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演示实验报告
钢结构实习总结报告2篇

钢结构实习总结报告钢结构实习总结报告精选2篇(一)实习总结报告一、实习背景和目的:在钢结构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工作,旨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通过此次实习,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钢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流程,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案:1. 钢结构设计:我参与了几个项目的钢结构设计工作。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深入了解了钢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了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设计计算。
2. 施工现场监理:我参与了一个钢结构施工的监理工作。
通过实地观察和与施工人员的沟通,我学习了钢结构施工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了解了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安全规范。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1. 提高了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参与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实际工作,我深入了解了钢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流程,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和软件技能,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中,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
通过互相配合和协作,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3. 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在实习中,我积极参与实际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和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 理论知识不够深入: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钢结构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
2. 实践经验不足:尽管我参与了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等实际工作,但实践经验仍然不足,需要继续积累实践经验。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和展望:通过这次钢结构实习,我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更好地为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做出贡献。
钢结构实习总结报告精选2篇(二)钢结构实习报告总结在这次钢结构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重要的钢结构工程项目。
钢结构工实验报告

一、实验模块钢结构实验二、实验标题钢结构连接性能实验三、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四、实验操作者张三五、实验目的1. 了解钢结构连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不同连接方式的性能特点。
3.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不同连接方式的适用性。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钢材、连接件、扳手、螺丝刀等工具。
2. 实验材料:选取Q235钢材,规格为100mm×100mm×10mm。
3. 实验方法:a. 钢板对接实验:将两块钢板对接,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b. 钢板螺栓连接实验:将两块钢板对接,采用螺栓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c. 钢板角钢连接实验:将两块钢板对接,采用角钢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4. 实验过程:a. 钢板对接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将两块钢板对接,焊接连接。
焊接完成后,进行冷却处理。
b. 钢板螺栓连接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将两块钢板对接,螺栓连接。
连接完成后,进行紧固。
c. 钢板角钢连接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将两块钢板对接,角钢连接。
连接完成后,进行紧固。
5. 实验数据记录:记录每种连接方式的实验数据,包括连接强度、变形程度等。
七、实验环境实验地点:钢结构实验室实验设备:焊接机、扳手、螺丝刀、电子秤、测力计等。
八、实验过程1. 钢板对接实验:将两块钢板对接,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焊接完成后,进行冷却处理。
通过电子秤测量连接强度,记录数据。
2. 钢板螺栓连接实验:将两块钢板对接,采用螺栓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连接完成后,进行紧固。
通过电子秤测量连接强度,记录数据。
3. 钢板角钢连接实验:将两块钢板对接,采用角钢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连接完成后,进行紧固。
通过电子秤测量连接强度,记录数据。
