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音乐之研究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当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并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谈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
一、唐朝的宗教文化唐朝是中华文明的一段非常璀璨的时期,它在文化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强大的文化底蕴是唐朝人民宗教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境内最为盛行的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为主。
尤其在唐代的初期,佛教在唐朝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形式,这也为唐朝的宗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在唐代,寺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僧侣的数量不断增加,佛教文化和信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
同时,佛教的宗教教义也不断深化,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使得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思想等多重影响力。
唐朝的宗教文化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同时佛教艺术的繁荣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二、唐朝的佛教艺术唐朝的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唐代,佛教艺术的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各种佛像、佛塔、佛教经典等均有所涉及。
尤其是唐代大士像充分体现了唐朝佛教艺术的特殊性。
这些作品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无论是创作工艺还是艺术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对于唐代社会的影响力。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佛教音乐和歌舞。
在佛教音乐和歌舞当中,佛教的精神和艺术特色被完美地表现出来。
佛教音乐和歌舞通过宗教仪式、善无畏、业无罪、证无生等四种佛教思想艺术手段,达到了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三、唐朝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对当今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对我们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
首先,唐朝的佛教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

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刘勇【摘要】Tiantai Sect is a localized Chinese Buddhist sect. It is the first Chinese Buddhist sect that applies music systematically and regularly in its series of Buddhist ceremon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hinking. Tiantai Sect’ s Buddhist music is a typical sampl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s Buddhist music as it went through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self-practise” to “otherization”.%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也是第一个将音乐系统、规范地运用于其一系列佛教仪轨之中的中国佛教宗派,佛教音乐对其佛经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台宗佛教音乐所经历的从“自修”到“化他”的历史演变在我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天台宗佛教音乐;缘起;流变【作者】刘勇【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8中国佛教天台宗是智顗①智顗(538—597):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河南颖川人,俗姓陈,名王道,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
在陈隋之际,汲取了当时中外各种义学理论,对我国南北朝佛、道、儒家理论进行融摄的基础上创建的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仰者不断增加,佛教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那么,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一、传入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实始于汉代,最早存世的佛教文化遗址是西汉江苏南部的广陵县大禅寺,但当时佛教传播并不广泛。
因为,汉代儒道思想比较盛行,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受到排斥和压制。
直到公元67年,汉和帝下诏翻译佛经,佛教才被正式传入中国。
接下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发生变化,进化为形态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汉地佛教,但佛教仍然是一种较为受限的宗教。
唐代则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到了唐朝,由于唐玄宗多次派遣和尚赴印度访问,掌握了许多佛教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汇聚多方精力翻译佛典,结果将印度佛教翻译成汉文,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二、传播途径佛教在唐代传播途径主要有五种,“摄生”、“禅”、“戒”、“行”、“密”五宗。
五宗之间各有特色,内容不尽相同。
“摄生宗”主张制定饮食、睡眠、念佛等规矩,追求借自然之力达致超脱之境的修行方法;“禅宗”强调,要悟性就必须放弃争斗,超越种种人类界限;“戒宗”则强调放下利益之心、去除身心的贪欲;“行宗”核心在于超越生死轮回,汲取前人智慧与修行经验。
至于“密宗”,是将“无我”、“无我”修行方法进行最深入的层面探究,使修行者不仅获得法性平等的涅槃境界,还能提升至“胜解脱”的高处,让异象与神秘的景象见得孕甚微。
这五宗虽然各自不同,但都强调的是人心的调整与修炼,唐代人们更加追求灵性层面的生活,相信以此来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唐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千百年来的影响,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佛教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影响到了唐代政治的发展。
在唐代文化领域,佛教对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研究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研究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被称为音乐的黄金时代。
唐代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后世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音乐的流派、乐器的演进以及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等角度,对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进行研究。
首先,唐代音乐的流派丰富多样。
唐代音乐主要分为雅乐、俗乐和宗教音乐三大类。
雅乐是宫廷音乐,以宴会、祭祀等正式场合为主要表演场所。
在雅乐中,乐舞合一,音乐和舞蹈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古代舞蹈艺术。
