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艺术审美

合集下载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的艺术、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佛陀、菩萨和其他神灵形象,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例如,著名的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佛教雕塑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壁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和精美的绘画技法。

佛教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同时,佛教壁画的绘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发展,例如丹青、水墨等绘画技法在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经典的传入使得佛教思想和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诗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吸收佛教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禅意和智慧的诗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作都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境界。

佛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空、无我、因果等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空概念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化”等观念得以形成。

佛教的无我概念则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本性为空,追求无我境界。

佛教的因果观念则与中国哲学中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相呼应。

总的来说,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

佛教的艺术美学从内心到外在的审美语录佛教一直以来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艺术美学不仅体现在它的宗教建筑、佛像和艺术品中,还扩展到了佛教思想中的审美观念和内心修行上。

下面是一些关于佛教艺术美学的语录,从内心到外在,它们展示了佛教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1. 内心的审美修行- "世间一切境界都是心的映现,当我们学会净化内心时,便能从中发现真正的美。

"- "通过修行,我们逐渐超越了形式,认识到内心的平静与美丽。

"- "佛法中的禅修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将我们带到了超越言语和形式的境界。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和觉察,认为只有通过超越现象界限,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美。

佛教徒通过冥想和正念实践,逐渐净化内心,提升审美感知力,并将这种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2. 美学与同情心- "佛教的审美理念是基于无条件的爱和同情心,只有通过同情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美。

"- "佛陀教导我们要用慈悲和同情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种无私的爱是美的真谛所在。

"- "佛教的美学观念强调我们要通过理解和同情来看待艺术作品,超越外在的表象,与其内在的情感共鸣。

"佛教认为美是一种与众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而同情心则是实现这种共鸣的关键。

佛教提醒我们在美感体验时要以慈悲之心感受他人的苦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3. 艺术作品中的无常与美-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正是因为这种无常才使得一切事物都具备了美。

"- "佛法中的无常观念使我们珍惜当下的美,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 "佛教的审美观念告诉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要超越表面的形式,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无常与美的信息。

"佛教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这种无常性赋予了事物独特的美。

佛教徒通过对无常的理解,更能欣赏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美感,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画、诗歌、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禅宗佛教的兴起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时期。

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禅宗佛教强调探寻自我,倡导观照内心,寻找心灵自由的境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文化中心南传于此时也大量传入中国,许多僧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及吠陀经,圆满完成了佛教般若、律、相三论以及种种的宗教经纶。

禅宗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禅辞”、“禅画”、“禅诗”等禅宗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禅宗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禅宗在画、诗、建筑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的禅画以境界而非形态为愿意,强调把握事物的本质,表现万物中的“不动心性”。

它所使用的技法也不限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致和鲜明,更强调意与象的统一,意境更为深远。

禅画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如借鉴禅思想的明清山水画,中西合璧的现代艺术品,小至家中的装饰画都有着禅画的艺术风格和影响。

禅宗的诗歌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发展。

禅诗的特点不在于艳丽或华丽的语言,而在于那种深邃、超凡而近乎超越人类认识的境界。

有了这种无形的内蕴和深邃的情感,禅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在建筑领域,禅宗佛教则影响了禅宗寺庙的建设,从统一的规格、标准建筑到颠覆传统典型样式的独立平面布局,体现了佛教禅悟的境界,当然其中又有生僻、形式固化之弊,可分类教派性较弱,元以后禅监寺,民间佛寺建设就呈现宏大、气势磅礴的面貌。

禅宗佛教与美学思想中国禅宗佛教之所以兼具文学与美学高度,在于其特有的审美思想。

禅宗佛教的审美思想强调“神在自然”,认为艺术应该代表大自然的情感和精神,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艺术家应该以顺从自然的姿态来表达做最好的艺术,并以“一心一境”之法来凝聚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遵从自然的趋势,不应强加自己的主观愿望。

