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倪秀华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综合性刊物,但至今学界关注不足。通过分析《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文学思潮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launched in 1951 is the only journal in China aiming at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nglish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magazi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ry poe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1951 to 1966,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azine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gazine at the time.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ry poetic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4-0035-06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外译自古有之。据马祖毅和任容珍(1997:698-704)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国人从事的对外翻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后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一直延续并发展至今,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计划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然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把自身文学“送出”(季羡林,2004:1)的种种努力,目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建国1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几乎是研究的盲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研究的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否定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在

西方启蒙话语的影响下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文学价值,同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外译随之也一并被否定,而被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次,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目标语社会主动发起和/或生成的翻译现象或活动,而对源语社会出现的翻译现象或活动则关注不足;再次,史料等材料的匮乏也进一步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建国17年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生的民族国家主动对外翻译介绍本国文学作品,以响应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和召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3-03-10作者简介:?倪秀华,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国翻译史

2013年9月Sep.?201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20卷第5期Vol.?20?No.?5

1951年创刊的英文刊物《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便是这一努力的见证。本文从《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入手,分析1951-1966年间的翻译选材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并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时期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

《中国文学》是为了对外宣传新中国,重塑新中国形象而创办的综合性刊物。原中国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吴旸在谈到《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时提到,身居英国的叶君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祖国,不满国外有关中国的书籍,认为国外读者只能看到赛珍珠的《大地》中所描述的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及林语堂笔下悠闲而古色古香的中国形象,而不能读到反映新的中国、新的人民的作品。因此,叶君健向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和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副局长洪深提议创办《中国文学》。在周扬等人的支持下,《中国文学》创刊号发行于1951年10月1日,成为“文化部对新中国第三个国庆节的献礼”(吴旸,1999:490)。

在创办初期,《中国文学》为不定期出版,选题较为随意。1952年前《中国文学》为年刊,1953年改为半年刊,1954年改为季刊,1958年改为双月刊,1959年改为月刊。1953年下半年《中国文学》正式并入外文出版社,开始系统地译介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由中国作家协会直接领导,是作协的对外刊物。作为当时中国社会唯一一份专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期刊,《中国文学》在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及其动态的最主要窗口的同时,也在国家政治体制内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由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茅盾担任主编的安排以及时任国家副总理和外交部长陈毅曾于1959年和1963年两次对《中国文学》所作出的讲话指示来看,这份期刊重要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成为官方通过对外翻译文学作品展现国家自我形象的专门刊物。

三、翻译选材

作为文艺类综合刊物,《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刊登的作品主要有文学类和艺术类,其中文学类作品的体裁众多,既包括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节选)、散文、游记等,也包

括文艺评论和文艺短讯。刊物以有限的选目反映出建国17年文学界的主潮,再现了彼时新中国建构自身文学经典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新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外交的开展,从而展现出新中国的自我形象。

1?中国文学的经典化

对外翻译,尤其是由官方组织的对外翻译活动,是把符合自身意识形态以及诗学观的作品对外进行翻译、介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源语社会将本国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努力。《中国文学》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在这一时期译介了古典、现代和建国17年文学,体现了一个新生民族国家通过对外翻译文学的手段进行形象自塑的自觉意识。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选材标准贴近当时中国的主流诗学观,主要译介的是被视为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充分彰显出国家文学的形象及其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是1932年全苏联作家同盟组织委员会第一次大会提出的文艺原则。这一原则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一路向文学典范奔进。在1953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周扬,1984:248),极大地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学》的选材。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所登载的大都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古典文学方面,刊载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起源的《诗经》部分作品,如描写人民生产斗争和反抗统治阶层的诗作(《君子于役》、《伐檀》、《硕鼠》等),杜甫和白居易等部分诗歌(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及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等)以及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萌芽的唐代传奇(《任氏传》、《刘毅传》、《李娃传》等),还有宋明时期的话本(《错斩崔宁》、《碾玉观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以及志怪小说等。

