝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兰亭集序》是东晋期间王羲之的散文,《赤壁赋》是宋朝苏轼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是宋朝王安石的散文。
8兰亭集序【课文简介】《兰亭集序》选自王羲之的《晋书.王羲之传》,这是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一般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存亡观,并以此批评了当时士医生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偏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与众不一样。
一、字词语言1、通假字(1)悟言一室以内“悟”通“晤”,见面(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2、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序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文雅文雅古义:此次集合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文雅。
今义:高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怀抱古义:胸襟志向。
如:或取诸怀抱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内心存着;④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认为古义:把⋯⋯作为。
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因此游目骋怀因此古义:①表依靠,用来。
如:因此游目骋怀;②⋯⋯的原由。
如:因此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合的行为(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仰头俯察品类之盛品类古义:物件,物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示范课件:第三单元(2)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结。
第 四 段
☆本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 语是哪个?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 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乐
命人 运生 难苦 测短
痛
千 古 同 悲
悲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写作特点 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朴素
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作者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 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在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 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 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 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 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 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 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 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 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 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 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 “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 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痛 悲
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环境优美之乐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相聚诗酒之乐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之乐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生活美好之乐
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死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生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亦 大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矣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悲
与昔人共鸣 对今人批判 于后人有感
每览昔人…… 固知…… 后之视今…… 故…… 虽…… 后之览者……
尽吾志 无 悔矣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其文漫灭 仆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叙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事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记
践行
游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补叙经过、
写心情
详
→
详 略
↑
议力 略
议物
借仆碑抒发感慨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_寺、山之___洞、山之___碑。பைடு நூலகம்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 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情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
怀
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阐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发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主 第问 三 段客
答
写景
议论
孟德遗诗 古人事迹
孟德遗迹
安在哉
现实人生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 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第二段)
感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事
言
顿悟
志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第五段)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
第一部分 记游
第二部分 议论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华山洞的心得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赤壁赋
乐甚——愀然——喜而笑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乐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何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处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渔樵江渚
平凡渺小 人生苦短
蜉蝣天地
悲之 缘由
抒情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游褒禅山记
每段主要内容: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