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合集下载

浅析唐代音乐发展历程

浅析唐代音乐发展历程

浅谈唐代音乐发展历程所在院系:音乐系专业:音乐学年级:2007级教育二班学生姓名:姚盼学号:2007513003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前言 (Ⅲ)正文 (1)一、唐代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1)(一)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成果 (2)(二)对别国音乐的采纳与吸收 (3)1、×××××××××××××× (4)二、唐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兴盛的原因 (5)(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6)(二)开放的文化政策和艺术交流 (7)(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8)三、唐代音乐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 (9) (10)(目录中各章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余用小四号宋体。

)中文摘要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的画卷,唐代音乐的高度繁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唐代音乐思想、音乐体裁、音乐种类也是丰富多彩。

本论文力图用唯物史观去探索我国唐代音乐发展的规律,对于唐代重要音乐文化现象,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也力求在资料准确的基础上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解释与评价。

随着陆路、海上交通的发达,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也为艺术上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兄弟民族和各国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大量传入,形成了中国歌舞的鼎盛时期。

舞蹈艺术也在此时得到高度发展,舞蹈艺术是唐代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霓裳羽衣舞》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舞蹈特征及其水平,曾是唐代舞蹈艺术的顶峰,也为后世舞蹈文化取得精华,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

大唐音乐近三百年的历史经历是初唐、中唐、晚唐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本文从唐代的音乐风格、体裁以及乐器、乐舞、音乐机构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来思考唐代音乐文化及其艺术成就,走进唐代音乐文化、认识唐代音乐文化发展规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音乐文化做了初步的探寻。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也称为“燕乐二十八 调”。此调式理论对于俗乐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又称为“俗乐二十八 调”。用现在的概念解释,是由四个调、每个调由七种调式组成。唐燕 乐二十八调与隋代的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
3、同曲的犯调和移调理论
犯调
旋宫:音高的变换 转调:调式的转换
变文则是指这种把佛经内容变成俗讲说唱的底本,是一种散文和韵 文夹杂的文体,常由散文叙述一遍故事内容,而后以韵文演唱一遍。内 容多为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等。
(七)隋唐散乐
隋唐时期的“散乐”便是“百戏”的代名词。包括了杂技、歌舞戏, 以及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其中参军戏已经包含了中国 戏曲的最初形式。
隋代“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对 照图示
▲ 为 多 部 伎 中 较 为 重 要 的 乐 部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二)“立部伎”和“坐部伎”
以演出形式为划分的坐、立部伎是继九、十部乐后出现的,是民族 音乐真正融合的产物。他们演奏的大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一共有14曲。
坐部伎:3—12人;演奏6曲;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更为注重个人技巧
隋唐以后的燕乐概念更加广义,除宫廷雅乐以外,凡是 宫中所用的各种民间音乐都属于燕乐的范畴,是汉族俗乐与 境内各民族外来音乐的总称,
具体组织形式:隋朝的“七部乐”、“九部乐”,唐朝 的“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等隋 唐时代的各类宫廷歌舞艺术形式。
隋文帝颁布七部乐。《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 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 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 大乐署职能主要有两个:管理雅乐和燕乐和培养乐工。

唐代经济繁荣对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唐代经济繁荣对音乐文化的促进作用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4 — 0 2 0 作者简介 : 霍嘉 西( 1 9 9 2 一) , 女, 陕西西安人 , 南京 大学 历史 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李西林 ( 1 9 6 4 一) , 女, 陕西吴堡人 , 西安音乐 学院副教授 , 硕士 生导 师 , 主要从事音乐史研究 。
也就是说唐代仍然是一个读书人以学而优则仕为衡量人生价值追求平民以农耕为正业的社会音乐艺人始终是属于下层社会充其量亦只不过是高于奴婢仆役等同于良人而已其人生价值及生命并不会得到很好的பைடு நூலகம்障
2 0 1 5年 8月
第1 8卷第 4期
西安 文理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耕, 减 轻 了农 民 的赋 役 负 担 。所 谓 均 田制 , 即 实 行 “ 男 丁计 口” 政策 , 其中“ 丁男 给永 业 田二 十亩 , 口分
田八 十亩 ” ( 唐代 一亩 相 当于今 0 . 7 8 7亩 ) 。而 且 老
弱病残 、 丧 夫孤寡 妻 妾也 各 口分 田“ 三 四 十亩 ” 。 ¨
代 的“ 文景之治” 。在 我 国 古代 屈 指 可 数 的 几 个 封
统治者实行文治 , 重视发展经济事业。在唐朝前期 百来 年 的时 间内 , 经 济生 产蒸 蒸 1 3上 , 城 市生 活 丰富
多彩 。 中晚唐 时期 虽 然 政 治混 乱 , 北 方 经 济 难 以恢 复, 但 南方 生产 力上 升 , 因而使 得朝 政能 够得 以延 续