《中国文学》体现经典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刊发作品来纪念作家。1953年是屈原逝世2 230周年纪念,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一世界范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学家、知识分子的朋友等多重形象,尤其塑造了一个连接五四时期的民主主义和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家形象,为对外确立新生的新中国的合法化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的宗旨是对外展现新中国的新形象,这也决定了解放区文学和建国17年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解放区文学作为实践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创作与之后的建国17年文学充分展现了解放区时期以及新中国初期的社会政治文化面貌,是塑造新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并成为《中国文学》主要译载的对象,其中以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两大类作品为主。在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方面,《中国文学》几乎同步登载了解放区文学和建国17年文学中主要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作品,如《新儿女英雄传》、《铜墙铁壁》(删去前7章)、《火光在前》、《平原烈火》(节译)、《保卫延安》(节译)、《小城春秋》(节译)、《林海雪原》(节译)、《红旗谱》(节译)、《青春之歌》(5~10章)、《红日》(3~5,10~11,14~17,21章)、《三家巷》(1~15章)、《红岩》(4,14,18~20,29~30章),而短篇小说方面译载了《七根火柴》、《百合花》、《三人行》等作品。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通过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历史来表现党的丰功伟绩,对外阐明和展现新中国政权的由来,以确立共和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对立的英美世界中的合法地位。在农村题材小说方面,《中国文学》主要登载了一些表现农村土地改革和合作社运动的文学作品,如《太阳照着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上卷7~17章)、《三里湾》、《山乡巨变》(8,19~20章)、《创业史》(第一部1~17章及第二部2章)等长篇小说节选以及《太阳刚刚出山》、《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无不表现出中国的农村政策以及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主人的幸福生活。2 政治文化外交作用

除了发挥着向外展现中国文学经典化过程,再现中国主流文学思潮和风貌的作用外,作为代表国家利益的《中国文学》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政治文化外交作用。而因杂志刊物类的及时性特点,《中国文学》尤其在国内或国际形势出现动荡和变化而需要作出迅速反应之

围的纪念活动一方面使人重新认识作为伟大诗人、正直的政治家和爱国者的屈原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也让中国政府重新思考作为文化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影响,以及传统文化在现

代国家扮演的角色问题。”(戴燕,2002:

122)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决议,争取国际地位,中国文化部适时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同年《中国文学》第2期立即跟踪报导这一社会主义阵营范围内的纪念盛典,刊发了杨宪益翻译的《离骚》,并附有郭沫若撰写的介绍屈原的文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1962年,杜甫诞生1 25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文学》第4期译载杜甫诗选,选译的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如《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闻官收河南河北》。艾黎和杨宪益夫妇当时都选择翻译杜甫的诗歌,这从一侧面反映出杜甫在当时中国文坛的经典地位。

现代作家方面,《中国文学》登载最多的是鲁迅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的刊载也是与鲁迅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有关,体现了鲁迅的重要文学地位。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中国文学》所刊载的现代作品全为鲁迅作品,从第2至4期分别译载了《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五猖会》、《无常》、《藤野先生》、《女吊》、《明天》、《肥皂》、《离婚》、《奔月》,第4期还登载了鲁迅研究专家冯雪峰所撰写的《鲁迅的文学道路》。196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中国文学》第9期开辟了专栏“鲁迅作品选”,译载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祝福》、《伤逝》、杂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呐喊自序》、《战士和苍蝇》、《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我们不再受骗了》、《写在深夜里》、《死》及散文诗《过客》、《死火》、《这样的战士》等。同期还登载了缅怀鲁迅的文章,如唐弢的《琐忆》、许广平的《鲁迅与瞿秋白》、李霁野的《和鲁迅相处的日子》以及孙伏园的《追念鲁迅师》等。同年第12期刊载了

《中国文学》主编茅盾撰写的《联系实际,学习鲁迅》的评论。这些鲁迅的作品和评论文章立足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解读,对外展现了鲁迅作为革命家、文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时,更是扮演着亲善大使的重要角色,支援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直接成为抗击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力量。从这一点上看,《中国文学》为确立当时处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阵营夹缝中的新中国的第三世界的国际定位,在国际社会上彰显独立的民族国家的自我身份上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对于这些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中国文学》均能及时作出反应,出版和译载中国作家的作品,以支持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如1958年7月,以卡塞姆将军为首的伊拉克军人推翻了英美控制下的萨尔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同年黎巴嫩人民解放运动高涨,英美出兵干涉。外文出版社立即在1958年12月同时用英、法和阿拉伯三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茅盾等中国作家和艺术家所著的《支持阿拉伯兄弟的呼声》一系列诗文和卡通漫画,以支持当地人民的反帝和民族解放运动,谴责英美的干涉行为。同年《中国文学》第5和6 期更是打破了不刊登政治类报导的惯例,发行了两册政治文件附册。其中第5期包括《人民日报》刊登的反对英美国家在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干涉行为,支持黎巴嫩、伊拉克和阿拉伯人民斗争的一系列声明、抗议、社论与诗文作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反对武装干涉黎巴嫩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英国政府的抗议》、《欢呼伊拉克人民的伟大胜利》(社论)、《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制止美国侵略》(社论)、《英美侵略者为找寻坟墓而合作》(社论)、茅盾的《我们全力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刘白羽的《正义的火把在燃烧》、萧三的《打断侵略者的脊骨》和阮章竞的《伊拉克共和国万岁》等。1960年7月至1964年11月,美国、比利时等国武装干涉刚果的民族独立运动,引发了刚果人民反殖民的武装斗争。1960年第10期《中国文学》设专栏“献给刚果人民的诗歌”登载了由杨宪益夫妇翻译、诗人闻捷所作的诗歌《战斗之歌》以及邹荻帆的《给刚果河的流波》,第11期登载了由杨宪益翻译的李野光的诗歌《早啊,非洲,新的非洲》、《致阿尔及利亚》。1961年第2期《中国文学》开辟专栏“杰出的非洲人”,刊载杨朔的《生命在号召》,以

