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作者:康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思想为经,以人为为纬”,贯穿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并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思想。
本文旨在对其结构特点评析,探讨本书对我们翻译思想的研究和学习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翻译评介,翻译思想史一、概述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秉钦教授的著作《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思想史》),是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思想,那就是以支谦,支谶为代表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说”,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创作论”,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矛盾的“意境说”等一系列有影响和有价值的思想学说。
从整体看来,这部书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翻译学学术思想史及其演进历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写中国的翻译思想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因为写史不仅要求作者有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还要有敏锐的科学意识和恰当的批评眼光。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有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学术为本,做到客观,公正。
王秉钦教授在这方面起了一个表率作用,他秉承严谨公正的学术原则,以详尽、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把曾经被批为“资产阶级的一些文人”的重要翻译思想载入本书,有的还设立了专节专论。
比如,在翻译史上对有过重要贡献,但被忽视,甚至误解的前辈翻译家,给予了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如梁秋实、陈西滢、林语堂等。
由此可见,王秉钦教授的《思想史》的写作在追求科学性方面的确是做出了努力的。
二、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一)、本书写作的时间划分本书依据中国历史的分期原则,将中国20世纪百年的翻译思想分为近代、现代、当代。
关于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概念的区分,王教授采取的是把五四运动作为区分近代、现代的标志。
明确地讲,本书中的近代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现代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位当代部分。
浅论中国翻译史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时翻译界存在 的一些译文 “ 牛头 不对 马嘴” 等 的胡乱 翻译的现象和一些学 者的创 造语 言式 的翻译 . 他在 翻译领域 坚持采用 “ 硬译 ” 的方 式. 即完全保 留异域文化 中的表 达、 词语 等方 面. 提 出了“ 宁信而不顺” 的观点 . 并将 “ 信” 和 “ 顺” 作 为他 的两个 翻译标准 。 他认为“ 翻译必 须要有 异国情调 , 就是所谓洋气 , 其 实世界上 也不会有完全归化 的译文 。 倘有 , 就是貌合神 离, 从严辨别起来 。 它算不得翻译 。 凡是翻译 ,
质朴的语 言. 避免过多修饰。这一些人被认 为 是质派的代表 而 以支谦为代表的学派则持有 不 同的观点. 认为因天竺语和汉语 “ 名物不同 .
传实不易” . 从而强调出佛经翻译 的困难之处。 他在赞赏先前学者能够在读懂 天竺 原文的基 础上将其译成汉语的同时 . 又对译文 中的语言 表达问题提出了异议 在他看来译文中胡汉夹 杂, 音译与直译交互使用 , 语言表达不够优美 , 用词过于朴素 。支谦倡导有文采的译文文本 , 属于文派 在初期的佛经翻译时期。 文、 质两派都具有 各 自的优劣之处 质派的学者能充分领会到原 语 中的内在意思 . 但是他们在行文的过程中, 译
学 毳 2 堡 0 1 垒 4 年 曼 第 1 1 期
◆ 学 术 探 讨 ◆
浅论 中国翻译史 中的直译 意译 之争
方 志丹
摘 要:文质之 争。又称 为直译 和意译之 争. 是翻译 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 历 年来围绕直译 与意译 的争论 .出现 了不少重 要的翻译思想和翻译 家 本 文主要从 佛经翻
译中诞生的丈质之 争出发 .以时间为线索梳 理中国译学史中的直译 与意译的论 战.并致
力于理论 的构 建 关曩词 : 文质之争
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

第一大论争,是“信达雅”之争。
由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晚清以来中 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 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 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 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 响力。由于严复的“信达雅”只是有感而发,并未做现代 意义上的科学的界定,后来的人们或解释、或阐发、或引 申、或赞赏、或质疑、或贬斥,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真 正出现了百年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期间的争鸣出现过 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30年代,第二次在50年代,第三 次高潮始于80年代,延续至今。通过论争,“信达雅” 的历史渊源、内在含义、作为翻译及翻译文学的原则标准 的持续有效性得到了大多数论争者的充述中,我们深感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翻译论争的论题是鲜明突出的, 论争的内容、论争的角度和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论争 的学术含量和理论含量是较高的,有关文学翻译的论 争是与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的发展演进历程密切 相关的。从纵向上看,十大论争贯穿着整个中国翻译 史和翻译文学史,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论争高 潮相对集中。20-30年代和80-90年代是论争的两个高 峰,十大论争中的大部分论争集中在这两个时期。显 而易见,这两个高峰期的形成是与中国整个学术文化 的繁荣期相一致的。从论争的主题内容上看,是逐步 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和深化的。
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 特点
王向远
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与激烈碰撞的时代 环境中,翻译事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 开拓式的发展,其中始终伴随着文学翻译在实际操作 中的具体处理问题。回顾、梳理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 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及其关注焦点,对于我们深化翻 译实践、实现译论创新、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新 发展均具有借鉴性和启发性意义。
外国语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学士学位论文