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与演进分析

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与演进分析

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与演进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唐代(618年-907年),中国的音乐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音乐文化以其多样性、繁荣和创新而闻名于世,对中国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音乐文化兴盛与演进的分析,探究其对中国音乐史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今日音乐艺术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与演进。

首先,在“2. 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部分,我们将介绍背景情况,并阐述唐代音乐种类、演奏形式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接着,在“3. 唐代音乐文化的演进”部分,我们将讨论外来音乐融合和发展、唐代音乐理论和学派流派的兴起,以及古代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等方面。

然后,在“4. 对唐代音乐文化的分析和评价”部分,我们将分析唐代音乐文化的成就和贡献,以及其对中国音乐史上地位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唐代音乐文化对今日音乐艺术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探讨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与演进,通过对唐代音乐种类、演奏形式、社会影响力以及外来音乐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唐代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其对今日音乐艺术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传统,并为当下和未来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2. 唐代音乐文化的兴盛:2.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繁荣富饶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为音乐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音乐种类和演奏形式:唐代音乐种类繁多,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

其中,宫廷音乐是最重要和最高贵的一类,主要表现在官方活动、礼仪场合以及皇帝生活中。

唐朝的宫廷乐队规模庞大,包括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多种演奏形式。

唐代的音乐艺术

唐代的音乐艺术

唐代的音乐艺术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有所创新,而且在音乐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唐代的音乐艺术不仅是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唐朝音乐艺术的特点唐代的音乐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a) 色彩丰富多样唐时期,音乐创作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表现手法。

唐时期的音乐被称为“七声九宫”,这种音乐采用的是七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戌、及是指宫、商、角、徵、羽、凤、龙这七个音调,许多名曲比如《流水》、《广陵散》等都是采用这种音阶创作的。

此外,唐朝的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也极为多样化,有直白表现、暗示表现、意象表现等多种手法,这使得唐朝音乐的色彩显得更为丰富多样。

b) 肆意妄为唐代的音乐艺术固然丰富多彩,但也不乏妄为的一面。

唐代音乐创作的时候,往往是以个人的意愿为中心,随心所欲地进行,缺乏一定的规范和制约。

因此,唐代音乐的质量并不均衡,好的音乐可能非常优美,而不好的音乐则相当糟糕。

c) 浓厚的民族特色除了上述特点之外,唐代音乐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浓厚的民族特色。

唐代音乐在旋律、节奏、乐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2.唐朝音乐的类型唐代音乐的类型比较丰富,主要有器乐、歌曲、舞蹈音乐等几种类型。

这些音乐类型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融入的元素,其中器乐尤为突出。

a) 器乐唐代器乐以流派异彩纷呈而著称,最受欢迎的是“弦歌乐”,即以箜篌、琵琶、古筝等弦乐器演奏的乐曲。

这种器乐在表现手法上也截然不同,有的是很慢、沉静的曲调,更多则是轻盈华美,气氛欢快的曲子。

如唐代最为著名的器乐作品之一《广陵散》,即属于后一类。

b) 歌曲唐代歌曲以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变等特点著称。

唐代歌曲的主题多样,既有诗歌、文学作品的改编,也有吟唱历史事件的歌曲,甚至还有表现爱情的歌曲。

这些歌曲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方式清新的歌曲,也有激情澎湃的通俗歌曲。

唐代文化与音乐的融合与推广

唐代文化与音乐的融合与推广

唐代文化与音乐的融合与推广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被誉为文化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文化和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文化和音乐,这些文化、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唐代文化和音乐的融合唐代的文化和音乐紧密相连,相互融合。