悼念1960年在日内瓦遇刺身亡的喀麦隆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费利克斯·罗兰·穆米埃。同期还译载了刘白羽的《血写的书》,评论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员阿迈德·阿卡歇在狱中所作的特写《七号牢房沉默了》。

除了亚非国家,中国政府还加强了与作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的关系,支持拉美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努力开展与拉美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建立友好联系。1954年,中国诗人艾青受邀途经布拉格、维也纳访问智利。1955年第4期《中国文学》开辟专栏“南美洲的旅行”,译载了艾青在南美洲期间所创作的部分诗歌。诗歌《他睡了》、《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及《黑人居住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殖民地时期人民的同情和鼓励以及对殖民统治者不人道的种族歧视的揭露和谴责。《在世界的这一边》则记录了诗人受到南美洲人民热情亲切的欢迎,并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英勇与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

1959年,兼任中拉友协副会长的作家周而复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墨西哥、古巴等国,进行文化交流。1960年第8期《中国文学》登载了他的评论文章《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学之交》。在这篇文章中,周而复追溯了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小说月报》介绍拉丁美洲文学开始,到建国后新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两国作家为民族独立和反欧美斗争上所作的努力。次年《中国文学》第3期还刊登了周而复访问拉美期间所作的散文游记《航行在大西洋上》以及作家李少春的《美洲之行》。

1959年,古巴推翻巴蒂斯塔亲美独裁统治,取得民族革命胜利。但由于反革命势力的阻挠、美国的侵略干涉、革命组织内部的分化等不利因素,革命政权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彻底推进新阶段革命任务的迫切问题。1960 年4 月中旬,西班牙和古巴两位著名诗人拉斐尔·阿尔贝蒂和纪廉在哈瓦那劳动人民宫联合举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出席朗诵会的听众以自愿付款的方式购买入场券,所有的收入作为购买保卫古巴革命的“诗歌号飞机”的基金。两位诗人联合发表了一份号召书,呼吁全世界进步诗人举行诗歌联欢会,以便捐款购买“诗歌号飞机”用来保卫古巴革命。这条消息4 月19 日刊登在中国报纸上,立即得到中国诗人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的响应,一些诗人和作家在北京全国文联礼堂举行了“支持古巴人民诗歌文艺会”(庞炳庵,2006)。1960年第7期《中国文学》专设“献给古巴的诗”栏目,译载中国诗人支援古巴革命的诗歌,如萧三的《古巴,我给你捎句话》、袁水拍的《加勒比海一枝花》以及郭小川的《为“诗歌号飞机”送行》。同期还开辟“欢呼人民的春天”栏目,刊登一组支援古巴、阿尔及利亚、刚果等拉丁美洲和非洲第三世界国家革命的诗歌和散文,如郭沫若的诗歌《反帝斗争的连锁反应》和刘白羽的散文《鼓声像春雷一样震响》等一系列诗文的英译,一方面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对美国等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行为进行强烈的谴责。1961年第3期《中国文学》开辟了专栏“为自由”,译载了郑歌的诗歌《火与剑》,以纪念拉美民族独立150周年和古巴革命胜利两周年。

毛泽东亲自促成编选、翻译《不怕鬼的故事》(陈晋,1996:106-114;王友贵,2007:40-41)是对外文学翻译用作国际和国内政治斗争以及政治外交手段的另一典型实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政府处于内外夹击的紧张时期。国内事务方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过激做法遭遇严重挫折,并招致党内外各方的批评。西藏发生叛乱,台海局势紧张,美国增兵支持台湾。国际关系方面,印度尼西亚发生大规模的反华排华运动,中印边界纠纷渐趋尖锐,苏联突然终止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关系几近破裂。面对尖锐的国内外矛盾,毛泽东把当时国内外的批评者、对手和敌人等形象地称为鬼或半人半鬼,并决定把中国古代小说和故事中不怕鬼的内容编集成一本小册子,以表达不怕鬼的思想。这项任务落在了时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肩上。何其芳接到指示后迅速从晋以降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笔记小说(如《夷坚志》、《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金壶七墨》、《幽明录》和《聊斋志异》等)里挑选若干作品编成《不怕鬼的故事》。1961年1月24日,他把反复修改过的该册子的长序最后一次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当日审毕稿子后给何其芳写了一封回信:

此件看过,就照这样付印。付印前,请送

清样给刘、周、邓、周扬、郭沫若五同志一阅,询问他们是否还有修改的意见。出书的时候,可将序文在《红旗》和《人民日报》上登载。另请着手翻成几种外文,先翻序,后翻书。序的英文稿先翻成,登在《北京周报》上。此书能在二月出版就好,可使目前正在全国进行整风运动的干部们阅读。以上请酌办。?(陈晋,1996:113)在毛泽东的指示下,由何其芳撰写、毛泽东修改以及刘少奇、周恩来、周扬和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和文坛领导人审阅的《不怕鬼的故事》之序言交由杨宪益夫妇翻译成英文刊登在1961年第10期的《北京周报》上。之后在1961年第5期《中国文学》上刊载由杨宪益夫妇英译的《不怕鬼的故事》(节选)。

四、翻译策略

由源语社会发起并从事的翻译活动多倾向于立足本土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注重传达原作的内容信息,《中国文学》亦不例外。而作为国家对外宣传刊物的《中国文学》的特点是翻译原本的底稿一般会经过外文出版社中文编辑的加工。这是一种文化自我过滤的行为,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内容流传出去。不适合对外宣传的负面形象也会直接删略,如1955年第1期刊载的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张培基译)就删略了男主人公皮贩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扔进沸水烫死的情节,对外掩盖了中国农民封建落后、愚昧残忍的形象。《百合花》(戴乃迭译)则删去了不利于表现解放军通讯员高大形象的描写,以归顺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倪秀华,2010)。

对于具体的翻译工作,外文出版社制定了明确的翻译原则:“信、达、雅”。1954年外文出版社制定的翻译守则中提到,“信”是忠实,即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和政策,忠实于原句的意思和精神,忠实于事实、数字和时间,忠实于语气和风格。在翻译中不能改变或增减原文的意思与事实。“达”就是通顺,即词能达意,亦即是说这种民族语言的读者不费过多的思索和推敲就能够看懂译文,能正确了解原意。“雅”就是优美,即文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词汇丰富。在外文出版社之后制定的有关规定也基本沿用了这一翻译守则。1964年2月8日外文局制定的《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工作条例(三稿)》第六章“外文书刊的翻译工作”中规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定翻译人员必须遵守以下翻译标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还必须译什么像什么。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精神,也就是把中文的内容用外文忠实地表达出来。流畅的外文是指现代通用的外文,也就是当今世界上同文的民族能够互相了解的语文。忠实于原文是外文出版社所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但我们也必须留意到在外文出版社内,原文事实上已不再是原文,而是经过政治意识形态严格选择并改写过的原文。忠实于原文实际上就等同于忠实于源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从译者的角度看,《中国文学》刊载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可分为三类:一是外国译者,也就是当时的外国专家和国际友人(如沙博理、戴乃迭和艾黎等)的译作;二是中国译者(杨宪益、张培基、喻蟠琴等),以及受邀译者,也就是当时社会力量的译员(如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孟雄、王佐良等)的译作;三是中外合译作品,主要是杨氏夫妇合译的作品。尽管译者群有所不同,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为受雇于外文出版社的社内人员(国际友人和社会力量除外,但他们仍受外文出版社制约),社内的翻译原则对其具有很大的约束作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翻译策略较为统一,旨在传递源语文本信息的内涵,同时也尽可能兼顾译文的流畅性。

五、结语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对外翻译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肩负着对外展现新中国的自我形象的重任。尤其在建国17年时期,该刊在创刊动机、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积极响应彼时新生的民族国家自我建构的诉求和需要,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较为充分地彰显出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及其归属于第三世界的国际形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关《中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在一些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书籍的封三印有《中国文学》的宣传广告:Know China through Its Literature—Read Chinese Litersture, a Literary Journal in English。

②与之相关的是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的《支持阿拉伯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档选编)》(China Supports the Arab People’s Struggle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 Selection of Important Documents)),也于1958年由外文出版社翻译出版。

③外文出版社旗下的外文期刊各有分工,《中国文学》一般不刊登政治类报导。1959年4月7日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向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提交的《关于外文出版社的四种外文刊物编辑方针的请示报告》中也提到《中国文学》“一般不宜刊载配合外交斗争的政治性文件”(周东元、亓文公,1999:159)。

④除了1960年与古巴建交外,中国与其他拉美国家没有外交关系,但这并没有阻挡中国与之发展其他渠道的联系。毛泽东曾明确表示:“只要拉美国家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好;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好。”(《毛泽东外交文选》,p.338)

⑤该资料以及下文提及的《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工作条例》均由前外文出版社中文编辑廖旭和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陈晋.毛泽东指导编选《不怕鬼的故事》的前前后后[C].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中国当代出版史料(1949-1999)[C].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9.