九、实验结论1. 钢板对接实验:焊接连接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但易产生变形。
2. 钢板螺栓连接实验:螺栓连接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且不易产生变形。
3. 钢板角钢连接实验:角钢连接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但施工难度较大。
钢结构实训报告5000字

钢结构实训报告5000字作为一种具有优良工程性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钢结构近年来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掌握钢结构的设计、制造、施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我在学校进行了一次钢结构实训。
下面是我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1. 掌握钢结构材料的特点和使用范围;2. 学习钢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3. 掌握钢结构的制造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4. 学习现场钢结构的安装、验收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二、实训内容1. 钢结构材料与特点通过参观实训基地,了解常用的钢材种类和规格,并学习了钢结构材料的特点:高强度、耐腐蚀、重量轻、可塑性好等。
2. 钢结构设计学习了钢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如受力原理、极限状态设计法、安全系数等,并了解了相关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3. 钢结构制造了解了钢结构制造的基本流程,包括材料采购、切割加工、焊接组装和表面处理等,并学习了各种制造设备的使用方法。
4. 钢结构安装通过模拟现场实际操作,学习了钢结构安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起吊、定位、对齐、固定和连接等。
5. 钢结构验收和维护了解了钢结构验收的各项内容和标准,并学习了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措施,如防腐、防锈、涂漆等。
三、实训效果1. 掌握了钢结构材料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钢材种类和规格;2. 学会了钢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计算;3. 了解了钢结构制造的基本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工程要求进行制造和检验;4. 学会了钢结构安装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能够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安装;5. 了解了钢结构验收的各项内容和标准,能够进行简单的验收和维护。
四、实训体会通过这次钢结构实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钢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钢结构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现代建筑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钢结构的应用、设计和施工过程,我们组织了一次钢结构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交流和实践操作,提升我们对钢结构领域的认识。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钢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掌握钢结构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学习钢结构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一家钢结构生产企业,了解了钢结构的制造过程。
在生产现场,我们看到了各种先进的加工设备,如数控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等。
通过参观,我们认识到钢结构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2. 学习交流我们邀请了钢结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了钢结构的定义、特点、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等。
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钢结构在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学习了钢结构的焊接、切割、组装和检测等技能。
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动手操作,体验了钢结构的施工过程。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钢结构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四、实践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对钢结构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方面我们掌握了钢结构的焊接、切割、组装和检测等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3. 团队合作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五、实践体会1. 钢结构的优势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可塑性大、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钢结构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钢结构实践报告

