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选择共15页

合集下载

综合翻译_精品文档

综合翻译_精品文档

综合翻译第一、理解英语原文,拆分语法结构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的特点,也就是说,英语句子无论多么复杂,都是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和逻辑手段连接起来的“像葡萄藤一样”的结构。

如果搞不清楚句子的语法结构,考生是很难做出正确的翻译的。

因此在翻译句子之前,必须先通读全句,一边读一边拆分句子的语法结构,这是正式动笔翻译之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怎么拆分呢具体来讲,考生可以寻找下面一些“信号词”来对英语句子进行拆分,进而更加有效地理解英语原文。

1.基本原则:把主句和从句拆分出来,把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拆分出来。

2.连词:如and, or, but, yet, for等并列连词连接着并列句;还有连接状语从句的连接词,如:when, as, since, until, before, after, where, because, since, thought, although, so that, ......等等;它们是考生要寻找的第一大拆分点。

3.关系词:如连接名词性从句的who, whom, whose, what, which, whatever, whichever等关系代词和when, where, how, why等关系副词;还有连接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如who, which, that, whom, whose等等;它们是第二大拆分点。

4.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常常断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也是一个明显的拆分点。

5. 除此之外,介词on, in, with, at, of, to等引导的介词短语,不定式符号to,分词结构也可以作为拆分点。

例如: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ed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35词,2023年62题)拆分本句的信号词有:which, in, that。

浅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浅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浅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与策略作者:曾婷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3期摘要英汉习语由于受到民族文化差异性和相通性的影响,在其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且习语包含字面、形象以及隐含三层意义,因此,要处理好英汉习语翻译,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分析了在形象与语义不同关系条件下应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为英汉习语翻译提供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翻译原则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oms TranslationZENG Ting(Guangzhou Huaxia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35)AbstractDue to ethnic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ultural impact, there are some obstacles in the translat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oms. And idioms contain literal, the image and the hidden layer. So, we master some methods to translate English and Chinese idoms wel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oms translation, analyzes how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images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and provides learning and thinking method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idoms translation.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oms translation; principle; strategy0 引言习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简单精辟的固定短语,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惯用的表达方式。

目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读者接受(15页)

目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读者接受(15页)

将目的论运用于许渊冲《琵琶行》的翻译
・ (1) the goa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对应
的是“三似论”和“三美论”,分别是翻译过程 中的最终目标和最低 要求。
・ (2)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
对 应的是“三化论”,也是翻译的方法论,采取 “等化”、“浅化”和“深化”。
翻译目的论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 贾Gntra—
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冇可读性 和可接受性,能够
使接受者理解井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 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 语际连贾*致
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每--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翻译冃的论的发展
• 第一阶段: 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莱斯汄为理想的 翻 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荇,语吉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 而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翻译是以原
好之、乐之。
翻译目的应用的三种方式
• (1)番羽译过程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goa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翻译模式the translation mode: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
• (3)番羽译全n Uithe translation result: the function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探讨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探讨

82意象是对诗人主观情感的承载,对于汉语诗词来说,诗人主要通过意象来将诗的意蕴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意象的应用,可以不断提高诗词的优美程度,打造良好的意境,而且在意象中,还涵盖着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确保意象高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将诗词的内涵进行丰富化。

在汉语古诗词名句的英译中,意象翻译的选择,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翻译古诗词中,旨在将中华文化的古诗词韵味充分展现出来,确保国外读者对古诗词的特点和思想内容等进行充分了解,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一、诗词意象的翻译原则一般来说,在翻译古诗词过程中,必须要将原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等充分展现出来,其中,“意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用词、文法及所涉及到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差异性比较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达原诗不同类型的“美”的难度性。

比如对于“音美”来说,汉语和英语之间所具有的差距比较悬殊,对于汉语来说,其四声是发音抑扬顿挫的重要构成,这与音乐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在汉语中,大都属于单音节,如果抛去四声调特征,可以构成不计其数的词组。

而对于英语而言,其单词以多音节居多。

在语音特性的影响下,汉语和英语诗歌的格律分别属于“平仄律”、“轻重律”等[1]。

要想最大程度地满足译诗的需求,必须要借助另一套语言系统,以此来将原诗中的“意美”展现出来。

这一点没有“音美”、“形美”的要求高。

这是由于“意美”主要是指语言的深层结构,虽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对自身和世界都有着统一的思想认知,进而为翻译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中,对“意象”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诗歌和散文更是如此。

意象主要借助形象来对境界和情调等进行描绘。

意象的表现力比较强,可以简化比较抽象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中,意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营造艺术效果具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成为了诗人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结合叶洪的《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一文中所说[2]:意象对等是诗歌翻译的重要条件和前提,译者要将原作意象再现出来,而且在翻译时,不能擅自对原作意象进行更改和变动,这必须要引起译者的高度重视。

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刘学磊在英译汉或者是汉译英中,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即选择直译还是选择意译对文章进行翻译。

但是无论是选择直译还是意译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能够清晰直白的对原文表达的意思进行体现,并且使之更加富有色彩。

对本文如何选用直译和意译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翻译的基础上,对直译和意译进行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好的选择翻译方法,并且学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段。

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其中主要涉及到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理论,另一方面是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理论的最终目的。

