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之争

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也日益紧密。
同时,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渐提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而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主要由“谁来译”的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有许多学者曾做过讨论,本文主要从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的理解能力、文化身份和文化热爱及认同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两者应由谁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体。
1现状背景当今,尽管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但翻译现状不尽如人意,中国文化内涵难以有效传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话题。
翻译活动关涉意义阐释和价值构建,到了一定历史阶段,就会出现异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符合读者接受规律的全面忠实翻译。
这个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译者为了让本国读者了解并接受外国作品,往往会采用本土化方法,以本国读者熟悉的形式来呈现原作;在第二个阶段,在本国读者对异质因素有所了解的前提下,译者会试图传达原作的思想精神;在第三个阶段,译者才会去追求在各个层次上‘忠实’地再现原作。
”(许多、许钧,2017)现阶段,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模式倾向于采取第二个阶段的翻译模式。
此阶段,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已经有初步了解,在理解方面也有了一些背景知识。
此时,外国译者开始把中国文化隐含的特殊意义通过对比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诠释,目的也是为了尽量让读者在读懂的基础上还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特色。
但在外国译者这样的翻译模式下,有一部分比较晦涩难懂的中国文化内涵将难以传达给外国读者。
2“中国文化外译谁来译”之纷争随着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势头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谁来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和讨论,主要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大部分的西方汉学家认为,中国文学的最佳译者只能是外国人。
葛浩文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考察

摘要:文学作品书名的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优秀的翻译可以吸引读者,促进作品在异域的传播,延展艺术作品的生命。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运用直译法、直译注释法、意译法以及改译法等有效的方法处理书名英译,体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的翻译方法可以为中华文化外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书名英译;葛浩文;方法;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过程中,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无疑是被公认为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
其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将葛浩文推向了聚光灯下。
在美国翻译界,葛浩文一直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接生婆”(Updike,2005),[1]中国文学的“首席翻译家”(Orbach,2012)[2]。
在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关注度日趋升高,介绍和研究葛浩文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表现出中国译界对其强烈的兴趣。
下面以40种葛译汉语文学作品书名为例,探讨书名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一、葛浩文翻译中文书名的几种方法(一)直译法。
有些人认为逐字翻译为直译,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直译并不一定要到逐字翻译的地步,一般说来,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
[3]也就是说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4]从翻译对等理论上说,就是要达到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
直译法要求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种对应容易为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接受。
在笔者统计的40部葛浩文翻译的文学作品中,直译的作品题目有16部,分别是张洁《沉重的翅膀》、刘恒《黑的雪》、苏童《米》、古华《贞女》、王桢和《玫瑰玫瑰我爱你》、朱天文《荒人手记》、莫言《酒国》、黄春明《苹果的滋味》、刘恒《苍河白日梦》、莫言《丰乳肥臀》、苏童《我的帝王生涯》、张炜《古船》、姜戎《狼图腾》、莫言《生死疲劳》、毕飞宇《推拿》、李昂《迷园》。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文学著作英译名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文学著作英译名的翻译策略作者:周婧,李延林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中国文学著作书名的翻译,更进一步促进这种译文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使译文牢牢吸引目标读者的注意力,激发目标读者阅读兴趣,结合对目标读者预期的分析,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著作;英译名;翻译策略一、引言中国文学著作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优秀作品,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文明内涵,是外界了解中国独特文化的有效载体。
为更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迈向世界舞台,关键之一就是思考如何翻译这些文学著作。
书名,作为一本书的点睛之笔,具有文学性、概括性、艺术性等价值,既揭示了文学著作主要内容,也预示了全文基本情感基调;其次,书名如同商品商标,有一定广告宣传效果,能吸引广大读者接受。
由此看来,书名翻译至关重要,而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处理书名,值得译者们不断去探索。
二、目的论与书名翻译目的论由功能学派翻译学家赖斯、弗米尔、诺德等人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角度提出,是德国功能学派主要理论。
其现实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桎梏,首次提出翻译并非单一语际转换,更是翻译目的的有效实现这一概念。
弗米尔(Vermeer)认为,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内,由于特定目的,为特定接收者进行翻译,目的不同,所采用的翻译行为也有所不同。
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即目的原则。
与对等理论相比,该理论降低了源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更强调译者能够根据当时翻译行为目的及译语读者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翻译,因此,目的论更注重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予了译者更多自由。