实验一:冷弯实验(2013年5月25日)一、实验目的:1、为了加深对钢材冷弯性能的认识;2、判别钢材冷弯180°性能的合格与不合格。
二、实验环境1、温度:试验应在10~35℃或控制条件下23±5℃进行。
2、仪器设备:万能实验机、支承辊、弯心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钢筋冷弯试件不得进行车削加工,试样长度通常按下式确定:L≈5a+150 mm(a为试件原始直径)(2) 半导向弯曲试样一端固定,绕弯心直径进行弯曲,如图4(α)所示。
试样弯曲到规定的弯曲角度或出现裂纹、裂缝或断裂为止。
(3) 导向弯曲1) 试样放置于两个支点上,将一定直径的弯心在试样两个支点中间施加压力,使试样弯曲到规定的角度[图4 (b)]或出现裂纹、裂缝、裂断为止。
2) 试样在两个支点上按一定弯心直径弯曲至两臂平行时,可一次完成试验,亦可先弯曲到图4(b)所示的状态,然后放置在试验机平板之间继续施加压力,压至试样两臂平行。
此时可以加与弯心直径相同尺寸的衬垫进行试验[图4 (c)]。
当试样需要弯曲至两臂接触时,首先将试样弯曲到图4(b)所示的状态,然后放置在两平板间继续施加压力,直至两臂接触[图4 (d)] 。
图4 弯曲实验示意图3) 试验应在平稳压力作用下,缓慢施加试验力。
两支辊间距离为(d+2.5a)±0.5a,并且在过程中不允许有变化。
四、结论和数据弯曲后,按有关标准规定检查试样弯曲外表面,进行结果评定。
若无裂纹、裂缝或裂断,则评定试样合格。
实验二:钢材拉伸试验(包括屈服点、抗拉强度实验)(2013年5月26日)一、实验目的:1、为了加深对钢材受拉的应力-应变特性的认识;2、加深对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1、温度:试验应在10~35℃或控制条件下23±5℃进行。
2、仪器设备:万能实验机、钢板尺、游标卡尺、千分尺、两脚爪规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实件制备(1)抗拉实验用钢筋实件一般不经过车削加工,可以用两个或一系列等分小冲点或细划线标出原始标距(标记不应影响实样断裂)。
钢结构实习报告

钢结构实习报告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已成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钢结构实习。
在这期间,我参与了钢结构的图纸设计、施工现场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工程验收等环节,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在实习的初期,我参与了钢结构图纸的设计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钢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如荷载分析、结构分析、构件设计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如何使用CAD软件进行绘图和设计,并掌握了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技巧和规范。
在施工现场,我参与了钢结构的安装和焊接过程,学习了如何进行施工现场的监控和管理。
我了解了钢结构施工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求,如构件的吊装、定位和固定,焊接工艺的质量控制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如何与施工队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在实习的后期,我参与了钢结构的工程验收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对钢结构工程进行质量评估和验收,了解了验收的标准和规范。
通过这个环节,我也认识到钢结构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
通过这次钢结构实习,我不仅学习了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还收获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实习中,我将所学的钢结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了对钢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的理解。
在钢结构工程中,细节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严格把控施工质量。
只有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达标,才能最终实现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
在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与同事、施工队伍、业主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通过沟通和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这次钢结构实习,我不仅掌握了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还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报告

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报告学号: 姓名:实验名称:箱形截面轴心受压柱局部失稳实验组号: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本试验通过研究认识箱形截面构件在轴心压力作用下局部失稳的全过程,掌握研究和分析构件局部失稳形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根据弹性理论,简支矩形板在纵向均布压力Nx (单位板宽的荷载,单位 kN/mm )作用下,板中面的屈曲平衡方程为022********=∂∂+⎪⎪⎭⎫ ⎝⎛∂∂+∂∂+∂∂x w N y w y x w x w D x其中,板的单位宽度的抗弯刚度:()23112v Et D -=对于简支矩形板,方程的解w 可用下列双重三角级数表示:aym a x m A w m m mn ππsinsin11∑∑∞=∞==可得Nx 的临界值222⎪⎭⎫⎝⎛+=mb a a mbb D N xcr π当n=1时,得临界力最小值。