[2]季羡林.东学西渐渐与东化[J].东方论坛, 2004, (5).

[3]马祖毅,任容珍.汉藉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4]毛泽东外交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5]倪秀华.《百合花》英译描写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0, (7): 55-58.

[6]庞炳庵.郭沫若的古巴情结[J].郭沫若学刊, 2006, (1): 15-18.

[7]王友贵.当代翻译文学史上译者主体性的削弱(1949-1978)[J].外国语言文学, 2007, (1): 40-46.

[8]吴旸.《中国文学》的诞生[A].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C].北京:新星出版社, 1999.

[9]周东元,亓文公.中国外文局史料选编[C].北京:新星出版社, 1999.

[10]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译汉注意的问题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译汉方面应重视的问题 陈炳发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 有幸多次参与国家人事部组织、外文局实施并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阅卷、质检工作,我发现,一些考生翻译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翻译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规范地处理数字、人名、地名、机构名、缩略语以及其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个人的成绩。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考试中常见的“雷区”,可能对考生提高考试成绩有所助益。 一、数字 关于数字用法的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已有具体规定,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有自己的专门规定。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的人应该对这些有起码的了解。 一般的规定是,对于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无论原文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译文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例如:原文“654,321,000”,译文中照抄“654,321,000”即可;不能译为6亿5千4百32万1千。原文“fifty million”,可译为“5 000万”;不能译为“五十百万”,或“50百万”。对于万以上数字,中文一般以“万”和“亿”为单位;原文“half a billion”,可译为“5亿”。原文“five trucks”,可译为“5辆卡车”;原文“3-4 percent”,可译为“3%-4%”;原文“five percentage points”,可译为“5个百分点”。 原文用英文数字或罗马数字表示的,除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的情况外,译文用汉字。例如:原文“Chapter II”,可译为“第二章”,不能译为“第2章”;原文“Committee of Twenty-four”,可译为“二十四国委员会”,不能译为“24国委员会”;原文“Sixty-fourth Session”,可译为“第六十四届会议”,不能译为“第64届会议”。 在原文中,数字如作为词素构成固定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以及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的情况,则译文中可使用汉字;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以便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例如:原文“quarter”,应译为“四分之一”;原文“three to four people”,则译为“三四人”;原文“Third World”,可译为“第三世界”;原文“several thousand people”,则

课文翻译综合英语

The pearl 吉纳,一位穷渔夫,刚发现了一颗非常大而且非常珍贵的珍珠,准备去最近的城镇把它卖掉。他急切需要钱给刚给蝎子螫伤的孩子看病。吉纳发现珍珠前,他---一位可以看病的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因为吉纳付不起治疗费。 一个小镇就像个集群动物,有神经系统头肩膀和肢。它与其他城镇不想连。因此没有两座城镇是相似的。城镇里还有完整的感情。要知道消息是怎样传遍整个小镇的可是个难解之谜。消息传得似乎比小男孩冲出去告诉别人的速度还快,比女人隔着篱笆大声说消息的速度还要快。? 在吉纳胡安纳和其他渔夫回到吉纳的茅草屋前,小镇的神经正随着消息--吉纳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珍珠--传播而奔腾,跳动。跑得气喘吁吁的小男孩还没说出这个消息,母亲们早已知晓了。消息席卷而过茅草屋,激起波浪泡沫,然后冲进镇里的石头灰泥瓦房里。消息传到正在花园里散步的牧师,他的眼中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他想起教堂的有些地方该维修了,他纳闷珍珠值多少钱。他想知道是否为吉纳的婴儿施过洗礼,或是否主持过他的结婚仪式。消息传到零售商那儿的时候,他们看着卖的不太好的男式衣服。?? 消息传到医生那儿的时候,他正在给一位妇人看病,这位夫人的疾病其实就是“年龄太老的问题”,尽管他们两人都不承认这点。弄清楚谁是吉纳后,医生变得严肃认真而又明智起来。医生说,“他是我的一个病人,我在给他的孩子治疗被蝎子螫伤的伤口。”眼珠在肿眼泡的眼眶内转来转去,医生想起巴黎,想起那他住过的既宽敞又豪华的房间。越过他的老年病人,医生仿佛看见自己坐在巴黎的一家餐馆,男侍者正在打开酒瓶。 消息早早地传到了教堂前乞讨者,他们咯咯地高兴地笑着,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比突然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

