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天音》中的佛教音乐艺术观

合集下载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是一位知名的佛教音乐大师,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在佛教音乐中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创作,对佛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首先,李叔同在佛教音乐中注重情感表达。

他认为佛教音乐应该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情感,让听众在音乐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为此,他在佛教音乐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例如巧妙地运用音高和节奏,来表现情感和内心的思绪。

他在音乐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要素,例如笛子和古琴等器乐,这些元素使得他的音乐更具有个性化和感染力。

其次,李叔同对佛教音乐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在音乐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使得他的音乐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

他还大量使用了合唱形式,将人声唱诵与器乐演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音乐风格。

最后,李叔同在创作中注重音乐的精神内涵。

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媒介,通过音乐来传递佛教的智慧和道理,使得听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佛教思想和教义。

他的音乐充满了智慧、敬畏和慈悲等佛教精神,使得听众在音乐中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综上所述,李叔同的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佛教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

浅谈宗教音乐艺术不同的国度总会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敬仰神灵的方式。

而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也不时从中体现出来。

宗教建筑、雕塑、绘画等无处不在,当然,还有更有助于体验宗教气氛的音乐——宗教音乐。

相比之下,宗教音乐艺术对于宗教神圣性的传达丝毫不亚于建筑绘画等。

因为,只要你静下心去听,即使没有处在教堂庙宇之中,没有面对神灵的雕塑化身,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神圣与庄重。

下面店铺为您简要介绍一下宗教音乐艺术。

一、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有不少的美学家、思想家们都曾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对其加以解释。

马克思认为艺术与宗教的方式都属于同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黑格尔认为:最接近艺术的领域就是宗教。

美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更是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并且强调了:“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环境的两个途径······”我们暂且不说贝尔所谓的“迷狂环境”是否有一定的偏颇,不得不承认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的确有种使人的精神有所解脱,或者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心中的烦躁、困惑、不解以及种种不好的情绪。

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提到过一句:“艺术作品道出了个别的东西”。

这种个别的东西很多时候会由不同的人引发不同的感受,这种个别很大程度上有种不确定性。

艺术家制造它时所想赋予给作品的东西并不会因作品的介绍或是作品的外形等形式化东西而去影响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欣赏者去从中提取自己所“看”到得信息。

当宗教从艺术中体现,这种看似虚无的感受或许只有真正相信它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有人会在偶然的时候面对某处的一尊神灵的雕像黯然落泪,有人会在某种声音的指引下而与某处宗教建筑在梦中结缘,不可否认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是现代的科学所解释不了的也是否定不了的。

来自佛教世界的“声音”

来自佛教世界的“声音”

来自佛教世界的“声音”作者:田可文来源:《人民音乐》2012年第08期11年10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周耘教授的新著《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穴觉群丛书?雪,全书分为四章:一,梵呗佛乐、艺术奇葩;二,晨钟暮鼓、礼敬诸佛;三,庄严道场、宣唱法理;四,禅琴合一、悟道修身。

我以为,读其著作,可以使人较快地了解佛教音乐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佛教的东来与其音乐的华化公元前6—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呗唱来]说经法。

大致在东汉明帝之时,佛教由西域陆路传入中国。

接着,佛教又从锡兰经海道传入中国。

佛教东来之初,其影响还仅限于诵经祈祷等宗教仪式,华人将它与黄老之术等量齐观。

到汉桓帝时,西域僧人安世高来洛阳讲《长阿含》等小乘经,后来,支娄迦谶也来洛阳译《道行般若》等大乘经,此二人精通华语,以汉文讲佛法,才学博妙。

此时,中原人开始注意到在六经以外尚有义理境界:安世高、康僧会等所传小乘佛教主张养生成神,与道教练丹成仙相似;支娄迦谶、支谦等所传大乘佛教主张神与道合,与老子的“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的“始于玄冥,返于大通”(《庄子·秋水篇》)皆有相似之处,所以,佛教的东来与老庄的超世思想相依而存。

印度的佛教音乐尤其是赞呗(或称梵呗,梵文“pnthakg”)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当印度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后,由于梵音与汉语的结构不同,无论用梵腔以咏汉语,或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当佛教初入中国之时,印度的赞呗音乐并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中国佛教赞呗相传始于曹魏陈思王曹植酎治《端应本起经》,制《太子颂》和《溪颂》(见《高僧传·卷十三经师论》)。

所以,在印度佛教东传的过程中,佛教音乐产生华化,既含有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因素,又含有中国西域少数民族音调,也掺杂了我国中原的民间音乐的因素。

二、佛教仪礼与佛教音乐现存佛教寺院法事仪轨包括“修行”、“典礼”、“普济”等。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相关推荐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日趋衰微。

一、佛教音乐在我围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特色音乐,佛教音乐历经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兴衰融合过程:佛教音乐最早由于印度的“梵呗”与中原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而妨碍了传播,后来经僧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正式确立了唱导制度,并对其目的、内容、形式、场合进行了规范。