即当板屈曲时,沿y 轴方向只有一个半波。
22b DkN xcr π= 式中,板的稳定系数2⎪⎭⎫⎝⎛+=mb a a mb k当板屈曲时,沿y 轴方向总是有k 为最小值的半波数。
当2/≤b a 时,板屈曲成一个半波;当6/2≤≤b a 时,板屈曲成两个半波;当12/6≤≤b a 时,板屈曲成三个半波; 临界应力tb D k t N xcr xcr 22πσ==该截面由多块板件组成,故应考虑板组间的约束因素。
即k 值应包括板组间的约束系数ζ对箱形截面,有2020138.0⎪⎭⎫⎝⎛-⎪⎪⎭⎫ ⎝⎛=b t tc t t ζ 231022⎪⎪⎭⎫ ⎝⎛++=ζk 三、实验设计资料 3.1.1试件设计3.1.2支座设计3.1.3测点布置(CAD重做图)3.2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3.3 实验设计内容3.3.1 实验装置加载设备:千斤顶;由千斤顶及反力梁施加压力,压力传感器测定荷载值;应变片测量试件纵向应变;纵向位移计测量试件侧向位移,竖向位移计测量试件纵向伸缩变形。
3.3.2 加载方式千斤顶通过厚钢板将荷载施加于构件两端,并调整使之作用点与截面形心尽量重合。
钢结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性质认识实习实习单位十冶天峰钢结构有限公司院(系)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6年7月一、钢结构简介钢结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前我国的钢结构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钢结构造价高(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以及钢材产量有限。
今非昔比,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密闭性好的特点无论在生产、加工、安装使用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今天,钢结构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实习内容2016年7月4日,我们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全体同学在学院带队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西安十冶天峰钢结构有限公司和草堂校区结构抗震实验室。
此次实习使得我们对于钢结构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书本那些死板的图画,而是生动的现场车间。
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毕竟是有了感官的,深刻的认识。
1、西安十冶天峰钢结构有限公司一大早,我们驱车前往北郊,在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十冶天峰钢结构有限公司。
下车后,进入了一个庞大的厂房,里面是钢结构构件的生产现场。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茫然的向四处看去,在厂房内游荡。
随后,带队的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参观实习,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进行的此次难忘的实习。
毕竟,实践出来的东西远比书本上的重要,即使是在书本上了解了钢结构的施工过程,在现场的震撼依然不小。
我们一个一个的参观了厂房的各个角落,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见识。
老师对于各种工艺的解说配合实践的观察和参与,对于我们这些“菜鸟”来说真的是一场绘声绘色的大餐,不能不说是获益匪浅。
参观的厂房规模很大,是一个典型的三连跨的变截面门式钢架结构,只有一个屋脊,屋面坡度很小,厂房沿着纵向断开分成两个结构单元,两部分结构的受力相关联。
温度变化将引起钢结构厂房的变形,使结构产生温度应力,当厂房平面尺度较大时,为避免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应在厂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温度伸缩缝,区段的长度可以根据钢结构规范来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型截面受弯构件试验实验报告姓名:居玥辰学号: 1450711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组别: H梁-1实验教师:王伟理论教师:吴明儿1.试验目的1、通过试验掌握钢构件的试验方法,包括试件设计、加载装置设计、测点布置、试验结果整理等方法。
2、通过试验观察H型截面受弯构件的失稳过程和失稳模式。
将理论极限承载力和实测承载力进行对比,验证弹性临界弯矩公式和规范计算公式。
2.试验原理2.1受弯构件的主要破坏形式截面强度破坏:即随着弯矩的增大,截面自外向内逐渐达到屈服点,截面弹性核逐渐减小,最后相邻截面在玩具作用下几乎可以自由转动,此时截面即达到了抗弯承载力极限,发生强度破坏;另外若构件剪力最大处达到材料剪切屈服值,也视为强度破坏。
整体失稳:单向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虽然最不利截面的弯矩或者与其他内力的组合效应还低于截面的承载强度,但构件可能突然偏离原来的弯曲变形平面,发生侧向挠曲或者扭转,即构件发生整体失稳。
局部失稳:如果构件的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太大,在一定荷载条件下,会出现波浪状的鼓曲变形,即局部失稳;局部失稳会恶化构件的受力性能,是构件的承载强度不能充分发挥。
2.2基本微分方程距端点为z处的截面在发生弯扭失稳后,截面的主轴和纵轴的切线方向与变形前坐标轴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夹角,把变形后截面的两主轴方向和构件的纵轴切线方向分别记为,则:或:;第一式是绕强轴的弯曲平衡方程,仅是关于变位的方程,后两式则是变位耦连方程,表现为梁整体失稳的弯扭变形性质。
2.3弯扭失稳的临界荷载值(1)弹性屈曲范围由上述基本微分方程可求得纯弯梁的弯扭屈曲临界弯矩公式,即:又由绕y轴弯曲失稳绕z轴扭转失稳可推得:考虑支撑条件的变化:其中考虑荷载作用方式的变化:其中:为荷载作用方式系数,纯弯曲时取1.0;满跨均布荷载时取1.13;跨中中央一点集中荷载时取1.35;两端作用等值反向弯矩时取2.65。
