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例2: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共三篇文章:《沁园春•长沙》、《登高》和《再别康桥》。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如何读懂诗歌,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内容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形式,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形式、内容和阅读技巧。
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学生熟知的诗歌《静夜思》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懂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概念:介绍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3. 诗歌形式:讲解诗歌的格律、韵律、节奏等外在形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外在特征。
4. 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内在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诗歌阅读技巧:教授如何抓住诗歌的关键句子、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等阅读技巧。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阅读教材中的三首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讨论。
8.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诗歌基本概念2. 诗歌形式3. 诗歌内容4. 诗歌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沁园春•长沙》赏析答案:《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创作的这首诗。
诗歌通过对长沙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百舸争流,急湍甚箭”象征人民的斗志昂扬。
整首诗歌情感激昂,格调高亢,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信念。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06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创作灵感来源与捕捉方法
灵感来源
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自然景象、 艺术作品等
捕捉方法
日记记录、瞬间感受、关键词联想、 意象描绘等
写作技巧指导:构思、立意、表达
构思
明确主题,选择合适的形 式和风格,进行整体布局
立意
挖掘深层含义,表达独特 见解,体现个性风格
表达
运用修辞手法,锤炼语言, 注重音韵和节奏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标准
作品展示
朗诵、演出、展览等多种形式
评价标准
内容深刻、构思新颖、语言优美、表达生动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展现了苏
轼的豁达和乐观。
现代经典诗歌选读
1 2 3
徐志摩《再别康桥》 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美好 时光的留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慨。
舒婷《致橡树》 通过对橡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 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细腻和坚 韧。
04
03
诗歌基本元素解读
意象、意境与象征手法
意象
诗歌中通过具体物象表现抽象情感或观念的艺 术手法。如“月亮”常代表思念,“柳”象征 离别。
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创造出的整体艺术氛围,使读者 产生情感共鸣。如“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孤 寂、凄凉的意境。
象征手法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寄托诗人深层的 情感或理念。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象征坚韧 不拔的品质。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的基本阅读技巧,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歌为例,主要包括鲁迅的《野草》中的《希望》和戴望舒的《雨巷》等。
学生需要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情感,解读其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美。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运用诗歌阅读技巧,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次雨中的散步经历引入,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的基本阅读技巧,包括理解诗歌的意象、节奏和情感。
3. 实例分析:分析鲁迅的《希望》和戴望舒的《雨巷》,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学生练习:让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诗歌阅读技巧理解意象感受节奏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阅读一首现代诗歌,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回答。
2. 写一首自己的诗歌,尝试运用所学的技巧。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来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更多的现代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补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鲁迅的《野草》中的《希望》和戴望舒的《雨巷》,而是涵盖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
选材上除了经典作品,还会包括一些较为先锋的诗歌,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同时,教学内容也会延伸至诗歌的创作技巧,如象征、隐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学生不仅能够读懂诗歌,还能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细节补充在教学目标上,除了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诗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的】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意象,体味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三、如何读懂诗歌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例2、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的诗句或者朗诵一些优秀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
(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导学生如何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鉴赏诗歌。
3. 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练习。
让学生阅读若干首诗歌,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诗句、音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3. 诗歌朗诵。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的目标得到了达成。
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诗歌精选》教材的第三章“情感与意象”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感,理解诗歌内涵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的识别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意象,引发对诗歌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教材中的一首诗歌为例,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首未学过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4. 课堂讨论(15分钟)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特征节奏韵律意象2. 诗歌解读方法关注意象感受情感理解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展现春天的意象,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提高了诗歌解读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作品,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丰富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课堂讨论4. 诗歌解读方法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艺术特点”,第5节“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详细内容涉及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具体诗歌分析,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艺术手法,创作简单的抒情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识别与分析,情感的理解与表达。
难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效果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体会内心的情感波动。
提问:大家能感受到哪些具体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被引发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意象的概念和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示例分析,讲解意象如何与情感结合,形成诗歌的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展示经典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选取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小组内分享。