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 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

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

一、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 1.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翻译之前仔细研读原文,解决好“翻译什么”的问题。边读边琢磨,确切理解原文所述事物本身的含义与之相关的外延联想,如原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褒贬义或寓意,对其中的修饰语的把握等。 2. 组织语言。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手段。 3. 表达。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译或漏译。 4. 审校。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做相应的调整。如: 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 直译:好的婚姻不会仅仅发生—它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大量的工作。 意译:幸福的婚姻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你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和做大量的工作。 或:美满的婚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做大量的工作。很显然,本句话的意译要比直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当然,一句话并不限于一种译法,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一般来说,在英汉翻译考试中,如果直译能达意就用直译,如果直译效果不好,就应该考虑意译。只要译文内容忠实,意思明白就行了。

顺译法(又名句型对应法) 顾名思义,顺译法(句型对应法)就是按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适合于原文叙述层次与汉语相近的长句翻译,如只含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前置的状语从句或从句在后的长复合句等等。 As an obedient son, I had to accept my parents’decision that I was to be a doctor ,though the prospect interested in me not at all. 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我不得不接收父母的决定,去当大夫,虽然我对这样的前途毫无兴趣。 3.倒译法 倒译法就是颠倒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来进行翻译。 例1:The moon is completely empty of water because the gravity on the moon is much less than on the earth. 因为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的多,所以月球上根本没有水。 例2:The football students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university if they fail to pass their examination. 作为足球运动员的学生如果考试不及格就要被开除。 4.分译法 分译法,又称拆译法,也是一种基本的句法变通手段。从被分译成份的结构而言,分译大致可以分为单词的分译、短语的分译和从句的分译三种。 单词的分译即拆词,将难译的词从句子主干中拆离出来,另作处理,这种方法常常引起句式上的调整,英译汉中要拆译的词常常是形容词和副词。如: He unnecessarily spent a lot of time introducing his book, which the student

英译汉段落翻译1

Paradox of Our Times We have bigger houses and smaller families; more conveniences, but less time; we have more degrees, but less common sense; more knowledge, but less judgment; more experts, but more problems; more medicine, but less wellness. We have multiplied our possessions, but reduced our values. We talk too much, love too little and lie too often. We’ve learned how to make a living, but not a life; we’ve added years to life, not life to years. We have taller buildings, but shorter tempers; wider freeways, but narrow viewpoints. We spend more, but have less; we buy more, but enjoy it less. We’ve been all the way to the moon and back, but have trouble crossing the street to meet the new neighbor. We’ve conquered outer space, but not inner space. We’ve split the atom, but not our prejudice; we write more, but learn less; plan more, but accomplish less. We’ve learned to rush, but not to wait; we have higher incomes, but lower morals. We build more computers to hold more information, to produce more copies, but have less communication. We are long on quantity, but short on quality. These are the times of fast foods and slow digestion; tall men and short character; steep profits and shallow relationship. More leisure and less fun; more kinds of food, but less nutrition; two incomes but more divorce; fancier houses, but broken homes.

英译汉常见问题汇总

英译汉常见问题汇总 英译汉,不论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当中,不少人只求译文的“忠实、通顺”而忽视译文的“雅”。那么,忠实通顺的译文是否就是地道的、自然的、合乎汉语习惯的译文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英译汉常见问题汇总,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结构不合理,句子不自然 (1) There will come a day when people the world over will live a happy life under the sun of socialism. 全世界人民在社会主义阳光下过幸福生活的一天是会到来的。 译文主语的定语长,使得整个句子头重脚轻。试译为:全世界人将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过幸福的生活,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2)The sun, which had hidden all day,now came out in all its splendor. 那个整天躲在云层里的太阳,现在又光芒四射地露面了。 原文里的定语从句,是补叙性的,译成汉语,不一定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前。原文没有“又”这个意思,应去掉。试译为:太阳一整天都躲在云里,现在出来了,光芒四射。 (3)I had experienced oxygen and/or engine trouble. 我曾碰到过,不是氧气设备出故障,就是引擎出故障,或二者都出故障。 “我曾碰到过”,句子突然中止,好象无宾语,但实际上宾语却是很长的三个分句,这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可在“碰到过”后加上“这种现象”或将宾语提前。试译为:不是氧气设备出故障,就是引擎出故障,或者它们都出故障,这些我都碰到过。 (4)Captured documents which we have obtained from individuals who had been infiltrated through this corridor plus prisoner-of-war reports that we have obtained in recent months led us to believe that the volume of infiltration has expanded substantially. 我们从经由这个走廊进来的人身上缴获的文件,加上近几个月从战俘那里得到的口供,使人们相信,渗透的规模确实扩大了。