俗乐是民间音乐,以丰富的民间生活为题材,歌颂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
宗教音乐主要是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佛教音乐和舞蹈艺术融入了唐代音乐中。
其次,唐代乐器的演进也为音乐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持。
唐代乐器较之前朝代更加丰富多样。
在唐代,新的乐器开始被引入,如筝、琵琶、笛子等。
这些乐器的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和声效果。
同时,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乐器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再次,唐代音乐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唐代社会中,音乐与礼仪、文化息息相关,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宴会、祭祀等场合。
音乐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标志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皇家的雅乐成为宫廷文化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们通过音乐来展示自己的权威与威严。
同时,音乐也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庆祝节日和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离不开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宽容开放。
这为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同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唐代音乐的变革注入了新的元素。
例如,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亚、印度、波斯等地的音乐文化形式也在唐代传入中国,对唐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代音乐有着如此辉煌的发展与变革,但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中国历史的变迁,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形式逐渐失传。
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唐代音乐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1. 引言1.1 佛教音乐的定义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法会和寺庙中演奏的音乐。
它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音乐形式,旨在帮助信徒陶冶情操、崇敬佛法。
佛教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悠扬动听的旋律,以及富有神秘感的演奏形式。
佛教音乐通常使用古代乐器如木鱼、音钟、梵呗等进行演奏,这些乐器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有助于信众进入冥想状态。
在佛教音乐中,歌唱方式多为颂读经文,歌声深沉悠长,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和宗教意义,成为佛教信众心灵抚慰的一种方式,也是佛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字】1.2 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我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佛教音乐就已经在我国盛行。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佛教音乐作品和流派。
尤其是唐代,佛教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音乐体系。
宋明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发展和传承,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在佛寺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的佛教音乐,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清代以后,佛教音乐逐渐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在民间和寺院中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
近现代,随着宗教信仰的复兴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佛教音乐在我国又逐渐复兴起来,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通过对佛教音乐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一、宗教性和神圣性明显。
作为传承佛教文化和教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佛教音乐强调虔诚和敬畏,音乐中蕴含着对信仰和神秘力量的崇敬之情。
二、庄严肃穆,充满宗教仪式感。
佛教音乐通常在寺庙或佛堂中演唱,其声音清亮悦耳,唱腔肃穆庄严,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三、音乐形式多样,包括诵经、颂经、念佛、大悲咒等。
这些音乐形式既有明确的宗教内涵,又兼具艺术审美,体现了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唐代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当今世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唐代佛教艺术唐代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佛塔、佛画、佛教音乐、佛教舞蹈等多种形式。
其中,佛像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是用金属或石膏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唐代佛像的特点是“飞天、威严、华丽和丰满”,它们的面容和肢体都表现出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特质。
除了佛像之外,唐代佛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
唐代的佛塔一般都非常高大,通常超过十米,它们通常由许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装饰和意义。
唐代佛塔的外部装饰以砖雕、砖塑和浮雕为主,内部则装饰着彩绘和石雕等艺术形式。
唐代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非常发达,它们通常是作为佛教仪式和庆典的一部分来表演的。
2. 唐代佛教文化唐代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学说和佛教生活方式所组成的文化体系。
唐代佛教的学说和思想和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慈悲、涅槃、因果律和中道思想等方面的。
唐代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法会、僧侣制度和佛教仪式等方面。
在唐代的文化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吸取和借鉴的源泉。
唐代佛教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它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3. 唐代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在唐朝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技艺、思想、文化和风格等方面。
从技艺的角度来看,唐代佛教艺术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得益于当时采用的现代化工具和建筑方法,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唐代佛教艺术在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精细的细节和美学特点,而这种精细的制作技艺和美学特点也为后来的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doc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