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佛教音乐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形成了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并由此涌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

如道照、昙宗、慧琚等,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

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传播,梁朝佛法兴盛,红及一时,尤其是北魏笃信佛教,以致“梵呗屠音,连檐接响”,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各地传播且各有地方特色。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盛旺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和上层人士大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也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也为佛教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

明清以后,佛教音乐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日趋繁荣。

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音乐迎来复苏的春天,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佛教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佛教音乐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1986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几年,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拉卜楞寺佛乐也陆续走向世界。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1. 引言1.1 佛教音乐的定义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法会和寺庙中演奏的音乐。

它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音乐形式,旨在帮助信徒陶冶情操、崇敬佛法。

佛教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悠扬动听的旋律,以及富有神秘感的演奏形式。

佛教音乐通常使用古代乐器如木鱼、音钟、梵呗等进行演奏,这些乐器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有助于信众进入冥想状态。

在佛教音乐中,歌唱方式多为颂读经文,歌声深沉悠长,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和宗教意义,成为佛教信众心灵抚慰的一种方式,也是佛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字】1.2 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我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佛教音乐就已经在我国盛行。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佛教音乐作品和流派。

尤其是唐代,佛教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音乐体系。

宋明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发展和传承,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在佛寺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的佛教音乐,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清代以后,佛教音乐逐渐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在民间和寺院中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

近现代,随着宗教信仰的复兴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佛教音乐在我国又逐渐复兴起来,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通过对佛教音乐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一、宗教性和神圣性明显。

作为传承佛教文化和教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佛教音乐强调虔诚和敬畏,音乐中蕴含着对信仰和神秘力量的崇敬之情。

二、庄严肃穆,充满宗教仪式感。

佛教音乐通常在寺庙或佛堂中演唱,其声音清亮悦耳,唱腔肃穆庄严,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三、音乐形式多样,包括诵经、颂经、念佛、大悲咒等。

这些音乐形式既有明确的宗教内涵,又兼具艺术审美,体现了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

佛陀的音乐观与原始佛教艺术

佛陀的音乐观与原始佛教艺术

佛陀的音乐观与原始佛教艺术
孙尚勇
【期刊名称】《南亚研究季刊》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佛陀对世俗音乐取超然的远离态度,而原始佛教的音乐艺术活动当然不可能达到高度繁荣的阶段.随着佛陀的灭度,世俗音乐对佛教的影响才愈加显明.在此背景之下,佛教音乐方逐渐发展并走向繁荣,进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孙尚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3/.7
【相关文献】
1.原始佛教中佛陀的非神性思想探究 [J], 王小蕾
2.闻乐观仪:由原始瓷礼乐器看南北信仰差异 [J], 林毅;郑建明;
3.原始细胞产生出<<原始的音迹>> [J], 姚恒璐
4.古代印度佛教造像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读《佛陀世界》有感 [J], 晓辛;
5.佛陀世界--印度佛教艺术 [J], 漠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我国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特点、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

佛教音乐是一种宗教音乐,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宗教性。

佛教音乐是与佛教相关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佛教仪式和修行活动。

佛教音乐具有明显的宗教性,传递着特定的宗教情感和信仰内容。

其二,朴素和平静。

佛教音乐以其朴实、淡泊的风格特点而闻名,它避免了过于繁华和铺张的表现方式,追求内敛和平静的音乐效果。

其三,旋律悠扬。

佛教音乐通常采用旋律悠扬的方式,通过简单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来传递宗教情感和精神内涵,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四,婉转和谐。

佛教音乐讲究婉转和谐的音乐表达方式,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音色的搭配,通过音乐的和谐性来达到舒缓情绪和抚慰灵魂的效果。

其二,我国佛教音乐在我国音乐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音乐的发展和流传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文化传统的瑰宝之一。

在宗教方面,佛教音乐是佛教仪式和修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引导信众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使信众更好地投入到信仰中去。

在文化方面,佛教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对塑造我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艺术方面,佛教音乐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我国音乐的艺术形态,为我国音乐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社会方面,佛教音乐通过其独特的宗教性和精神内涵,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安宁,减少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其三,我国佛教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广泛的作用。

佛教音乐通过音乐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种种好处。

佛教音乐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压力过大。

佛教音乐的悠扬旋律和平静节奏能够使人们心情放松,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音乐曲调和音乐表现手法上。

在音乐形式方面,我国佛教音乐主要包括诵经、梵唱、念佛曲等。

这些音乐形式以朗诵和歌唱为主,其特点是简朴、肃穆而庄重。

在音乐曲调方面,佛教音乐多采用模札曲调,这种曲调以重复、循环的旋律为主,能够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在音乐表现手法方面,佛教音乐注重演唱者的内心感受和表达,以唱诵为主要手段,通过音乐来表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我国佛教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佛教音乐是中国古老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佛教思想和东方音乐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与其他宗教音乐一样具有宗教仪式的功能,更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对我国其他音乐流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丰富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内涵。