佛陀的微笑——佛教与西方艺术刍议

佛陀的微笑——佛教与西方艺术刍议
学 院 美 术 l湖 北 美 术 学 院 学 报 l 2 0 1 4 . N O . 0 2
佛 陀的与西方 艺术关联 的探讨并 不多见 。 这或许 主要是 因为两者 分别归属于 截然不 同的研究领 域 。大 凡研究佛 学 的学者 ,鲜有人 去关注 西方 的艺 术,而专 攻西方 艺术 的专 家 ,却又 有可 能与佛学相 隔甚远 。然而 ,佛 教与西
入 中国,强调静 修与顿 悟 ,并与道 教有所 融合 ,有 北方神秀 的渐悟 说和南方 慧能 的顿悟说两宗 ,时称 “ 南能北秀 ” 。1 2 世纪 ,禅 宗佛 教传入 日本,大体有 临济宗和 曹洞宗 。与佛教
常 常 触 及 人 的精 神 以及 终 级 问题 相 似 ,西 方 艺 术 作 为 人 对 世
方 艺 术 并 非 风 马 牛 不 相 及 , 两 者 的 联 系 其 实 是 一 个 真 实 而 又
获 得 了对 生 命 存 在 的 整 体 感 悟 与把 握 的契 机 。
佛教 中的某 些教义确 有可能成 为一些西方 艺术 家观念 中 的另类 选择 ,而 且 ,也有 可能成 为其物化在 艺术 品上的会心 灵感 来源 。梵 ・ 高 ( 1 8 5 3 — 1 8 9 0 )和高 更 ( 1 8 4 8 — 1 9 0 3 )都对 佛教有 强烈 的兴趣 。对前 者而言 ,佛本身提 供 了一种 艺术家 应该 如何 生存 的个人 典范 ,而梵 ・ 高本 人也 真正把 艺术 的实
物 以及 所有 的季节 、 乡村的 辽阔 ,还有 动物 ,还有人 物。所 以 ,他
知与体验 的境地 。因而 ,两者有 可能在无 以计数 的时空交会
中频频 相遇 ,精 神性与 创造性 的密 切交织 就理所 当然 了。其 最有 意味 的表 征或许就 是 《 阿育 王传》 中描绘得淋 漓尽致 的 佛 陀的微笑 。在这种意 义上说 ,无论是 莫奈笔下挥 洒的色彩 和光 影 ,还是 布 朗库 西雕刻和 打磨 的精妙 形态 ,都让我们获 得 了一种有异 于世俗物 象 的知觉 提升 ,而 更为重 要的是 ,它 们提 供 了一种 让我们 的视野得 以拓展 ,体验得 以深化 ,进 而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教美学思想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佛教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佛经美学思想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

首先,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内观的重要性。

佛经美学思想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感官的享受。

佛陀强调内观禅修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身心的实相,超越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寻找真实的美。

在佛教文化中,佛陀的形象常被用来表达智慧和慈悲的美,这种美是来自于内在的修行和觉醒。

其次,佛经美学思想注重审美的觉知和体验。

佛陀认为,审美是一种正念的表现,通过观察和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美,人们可以培养正念,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佛教教理和修行的手段,强调观察、品味和内省的过程。

观众在欣赏佛教艺术作品时,应该培养平等、慈悲和喜悦的心态,从而达到与作品的共鸣和心灵的觉醒。

第三,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和谐与平衡。

佛教美学认为,美的存在需要和谐的环境和平衡的状态。

佛教文化中,建筑、雕塑和园林都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和谐的造型和比例。

佛教音乐注重音与静之间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佛教文学则追求内外寓意的和谐,在表达教义的同时注重文字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最后,佛经美学思想强调解脱和慈悲的境界。

佛教美学认为,美是来自于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佛陀在佛经中强调了解脱之美,通过解脱,人们能够超越痛苦和欲望的束缚,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此外,佛陀也强调了慈悲之美,通过悲心和利他的行为,人们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美,同时也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内观、审美觉知、和谐与平衡以及解脱与慈悲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于佛教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佛经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从佛教看艺术作者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罗宗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段艺术的发展史。

从人类开始认识到文明起,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

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中,艺术作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文明的的出现和发展。

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它的形式、素材、源泉是广泛的,而佛教因其深奥的经教义理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它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佛教本身也称得上是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