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The Dispute on Translation CriteriaBetween Lu Xun andLiang Shiqiu In 1930sXiao YanUnder the Supervision ofLiao 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Panzhihua UniversityMay 2006Contents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Ⅱ)Key words (II)Introduction (1)I.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Lu Xun and Liang Shiqiu (2)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Lu Xun (2)B.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Liang Shiqiu (3)II. The Dispute between Lu Xun and Liang Shiqiu in 1930s (4)A.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spute (4)B.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ispute (5)a. Contradiction and Unification Between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5)b.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7)c. Europea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8)d. Repetition (9)III. The Significance of theDispute (9)Conclusion (12)Acknowledgement (13)Bibliography…………………………………………………………………………………….…14摘要20世纪30年代,准确地说,从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新文学繁盛的时代,翻译文学也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试析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

试析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论文关键词翻译标准;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论文摘要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但缺少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评判。
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理论演变的历史。
在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过程中,翻译标准是学术界一再探讨却没有定论的话题,从汉代的译经活动算起,翻译在我国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翻译标准问题似乎也顺应了刘勰“文变染乎世情”的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诠释。
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翻译标准理论已经演绎出了自身独特的历史轨迹和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但鲜有人对这一历史进行清晰的勾勒并作出合理的评判。
有鉴于此,抛开古代经书翻译不论,仅就近代开始,从严复提出“信、达、雅”到“直译”、“意译”,从郭沫若提出“风韵译”到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再到后来辜正坤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等,本文对每一时期的重要翻译标准理论进行了分析,以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演变历史和时代特质,为以后的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最初的佛经翻译中有“文”“质”的标准之争,可以看作直译和意译之雏形。
“文”即文采和形式,主张“文”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修辞和可读性,这是对翻译作品形式的要求;“质”即内容,主张“质”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和忠实性,这是对翻译作品内容的要求。
孔子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说,故只强调“文”或只强调“质”的翻译观仅仅抓住了文章“肌质”和“骨架”中的一面。
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相对全面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郭沫若对严复的翻译思想非常赞同:“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贡献,他曾经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
我认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备的。
”他尤其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肯定:“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意第三个条件(即“雅”――引者注),因为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 ar.,2005Vol.21 No.2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陈 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
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CHEN Yan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
再析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饶卫民

Vol.9No.82012年8月第9卷第8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12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和90年代外国文学作品复译的两次高潮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复译本大量涌现,如:欧洲的文学名著《简·爱》、《呼啸山庄》、《堂·吉珂德》、《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至少在国内有三个以上的译本,其中,《红与黑》甚至有十三四个译本[1]。
直至近几年,随着翻译的逐步商业化,翻译公司等企业、机构的增多,复译成为翻译界的一件“盛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复译现象?复译会对翻译界带来什么影响?如何评价复译行为?这是本文将要探究的问题。
一、复译的定义和种类什么是复译?复译即retranslation ,有三种形式:(1)回译,是指从A 语言译成B 语言,然后再从B 语言译回A 语言,或者从C 语言或D 语言译回到最初的A 语言。
例如,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由郁达夫翻译成英文Moment in Peking ,后来又由张振玉根据英文译本译回成汉语文本;(2)转译或重译,是指译文不是来自于原文语言,而是来自于第三种语言的翻译文本。
比如,但丁的名著《神曲》,本来是意大利语文本,中国的朱维基根据1919年《神曲》的英译本,翻译成了汉语文本,等等;(3)复译本身,是指译者对自己原来译作的修改、重新翻译,也指译者对前人所译作品的复译。
本文所指的复译即是此项意义下的复译。
