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简介

合集下载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1.1 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2.1 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与五台山佛教音乐

我与五台山佛教音乐

收 稿 1 期 :0 2 0 ~ 5 5 1 2 1 — 1 1
作者简 介 : 韩
军, , 男 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研究 员 , 主要研究佛教音乐 。
多 年事 已高 , 比较 分 散 , 中 到 一 起 , 且 也 集 而 懂 得 甚 至 知 道 佛 乐 的 人 已不 多 ;四 是 体 制 问
18 年 , 9 0 我从部队宣传 队借调到山西省文
化局 音 乐 工 作 室做 《 国民 间歌 曲集 成 ・ 中 山西 卷》 的编 纂工 作 。在这 里 , 我看 到 了单位 的领 导 和 老 同志 刘 建 昌 、 家 滨 编辑 的一 本 油 印册 子 陈 《 山西 民间 器乐 曲集 ( 台 山寺庙 音乐 ), 我 五 》使


山 研

音乐
韩 军
( 西省 音 乐舞 蹈 研 究所 , 西 太 原 山 山 00 1 ) 3 0 2
曩 幕




-一
_^
古 老 独 特 的 五 台 山佛 教 音 乐 是 五 台 山佛 教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是 中国传 统 音 乐 不 可或 也 缺 的部分 。2 0 年 , 台 山佛 教 音 乐 被 山西省 04 五 公 布 为 首批 民族 民间 文化 保 护 工 程 试 点项 目, 2 0 年被 列 入 “ 06 第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段 段 的因缘 。 因 缘


_▲
. ▲


’一
佛乐就在这种传承链断裂 的情况下逐 渐衰微 。
其 他 的困难 就是 自然 环境 方 面 的困难 了 。五 台

音乐形态学视域下汉传佛乐“十方腔”变异梵呗的地域风格初探

音乐形态学视域下汉传佛乐“十方腔”变异梵呗的地域风格初探

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第二段是第一段中a、b 乐句的变奏形式,但速度则有所加快,其中a2句以简化变奏形式进行了叠唱,而b2材料则以合头换尾变奏的形式进行了展开并以换头合尾的形式变奏反复了一次,而b 材料中出现了“Mi—Re—Do”三音列作为煞音,与天宁寺版本的终止式相类似,这很可能体现出了佛教音乐在不同区域之间保持着深层次的旋律基因。

总的来说,五台山版本频繁出现跳进旋法,与江南天宁寺版本级进上下行的旋法形成差异,这暗示北方民歌的影响;此外,五台山版本采用两个基本乐句的变奏展开形式,在不同段落以不同节奏节拍及速度呈现,类似于北方板腔变奏体戏曲的发展模式。

(见谱例1)谱例1:奉食偈(五台山第二段)a2 a3华岩寺版本为单段体结构,由两个乐句a,b 反复变奏而成,旋律材料简洁,类似分节歌曲,但两乐句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b 乐句开头的律型与a 句相似,最后均以宫音作为终止式,显然以变奏为主,故a 句可视为该梵呗的主腔。

其旋律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其开头处便采用成渝民歌常见的基础旋律框架“Re—Mi—Re—Do—La”进行呈示,而后旋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反向级进发展最终煞于宫音,而在最后结束时的旋律中出现了佛教音乐常见的三音列“Do—Re—Mi”,这体现出佛教音乐的三音列在深层次中对区域变化梵呗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华岩寺的版本是以佛乐核心音调作为旋律底层,区域民歌旋律作为表层的结合体,这有助于窥见佛教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见谱例2)通过对三地《奉食偈》的形态进行分析,不难看到b2谱例2:奉食偈(华岩寺节选)a: b:06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不同区域的版本皆有所不同,其中天宁寺版本明显受到了江南民歌常见的徵三音列上下行旋律的影响而具有地域性特征,五台山版本继承了山西梆子的速度变化,而重庆华岩寺则继承了民歌旋律的影响,但是三地亦有相同之处,就是乐句的终止式中均以三音列“Do—Re—Mi”作为结束,这个三音列很可能是佛教音乐中最底层的旋律基因,当梵呗传到不同区域之后,它能够有机结合当地民间音乐的旋律特色进行展开,使佛教音乐形成了变与不变的统一体。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

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作者:谢忠军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8期田青先生是音乐学家,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并长期担任该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还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在田青先生的音乐世界里,有宗教音乐的梵音遗响,有文人音乐的山水之音,有民间音乐的天籁不绝。

田青先生在讲学时,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三根柱子两层楼”。

所谓“三根柱子”,指儒释道;而“两层楼”,顶层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底层是以口头传承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青先生“三根柱子两层楼”之论的苦心在于,一方面,提醒大家“释”与“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儒”有着同等重要地位,是儒、释、道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此论将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智慧创造,敬奉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殿堂。

