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旅游宗教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节“宗教文化概述”,第二节“佛教文化”,第三节“道教文化”,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第五节“伊斯兰教文化”。

详细内容涉及宗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宗教建筑、艺术、节日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主要宗教的历史背景、教义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2. 掌握我国各大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提高旅游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在旅游活动中尊重并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宗教教义的内涵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宗教的建筑、艺术、节日等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宗教建筑模型、宗教艺术品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建筑,引发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宗教文化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佛教文化为例,讲解佛教的教义、建筑、艺术、节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4. 例题讲解:以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为例,分析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并分析其特色。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宗教文化现象,讨论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

六、板书设计1. 宗教文化概述宗教起源与发展宗教在旅游中的价值2. 我国主要宗教文化佛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道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基督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伊斯兰教:教义、建筑、艺术、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义。

(2)分析我国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

(3)列举并描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个节日。

2. 答案:(1)佛教教义:因果报应、轮回、涅槃等。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第三章“中国饮食文化”。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培养对中国美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中国旅游文化》学习指导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运用PPT讲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庆习俗的了解和体验。

4.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同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美食的魅力。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餐厅或家庭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传统节庆习俗:起源、发展、文化内涵。

2.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分类、代表菜肴。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你最喜欢的传统节庆习俗,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传统节庆习俗是春节。

因为春节期间,我可以和家人团聚,品尝美食,还能收到压岁钱。

2. 请列举三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代表菜肴,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答案示例:红烧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

这些菜肴具有鲜美的口感、独特的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涵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和第二章“各地区旅游文化”两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章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使学生熟悉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提高对旅游文化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旅游文化一、基本概念1. 定义2. 分类二、发展历程1. 古代旅游2. 近现代旅游3. 当代旅游三、特点1. 地域性2. 多样性3.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本地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具体包括: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难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旅游民俗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以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为例,分析其代表性和典型实例,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旅游民俗文化概念:……特点:……分类:……代表性实例:……作用:……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理解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邀请当地的民俗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景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内容解析1. 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这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

其中,旅游民俗文化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季节性、表演性和商品性等特点。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2.知识讲解中实际案例的结合。
3.实践情景引入中家乡旅游文化的讨论与分析。
4.例题讲解中长城的开发与保护措施的探讨。
5.随堂练习中宣传册的设计指导。
6.作业设计中主题短文的撰写与旅游资源分析。
一、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图片展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他们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学生分享游览经历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答案要求:围绕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意义、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展开,不少于500字。
2.作业题目:分析家乡的一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答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关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力量。
2.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实践情景引入:以“家乡的旅游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过程细节: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
4.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长城为例,分析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措施。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2. 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及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底蕴;②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

(2)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①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现象;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文化。

(3)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①介绍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②分析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旅游文化交流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2.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3. 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谈谈其文化特点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2)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程教案五、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40%)六、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在初步掌握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旅游和文化互相依存关系和提高旅游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一、旅游文化的特征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第三节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1)柳诒微编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2)向仍旦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甄尽忠主编.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5)余秋雨著.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七、思考讨论题: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2.什么是旅游文化?如何理解旅游文化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3.如何分析旅游文化的构成体系?理解旅游文化的构成对从事旅游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4.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5.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第二章旅游山水文化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提高山水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一、山水与文化二、山水文化的形成第二节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一、山水文化内涵二、山水审美意识三、山水审美形态四、山水欣赏角度第三节山水景观的旅游价值一、山地景观二、水体景观三、森林景观四、大漠景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及鉴赏方法难点: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及形态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中国山水文化》.陈水云.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1《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七、思考讨论题:思考讨论题:1.什么是山水景观?2.如何理解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3.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特色?4.中西在山水审美上存在哪些差异?5.中国人的山水审美形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旅游聚落文化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提高对中国历史名城、中国古村落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旅游鉴赏能力。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聚落文化概述一、聚落文化释义二、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三、聚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和特点二、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及其特色三、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第三节中国特色古村落一、特色古村落的地域分布二、特色古村落的基本类型三、特色古村落的文化体验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特色古村落的类型难点:特色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与鉴赏方法四、学时分配:2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中国古镇游-自助旅游地图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七、思考讨论题:1.什么是聚落文化?2.如何理解聚落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独特旅游价值?3.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何在?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什么原则?第四章旅游园林文化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及主要类型,提高园林文化的鉴赏能力。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旅游古典园林文化概述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及其特征一、皇家园林二、江南园林三、寺庙园林四、凭海临风的岭南园林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一、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二、讲究谐和,追求含蓄三、讲究形式美,追求意境美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四、学时分配:2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1)徐建融:《府邸园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96。