作品名是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译文成功与否是关键。
好书名能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拓宽作品目标市场。
因此译者在译书名中往往带有一种目的,即迎合目的语读者口味,争取更多目标语读者。
如美国作家埃里克·卡普兰所著哲学小说Does Santa Exist?,如果直接译成《圣诞老人存在吗》,相信因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很难吸发不了解该书的中国读者的兴趣,因此将书名最终译成《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不仅与该书“最风趣幽默的哲学书”的定位相一致,亦是该书成为近年畅销书之一强有力的助推剂。
金庸武侠小说归化翻译策略研究——以《射雕英雄传》(卷二)英译本为例

2422020年40期总第532期ENGLISH ON CAMPUS金庸武侠小说归化翻译策略研究——以《射雕英雄传》(卷二)英译本为例文/张云燕【摘要】近年来,随着《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海外的热销,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小说逐渐受到关注,而对译者翻译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本文在区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发现译者主要通过增译、意译、改译和删译等方法来实现归化策略,以提升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方法【作者简介】张云燕,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走出去”日渐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近几年民族文学以及通俗文学的外译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文学外译可关注的内容包括翻译策略、出版商、翻译作品、翻译模式等(张汨,2019),其中翻译策略一直是研究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译者翻译理念的最直观呈现,也是影响译文接受最重要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以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卷二)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使用及其效果。
一、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指的是“选择待译的外文文本并采取某种方法将其翻译的基本任务”(Venuti 1998:240),可以分为归化和异化两持续的时间段和相应皇帝执政的时间段进行标注,方便读者理解背景。
诗歌在原文中只是用来为龙舟竞渡激烈场景的闻名程度提供佐证,并不是关键性信息,因此可以选择将诗歌的具体内容省略,转而用简单的描述性文字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解析和概括,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
这样处理既避免了因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又达到了原有的外宣目的。
文内注释策略在传统文化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体现了深度翻译理论的指导性。
尽管翻译策略有很多,但是无论在传统文化词汇还是传统文化活动的翻译中,都可以使用文内注释策略,即“汉语拼音+副文本”“人名/地名/专有名词/英文翻译+副文本”,以及“原文翻译+逻辑解释”。
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462018年41期总第429期ENGLISH ON CAMPUS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于青翻译,是将中国优秀的典籍文化传播出去的有效途径。
而翻译质量的好坏也决定着中国典籍文化能否走出去、能否得到西方阅读者的深入理解。
同样,也影响着中国在世界各国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
因此,翻译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
而目前,我国典籍外译的翻译质量残次不齐,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中国典籍外译过程中字典等辅助工具亟待完善1.全面而系统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词典》的缺失。
就笔者查询,国内已出版的各类翻译词典——《中国翻译家词典》、《中国翻译词典》、《译学大辞典》等——所包含的内容多为中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的介绍及大量的翻译理论介绍。
而笔者在亲身实践中发现,一本完整且实用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词典》不仅应包括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的详细介绍和解读,同时也应该包括以实例为参考的、偏向于实践内容的部分。
2.理想中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词典》应该包含的内容。
涉及领域广泛且可应用于实践的词目。
编写一本词典,最核心、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确立词目的选取,即需要选取哪些内容作为词目进入词典。
因此,词目选取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某一时代或某一体裁的外译词目。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在某一特殊体裁领域的巅峰时期,因此在词典的编纂中,需要对某一时代的特殊体裁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和总结,并细致地选取相应的词目进入词典。
2)选择某一作家的作品的外译词目。
我国有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因此,可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外译情况单独设立词目,例如李白的诗歌等。
3)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复译本进行比较,选取优秀词目。
以《红楼梦》为例,字典可将霍克斯、杨宪益的两种全译本和其他几种节译版本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找出最贴切、最能够表达出原文思想内容的词目进入词典。
2.特定时期的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背景的介绍。
中国典籍翻译与中国形象——文本、译者与策略选择

述 和塑 造 的“ 中 国形 象 ” 为 基 础 。其 认 知 主 要 源 自 西 方人 在 中 国的游记 和 西方 人译介 的 中国典籍 。中 国典籍 西译 始 于 1 5 9 0年 西 班 牙 传 教 士 高母 羡 翻译
主义 国家 占据话 语 权 的文 化 领 域 , 西 方 各 国 对 中 国
近 些年 , 翻译 理论 研 究者 也 对 中国典 籍 的外 译
作 了大量 研 究 , 其 中影 响较 大 的研 究 成 果 如 《 译 人 与 译 出—— 谈 中 国 译 者 从 事 汉 籍 英 译 的 意 义》 , 《 加 强 民族典 籍 的英 译 , 弘扬 民族 优 秀文
化 的 目的和贝尔 曼 的丰富译 入语 国家语 言 和文化 的
很 多 中 国典 籍被 译 介 到 国外 , 其 译 者 主要 以外 国传
教士、 汉 学 家及 华 裔 人 士 为 主 。他 们 的译 作 对 中 国
形 象 的塑造 影 响很 大 , 积 极 的一 方 面是 他 们 将 中 国 文 化推 向了世界 , 让 世 界 对 中 国文 化有 了更 多 的 了 解; 不 足 的一 方 面是 , 或 出 于 主观 原 因 , 或 由 于客 观 条件 限制 , 他 们 在译 作 中都 有 对 中国文 化 意象 的误
目的— —或 为传 教 , 或 为 向西 方 介 绍 中 国文 化— —
及传达原文与译人语的差异 , 从而使译 入语 国家的 语言 和文 化 得 以丰 富 J 。贝 尔 曼 站 在 译 入 语 国 家
的角度 对 翻译 的任 务进 行 了 阐释 , 我们 进 行 中 国典 籍外译 时 , 是站 在源语 国家 的角度 , 我们 传播 源语 文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又能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特色,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考察了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化元素的英譯处理,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策略;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国文学外译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