田青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艺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又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赞同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并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交相辉映、碰撞激荡和流变转化,从而系统探析了中国传统音乐这座琼楼玉宇的山向、水脉、地基、梁架、榫卯,甚至捕捉了这座琼楼中那些微妙的响动。

田青先生与宗教音乐结缘,始于学生的疑问和几声鸟鸣。

1977年,他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开设被称为“没有音乐”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一名学生“我怎么能听到真正的唐代音乐”的疑问让田青先生沉思良久。

有一天,窗外传来几声鸟鸣,让他想起古印度佛教传说中能发出妙音的雪山神鸟“迦陵频伽”,由此想到天竺乐舞《迦陵频伽舞》传入中国唐朝时,名曰《婆罗门》,此后被唐明皇改成道教色彩的名字《霓裳羽衣舞》,由佛而道,改头换面,存世传世。

正是这几声“迦陵频伽”的鸣叫,让他突破了“《广陵散》于今绝矣”之类的成见定论,启迪他踏上去宗教音乐中寻找古乐遗音的“正信之途”。

此后他参五台、谒峨眉、拜九华、觐普陀、过秦岭、涉敦煌,造访前藏、后藏、安多、康巴数百所汉藏寺庙,寻找宗教音乐的根脉。

试谈五台山佛教音乐

试谈五台山佛教音乐

五 台 山 佛 教 音 乐 源 渊 于 印 度 佛 教 音乐 ;
为 《 水龙 吟 》 )

《 跌 断 桥》

《 寄生 草 》

但 它 经 历 了 一 个 不 断地 吸 收
过程,Leabharlann 改 革 和 发展 的。
《 豆 叶 黄》

《扑 地 凡 》
也 就 是 中 国 民 族化 的 过 程
`
,
《 驻 马 厅 》 等 在 佛 教 音 乐 民族 化 的 过 程 中
试 谈 五
台 山 佛 教 音 乐
赵培成
间 色彩

佛 教音 乐 是 我 国 宝 贵的 音 乐 文 化 遗 产 之


当时
, ,
,
产 生 了一种


俗 讲僧 ”
.


五 台 山 作 为 全 国 四 大佛教 名 出 之 一
,
,

佛 事活 动 中
通 俗生 动

变文
,

,
有 白有 唱

经文 佛教音

庙 堂 音 乐 也源 远 流 长
有青 庙 音乐
, 、 , 。 ,
同 时 流传 下 来 许多古 代 乐 曲
,
宫 庭 之
广大 祥 众中 也 创 作 了 许 许 多 多 的 民 歌

位 得指 出 的 是

五 台 山佛教 音 乐

《 诗 经 》 巾 的风
雅 之篇
便是 兴 时 民 歌 的
又产 生 了我 国传
。 ,
黄 庙 之分
,
青 庙音 乐 即 和 尚 吹 奏 的 蒙 占族 建

五台山佛教音乐谈

五台山佛教音乐谈

这类

器乐

两 大类 ,


从 应 用功 能 角度 经 文音乐

高调

,
有 时是 以二 句 ( 上
, , 。

下 句 ) 曲调 反

,
它 又 根据 形 式分 为




复 吟唱而 成 调 吟唱而 就 念
,
而 有 的 则是 以 一首 更 完善 的 曲 韵味 无穷

外音乐
两 大部 分
’ t 合念 ”

高调
这 类 曲牌 在五 台 山

从 现 在 收集 到的 曲牌 山 清
八 八 笙 管梅 云 鼓

明 以 来 的散 曲小 令 ( 如 有取 自 明
, 、

坡羊


《 月 儿 高》等 )
维悦 那众
à木 鱼 à 磐
锣加 à 钟 忏
” 传 于 民 间 的 歌舞 曲 ( 如 《打连成 等 ) 和 民
歌小 曲 ( 如 《 茉 莉 花》 等 )

故 在 应 用上 有灵 活 性 黄 庙 中基 本可 以 互通

所 以 这类 曲牌 大 体上 是 一致
,
,
下 班
班 上
经 外 音 乐在 佛事 活 动 中 一 般 用 于 某 种无 合念

经 文 仪式 及 时 )
,
中的 间歇处
(如
或一 种 仪

式 中的 两 部 分 之 间的 间 歇处
( 诸如 迎 送 显 贵 之类 )
五 台

佛 教 音 乐 谈


奏的 念 ( 唱 ) 经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佛教音乐漫谈(第三讲)

佛教音乐漫谈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第三讲嘉实:上几次节目呢,请田青老师谈了佛教音乐的历史,还有一些各个方面的情况,今天呢,就想问一些佛教音乐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的问题。