(2)章采烈:《中国园林特色旅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北京,1997。

七、思考讨论题: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具有什么主要特点?3.中西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有什么根本差异?试从文化角度分析形成的原因?4.如何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对自然美、含蓄美以及意境美的追求,采用哪些手法实现这种文化特性第五章旅游建筑文化一、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特点,熟悉宫殿、帝王陵墓、坛庙、祠堂等中国古代主要建筑类型。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的本质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一、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二、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三、浓于忠孝的礼乐精神四、兼容并蓄的包容观念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特色一、门阙森森的宫殿建筑二、事死如生的陵墓建筑三、礼制森严的坛庙建筑四、功能各异的建筑小品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类型及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与文化取向。

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1)罗哲文编著.中国古代建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楼西庆编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2001七、思考讨论题:1.如何理解建筑的本质?对发展旅游业有什么现实意义?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3.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与礼乐观念有什么关系?4.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5.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遵循哪些布局原则?如何理解其文化内涵?6.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作业:以实际景区景点为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文化取向。

第六章旅游宗教文化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几种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宗教的产生、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宗教的本质和旅游价值一、宗教的定义与本质二、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第二节宗教的流派及其教义一、种类繁多的宗教流派二、各具特色的宗教教义第三节宗教的神佛偶像一、佛教神佛偶像二、道教神仙谱系三、基督教上帝信仰和伊斯兰教一神信仰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佛教诸神、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的旅游价值。

难点:四种宗教的教义。

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1)程裕祯编著.中国文化揽萃.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2)沈祖祥主编.旅游宗教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3)霍国庆编著.佛教旅游文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七、思考讨论题:1.如何理解宗教的本质?2. 为什么说宗教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3.如何理解佛教、道教的建筑艺术?4.如何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第七章民俗旅游文化一、教学目的:了解民俗文化及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礼仪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婚嫁民俗知识,并能运用于旅游开发的实践中。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一、民俗文化释义二、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三、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第二节民俗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一、民族服饰二、民居民宅三、游艺活动四、民俗节日第三节民俗旅游的文化意蕴一、民俗旅游的概念二、民俗旅游的作用三、民俗旅游的文化体验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古代礼俗、节日民俗文化、婚姻民俗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1)宁采义,各遂营,宁若涛编著.中国旅游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淑良编著.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3)巴北祥编著.中国民俗旅游。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孙之龙编著.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

西藏卷.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七、思考讨论题:1. 如何理解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2. 如何理解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3. 如何利用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进行文化旅游开发?4. 中国民间建筑具有什么特性?5. 为什么说民俗旅游能带给旅游者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和高级的精神享受?第八章饮食文化与旅游一、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和中国传统饮食礼仪的主要内容。

熟悉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国的茶道和茶艺,以及中国古代的酒政、酒戏、酒令和中国主要名酒。

二、主要内容: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一、饮食文化的内涵二、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三、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节食文化一、食文化的成因二、主要地方风味三、中国食文化的特色第三节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一、酒文化的形成二、酒的社会功能三、酒品、酒器与酒戏四、酒德、酒礼第四节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二、茶品、茶具与茶饮三、中国茶道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传统食礼、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六、参考书目:(1)赵荣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王学泰著:《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北京,1993年。

(3)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

七、思考讨论题:1.如何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2.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理解中国食文化的内涵?3.如何理解茶道是饮茶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