早在六朝时代,佛教寺院为了宣传宗教迷信,麻醉人民、骗取钱财,就已利用民间文艺的形式,搞了所谓“转读”与“唱导”。
到了唐代,俗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当时仅长安一地,就育资圣寺、保寿寺、菩提寺、景公寺、惠日寺、崇福寺等十几个寺院设有俗讲。
唐韩愈的《华山女》诗对长安俗讲的盛况曾作过生动的描述。
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这种俗讲的主讲人叫法师。
开讲时,他登上高座先作“梵音”,后念几声“菩萨”,再说“押座文”,然后唱着解释经文的题目,接着说经文的题目,叫做“开经”。
开经以后,讲唱经文的正文。
讲唱毕,念佛赞,发愿结束,他们讲唱的正文,也就是利用佛经故事来宣传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迷信思想的《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降魔变文》等所谓“变文”。
这些变文除了讲说以外,大都全有歌唱,变文的唱腔是俗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俗讲音乐还有“唱释题目”、“梵音”、“念菩萨”、“念佛赞”等等。
其实,在六朝时代的“转读”里歌唱就极为重要,梁慧皎的《高僧传》就说: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
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
他的话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强调为了达到麻醉人民的政治企图,必须做到歌唱的曲调与歌词内容相统一的所谓“声文两得”的地步,不然宗教的迷信思想既灌输不进去,也不会发生作用(“俗情无以得人”,“道心无以得生”)。
他认为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歌唱的声音富于变化,要求声音美必须达到“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渲染转读音乐的宗教色彩与神秘气氛的目的。
至于俗讲的音乐虽然绝大部分来源于民间,例如宗教色彩较浓的“梵音”,在南方江浙一带则以“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陕西、河北一带则“音词雄远”,喜用高亢的声音,曲调比较朴素。
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与演变

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与演变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其中唐代音乐艺术是一段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期。
唐代的音乐艺术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与演变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以期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内涵。
一、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唐代音乐艺术在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宫廷乐、宗教音乐以及民间音乐。
1. 宫廷乐唐代宫廷乐主要是针对宫廷内部的娱乐活动而创作的。
整个乐队一般由数十人组成,演奏器乐合奏,乐器有笙、箫、琵琶等。
唐代宫廷乐的奏乐形式是十分严格的,分为正弦和律吕两类,其中正弦部分包括《大正乐》、《大长秋》等,律吕部分则是《十三音》、《十二罄》等。
唐代宫廷乐注重音乐节奏、韵味和旋律美感,往往能够体现出唐代时期的风俗文化。
例如,唐代宫廷乐的《阳春白雪》曲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抒发了春天的独特美感。
此外,唐代宫廷乐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能够体现出唐代时期的文化艺术水平。
2. 宗教音乐唐代宗教音乐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两种。
佛教音乐一般为声乐合唱,伴有乐器演奏,用以引导修行者进入禅定状态。
道教音乐则主要是在修炼仪式中演奏的,其演唱形式较为隆重和庄重。
唐代宗教音乐的特点是安静、神秘、庄重,音乐内容多为隐喻,意蕴深邃,反映出唐代社会对宗教信仰的高度崇敬。
3. 民间音乐唐代民间音乐的形式较为灵活,包括各种民间歌曲、舞曲、戏曲等。
为了迎合民间的口味,唐代民间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音乐形式。
例如,唐代“广场舞”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二、唐代音乐艺术的演变唐代音乐艺术的演变历史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1. 前唐时期(618年-705年)前唐时期音乐艺术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个时期主要是由政府推行的“律制”音乐,包括21个乐章、每章109个调式。
在社交场合,官员们也会表演歌舞,这时的音乐多样化,如清音乐、舞曲、十才、管乐等,比较繁琐,不太符合人们直接的声音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佛教音乐之研究钟小勇(德宏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摘要:佛教自公元1世界传入我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富裕、社会安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对佛教非常重视。
因而,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得以繁荣昌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佛教音乐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兴盛的原因、风格特征以及对我国音乐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代佛教音乐风格特征原因影响佛教大约公元1世纪即:两汉交替之际从印度传人中国,佛教音乐也随之传人中国,东汉时期中国人信奉佛教者仅帝王宫廷中少数人。
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佛教不断调和与道教、儒教的矛盾,并逐渐融合到儒道的文化精神之中,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不断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音乐也大为盛行,佛教音乐开始走向民族化、走向世俗化,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它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
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汉胡融合、中外交通发达基础上的隋唐文化,规制宏伟、气氛宽松、创造力活跃、全民族文化素质空前提高,达到古典文化的全盛时期。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而,唐代的佛教音乐得以全面发展,从宫廷到民间广为流行。
俗讲风行,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其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化。
既有呗赞音乐、唱导音乐,也有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
一、唐代佛教音乐繁盛的原因音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的宗教都需要借着音乐,用歌咏的方式来宣传教义、以净化人心。
在历经了600余年发展、变化,经过汉族多代僧人的努力创造,中国佛教音乐在唐代进入了辉煌灿烂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得以快速发展和兴盛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唐代佛教音乐之所以繁荣,必须以国家的统一和空前富强为社会背景。
唐朝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它的领域曾西到咸海,与波斯接壤;东至平壤城,同新罗交界,沿海岸线延伸到库页岛和外兴安岭以北;北越沙漠、贝加尔湖,抵达安家啦河流域;南至南海,与印支半岛上的林邑、真腊相望。
领域的拓宽,强化了与四周邻国的往来,密切了同域外诸民族的关系,为丰富和发展佛教音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的繁荣与强盛为佛教音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宽松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民族融合,交通发达,汉胡交往频繁使得人们有着充分的自由。