在唐代,文化和音乐彼此借鉴,文化的精髓也体现在音乐中。

首先,在唐代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曾经写过《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述的是秋天的壮丽景色,与音乐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它通过美妙的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也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现。

其次,在唐代的乐器中,琵琶、箜篌、笙、筝等乐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些乐器都是唐代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在唐代,诗歌和音乐的表现形式互相补充,诗人们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用乐器来表达音乐感受,这种融合的方式成为唐代文化中的传统。

最后,在唐代,宫廷乐舞得到了大力发扬。

作为封建时代、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的结合体,宫廷乐舞的表演形式包括歌舞、器乐、曲艺、戏剧、花鸟、草蟹、萨芙、鱼龙、艺出七子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表达的内容都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唐代文化和音乐的推广唐代文化和音乐的推广主要是通过一些手段来实现的。

首先,唐朝政府重视文化和音乐的推广。

唐代皇帝对文化和音乐的推广格外重视,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皇帝的诞辰、冠礼、满朝文武表彰、年终赛会等各种庆典,而在这些庆典上,音乐和歌舞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在当时的唐代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其次,古琴、琵琶等乐器的普及也推动了唐代音乐的推广。

古琴是古代中国乐器中的代表,琵琶也是唐代文化中的一种乐器,这些乐器的流传与使用使得唐代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同时,唐代的音乐家和诗人也通过这些乐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推动了唐代音乐和文化的传播。

最后,唐代文化和音乐的推广,还得益于唐朝的贸易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

唐朝音乐文化

唐朝音乐文化

唐朝音乐文化论文(一)唐诗的吟唱是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唱诗风行于唐代一点都不奇怪。

唐人继承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中融入了更多音乐的因素。

律诗绝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每首诗的音节,顿歇都匀称整齐,以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全篇四句,每句七字,每行皆有四个音节,三个顿歇组成,给人一种错落整齐的节奏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抑扬的音调与和谐的韵辙赋予唐诗独特的音乐之美,唐人曾把多种平仄格式制成固定的“平仄谱”,诗人大多依谱创作,因而诗作多具有悦耳的音响效果。

唐诗的押韵比起古体诗更为严格,隔句押韵,一韵到底,给人通篇和谐的感受。

吟唱是可加强诗句的平仄对比和声音的抑扬变化,把语言声调的组合与优美的旋律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有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的吟唱作品来。

一首出色的吟唱调就是一首优秀的歌曲。

唐诗的吟唱也是我们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二)诗中的音乐描写随手翻看几首唐诗,发现这些作品在音乐的描写手法上面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1. 以声喻声通俗一点,可以叫“拟声法”。

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的比喻音乐声。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清幽,如“珠落玉盘”般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的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的强烈清脆。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么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2.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对盛唐之音的认识

对盛唐之音的认识

对盛唐之音的认识1. 简介盛唐之音是指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音乐,主要指的是唐朝(618年-907年)时期的音乐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盛唐之音达到了极其丰富多样和高度成熟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音乐形式盛唐之音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种形式。

宫廷音乐主要是供皇帝、贵族和官员们欣赏和娱乐的,具有庄重典雅、高雅华贵的特点;而民间音乐则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生活。

无论是宫廷音乐还是民间音乐,在盛唐时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3. 器乐在盛唐之音中,器乐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各种各样的器乐被广泛使用,包括琵琶、筝、箫、笛子等。

这些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能够通过音乐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意境。

在盛唐时期,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都以演奏器乐而闻名,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4. 歌曲盛唐之音中的歌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歌曲既包括宫廷歌曲,也包括民间歌曲。

宫廷歌曲通常以皇帝或贵族的生活为题材,表达对盛世繁荣的赞美;而民间歌曲则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5. 舞蹈盛唐之音还与舞蹈紧密结合。

在盛唐时期,宫廷中经常举行各种舞会和演出活动,舞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盛唐时期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宫廷舞、民间舞等。

