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奈达(Nida)
• • • • •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翻译的性质 翻译的功能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Nida: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 • 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 了两种使可译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 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 可译性的原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性”,其核心就是 “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 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林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 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 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为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 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分别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
中国译历史简介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 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 动,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三次翻译高峰(three translation peaks)
• 1)东汉--唐宋时期 • 2)隋唐--明末清初 • 3)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次翻译高峰期
•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 释道安首创译场制度,提出著名"五失本,三不易"理论,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 天竺人鸠摩罗什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 倾向于意译,注重文质结合,既忠实与原文的神情,能 “以实出华”,他反对译经时用“格义”。 • 玄奘(唐朝佛经翻译达到顶峰),他不但把佛经翻译成汉 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了梵文,成为了第一个 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制定了“五不翻”的原 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译文中运用的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 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第二次翻译高峰期
• 科技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 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 这一阶段主要是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 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译者对翻译理 论技巧知之不多,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 难精”之弊。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1840年鸦⽚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战争失败后,⼀批忧国忧民的先进⼈⼠⾯对民族危亡,图⾃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潮,使中国近代向西⽅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了⼀个新的阶段。

鸦⽚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洋务运动,促成西⽅的科学技术再⼀次传⼊中国。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最典型的西学观点。

洋务派认为学到西⽅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培养了⼤批学者型翻译家。

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馆(1862)、上海⼴⽅⾔馆(1863) 、⼴州同⽂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

同时派遣⼤批留学⽣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然等科⽬。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科学,沟通中西⽂化。

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馆,后在京师同⽂馆、天津⽔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优势,造就⼀流科技翻译家。

各译书局聘请⼀批外国来华教会⼈⼠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同时早就了⼀批中国⼀流科技翻译家。

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敬仰。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他⾃幼通晓数学,15岁⼜习《⼏何原本》。

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伟烈亚⼒等⼈,与他们⼀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合作续译《⼏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

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何学、微积分学第⼀次传⼊我国。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Chapter1中国翻译简史Three peaks of translation in history1)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classics: the first peak支谦,鸠摩罗什,真谛,玄奘2)the translation of book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peak徐光启(科学译祖),李之藻3)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classics: the third peak1,严复信faithfulness,意义不背原文达expressiveness,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最准确、最生动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雅elegance,译文本身的古雅《天演论》《法意》《原富》《名学》》《群己权界论》2,梁启超学术界的鸿儒用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历史3,林纾儆醒人心,反帝救国;开创中国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巴黎茶花女遗事》,《王子复仇记》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19 to 19494, 鲁迅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重要贡献(一)开辟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潮流(二)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大变革翻译思想(一)“易解、丰姿”双重标准(二)“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5,瞿秋白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文”的思想翻译《国际歌》6,郭沫若重译家责任, 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的翻译动机7,林语堂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和美8,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Transl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time9, 茅盾“神韵说”;创造性翻译论10,傅雷神似说强调原文精神和韵味的重现11,钱钟书化境论,强调译者流畅、地道的本族语12,王佐良以诗译诗;为读者着想, 译文要可靠、可读13,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文学翻译是艺术;以诗译诗;贯彻再创作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他还制定了“五不翻”的原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印度柏天乐和我国张建木在对勘玄奘的译文时指出其在译经过程中成功的运用了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还原法。

唐代末年,无人赴印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虽也有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有名僧东来传法,宋太宗也曾兴建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其规模与水平已远不如唐朝的玄奘时期。

元、明、清三代从事佛经翻译的人数渐少,几百年间只译了几十部经卷。

佛经翻译高潮过去以后,除少数民族地区以外,没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

但各民族的翻译活动在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如:回回历书,《元秘史》以及《古兰经》等的翻译。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

但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的杰出科学家、翻译家、进步思想家和爱国政治家。

他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

此后当属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及外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等。

这一阶段翻译多为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

面口译和笔述者对翻译理论与技巧又知之不多。

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难精”之弊。

但是他们翻译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在普及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

其中,西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总结出三条科技名词翻译的原则,颇有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语言学家马建忠就提出了所谓“善解”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

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第三次高潮当属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

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严复和林纾。

严复在《大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串以求原意明显。

但严复对“雅”字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

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这三个字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酒,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