综合英语(一)课文及翻译

Lesson One: The Time Message Elwood N, Chapman 新的学习任务开始之际,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本文作者提出了7点具体建议,或许对你有所启迪。 1 Time is tricky.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easy to waste. When you look a head, you think you have more time than you need. For Example,at the beginning of a semester, you may feel that you have plenty of time on your hands, but toward the end of the term you may suddenly find that time is running out. You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cover all your duties (duty), so you get worried. What is the answer? Control! 译:时间真是不好对付,既难以控制好,又很容易浪费掉,当你向前看时,你觉得你的时间用不完。例如,在一个学期的开始,你或许觉得你有许多时间,但到学期快要结束时,你会突然发现时间快用光了,你甚至找不出时间把所有你必须干的事情干完,这样你就紧张了。答案是什么呢?控制。 2 Time is dangerous. If you don't control it, it will control you. I f you don't make it work fo r you, it will work against you. So you must become the master of time, not its servant. As a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 time management will be your number one Problem. 译:时间是危险的,如果你控制不了时间,时间就会控制你,如果你不能让时间为你服务,它就会起反作用。所以,你必须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仆,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妥善安排时间是你的头等大事。 3 Time is valuable. Wasting time is a bad habit. It is like a drug. The more time you waste,the easier it is to go on wasting time. If seriously wish to get the most out of college, you must put the time message into practice. 译:时间是珍贵的,浪费时间是个坏习惯,这就像毒品一样,你越浪费时间,就越容易继续浪费下去,如果你真的想充分利用上大学的机会,你就应该把利用时间的要旨付诸实践。 Message1. Control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4 Time is today, not tomorrow or next week. Start your pl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rm. 译:抓紧时间就是抓紧当前的时间,不要把事情推到明天或是下周,在学期开始就开始计划。 Message2. Get the notebook habit. 5 Go and buy a notebook today, Use it to plan your study time each day. Once a weekly study plan is prepared,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every week with small changes. Sunday is a good day to make the Plan for the following week.

02英译汉基本步骤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n Washington’s failure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 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 is that it was America’s friends,not its enemies,that engineered the defeat 一、确定主干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n Washington’s failure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 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 is that it was America’s friends,not its enemies,that engineered the defeat 二、分析意群(表达一串独立意义的词)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n Washington’s failure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is that it was America’s friends,not its enemies,that engineered the defeat 三、切分意群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n Washington’s failure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 is that it was America’s friends,not its enemies,that engineered the defeat 切分出去作为独立的句子 四、转译原则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n Washington’s failure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 is that it was America’s friends,not its enemies,that engineered the defeat failure →派生名词→变为动词 Washington failed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 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 五、明确词义 The most important fact is that it was America’s friends,not its enemies,that engineered the defeat Smart →My eyes smarted. 刺痛 flag:v. 下降 engineered 导致 六、转序原则 Washington’s failure on Thursday to be re-el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7 to the U.N.Human Rights Commission. 英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在地点的中间 中文需要调整 Washington→首都指代国家 最终翻译:本周四美国自1947年以来首次未能再次入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是美国的盟友而不是敌人导致了它的失利

专八英译汉段落翻译完整版 中英文对照

My First Job When I reached the age of twelve I left the school for ever and got my first fulltime job, as a grocer’s boy. I spent my days carrying heavy loads, but I enjoyed it. 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rom early dismissal, for I could never stomach speaking to my “betters” with the deference my employer thought I should assume. But the limit was reached one Tuesday — my half holiday. On my way home on that day I used to carry a large basket of provisions to the home of my emplo yer’s sister-in-law. As her house was on my way home I never objected to this. On this particular Tuesday, however, just as we were putting the shutters up, a load of smoked hams was delivered at the shop. “Wait a minute,” said the boss, and he opened the load and took out a ham, which he started to bone and string up. I waited in growing impatience to get on my way, not for one minute but for a quite a considerable time. It was nearly half-past two when the boss finished. He then came to me with the ham, put it in the basket beside me, and instructed me to deliver it to a customer who had it on order. This meant going a long way out of my road home, so I looked up and said to the boss: “Do you know I finish at two on Tuesday?” I have never seen a man look m ore astonished than he did then. “What do you mean?” he gasped. I told him I meant that I would deliver the groceries as usual, but not the ham. He looked at me as if I were some unusual kind f insect and burst into a storm of abuse. But I stood firm. He gave me up as hopeless and tried new tactics. “Go out and get another boy,” he yelled at a shop-assistant. “Are you going to deliver them or not?” the boss turned to me and asked in a threatening tone. I repeated what I had said before. “Then, out of here,” he shouted. So I got out.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serious trouble with an employer.