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所引起的意义表达鸿沟,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又能在译文中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跨文化再现,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文学外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首先是语码转换活动,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应是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
[1]“在过去的文学(汉英)翻译中,对中国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法:以原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原则和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原则。
”[2] “异化”与“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哪一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更有利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一般说来,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大多数译者会习惯性地采用归化,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则往往选择异化。
其实,“‘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2] “应该说,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
”[3]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合理选择、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二、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选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金锁记》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称其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4]。
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与价值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1.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2.丰富世界文学宝库3.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三、中国文学外译的价值1.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展现中国现实生活3.提升国际形象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语言差异2.文化隔阂3.翻译人才的培养五、结论正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学外译的意义与价值愈发凸显。
外译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丰富世界文学宝库,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首先,中国文学外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翻译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和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有助于丰富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同时,中国文学外译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具有显著的价值。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
此外,外译工作还能展现当代中国的生活面貌,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也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然而,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译者应充分了解两种文化,善于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
总之,中国文学外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努力克服困难,推动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原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汉文明图景的主要任务。
在中国文学外译中,若何选择公道的翻译计谋,使译文尽能够契合目标语读者的言语习惯和请求,又能重视保管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明特点,是广阔翻译任务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查询拜访了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明元素的英譯处理,剖析了其翻译计谋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计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国文学外译是推动中国文明“走出去”的主要手腕,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汉文明图景的主要任务。
若何选择公道的翻译计谋,使译文可以逾越器械方文明差异等要素所惹起的意义表达鸿沟,尽能够契合目标语读者的言语习惯和请求,具有优胜的可读性,又能在译文中重视保管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明,完成中国文明特点的跨文明再现,使中国文明被世界人平易近了解和接受,是广阔翻译任务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1、中国文学外译的翻译计谋文学翻译起首是语码转换活动,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应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义务。
[1]“在过去的文学(汉英)翻译中,对中国文明要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手段:以原语文明为认同的异化准绳和以目标语为归宿的归化准绳。
”[2] “异化”与“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哪一种翻译计谋和方法更有益于分歧言语文明配景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通俗说来,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大年夜少数译者会习惯性地采取归化,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则常常选择异化。
其实,“‘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
”[2] “应当说,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只是不抵触的,而且是互为弥补的。
文明移植需求多种方法和形式。
”[3]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当公道选择、灵敏应用这两种计谋。