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总之,严复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林纾他自己不懂外文,主张意译,而且有时他的意译有些过,因此,作品少有问津。

但其所译小说语言优美,语言有时读起来比原作还要好,对文学界和社会风尚产生了很大影响。

许多文学家,如鲁迅、郭沫若等也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参考文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郭著章,李庆生,200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马祖毅,1998,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余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温秀颖等,2001,英语翻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臧仲伦,1991,中国翻译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

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道安对翻译事业的主要贡献是:一、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组织中外高僧协力翻译佛经。

他主持译出的佛经约十四部一百八十二卷,计百余万言。

二、由于道安不借外文,他采用支谦开创的“会译”法来研究翻译,对勘同本异译.区别本末,正误补缺。

二、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翻译学中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四、编定汉译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

鸠摩罗什对翻译事业的贡献是: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二、罗什译经重视文质结合,他的译经“义皆圆通”,“挥发幽致”。

“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有一种华梵调和之美。

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三、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四、罗什倾向意译,是我国古代意译派的代表。

梁启超说他“深通梵语,兼娴汉言”,他的译籍“不特为我思想界辟一新天地,即文学界之影响亦至巨焉。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及特点:据史料记载,西洋文学作品传入中国最早始于17世纪初,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和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庞迪我(Didaeus de Pantoja, 1571-1618)在其著作《畴人十篇》(1608)和《七克》(1614)中介绍并翻译了伊索寓言的部分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其后又出现了以单行本面世的伊索寓言,如:1625年出版的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hokas Trigault, 1577-1628)口述,中国传教士张赓笔记的《况义》和1840年出版的英国人罗伯特·汤姆(Robert Thom, 1807-1846)和他的中国蒙昧先生合译的《意拾寓言》(Aesop’s Fables)。

后一译本在当时影响很大,是近代翻译伊索寓言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版本之一(另一种是林纾等合译的《伊索寓言》),对其后数年伊索寓言的译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这些都不属于中国人自己翻译的文学作品。

1840-1870年间,虽也偶有英国约翰·班扬(J. Bunyan, 1628-1688)的《天路历程》(1853)和美国朗费罗(H.Longfellow,1807-1882)的译诗《人生颂》(1864)出现,但也均系由外国人翻译。

“中国翻译文学”,指中国人在国内或国外用中文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因此,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当始于19世纪的70年代,直至近代的终点1919年。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1840-1894)、发展期(1895-1906)和繁盛期(1907-1919)。

1、萌芽期(1840-1894)进入七十年代后,中国先后出现了近代第一部翻译诗歌和第一部翻译小说。

近代第一部翻译诗歌当属1871年王韬和张芝轩合译的《普法战纪》中的法国国歌(即《马赛曲》)和德国的《祖国歌》。

其中《马赛曲》系“七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祖国歌》则为“骚体”,读起来抑扬顿挫。

两篇在当时都很受欢迎,影响极大。

梁启超曾评曰:王韬“所译《普法战纪》中,有德国、法国国歌各一篇,皆彼中名家之作,于两国立国精神大有关系者,王氏译笔亦尚能传其神韵”。

此外,《马赛曲》还被他收入《饮冰室诗话》。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1873年蠡勺居士翻译的英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应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

译者的目的在于“务使富者不得沽名,善者不必钓誉,真君子神采如生,伪君子神情毕露”。

意思是通过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反映英、法上流社会光怪陆离的放荡生活和丑恶现象。

这部小说的译者尽管用心良苫,尽管小说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但在我国近代翻译文学史具有开先气的意义。

稍后,1890年回族学者马安礼又翻译了阿拉伯著名诗人薄绥里(1211-1296)的《衮衣颂》(今译《斗篷颂》),该诗是一首宗教颂诗,歌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在阿拉伯文学史和宗教史上均具有很高的地位,不断为人们译成各国文字出版。

马安礼的汉译本是仿《诗经》体译成汉文的,故又称《天方诗经》,这增加了该诗的典雅,但文中使用文言和四字句又限制了该诗意蕴和民族风格的表达。

在翻译理论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1894年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首先,论述了翻译的重要性,他说:“余也蒿目时艰,窃谓中国急宜创设翻译书院,爰不惜笔墨,既缕陈译书之难易得失于右,复将书院条目与书院课程胪陈于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