佛教音乐还是我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与印度、日本等国家的佛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

我国佛教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音乐具有安抚情绪、净化心灵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们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佛教音乐还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对人们的修身养性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佛教音乐还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的宗教仪式中,如法会、功德会等。

这些宗教仪式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是信众们对佛教信仰的认同和实践,更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佛教音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叠变,高僧辈出。才高艺绝的汉族艺僧的涌现,也是佛曲华化的重要标志,这些高僧都和肖衍一样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啊。他们博通经史,创造中都深深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创造的是更能为百姓大众所能接受的作品,这也使得中国的佛教音乐具有更强的风土人情,不仅推动了华化的进程也使其成为必然。不仅作曲演唱方面更加专业,也与民族民间拥有更强的血肉联系,他们成为了佛曲华化的重要标志。
《净土天音》中的佛教音乐艺术观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田青的《净土天音》,在文章中介绍了此书主要内容及特点、价值,并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向学界同仁推介了一部宗教音乐研究极具价值的读物。
关键词:佛教音乐;田青《净土天音》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无影无形,转瞬即逝。但因无形,却可以长存人们心中,重生于人们的口中。虽“诸法无常”,但源远流长、被寺庙宫观和教堂的院墙穹顶所保护的宗教音乐,却大都保持着原貌,具有自己独立的系统和独特、完整、一脉相承的审美观。田青的《净土天音》,打开了学习宗教音乐的大门。自此之前笔者一直认为宗教神秘而遥远,但是阅读这本书之后,使笔者对宗教音乐产生了新的认识,树立了对于宗教音乐学习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在此之后,梁武帝肖衍以其帝王的身份、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强烈的宗教热情,成为了佛曲华化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中国佛教音乐史上第一位杰出的中国佛曲作家。梁武帝精通音律,“改诸词为相和引”,将歌舞、百戏引进庙堂之乐,使得佛曲第一次进入中国封建文化的象牙塔,成为梁朝的宫廷雅乐。自此儒家根本的礼乐开始逐渐往佛乐变化发展。梁武帝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作曲家,他以自己的创作促进了佛教音乐的中国化,使汉族音乐在文化大融合中保持着主体的地位,这套包含佛曲的音乐无疑是华夏正声的代表,梁武帝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身体力行促成了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又带着儒者之风。
佛教传入中土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以唐代佛曲的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为标志,完成了佛曲的华化。唐代由于盛行的俗讲,使得善乐能歌的佛教宣传家们以从未有过的气势和规模涌进了社会生活,唐代的众多寺院成为了百姓的娱乐场所。许多佛乐创作也主动向民间音乐靠拢,融会贯通变体而做,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也让宫廷音乐家效仿其音调,着实风靡。唐代的佛教音乐具有多样化的演出风格、演出场合和观众阶层,既有宗教特点又独具民族风味,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史,通过《佛教音乐的华化》以及《中国佛教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两篇文章,笔者了解到佛曲在遂佛教传入中国后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佛教初期的“西域化”阶段;二、东晋至齐梁的华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这几篇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线性思维的方式来对佛教音乐进行整体探究。从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土开始,中国佛教音乐之初,是天竺化的、西域化的。不论是汉魏之际的才子曹植运用创造的记录天竺梵呗的“声曲折”,还是鸠摩罗什“改梵为秦”所创作的龟兹乐曲,都证明且传播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
如同其他的艺术领域,宗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深远影响表现在:从美学角度看,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一起塑造了中国音乐的一切美学特征;为中国原有的本土音乐提供了新的物质材料和新的表现形式;作为音乐家的宗教职业者为中国音乐的繁荣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以庙会形式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大众性的娱乐场合。佛教音乐美学,与儒家的音乐美学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把“中正”、“平和”、“淡雅”、“肃庄”作为基本原则,儒家的“乐”为“礼”服务、音乐服从政治。而佛教徒也将音乐视为弘扬佛法的舟楫,宣传法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和”、“静”、“清”、“远”、“古”这些审美情趣和审美思想,是儒、释、佛三家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中正平和”、“庄严肃穆”的音乐美学观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风格的标准,也形成了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中国佛教自传入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成为其理论的佛教音乐思想,佛教音乐美学,却承袭了儒家“中正”、“平和”、“淡雅”、“肃庄”的原则。这种思维是环境、历史的产物,是华夏民族特定环境与历史的独特产物。
结束语:宗教文化和宗教艺术古老而神圣,它不只存在于宏伟的殿宇和文字记载中。当我们聆听僧人们诵经、礼赞时,神圣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暂。不自觉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也会感受到它的神圣和价值。希望学习佛教音乐的过程可以像修行一样,即便道阻且长,依然心有净土,倾心为音。
参考文献:
[1]田青.浅论佛教与中国音乐[J].音乐研究,1987(04).
[2]田青.中国佛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J].法音,1989(03).
[3]田青.浅论佛教与中国音乐[J].音乐研究,1987(04).
[4]田青.中国音乐与宗教[J].中国音乐学,198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