2、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翻译计谋选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才干横溢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金锁记》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有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师长教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称其为“中国自古以来最巨大年夜的中篇小说”[4]。
而其译版则命途多舛,直至1967年,其改写本 The Rouge of the North才由英国凯塞尔出版社出版。
1971年她才又将《金锁记》译为The Golden Cangue 并支出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历尽曲折。
因为张爱玲集译者与原作者于一身,故其自译《金锁记》时,对原作品在叙事计谋、情节编排、人物描述等方面都作了较大年夜幅度的调剂,将翻译与双语创作交织在一同,使译文文本出现出“译中有作、作中有译”的特点,公道地选择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计谋,依据分歧的源语内容灵敏应用了直译、音译、“直译+释意”、“直译+文外注释”、“音译+释意”、“音译+文外注释”、“中英双语杂合”等多种翻译方法。
下面经过具体实例查询拜访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明元素的英译处理及其翻译计谋的选择。
(一)书名的翻译《金锁记》的书名,笼统地标清晰明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被黄金桎梏锁住后对立、挣扎直真心思掉常的剧烈水平,具有浓重的西方情结。
张爱玲前后将其译成 The Pink Tears(粉色的眼泪)、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和 The Golden Cangue(金桎梏),特别是The Golden Cangue,采取严厉直译的方法,保管了原书名的文学特色和文明气氛。
(二)成语、习语的翻译《金锁记》固然篇幅不长,却出现了少量的成语和习语。
在《金锁记》的译文文本中,对这类成语和习语,张爱玲都尽能够地保管和宣扬了中国习语文明浓重的平易近族色彩和丰富的文明外延。
例1:七巧耸了耸眉毛笑道:“得了,你那些狼狈为奸外头,又有谁是靠得住的?” [5]Chi-chiao lifted her eyebrows and said,smiling,“Go on! You and that Pack of foxes and dogs you run with,who is there thats half way reliable?” [6]“狼狈为奸”是汉语中的成语,张爱玲在这里采取直译的方法,让西方读者读起来更有异国风味。
然则,在中国用狗来比方人常带有褒义的色彩,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狗常常代表忠诚、忠诚,平日与好的器械联系在一同。
对不了解中国文明的英美读者,此处的直译处理,能够会发生与中国读者分歧的了解。
相似的状况,张爱玲都采取了异样的翻译方法。
如将“兵来将挡”译为“an army comes and generals fend it off”;“龙生龙,凤生凤”译为“Dragons breed dragons, phoenixes breed phoenixes”;“长寿百岁”译为“Long life, hundred years or longevity”;“一白遮三丑”译为“Whiteness alone hides three blemishes”;“女大年夜十八变”译为“Girls change eighteen times as they grow”;“生米煮成了熟饭”译为“the rice was already cooked”;“娶了媳妇忘了娘”译为“Take a wife and the mother is forgotten”等。
例2:长白你可是年事小着呢,就是喝西寒风你也得活下去呀! [5]You still have your life to live,even if there's nothing to eat or drink but the northwest wind![6]“喝西寒风”是汉语中有特定含义的官方俚语,经常使用来刻画生计艰苦,缺吃少喝。
张爱玲在翻译该俚语时,采取了“直译+释意”的方法,先是将该词的字面含义用“theres nothing to eat or drink”表达出来,然后再加上“but the northwest wind”停止说明,既忠诚于原文又尽可能协助本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毕生态文明。
(三)中国传统习俗的翻译很多中国传统习俗,假设不加说明,少数英语读者难以了解。
例3:这会子有这么势利的,现在何必三媒六聘地把我抬过去?[5]If you are going to be so snobbish, why did you bother to carry me here in a sedan chair,complete with three match-makers and six wedding gifts? [6]“三媒六聘”是中国新式婚姻的习俗,“三媒”指男、女方延聘的媒人和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聘”指现代娶亲的纳礼、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等六个依次。
张爱玲在翻译时采取“直译+说明性翻译”的方法,使目标语读者易于了解。
(四)意象翻译对《金锁记》中触及的意象翻译,张爱玲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计谋,在传递原作意境美的同时,重视韵律上与英语的契合,保持了原作的方法美和音韻美,从而在乎象翻译的过程当中很好地表现了翻译的“杂合”性。
例4: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年夜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新鲜而含混。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年夜、圆、白。
[5]To young people the moon of thirty years ago should be a reddish-yellow wet stain the size of a copper coin,like a teardrop on letter paper by To-yün Hsüan*,worn and blurred.* To-yün Hsüan ( Solitary Cloud Studio) was famous for its fine red-striped stationary,popular down to the thirties.…… The moon of thirty years ago was gay,larger,rounder,and whiter than the moon now[6].朵云轩是上海一家以运营苏杭雅扇、诗笺信纸、纸墨笔砚、字画装裱等而有名全国的百年轻店。
在这里,张爱玲应用了“音译+文外注释”的方法,押头韵的应用不只传递了汉字自身的意境美和方法美,更使译文具有了合营的音韵美,融“音、形、意”三美于一体,使其在新的文明语境中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
译文中“worn and blurred”包罗了一个鼻音和两个长元音,读起来既缓和又包罗着沧桑;后又用“比眼前的月亮大年夜、圆、白”等饱含响亮元音的言语来描述,充满了欢愉的气氛,译文中“gay,larger,rounder,and whiter than the moon now”,个中的长元音和双元音异样丰满如月,使译文读者取得与原文读者异样的感触感染,充沛表现了意象翻译的“杂合”性。
3、结语在全球化的汗青文明语境下,若何文学作品翻译中若何公道地选择翻译计谋,灵敏地应用翻译方法,使中国故事既充满浓重的“中国滋味”,向世界展现中国言语文明的目不识丁和有限魅力,又能让西方读者易于了解,乐于接受,使其线人一新,需求广阔翻译任务者仔细研究,创新思维,不时提高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1]李琴.中国文学外译是文明传达的主要手腕[N].中国社会迷信报,2014,04.25.[2]金惠康著.跨文明外交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89.[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明要素:异化与归化[J].本国语,1998(2):16-17.[4]Hsia,C.T.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M].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398[5]于青,金宏达.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12-218.[6]Chang,Eileen (trans.).The Golden Cangue[A].In Joseph u,et al ( eds.).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1919-1949[A].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12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