佛教之于艺术,就如同砖块之于房屋,细流之于江河,它在推动艺术多样化上可以说是其它任何元素都不可取代的。

佛教对艺术内涵的丰富是包罗万象的,无论从传统的文学、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服饰,还是现代流行的音乐、舞蹈、戏剧都体现着佛教的艺术魅力。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之美、经文之美、音乐之美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

本文将从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方面来讨论佛教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智慧,从古代人类祖先巢居树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佛塔、石窟等。

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

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各国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不仅显示出佛教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

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

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是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3期2005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I ndustry Manage 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24No .32005.6
收稿日期:2005-01-31
作者简介:赵 劲(1967-),男,湖北襄樊人,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佛教与艺术审美
赵 劲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佛教与艺术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它们在内容、目的和手段上十分相
近,都包含有超越此界进入彼界的精神陶醉和满足。

佛教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理念世界的佛教境界,反过来,佛教给予艺术以独特影响,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关键词:佛教;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5)03-0051-02
宗教产生于对超自然的崇拜而获得的解脱与陶醉,我们称这种解脱与陶醉为宗教情绪。

带着原始本原冲动的宗教情绪,始终伴随着净化、飞升和心理抚慰的作用,包含着精神的憧憬、向往和理想,有强大的动力,它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是强烈炽热以至狂热的宗教情感。

佛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最古老的方式,是超越现实,征服个体欲望,消弭“能所”与“性相”的对立进入“涅 ”,从而获得解脱的过程,其内容、目的和手段接近于艺术的审美方式。

超越此界进入彼界从而获得精神陶醉与满足的佛教境界,恰恰与艺术审美的精神宣泄相一致,因此,也可以说佛教境界也是艺术审美境界。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必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于是,佛陀就佛教的认识论做出了阐述。

佛教把人的认识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亦称藏识、种子识,等等,潜藏着一些由深层欲望、情感与表象互渗后所建立起来的意象。

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在他们的记忆中潜藏着人类最深、最古老和最普遍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它来源于人类意识深层,凝聚了人类最深沉的欲望与忧患,特别是“生”与“死”,是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

人类最大的忧患莫过于生存,人从一生下来,就要面对死亡,不管是谁,也不论他做何种努力,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且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烦恼、饥饿、病痛、贫穷、欺诈、战乱,等等,它给人们的绝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乐趣。

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净土”却是另一番景象,敦煌壁画中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那里有绿波浩淼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各色莲花盛开,佛及菩萨坐在莲花上,璎珞严身,庄严慈祥,宝池上端彩云缭绕,飞天起舞,天宫伎乐,千姿百态,仙鹤鹦鹉,应节歌舞。

在那里没有贫穷与饥饿,神人可以点石成银,化铜为金,“思衣锦绣千重现,思食珍羞白味香。

”生与死、人与物的绝对界限没有了,
一切众生,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自然化生。

敦煌壁画中描述的“西方净土”是美好的理想世界,也可以说是通过想象憧憬未来的精神世界,或者是一个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更高维度的空间。

人类要从不尽痛苦的物质世界进入无限快乐的“西方净土”,是不可能和无法完成的。

然而,作为佛教徒无法完成的终极目标和毕生追求,超越生死,往生净土却可以通过精神的憧憬而获得解脱。

佛教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独立的“自我”是没有的,独立于“我”之外的世界是没有的,没有独立的实物,没有独立的“生命”。

生和死是一体,死亡只是另一轮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前世、今世、来世至无数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人的物质(现实)存在仅是一瞬间的,是不稳定的、捉摸不到的和不可解释的存在,是意识和心理过程的相关物,即所有因素合起来而形成意识流、连续流或一种活的东西,不可能被认识和解释,它只能被感受到。

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当努力摆脱这些不稳定的状态和这种相对的存在,去获得稳定的和永恒的精神存在即佛教境界。

这个状态与艺术表达中的宣泄过程十分接近,于是,佛教徒便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这种状态。

与此同时,佛教的审美相对主义又反过来给予艺术以独特的影响,在艺术里创造出生命运动、生命闪光的独特氛围,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