而在这个前提下,复译又分为共时复译和历时复译两种。
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译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得到的不同译本即是共时复译;而经过较长的年代或时期,对前人译过的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翻译,即是历时复译。
二、复译现象出现的原因复译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1)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原译本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人们可能会发现旧译本存在着语言表述不当、不确切之处,也可能存在着对原文的误读、误译之处,于是要求对原译本进行改进,呼唤新的更好的译本出现,译者复译原作、新译本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中国文学翻译之争读书报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读书报告作者:王向远、陈言版次:200年5月第1版第1次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简介:政治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键尖锐、社会深刻变革的一百年。
在风风雨雨中,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涌现了许多学术观点、学术流派。
由19世纪晚期诞生的翻译文学不断引起学者的关注。
本书序章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翻译文学的艰辛历程,包括肇始、繁荣、成熟、困难、最后到全面繁荣。
从第一章开始讲述了随着时代不同、社会背景、政治情况的不同,学者对翻译展开的争论,其中包括早期的“信达雅”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异化”与“归化”之争、复译转译之争等。
不论哪种争论,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译者思想的进步,翻译理论不断完善,更加倾向于在译文中结合两种翻译。
主要内容:序章:19世纪晚期,开始了翻译文学。
由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长期闭关锁国而被迫打开国门后,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翻译也应运而生。
由于处于初期阶段,翻译文学总体上呈现出探索的、未成熟的特点。
译者普遍地改造原作的体式,而读者在欣赏翻译文学的时候,也不问译文是否重视原文,此时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鲁迅、梁启超等;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开始繁荣。
革命者企图通过引进外国资产阶级文化来对抗中国的封建文化,因此翻译活动大量开展,翻译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出现了许多文学团体和纯文艺期刊,文学翻译变得有系统、有组织了。
“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成员最多的著名新文学社团。
此时著名的翻译家有郑振铎、陈独秀等;国民革命时期,翻译文学走向成熟。
这十年中国文学的显著特点是文学的左翼化倾向,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我们翻译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登载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译文》。
同时,展开了关于翻译标准问题的讨论;抗日战争时期,翻译文学艰难推进。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我们翻译文学进步不大,对战后德国和日本文学的译介均有减少;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翻译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将文学翻译及其出版进行了严格的统筹管理,将其纳入社会注意计划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 ar.,2005Vol.21 No.2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陈 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
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CHEN Yan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
由同一原本的不同译本出现的时间先后的不同,形成了首译与复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由译本所据原本的不同,形成了直接翻译和转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
因已有的译本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和需要,复译是翻译家常有的选择;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转译也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
在中国翻译史上,复译和转译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受到读者欢迎和肯定的译作,也有不少过多背离原文的转译本和重复平庸、乃至滥竽充数的复译本,对于复译和转译的是非功过,翻译界有着见智见仁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争鸣。
一、复译之争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复译普遍存在,数量较多。
尤其是1930年以降,复译越来越常见。
在已出版的各种译本中,复译本的数量占一多半。
许多著名翻译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梁实秋、周扬等都参与了名作复译。
复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首先,复译的出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翻译方法不断更替的一种表现。
晚清时期,翻译家普遍采用豪杰译的翻译方法,对原作多有增删、改动。
五四以后,主张尊重原文的翻译家,使用逐字译和直译的方法重新翻译就成为必然。
其次,复译的出现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体现。
由于现代汉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文白夹杂、五四时期的中外杂糅阶段,直到30年代后才逐渐趋于定型,所以30年代以前的译本普遍显得译文老化,不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也就需要复译。
这就是30年代前后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形成第一个复译高峰的原因之一。
这股潮流对翻译文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抄译、乱译等不良现象,引起人们对复译的反感、认识上的分歧及学术上的论争。
邹韬奋指出,复译不太经济,应该翻译那些有价值的未曾译过的书。
(邹韬奋,1920)茅盾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我们以为如果真要为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要的手段,而且主张复译是必要的救济。
如果劣译出世,一方加以批评,而一方又能以尚有第二译本行将问世的消息告知读者,这倒真正能够免得读者“浪费”了时间精神和金钱的。
(茅001盾,1937)鲁迅对翻译界存在的那种独占选题,在报上登广告,声称“已在开译,请万勿重译为幸”的现象做了尖锐的讽刺,他坚决提倡复译,认为复译除了可以击退乱译,随着语言使用的变迁,有复译本也是必然的。
