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探索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近代史(教案)

高中历史近代史(教案)

高中历史近代史(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的近代化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1.2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改革措施。

1.3 教学活动观看鸦片战争的纪录片,了解战争的经过。

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学生报告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改革措施。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2.1 教学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2.2 教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2.3 教学活动观看太平天国运动的纪录片,了解运动的经过。

分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报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3.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意义。

探讨洋务运动的成果和不足。

3.2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洋务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洋务运动的成果和不足。

3.3 教学活动观看洋务运动的纪录片,了解运动的经过。

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报告洋务运动的成果和不足。

3.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学生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

4.3 教学活动观看辛亥革命的纪录片,了解革命的经过。

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专题02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学设计)-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历案+课件+教学

专题02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学设计)-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历案+课件+教学
组内交流解答,查看解答解析(见学历案)
落实素养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课件PPT展示两道选择题(见学历案)
学生自主思考
组内交流解答,查看解答解析(见学历案)
落实素养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课件PPT展示三道材料题(见学历案)
学生组内思考
组间交流,查看解答解析(见学历案)
落实素养史料实证,论从史出
第四部分习题
利用课件PPT展示【习题训练】——对接中考走势
4、知道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识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解析解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材解析
本单元包含两个关系紧密的内容,伴随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向西方学习之路。在民族危机方面一般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与前面的两次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的耻辱交叉考查,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几乎年年考查,一般以非选择题为主。根据 西近几年的考情来看,本单元为重点考查内容,大家要重视。同时也要适当关注新增内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研读史料
教学准备
课前制作课件PPT、学历案、知识清单、同步测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导课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伴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向西方学习之路。
1.观看时间轴,图片,从时空观念上去把握。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
1、知道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初中历史近代化实战教案

初中历史近代化实战教案

初中历史近代化实战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近代化探索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共同点:都是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同点:学习内容不同,洋务运动侧重学习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思想文化。

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教师补充,强调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和体会。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的普及和巩固。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全册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全册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的第三章“近代化的探索”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近代化的探索过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近代化的探索过程。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三章内容,详细阐述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探讨其历史意义。

4. 例题讲解:解析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近代化的探索2. 内容:近代化的启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其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近代化的启动及其意义。

分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答案:近代化的启动意味着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同:都是为了推进近代化;异:洋务运动以自强为主,侧重于经济和科技;戊戌变法以变法为主,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为中国的民主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近代化探索的后续发展,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进一步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单元解读1.识记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人物、主张、内容、结局、理解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2.戊戌变法的措施,并比较导致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种结局的因素。

3.《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较。

4.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为《何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用表格形式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从内容、危害等方面来掌握不平等的条约的知识点。

二、时空观念三、学习方法归纳比较法结构图示法四、教学重点: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教学过程一、根据时空观念的PPT讲述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三大线索:侵略、抗争、探索都有体现。

1.侵略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过这两次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不论在黄海大战、义和团运动国,中华儿女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过渡:第二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人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向西方探索从洋务运动开始。

二、结合中考先锋讲述1.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红色字部分由学生补充完成能力拓展:.比较世界上同一时期的三次改革课堂真题演练2.甲午中日战争学生:(1)图说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

(2)结果及原因(3)条约的内容教师:(1)结合《时局图》讲述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首先瓜分中国的领土,其他帝国纷纷仿效。

美国没有瓜分中国,最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通过比较,理解《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3)课堂真题演练过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灭亡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有觉醒的中国人认识到要马上变法。

3.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很大的类似,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明治维新成功呢?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在侵华过程中,不法分子欺压中国,中国人民反抗。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洋务运动相关人物的图片,培养学生识读图片、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表格列举洋务企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军舰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一点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曾经一炮击中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在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有识之士做出的选择。

那么,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破产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讲解:近代的清王朝,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阶级是如何自救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晚清洋务运动中的代表名臣,提出问题:图中这些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他们有什么共同主张?学生回答:派别:洋务派。

共同主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仿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教师提问: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教师讲解: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授课教案隆兴中心校王天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戊戌变法背景;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评述其成功得失,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评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维新变法把救亡图存与开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由当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学习变法中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正确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上的探索。

本课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二个阶段,从政治的角度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开展道路。

对于这方面,学生很难理解。

同时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族资本主义等,对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来说,比拟生涩、难懂。

对于教师来说,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容易把控。

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进行充分的备课。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资料,充分的预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结果如何呢?(课件展示内容,学生回答)情景展示:多媒体出示《时局图》图片。

说说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了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

)向学生提出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变法图强的自救运动又会如何?(引入课题:戊戌变法)【讲授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生阅读教材32-33上“公车上书”内容。

)问题:1、归纳出公车上书相关知识点。

2、康、梁上书失败后的主要活动。

1、公车上书一一拉开序幕问题1:图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北京教师亦充:公车;汉代管署名,主奏负或向上传递下级上书及言论,官署负责人称“公车令”;又根据汉代的惯例,被政府征召的读书人到京城,路费由政府提供或车马接送,以后“公车”特指读书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内容涵盖近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大事年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第一章《近代化的探索》,分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讲解第二章《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分析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4. 例题讲解:(1)分析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讲解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为例,分析其经验教训。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述重要历史事件。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及其意义。

2. 黑板右侧: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的曲折历程,学习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回顾历史;梳理知识、巩固基础;探索问题、形成认识;学以致用、亮剑中招。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所造成
的影响?
教师过渡:在这些战争中,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和侮辱,割地赔款,开放通商
口岸,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被这些压倒,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顽强的中华儿女开始了救国救民的近代化的探索。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2.幻灯展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图片提问: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说说他们进行了怎样的救国救民的艰难探索?
3.(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请看幻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复习
的内容。

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
二、合作探究、回顾历史“让我们一起探索近代化”
1、教师分配小组合作探究
做法: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定其中的一个事件,经过组员讨论后,选出代
表来介绍历史事件,形式自定。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三、梳理知识巩固基础
(依据手中的学案,同桌之间合作记忆)时间15分钟
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
洋务派
时间:目的:
代表人物:口号:前期后期
内容;前期后期
评价(意义):
戊戌变法: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时间:代表人物:
序幕:高潮:
内容:结果:
评价(意义):
辛亥革命:时间:领导人物:
重要事件:结果:
评价(意义):
新文化运动:背景: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尊孔复古
代表人物:口号:
主阵地:内容:
评价(意义):
三、探索问题形成认识
事件阶级思想主张特点作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师述: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习制度。

学制度吧,问题就更大了,先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结果
却是被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同时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变法改良来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

但,坚持不懈的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打倒,丢掉幻想的爱国者就想试图通过革命来实现民主共和。

可无论是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一拿到中国来就变样了。

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
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于是就开始学思想了。

感悟历史:回首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你从中有什么感悟(提示学生从阶级属性和走什么社会道路去思考。


四、学以致用亮剑中招(幻灯展示)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政府闭关锁国
B 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
C 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D 没有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
2、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促进了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
D 挽救了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八荣八耻”中提出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
史事件中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5、材料题
图一:张之洞图二:康有为图三:孙中山图四:陈独秀
1)上述四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派别?他们分别通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来实践他
们的主张?
(2)他们的实践说明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这四场运动的最终结果救治中国了吗?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