佛教在许多地方接受并且改变了在它之前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原理。

如果说佛教哲学力图要从一种意向———“我即客体”的绝对化中引出涅 的概念即最终的解脱,这里的解脱状态是达不到的,但却是可以阐述的,它无时不在,却只能去意会它。

佛教不像基督教里那样认为人的精神与肉体是分开的,人作为某种精神物是惟一的,也就是佛教说的“我梵同

15・
 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 
一”,只是要求在精神方面有更多的“积极性”。

当艺术形象里永恒的“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与永恒的自然和外部世界合而为一时,这种贯穿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精神意识就作为未完成性原则在艺术中得到合情合理地实现。

7到10世纪的唐宋时期,按佛教规范建成的寺庙,是未完成性原则、无限和有限、物质和精神等主要因素在艺术里的杰出体现和光辉典范。

佛塔的所有组成部分:从象征“地”的方形根基,代表“大”的圆形上部,以及尖顶圆塔的结构,一直到描绘众菩萨、佛陀、圣徒和升入崇高理念世界的人们,以及生活场面的浮雕和雕像,都渗透着这一原则。

甚至连寺庙的总体结构,也要服从于无法企及的理念世界的未完成性和相对性的思想。

佛教的教义就是:追求完全的封闭性和极端的开放性,既渴望与万物融合又渴望消逝在万物之中。

佛塔的整体轮廓和一层层地直到中央尖顶的精密结构,都体现出佛教的这种哲学世界观。

在这里,两种对立因素在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中结合起来,从沉重的塔座向仿佛完全融化在空中的。

规范与艺术的非规范性、灵活性辩证地结合起来。

佛教艺术也可以推广到所有东方艺术,艺术家故意只对事物进行隐喻或暗示而不给出它整体全面的形象,这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之处。

这也可以从水墨画中找到佐证,轻轻几笔勾画,就是波浪河谷,淡淡几点就是树木砾石,那么悬殊,又是那么相似,画面的空白处始终积极参与对整体的作用。

比人重要的是自然,比自然重要的是诸成分,比诸成分重要的是作为基础的空白,一切来自于这个空白而一切又化入其中。

画家故意只去暗示,而不让物体具有形状。

水墨画摈弃形式的完整性,而且并不确定起点、终点和过程,自在挥洒无始无终。

由此产生出与希腊艺术作品的完成性所不同的暗示形式和朦朦胧胧的写意手法,没有任何限制,也不受框架约束。

许多美学家企图在未完成性原理中发现接近佛教神秘主义的辩证关系,最为流行的是诸如对未完成性与完成性关系的看法。

按照这种看法,未完成性被视为艺术的绝对性,而完成性则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甚至多半被视作完结性的杰作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们从来不可能完全复制外部世界。

世界总比“完成物”本身,比完美的作品更为丰富。

然而,就连极端现代主义的作品也可能是极端完结性的,但同时它们是未完成的,如蒙德里安的画,在构图严谨的纯艺术里达到了形式的极端完成性,但是这些艺术家所崇尚的美学思想却与完美艺术的本性十分矛盾。

现代艺术家认为,绘画创作中具有自身价值的东西是颜色和笔法,这是绘画的本质,但这个本质总是被情节所扼杀。

西方美学家们没有发现东方艺术里的未完成性与东方哲学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恰恰是佛教关于感性世界是永远变化的教义,给艺术家提供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允许其创造出东方艺术形象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未完成性原则成为既深入到传统艺术中,又深入到现代艺术中的包罗万象的原则。

如果说西方艺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规范美学影响下形成的,那么,东方艺术则是古代神话传说与东方宗教的敏锐哲学———审美相对主义的融合而结出来的果实。

艺术把佛教的唯心主义原则朝着现实性的方向修改,而佛教也促进东方艺术的独特审美原则的巩固。

这种审美原则是古代东方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间接的和复杂的反映。

在东方文明社会里,人尚未与世界产生对立,还没有脱离开自然,仅仅在自然界的范围里达到现实。

东方意识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与神话有机结合以后,尚未把自己与大自然分开,其行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伤害自然界,尤其是不伤害生命界。

在这些文明社会里,“天然物”和“自然物”紧紧地混合在一起,大自然不是作为改造的对象,而是作为把握和敬仰的对象。


2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