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0/2/9
▪ 等和呼是等韵学中的重要概念。 等是用来 分析汉语语音的一种重要方法。呼是用来 区分韵母发音时嘴唇的圆展。
4.洪细
洪细有大和小的意思。在音韵学上用这一 对术语来区分韵头或韵腹开口度的大小。 洪音指的是开口度大的韵母,细音就是开 口度小的韵母。
▪ 下面是中古二呼与今音四呼的对比:
▪ 例如《韵镜》中的开合两组以及四等的排 列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0/2/9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反切: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口诀如下: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
8 2020/2/9
中古三十六字母: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0/2/9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第二节 中古音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音韵学系联法

音韵学系联法

音韵学系联法1.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语言中声音(音韵)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音韵学通过对语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不同语言中声音的差异和共性,并通过对这些差异和共性的研究,探索了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2. 音韵学的研究方法音韵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语音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语音进行记录和描述。

通过使用国际音标等符号系统,研究者可以准确地表示和记录不同语言中的音素和音节。

这样一来,研究者就能够对不同语言中的声音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此外,音韵学还可以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来验证和支持研究的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观察和记录人们发音时的口腔和声带运动,从而了解不同音素的产生方式和特点。

而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对大量的语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3.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在音韵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

首先,音素是指在某种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最小音段。

一个音素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而一个音素组成一个音节。

音节是语言中的基本语音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并且通常包含一个核心音素。

此外,音位是指在某种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素集合。

音位可以包含多个相似的音素,它们在语言中被认为是等价的,可以互相替换。

而音系则是指一个语言中所有音位的集合,它反映了这个语言中的声音系统。

4. 音韵学的应用音韵学在语言学研究以及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学中,音韵学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语言的音系和音变规律,从而揭示语言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此外,音韵学还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等技术的开发和改进。

在语言教育中,音韵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中的音系和音变规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语音知识,提高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此外,音韵学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发音规律,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5. 音韵学的发展和前景音韵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清浊”(又称“次浊”),包括鼻音声母明、微、泥、娘、 疑 ,半元音喻,边音来,以及日。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音韵学

音韵学

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

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是古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什么是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什么是语音学?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

什么是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

音韵学有哪些功能?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二、利于做好现代语音规范化的工作。

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六、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什么是声纽?声纽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 [kj]、[k]两个声母。

什么是三十字母?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30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什么是宋人三十六字母?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30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6个字母,即成了36个字母什么是声类?这一名称来源于反切上字的归类。

三十六字母基本上反映的是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而不是代表典型的中古时期——隋唐时代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发音和听觉特征。

在音韵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了解。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可以通过改变一个音素来
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b”和“p”是两个不同的
音素,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区分两个单词,如“bat”和“pat”。

2. 音位:音位是一组具有相似发音特征的音素。

在某些语言中,两个
不同的音素可能被视为同一种音位,因为它们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3. 声母和韵母:声母指的是一个单词开头的辅音或辅音组合,而韵母
则指单词末尾的元音或元音组合。

例如,在汉语中,“b”是一个声母,“a”是一个韵母。

4. 共振峰:共振峰指声道内共振频率最高处形成的峰值。

这些频率会
受到口腔、喉部和鼻腔等器官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影响。

5. 声调:声调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可以改
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麻烦”、“马”等不同的意思,这取决于它的声调。

6. 音位把握:音位把握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个语言中所有音
位的能力。

这对于学习外语或方言非常重要。

7. 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在组合成单词时所遵循的一
些规则。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单词不能以两个辅音开头,因此“bba”这样的组合是不合法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名词解释,它们在研究和理解语音方面都非
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historical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什么是等韵学?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什么是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哪些?什么是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如上图)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反切有什么不足?反切的不足如下: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

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

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

《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什么是清浊?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可参见三十六字母表)什么是等呼?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

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

什么是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

哪一东,二冬。

韵类:类似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韵摄: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