(《鲁迅全集》(6),1998:275)看来,不赞成复译,是为了将有限的出版资源用于更需要的翻译选题上,而赞成复译者,是为了使翻译活动在不同的复译本的竞赛中,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翻译质量。
双方的看法角度不同,各有道理。
但复译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并不由邹韬奋所说的“经济之道”所左右。
1949至1979年间,我国翻译出版的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复译的作品占80%以上①。
50年代初,茅盾和周作人再次强调复译的价值,周作人甚至认为“重译书之多少与文化发达是成正比例的”(茅盾,1984;周作人,1950)。
他们同时也批评了复译中的“抢译”、“乱译”、“滥译”等现象(周作人,1951)。
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名著复译的规模更大,覆盖面更广。
欧洲古典名著如《堂吉诃德》、《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等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译本,有的(如《红与黑》)甚至高达十三四种。
东方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包括各种节译本、改写本和全译本在内的复译本甚至超过了几百种。
复译的层出不穷成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同时也存在大批胡译本、乱译本和滥译本,甚至有不少抄袭作品。
造成这种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有人似乎认为翻译是沽名钓誉的捷径,利用管理机制不完善钻空子;根据我国在1990年代初已加入的世界版权公约及伯尔尼公约的规定,作者去世50周年以上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时不存在版权问题,不需要购买版权;于是,出版社就把目光盯在这些没有版权问题的名著的复译上。
为追求短期商业效益,出版社常常约请一些二三流甚至是末流的译者译名著。
即使聘请的是翻译名家,也常因出版社催稿急迫和翻译不认真等,不免粗制滥造。
而且,过多的复译,浪费了有限的出版资源,遮蔽了优秀译本,令一般读者无所适从,复译中的这些不良现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翻译界的忧虑和批评。
针对复译展开的论争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复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问题。
翻译文学中的“理想的范本”或“定本”是否存在,是复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否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翻译文学中是否存在后人难以超越的“范本”或“定本”?如果有这样的“范本”或“定本”,那么后来者的复译就是徒劳无益、大可不必的。
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范本”或“定本”,那么复译就是必要的。
方平认为不存在“理想的范本”。
正因如此,“才能促使艺术的生命永葆青春”(方平,1995)。
许钧也说“翻译不可能有定本”。
他根据外国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的原理,指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符号系统。
译者首先是读者、阐释者,其首要的任务是理解、发掘原作的潜在意义,尽可能接近原作的精神。
但由于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历,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各有不同,如果一部作品不可能被一个读者理解阐释殆尽,这个人的理解不可能是唯一正确理解。
”(许钧,1996)罗新璋则认为,“翻译完全可能有定本!这不是理论上的推断,而是实践作出的回答”;“凡译作与原著相当或相称,甚至堪与媲美者,应该说已接近于定本”。
他列举了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鄂君歌》、佛经翻译文学、吕叔湘译《伊坦・弗洛美》等,之后指出:现今来争说定本,不是为争谁是谁非,而是对前人劳动的尊重与肯定。
……忙了一两千年,竟连一个定本也搞不出来,不亦太饭桶乎?(罗新璋, 1996)看来,有无定本的争论,实际上是对“定本”内涵的理解不同。
方平和许钧认为没有“定本”,更多的是着眼于翻译文学自身的特性;罗新璋认为完全可能有定本,则着眼于翻译文学的史实。
前者是从理论上讲的,是绝对意义上的,后者是从史实上讲的,是相对的意义上的。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某种译本有可能具有“范本”或“定本”的性质,难以超越,未必今后就不可超越,超时空的定本并不存在。
其次,文学翻译界对复译的学术价值的认识也逐渐在深化。
复译有利于普及翻译文学、提高翻译质量,这些观点早已为学界普遍接受。
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复译对于学术研究的价值。
比如以复译本为基础的翻译比较研究,既可以探讨不同译品的表层结构和形态,又可以对译品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一个国家(民族)同一或不同时代的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作出美学上的价值判断,从而发现译品的审美本质和规律,总结翻译方法,推动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
姜治文、文军将其称为“比较翻译学”,即“建立在比较翻译之上,系统地揭示与重译、复译的理论及实践相关的翻译规律的学101①笔者统计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编的《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古典文学目录》(中华书局,1980年)一书。
科”(姜治文、文军,1996)。
80年代以来,比较翻译研究论文的数量急剧增多。
不少学者都把不同译本的比较纳入自己的视野,像周仪、罗平的《翻译与批评》(1999)一书列出专章来谈论“译文比较与欣赏”。
学界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质量也在逐渐提高,起初以“挑错”为主,后来发展到研究不同译本的创作动机、方法、接受状况以及风格、得失等,从随感式、印象式写法走向有理论深度的系统全面的批评。
总之,比较翻译批评推动了复译水平的提高,也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郑诗鼎还进一步提出对复译进行“构建性研究”。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交叉型的综合研究、多元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构建性译文。
其中,交叉型的综合研究,指广泛应用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文学、美学(包括接受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以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复译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查和研究;多元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在采用不同理论、多种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努力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郑诗鼎,1999)一些论者还就复译的正、负价值及其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克服复译负面性的办法。
许钧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了复译:已有的译本不完整;已有的译本为转译本;已有的译本语言陈旧,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已有的译本失误较多,理解有待加深,表现有待提高;已有的译本是合译本,风格上不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