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复习-完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

仰视:“”;俯瞰:“”。

总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沁园春长沙》1、诗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诗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诗句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慨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诗句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以“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巷》1、描写雨巷特点的诗句:“雨脚轻踏,花径狭窄。

”2、诗人反复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XXX时时催,丁香结伴花。

3、在“我”的长久期待中,终于XXX走来的诗句:“终于她来了,静如初见。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青衫湿罗裳,XXX 鞋。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轻袅袅,缓步过,青袍湿,双脚罗。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1、我一个人撑着油纸伞,在漫长、孤寂的雨巷中彷徨。

2、她的颜色、芬芳和忧愁都像丁香一样,在雨中哀怨、彷徨。

3、她和我一样,默默地走着,冷漠、凄清、惆怅,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

5、她像梦一般地飘过,我身旁飘过这位女郎;她静默地走远,走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了这条雨巷。

6、在雨的哀曲中,她的颜色、芬芳和太息般的眼光都消散了,丁香般的惆怅也消失了。

1、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下像新娘一样美丽,在波光中闪烁着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

2、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轻盈地舞动,在康桥的柔波中,我愿意做一株水草。

3、那榆荫下的一潭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躁的水面上,沉淀着梦境般的彩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写湖南长沙秋天景色的诗歌。

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写出了独立XXX、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景象。

接下来的描写,以看到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了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诗人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表达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最后,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回忆,表现出对往昔生活的深深怀念。

雨巷》是一首描写雨巷中的姑娘的诗歌。

开篇描写了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的情景,为后面的描写提供了背景。

在诗人的叙述中,姑娘被赋予了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反复地用丁香来比喻。

在诗人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接着,描写了姑娘飘过时的凄婉迷茫,最后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表现出一种哀怨和惆怅的情感。

整首诗歌通过对姑娘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5、我走在这雨巷中,仿佛置身于梦中,看到一位女郎默默地走远,直到消失在颓圮的篱墙背后。

6、她的颜色和芬芳在雨中消散,连她的眼神和惆怅也像丁香一样散去了。

这正如《再别康桥》所描述的那样。

1、XXX美景在诗中被实写了出来。

2、诗中的移主为客和自由自在的XXX相互交融。

3、通过虚实结合和象征手法,诗句表达了梦境的美好。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5、诗句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6、诗人悄悄地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过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

1、XXX在告别时吟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太子和宾客都穿着白衣冠送行。

3、士们都垂泪涕泣,有人瞋目发指。

1、真正的革命者不会回避现实的残酷和斗争的艰苦,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2、诗句批判了“庸人”的行为和思想。

3.铁一般的事实揭示了反动派残忍杀害爱国青年的罪行。

4.揭露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污蔑和中伤,让人深感愤慨。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6、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7、《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有力的特点)1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2、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1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16.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5、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6. .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7. 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己的这种心情。

9. 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12.追寻。

13. 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14.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必修一 理解性默写空白

必修一 理解性默写空白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第一课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 。

2.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描绘群山被经霜的枫林遍染和船只竞相疾驶的湘江寒秋图的句子是:, ; , 。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如此描绘了湘江秋景:, ; , 。

4.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这一问表现出词人博大的胸怀。

5.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一句是:。

6.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回忆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革命斗志旺盛的句子是:, ; , 。

7.毛泽东《沁国春长沙》“,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8.在《沁园春长沙》中,号召革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的两句是:, 。

第二课雨巷1.《雨巷》用丁香花这一意象来描述女性形象的诗句是:, , 。

2.戴望春在《雨巷》中描写的那个姑娘与丁香有太多相似点,诗中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三课再别康桥1.在《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通过柳树来写康桥的温柔之美,表达对康桥眷恋的句子是:, ; , 。

2.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康河边的柳树:“, ; , 。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把康河边的柳树形象地比喻成美丽的新娘的两句是:, 。

4.《再别康桥》结尾处表现作者离开时不愿惊动康桥的句子是:, ; , 。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1.“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 ; , 。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1.由李贺《燕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联想到《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的那句“,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的情景传唱至今。

当时荆轲唱道:, 。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诗句是:, 。

4.在《荆轲刺秦王》中,“, ”描写了前来为荆轲送行的人听到高渐离和荆轲慷慨悲歌后的反应。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基础知识练习一、翻译下列各句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5.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7.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1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5.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6.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1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6、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
7、《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
有力的特点)
1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
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2、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
1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
16.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5、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
6..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7.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
己的这种心情。

9. 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
12.
追寻。

13.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
14.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
是:,,,。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
“”,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
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

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
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6、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7、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荆轲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荆轲和而歌时宾客的表现:①。

②,。

11.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
5.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6.让作者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的语句
7.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