如〖广韵〗中的二百另六韵,归为十六个韵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什么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以上三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A,AO。

阳声韵: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什么是平仄、舒促?平:平声。

仄:上去入三声。

舒:平上去三声。

促:入声。

如何研究上古音?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另外还有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谐声字。

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

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古籍注音。

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声训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16、什么是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

”如:异文:伏羲----庖羲扶服----匍匐封域----邦域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非辈;方旁;奉棒。

方言:蚊。

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

”方言中多说“负债”为“背债”。

什么是古无舌上音?《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

上古声母有哪些?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我们介绍的是王力先生拟的33声母。

上古韵部有哪些?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

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2009-12-02 22:28:10 阿郜(采花吃蜜真惬意~~)上古有哪些声调?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

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

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

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去声不变。

D,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什么是韵书?韵书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

这种工具书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

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字是同音字。

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纂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不同。

《切韵》是怎样写出来的?《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

英国stein氏在敦煌得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切韵是由陆法言所作。

《切韵》自序说:“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切韵代表了隋唐时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

《切韵》音系在汉语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汉语音韵学中,《切韵》音系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音系,它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音系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

这是因为,第一,《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韵书。

它编成于隋代,到初唐就被朝廷规定为标准韵书,即所谓官韵;宋王朝把它加以扩充编成了《广韵》,其官韵地位更加强化;元明清三个王朝虽然不再使用《切韵》或《广韵》作为科举中的官韵而用“平水韵”取代了它,但平水韵也是在《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

可以说,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切韵》音系一直占据着音韵学的制高点。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的语音内容和一部分较古老的韵书的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严密,汉语方言的音类区别大都能够在这个音系里边找到根据,这样的音系显然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的共同参照系。

假如拿一个分类少、音系结构简单的系统作参照,其效果就差多了。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的中间环节。

可靠的汉语史研究,上源起自公元前十几世纪,下迄于现代,共三千多年;《切韵》音系处于这个漫长发展过程的中间站的位置上,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系,往下能够跟近代汉语联系,无论是对于发现历史事实还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切韵》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经典,掌握《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

广韵有多少韵部?多少韵母?广韵共有206韵。

有的一韵是一个韵母,有的一韵包含几个韵母,故而清人通过系联,认为广韵的韵母共有311类。

广韵的规定了韵之间的互相通用和独用。

如:东,独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人刘渊把206韵并成107韵,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人又减去一韵,为106韵,一般叫平水韵,或诗韵。

广韵的声母有哪些?广韵的声母是人们根据反切上字推求出来的,各人各有不同。

如:清代陈澧为四十类,黄侃为四十一类,高本汉为四十七类,周祖谟为五十一类。

王力为三十五类:邦滂并明(唇音)端透定泥来(舌音)知彻澄(舌音)精清从心邪(齿音)庄初崇山(齿音)章昌船日书禅(齿音)见溪群疑(牙音)影喻晓匣(喉音)广韵的声调有哪些?中古声调有四个,平上去入,实际调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中原音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什么特点?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公元1324年成书)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它的音系是周德清在归纳北曲押韵的基础上再审辨实际口语而建立起来的,记载了当时新兴起的共同语语音系统,即大都话的音系。

和三十六字母比较起来,《中原音韵》的声母有几项重大变化?(1)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变化的结果跟现代北京话基本一致。

(2)舌上音知、彻、澄跟正齿音的照、穿、床(部分)、禅(部分)合流,成为卷舌音声母。

(3)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都变成f。

(4)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

《中原音韵》有多少个韵部?《中原音韵》共分19个韵部。

《中原音韵》韵母系统跟《切韵》之间的重大差别是什么?(1)入声韵母全部变成了阴声韵母。

(2)很多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发生合并,有的原来一个韵摄就成为一个韵部;有的是一个韵摄内部分韵合并成一个韵部;有的是两个韵摄内的部分韵合并在一个韵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