指定几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进行讨论。
5. 创作实践(15分钟)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短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挑选几篇作品进行评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2. 主要内容:意象:物象、情境、心境情感:喜悦、悲伤、怀古、思乡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杜甫《春望》中的意象和情感,不少于500字。
尝试创作一首诗,表达你对春天的感受。
2. 答案要点提示:分析中要包含至少三个意象的详细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之一:读懂诗歌(教)Ⅰ概说1、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要由表及里,由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
2、树立几个观点:1、古诗是文言文。
2、古诗是特殊的文言文。
(1)古诗重在抒情。
(抒情性)(2)古诗讲究音律。
(音乐性)(3)古诗高度凝练。
(概括性、跳跃性)3、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字面意思。
能说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等。
(2、)领会深层含义。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Ⅱ快速读懂古诗之“四看”看题目作者看意象炼字看语句表达看诗后注解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1、看标题(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如: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
楚江:长江。
漠漠:水气迷茫。
冥冥:天色昏暗。
海门:长江入海处。
浦:近岸的水面。
【简析】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
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
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
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如: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简析】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
朱因而得名。
如果不注意到这个标题,我们极易将它误当作一首爱情诗来欣赏。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赋得暮雨送李胄》《咏鹅》《蝉》《望庐山瀑布》。
又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简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部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4)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天净沙·秋思》《春夜喜雨》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风格)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和固定风格。
如:陶渊明——归园之乐李白——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清新飘逸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白居易——雅俗共赏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含蓄绰约杜牧——清丽俊逸二、看意象炼字重点把握:——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一)看意象1、意象的效果。
(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如:蜡烛——奉献——教师盾牌——保护弱者——警察玫瑰——祝福、爱情菊花——隐逸、高洁情怀月亮——思念、祝福杨柳——惜别鸿雁——思念、传情2、判断意象的象征义。
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二)看炼字关键词:(1)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
(2)作者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
这样的字眼,一般是一首诗的“诗眼”。
如:雨晴(王贺)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以上例为实词)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虚词)1、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剩——留——见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之意;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怨: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此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岳阳楼》杜甫)具有夸张色彩,突出了景象的气势,雄浑壮阔。
2、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细”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贴切。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宫》元稹)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却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和情深婉。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湿”言“光”,“疏”言“影”。
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3、数量词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如: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小园赋》庾信)“一”“二”“三”“两”,寥寥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登城“一”望,思乡之愁,“万”里无际。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强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B.用确数。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齐己)此梅先于百花与众梅而放,且“一枝”先颖,更是早中之早。
由此可见,这“一”字画龙点睛地表现“早梅”的命意,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惜牡丹花》白居易)晚来只有两枝残败,可见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
“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
C.虚数确数同时运用。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宫词》张祜)身在深宫已有二十年了,故国离此三千里(虚指,喻极远),唱出一声《何满子》,思念家乡故国,不禁在君王面前垂泪。
短短二十字,写尽了宫人的悲苦。
诗中每一句都嵌着一个数字,句与句基本对偶,极具特色。
4、虚词:疏通文意,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如: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兜率寺》杜甫)(兜率寺位于今南京市。
真如:真,真实不虚;常,如常不变)兜率寺周围是美丽的巴山蜀水,这里的房屋建筑也都是齐梁时期遗留下来的。
兜率寺周围是美丽的巴山蜀水,这里的房屋建筑也都是齐梁时期遗留下来的。
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一是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说地域如巴蜀那样广阔、富庶(与“吴楚东南坼”相似);另一是从时间角度说历史久远,自齐梁时代开始,自和有对仗,意在称赞兜率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忽见”二字看似突兀,其实,是不经意地看见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杨柳色”令她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特殊的形容词、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①叠韵词。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浪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②拟声词(描摩情态,渲染氛围,先声夺人,寄寓情感……)。
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③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过春风十里,过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
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如:复如东流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临行与故游赠别》何逊)本诗描写的是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后一句“晓灯暗离室”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这里,一个“暗”字用得尤其妙。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比黑夜中燃灯要暗,比白天更要暗,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暗”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种不同,又与朋友相别的情事相合,显示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妙。
再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
“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
此二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又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一“老”一“肥”,形容词作动词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