这些舞蹈以优美、大气为特点,通过身体语言和舞姿表达情感和意境。

6. 影响盛唐之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音乐方面,盛唐时期的音乐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文化方面,盛唐之音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国际交流方面,盛唐之音也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欣赏。

7. 保护与传承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

保护和传承盛唐之音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盛唐之音的研究、保护和推广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浅析唐朝音乐文化的兴盛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性情。

在中国音乐史上,唐朝的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音乐在唐朝的兴盛不仅反映了这个朝代文化的空前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音乐形式多样,宫廷音乐兴盛,民俗音乐也流行,最主要的特色是音乐与唐诗相结合,形成了这个朝代独特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音乐唐朝兴盛
引言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的这首《赠花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足以说明唐代音乐的普及与繁荣。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相应的,唐朝的文化发展也是空前繁荣。

音乐作为唐朝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兴起繁荣与唐朝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其特点也同唐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恢弘气概息息相关。

同时,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文化还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唐朝音乐文化兴起的原因,并简单论述音乐文化在唐朝与唐诗融合的独特魅力。

一、唐朝音乐兴起的原因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朝音乐的兴起,与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也就是社会制度。

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唐朝自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①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全国户口大幅增长,垦田面积大量增加,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唐朝相对稳定的社会形势也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滋润的土壤,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了唐代繁荣的音乐文化现象的出现。

其次,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广泛的艺术交流,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在思想文化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还展开了广泛的国际交往。

唐代不仅与天竺、日本、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展开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②由于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加之交通的便利,使唐朝与亚欧非国家之间的往来空前密切,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唐朝之所以有如此兴盛的音乐文化,与统治者
①《贞观政要》
②《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的提倡和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太宗皇帝李世民曾说:“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俱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

”唐明皇更是集皇帝与音乐家于一身,提倡和发展音乐,是他政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执政近半个世纪,音乐尤其是道教音乐的发展犹如锦上添花,不仅在宫廷中声势显赫,并蔓延到上层社会和文人阶层。

最后,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唐朝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成果,创建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主张多民族音乐并存,并大力培植民间音乐,使我国封建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方向迈出了可喜一步,其历史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同时,唐朝还对他国优秀音乐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取其所长,弃其不足,从而为音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二、唐朝音乐与唐诗的完美结合
唐诗的吟唱是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

唐人继承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中融入了更多音乐的元素。

抑扬的音调赋予唐诗独特的音乐之美,诗人的诗作多具有悦耳的音响效果。

唐诗的吟唱是我国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诗中的音乐描写。

白居易的《琵笆行》是每一个读过唐诗的人耳熟能详的,诗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惊世骇俗的写法将音乐的美表现的淋漓精致,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众多诗人既精于诗,又工于曲,他们的诗,能写音乐的表演技巧,能写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中写道:“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他们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情感,也用唐诗来表达朋友间的情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也充分说明了唐诗与音乐巧妙地结合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与唐诗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音乐的发展和兴盛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同时也直接造就了新文体的兴起。

词和戏曲的产生,同唐代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的发展和兴盛直接丰富了诗词内容。

音乐诗的兴起是唐代音乐发展兴盛的现实记叙,在唐代诗人中,最常用的手法,有通过具体形象来再现自己听音乐演奏的感受,还有将音乐美与文字艺术结合得很好地作品。

唐诗入乐是音乐文化表达的需要,是唐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种情况极为普遍,有些是把诗谱成歌曲,有些诗就是为当时的一些歌调写的歌词,因而唐诗与音乐是很难分开的。

三、结语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唐朝音乐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历史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敬仰的英雄人物,山水花木,爱情友谊,生活习俗,日常游乐等都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他们表现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情世态,各色人物的愿望,意志和情趣,直接或间接地打下了不同时代的印痕。

唐朝音乐中,除了对美好
事物的歌颂,赞赏之外,也有对社会苦难的哀伤和忧愁,对阶级和民族压迫、奴役的愤慨和反抗,对邪恶事物的鞭挞、谴责。

即使在今天,我们演唱它,感受它,也能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并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延绵发展。

唐朝的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唐朝政治经济稳定繁荣的基础之上,并在良好的政策下大放异彩,成为我国古代史艺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彩,对后代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廖辅叔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夏野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唐朝文化史》徐连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