实践翻译有各种方法,但是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形式,通过对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式运用的区别分析,以及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如何选用最为适合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直译和意译的基本概述(一)直译和意译的内涵直译和意译是现代翻译中运用最为基本的方法,在实际的翻译中,如何选用翻译方法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具体的表现出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是现代翻译界讨论较为激烈的问题。

其中对直译的定义主要是,尽量使用与译语相近的词汇、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使之最终表达与原文意思更加贴近。

对意译的定义主要是,当翻译的原文与译文之间在词汇的意义、句法结构和文体风格差距较大时,翻译者通过自身语言特点对原文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翻译。

在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形式中具有一定的限度,即直译不是死译或者硬译,不是对照原文一字一句的翻译。

意译也不是随意的胡编乱造,扭曲文章作者具体表达的思想内容。

(二)直译与意译的区别在实际的直译和意译中,对文章内容进行翻译无论是选择直译或者是意译都是建立在准确反应文章作者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的基础上,针对不用的形式,选用恰当的翻译形式。

在这一点上,直译与意译之间并没有矛盾点,只是两者的表达形式存在区别。

在一定环境下,直译和意译还可以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文章进行翻译。

二、直译和意译的优点和局限性(一)直译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在文章内容的翻译中运用直译的方式更加能够保持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水浒传》两译本的翻译策略

《水浒传》两译本的翻译策略

《水浒传》两译本的翻译策略张丽云;李娜【摘要】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建立起源语文本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文章主要通过具体的翻译例子,对比分析了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个《水浒传》英译本对书名、章回标题和俗语等的处理,探讨了译者间的策略异同.【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121-122)【关键词】水浒传;翻译策略;对话【作者】张丽云;李娜【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对《水浒传》的英译研究,一方面集中在词汇层面的正误分析,另一方面是针对译作与原作、不同译本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译作的研究与批评,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一、《水浒传》译本研究价值随着中西方学术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早在18世纪,《水浒传》就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于世,比如,1757年日文全译本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就出版了。

然而,《水浒传》的英译本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大多译本是以节译本的形式出现。

在众多英译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个:一是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七十回版)[1],一是沙博理的《水泊好汉》(一百回版)[2],这两个译本被誉为文学英译领域的巨大收获。

其中,赛珍珠是《水浒传》的第一位英译者,同时赛译本第一个在西方出版。

赛译本在欧美文坛风靡一时。

由于赛译本的出发点是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因此,“异化”的翻译策略就成为译者的第一选择,读者可以读到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的英文。

而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沙博理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英文功底,因此,沙氏译文的语言特色突出,更具神韵,译文读起来顺畅地道,从策略上分析,主要采取的是“归化”和“异化”相结合,同时还更倾向于“归化”策略。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解释,解释的任务就是重建作者意图。通过 不断加强语言的修养、了解民族历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现的作品, 译者才能掌握解释学的艺术,才能打开文学艺术经典的迷宫。
第4页/共16页
如何重建作者意图?
• 重建作者意图的最佳方法是保存原语中的异质特点。提出著名的异化和归化 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 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
第11页/共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语言解释学思想
•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解释学的真正建立者是施莱尔马赫。他的解释学思想是在1811— 1833年之间的二十余年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 早期,他把解释学视为语言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解释的艺术。他认为,理 解过程同所理解的事物无关,它独立于被理解的历史内容。
• 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早期的解释学思想强调语言。也就是文本解释。他通过文本解释 去理解人的理解活动本身。
第13页/共16页
语言解释学对语言哲学的启迪
• 2、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语法解释昭示我们,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和解释 应该同时关注分析和解释对象的规则性和适切范围。规则性既 是语言存在和运作的标志性特征,又是其存在和运作的基本保 证。艺术性解释则要求我们在实施语言分析时须要关注文本或 话语中说话人的个体性特征。个体性和群体性两个特征及其相 互作用不仅是语言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 语法解释与艺术性解释的内在统一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分析和解 释时必须实现的统一。
•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一种隐喻的角 色。这是他构建人类理想的乌托邦之场所。他幻想的是德国能 够像古希腊一样,成为文化上的强者,借鉴异域文化成果的异 化翻译策略,丰富壮大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生态风景林。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第4页/共63页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常简 单认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 实远非这么简单。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 并不是简单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 董秋斯就曾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认为翻译是 艺术和认为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 是一种理论”,“不过日用而不知罢了”,“问题是, 此乃不正确的理论。‘这种理论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翻译 工作的进步’”。(陈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 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译者 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提高。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 没。
论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作用。比如说指导译者决
策的是“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
主要从读者接受角度去考虑问题,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
的句式结构或格式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这说明翻译
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我们还要看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
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
oriented oriented oriented
第8页/共63页
2、根据方梦之《译学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时代上分
传统译论 (一)学派
现代译论 (二)翻译理论 (三)翻译观 (四)翻译层次
第9页/共63页
(一)学派(school)
• 文艺学派(literary school):又称艺术派,既属于传 统译论,又是现代译论的一个分支。典型的艺术派译论 通常把理想的翻译过程描写为译者和作者的心灵交流过 程,而语言在此不过是起到居间的作用而已。通常是反 复围绕原文的总体修辞风格、主题内容来对比译文的得 失,从中总结经验和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