考虑截面形式变化:其中:a 为横向荷载作用点到截面剪力中心的距离;为反映截面不均匀程度的参数;为与荷载类型有关的截面系数,纯弯是分别为0和1 ;满跨均布时分别取0.46和0.53;跨中中央一点集中荷载时分别取0.55和0.40。
(2)非弹性屈曲其中:为考虑沿构件轴向应力对扭转影响的系数;2.4稳定系数计算公式规范规定,受弯构件稳定系数计算公式如下:3. 试验设计3.1试件设计考虑的因素:实现试验目的、考虑加载能力、考虑经济条件试件材质:钢材 Q235B试件描述:H型截面H×B×tw×tf=100×40×4.0×4.0mm试件加工图和照片3.2支座设计模拟的边界条件:端部可绕强轴自由转动、端部可绕弱轴自由转动、端部不可扭转、端部可以自由翘曲;设计原理:水平方向用双刀口夹紧试件上下翼缘的侧边,从而可以起到限制梁的侧向位移,但允许绕强轴转动的条件;竖向梁端部搁置在支座上,可以自由转动,但无法发生扭转及竖向位移,从而达到模拟简支梁的效果。
支座简图及照片:3.3测点布置应变片和位移计布置原理:需要测量的数据:荷载、应变、变形、转角;测点数量应该合理(考虑数据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利用的通道数等);测点的布置应该方便控制试验过程;数据之间应该可以相互印证。
应变片布置图位移计布置图3.4加载装置设计加载原理:逐级在吊篮上添加质量块,使上述重量通过吊篮设备传至简支梁跨中部位,形成集中荷载;加载装置所模拟的荷载条件:两端铰支梁在跨中作用集中荷载加载方式:单调加载;加载初期:分级加载,每级荷载约10%*Pu,时间间隔约2分钟接近破坏:连续加载,合理控制加载速率,连续采集数据卸载阶段:缓慢卸载加载装置图:3.5 根据实测截面和实测材料特性估算承载力根据弹性理论4cr crLM P=⋅即4crcrMPL⋅=(1)若按铰接计算,求得:2.612(266.53)crP kN kg=(2)若按刚接计算,求得:6.018(614.13)crP kN kg=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1)若按铰接计算,求得:1.988(202.86)cr P kN kg =(2)若按刚接计算,求得:5.482(559.35)cr P kN kg =3.6制定加载制度 单调加载加载初期:分级加载每级荷载约10%u P ⋅时间间隔约为2分钟 接近破坏:连续加载合理控制加载速率连续采集数据 卸载阶段:缓慢卸载4.试验准备4.1实测试件截面 实测截面图如图所示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测截面平均值截面1 截面2 截面3 截面高度H mm120.07 119.90 120.00 120.30 截面宽度B mm35.13 35.10 35.50 34.80 腹板厚度2.73 2.7 2.53.00Tw mm翼缘厚度3.00 2.80 3.10 3.10Tf mm试件长度L mm2270.00 2270.00 2270.00 2270.00 试件跨度mm2270.00材性试验屈服强度267.00fy MPa弹性模量E MPa206000.00拉断强度402.00fu MPa4.2试件拉伸试验试件编号屈服强度拉伸强度延伸率(%)1 279 412 312 276 405 323 261 395 324 268 398 325 255 391 346 262 405 32平均值267 402 324.3 设备标定(已完成)需要标定的设备:千斤顶、油压传感器、位移计、应变片、数据采集板4.4 检查测点逐个检查测点是否工作正常。
4.5试件对中主要步骤:水平放置、几何对中、应变对中4.6预加载检查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检查应变片和位移计压紧试件,消除空隙预加载荷载一般为极限承载力的30%5.开始试验5.1 正式加载分级加载后连续加载绘制荷载-位移实时曲线绘制荷载-应变实时曲线5.2 判断极限承载力承载力极限状态确定方法荷载不继续增加,而试件的变形明显增大荷载位移曲线越过水平段,开始出现下降5.3 卸载试件破坏后开始卸载绘制卸载曲线卸载越缓慢,曲线越饱满卸载完成后观察残余变形观察残余应变6.试验结果初步分析6.1实验现象描述加载初期:外加荷载较小,构件应力较小,处于弹性阶段,无明显变形;初步判断出构件可能发生失稳的方向,即向玻璃一侧。
接近破坏:构件向玻璃一侧的外弯和扭转变形逐渐明显。
破坏现象:构件明显出现向玻璃一侧的外弯和扭转变形,表明梁的跨中部分出现较大的内弯变形。
破坏模式:梁出现整体的平面外弯扭失稳破坏前后构件的比较照片:破坏前:破坏后;6.2 绘制相关曲线荷载应变曲线荷载位移曲线6.3实测承载力与理论值比较数据汇总根据欧拉理论计算临界失稳荷载Pcr = 230.58KN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计算临界失稳荷载Pcr=162.35KN实测得到临界失稳荷载 Pcr= 429KN结果分析从上述数据可知,实测临界失稳荷载远大于根据线弹性理论计算的临界失稳荷载以及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的临界失稳荷载。
考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两端支座虽设计为铰接,但由于加载过程截面接触难免产生压力和摩擦力,增大了对柱子的约束,从而增大了其临界失稳荷载;(2)在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方法中有:以初弯曲为l/1000,选用不同的界面形式,不同的残余应力模式计算出近200 条柱子曲线。
并使用数理方程的统计方式,将这些曲线分成4组,公式采用了偏于安全的系数。
(3)每次加载之后,未等到足够的时间即进行下一级加载,从而造成实测失稳临界值大于真实的失稳临界值。
(4)截面测量存在误差,从而导致应用公式得出的理论临界值普遍偏小。
7.试验总结本次钢结构实验我参加的是H型截面受弯构件试验,通过实际亲身学习,我初步了解了受弯构件破坏的几张常见模式;基本掌握了受弯构件整体失稳的数学原理,失稳模式以及临界承载力的两种计算方法(线弹性理论法和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计算方法),观察到了梁构件发生平面外弯扭失稳的现象,并最后独立整理数据,绘制了本实验梁发生平面外失稳的荷载与应变、荷载与位移等曲线。
8.思考题弹性临界弯矩,实测荷载,规范荷载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规范荷载<弹性临界荷载<实测荷载。
由于规范荷载的设计值往往是偏于安全的,因此要小于实测荷载和弹性临界弯矩。
而由于实际中的种种条件没有达到理想条件,同时截面进入部分塑性发展阶段,因此实测荷载要大于弹性临界弯矩。
吊载装置和千斤顶加载所得极限承载力有什么差别?由于吊载所加砝码质量不连续,可能越过临界承载力并发生破坏,所以结果比真实值要大。
而千斤顶加载是连续的,所测值与极限承载力相近。
因此吊载装置所得承载力要比千斤顶加载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