田青老师啊,我也曾经去寺庙里参观过僧人们音乐活动,大概也分为这么两大类,有声乐的、有器乐的,唱的、演奏的这两种形式,用乐器演奏的那种音乐好像还比较好理解,它那音调呢更接近于吹打乐,和我们常见的那些表现方式都比较相似,但是有一部分就是用声乐形式表现(就是唱的)这部分呢就比较独特了,它独特呢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有时候好像有音高,我说的音高是乐音的音高,有时候就没有了,就说话了。

田青:你指的这是庙堂里边的唱念呀,比如僧人们每天上殿,也叫“朝暮课诵”,俗称“早晚课”,这些,与那些佛教器乐曲,我们统称为佛教音乐。

那么它的唱念这部分呢,它是有唱、有念两种形式嘉实:两种?田青:两种!比如我们上次听的那个梵呗,那就是唱。

嘉实:那种唱的这种东西呢,我感觉到啊,虽然我听不懂啊!…… 田青:你的理解能力挺强的。

嘉实:不知道这种奥妙在哪儿,有时感觉它象是音乐,有时候象说话,但是呢给人的总体感觉呢它非常壮严。

就是……田青:非常肃静!嘉实:就是也有点好像很多调,大家也不是很固定的,有的这个调音高不太一样,但是在一起呢有很多调,像现代派的多调式的感觉。

田青:你研究和声的起源啊,就可以到寺庙里去听,就是早期和声是怎么产生的!因为僧人们经常在一起唱,唱相同的东西,时间一长,他有时候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出现了一种和声的现象。

嘉实:啊!非常壮严!!田青:你刚才提到的有的是一种念诵,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和尚念经,老和尚念经的这个念,用我们现在世俗的说法就是诵。

朗诵的这部分。

嘉实:朗诵?田青:对啊,它也是有的。

拿我们这个寺庙里最常见的早晚功课说,因为所有的出家人早晨、晚上都要上殿,上殿都要念一些经,唱………嘉实:都要唱。

田青:这叫早晚课,我们说的“功课”,学生做“功课”,“功课”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唐朝统治者提倡音乐,形成了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 音乐机构对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贵族文人偏爱歌舞,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歌舞伎人大量涌现; “曲子”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 “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说唱形式的兴起。
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上层与下层遥 相辉映,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
——《隋书.音乐志》
如《胡旋舞》出自康国乐,舞时急转如风。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颻(yao) 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苏莫遮》出自天竺乐,系印度语,汉名浑脱。舞者裸体跌足,各持油囊 盛水,以水相泼,表现了印度、缅甸、中亚泼水节的风俗。
❖ 隋唐宫廷多部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不同风貌,但唐代的乐器种类与乐 工人数均多于隋代,曲目也有明显增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旧唐书·音乐志》
❖ 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的谥(shi)号文康。其死后,家伎戴上他的假面跳舞追思, 故称文康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简介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主要乐器是笙、管、笛,配以木鼓、铙、钹、磬等,它保留了大量我国古代的音乐信息,被称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活化石。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相关信息吧!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概况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由于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分为两大类,即汉传(青庙)音乐和藏传(黄庙)音乐。

黄庙音乐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

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

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

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

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

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
乐曲和民间乐曲。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

常用调是合字调(也称本调合作宫=D)、上字调(上作宫=G)、尺字调(尺作宫=A)。

僧人们称为大三调,黄庙本调比青庙高一个大二度,故黄庙合字调的宫音是E,余类推。

纵观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可看出它们都深深扎根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又是我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青庙)和藏传佛教(黄庙)的圣地。

在近2000年的岁月中,五台山佛教虽经几兴几灭,但佛教音乐仍能在风雨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音乐是佛教三宝的供养之一。

佛教西始的时候,音乐已经是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佛教东渐,音乐也随之而来。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中国北方音乐的代表,但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南方的佛乐曲调。

无论是黄庙还是青庙音乐,都由声乐器乐演奏两部分组成,其曲式多样、自古流传,确切数目有多少,如今连五台山的僧人也说不清。

目前能见到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地方有殊像寺、南山寺、菩萨顶。

殊像寺僧人见到的流传下来的佛乐有60多首,已经掌握演奏技巧的有20多首,目前在法事活动中常用的有《华严会》、《普庵咒》、《千声佛》等,并根据不同场合、不同需要或欢喜活泼、或庄严深沉,但无不悠扬动听。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价值
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在《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特点、价值与现状》一文中论述,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审
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近2000年的岁月,至今仍在山中回响。

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

五台山佛教自开山以来,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缘于佛教音乐的这种实用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

悠长的历史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在社会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因此,五台山的法事仪式都是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可以使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活、宗教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猜你感兴趣:
1.好听的佛教音乐
2.苦闷之讴乐曲简介
3.歌手陈红简介
4.歌手火风简介
5.关于介绍名人的英语文章
6.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