这是佛教音乐繁荣昌盛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从佛教本身讲,佛教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不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即儒家、道家文化以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相融合。
随着唐王朝的统一、兴盛与繁荣,这种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加之当时佛教在印度遭受排挤而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印度高僧到中国寻求发展,积极地吸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自己的教仪和戒条,在政治上积极维护君主专制、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唐初印度高僧那堤来到中国之后作出结论:中国佛教的兴旺发达,居世界第一;唐代中期著名的高僧不空三藏制造释迦如来悬记,谓“一乘法典诰,兴在中华”,意思是指佛教的中心已经转到了中国。
随着佛教的兴盛,当然为佛教服务的宗教音乐也兴盛起来。
音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宗教都需要借着音乐的方式宣传教义和净化心灵。
第三,唐代佛教音乐能够得以兴盛和流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隋唐时期历代帝王及上层人士基本或大多数是佛教的信奉者,或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者,他们都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在帝王中如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懿宗,玄宗李隆基,还有武则天,他们不论在寺院建设,经典翻译,佛教礼乐与文化的提倡,都做了很多贡献,对佛教音乐及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唐代佛教音乐之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包括音乐在内的寺院文化源源流入宫廷和民间。
与佛教文化性质相同和相似的西域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新潮,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及其制作校订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传承是严密和完整的。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唐代佛教音乐的进一步世俗化唐代佛教音乐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大众化。
面向民间,吸收和借鉴当时当地老百姓熟悉喜爱的传统乐曲,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佛曲。
当时民间流行的佛曲,数量更是不可胜数如《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好住娘》等。
唐代时的“俗讲”以讲唱的形式对庶民百姓的佛教思想进行普及和宣传。
庶民百姓以旁观者的身份或直接参与佛事活动,很多寺院对百姓开,并与百姓共同从事佛活动。
唐代佛教的"俗讲"吸引广大百姓,韩愈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姚合也有"仍闻开讲日,湖上少鱼船"和"酒坊鱼市尽无人"之句。
《续高僧传》记载宝巖和尚登座俗讲时,"案几顾望,未及吐言,掷物云崩,须臾坐没",有的高僧"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
第二、唐代佛教音乐的更加多样化随着唐代佛教的又一次兴盛,其佛教音乐也发展到了一个风格多样、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的阶段。
它不仅有呗赞音乐、唱导音乐,而且也有了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遂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继南北朝佛教多种师说,唐代佛教建起了独具特点的诸大宗派。
如;三论、三阶、天台、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密宗以及藏传佛教等。
它们各自发展徒众,判教立宗,著书弘教,创造新的理论体系。
宗教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派传教者都必然充分利用音乐为他们宣传教义,吸收群众。
第三、唐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唐代佛教空前隆盛,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佛教音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词曲结合更加规范化,其演唱演奏形式、内容更加完善与丰富,演奏演唱技艺也更加专业化。
唐代僧人中演奏、演唱名家辈出。
唐德宗时的段本善就是其中的高手。
相传贞元年间长安举行盛大演出,“宫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者康昆仑于东市彩楼演奏,其高超的技艺获得观众的倾倒。
如唐代所出现的法曲,就是一种大型的佛教音乐形式,主要为佛事仪式而制作,它结合了梵呗以及演奏佛曲的乐器,也掺入了中国传统器乐、民间音乐与古乐。
法曲在初唐受到极大重视,宫廷里还有专门训练法曲的音乐机构,梨园主要是为法曲演奏和训练而设,专有“法部”。
法曲在规模上则是空前的,其创作、演唱演奏形式已相当完备,演奏技术相当高超精湛。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法曲中所使用的乐器有挠、钹、钟、磬、萧、琵琶等,演奏时按金、石、丝、竹先后顺序第次进入合奏。
唐代法曲代表作有《赤白桃李花》《云韶乐》等。
三、唐代佛教音乐的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内容及其制作校订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自南朝至隋唐间,由于梵文的悉昙、声明学说与技术的总结与应用,佛教音乐从理论到实践得以巩固与发展,它对中国的民族音乐从理论到实践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音阶及乐学结构,使中国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些方面则取代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东西。
隋唐间盛行的“二十八调”与“八十四凋”,都是梵音的理论,它们的理论与“清商乐”的理论是一致的。
欧阳修认为“二十八调”“形类雅音,而曲出胡部”(《新唐书·礼乐志》)。
二十八调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燕乐”采用的宫调,又称为“俗乐”宫调,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合为二十八。
二十八调是宫廷采用了印度和西域的唱诵宫调用于宴飨等场合。
八十四凋是隋代开皇年间乐户万宝常据佛教音乐的音律所制,从“八音”旋相所生而得。
同样,唐代佛教音乐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对后世戏曲的产生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唐代的“俗讲”就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佛教寺院佛教宣传教义的活动。
其名来源于佛教语汇。
它以通俗的方式宣讲佛教的义理和佛经故事。
宣讲时常常连说带唱,描摹表演,很能吸引观众。
佛教寺院选择说唱形式宣传佛经,说明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已在民间广泛存在。
四、结束总之,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重视,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唐代佛教音乐进一步走向民族化、世俗化以及多样化。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并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词曲结合规范化。
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②臧一冰编著《中国音乐史》武汉武测版1998年版③任继愈主编、卿希泰唐大潮著《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④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⑤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⑥张继楠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⑦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