综合英语 1 课后翻译答案精编版

Unit 1 1.他对这次面试中可能提到的问题作好了准备。(confront) He has prepare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at he may confront during the interview. 2.他悲惨的遭遇深深打动了我们,使我们几乎哭出声来。(touch) His sad experience touched us so deeply that we nearly cried. 3.他们俩手挽着手沿着河边散步,有说有笑。(hand in hand) The two of them are walking hand in hand along the riverbank, chatting and laughing. 4.听到这令人激动的消息之后,他眼睛里涌出欢乐的泪水。(well up) When he heard the exciting news, tears of joy welled up in his eyes. 5.上海人容易听懂苏州话,因为上海话和苏州话有许多共同之处。(in common) People from Shanghai can understand Suzhou dialect with ease, for Shanghai dialect and Suzhou dialect have much in common. 6.亨利和妻子正在考虑能不能在3年内买一幢新房子。(look into) Henry and his wife are looking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buying a new house within three years. 7.女儿再三请求到国外去深造,他最终让步了。(give in to) He finally gave in to his daughter’s repeated requests to further her education abroad. 8.我们在动身去度假之前把所有的贵重物品都锁好了。(lock away) We locked all our valuables away before we went on holiday. 9.虽然咱们分手了,但我希望咱们依然是好朋友,像以前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part) Although we have parted from each other, I hope that we will remain good friends and that we will care for and help each other just as we used to. 10.在紧急关头,军长召集全体军官开会,制定新的克敌战略战术。(summon) At the critical moment, the army commander summoned all the officers to work out new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o conquer the enemy. Unit 2 1.一个由外交部长率领的政府代表团昨天抵达南非,开始对该国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head) A government delegation head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rrived in South Africa yesterday, starting a three-day friendly visit to the country. 2.看看这些讽刺社会弊端的漫画实在好笑。(awfully funny) It is awfully funny to look at these caricatures which satirize social ills. 3.计算机是最有用的教学工具之一,所有的功课以及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show on a screen) Computers are one of the most useful teaching tools, for all your lessons as well as all the questions and all the answers can be shown on a screen. 4.张利的母亲前天突然病倒,他赶紧派人请来医生。(send for) Zhang Li’s mother fell ill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o he sent for a doctor immediately.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倪秀华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综合性刊物,但至今学界关注不足。通过分析《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文学思潮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launched in 1951 is the only journal in China aiming at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nglish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magazi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ry poe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1951 to 1966,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azine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gazine at the time.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ry poetic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4-0035-06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外译自古有之。据马祖毅和任容珍(1997:698-704)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国人从事的对外翻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后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一直延续并发展至今,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计划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然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把自身文学“送出”(季羡林,2004:1)的种种努力,目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建国1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几乎是研究的盲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研究的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否定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在 西方启蒙话语的影响下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文学价值,同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外译随之也一并被否定,而被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次,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目标语社会主动发起和/或生成的翻译现象或活动,而对源语社会出现的翻译现象或活动则关注不足;再次,史料等材料的匮乏也进一步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建国17年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生的民族国家主动对外翻译介绍本国文学作品,以响应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和召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3-03-10作者简介:?倪秀华,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国翻译史 2013年9月Sep.?201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20卷第5期Vol.?20?No.?5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2005年3月 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2005 Vol.21 No.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 “复译”、“转译”之争 陈 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 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 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 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 CHEN Yan 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由同一原本的不同译本出现的时间先后的不同,形成了首译与复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由译本所据原本的不同,形成了直接翻译和转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因已有的译本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和需要,复译是翻译家常有的选择;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转译也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在中国翻译史上,复译和转译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受到读者欢迎和肯定的译作,也有不少过多背离原文的转译本和重复平庸、乃至滥竽充数的复译本,对于复译和转译的是非功过,翻译界有着见智见仁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争鸣。 一、复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复译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尤其是1930年以降,复译越来越常见。在已出版的各种译本中,复译本的数量占一多半。许多著名翻译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梁实秋、周扬等都参与了名作复译。复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复译的出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翻译方法不断更替的一种表现。晚清时期,翻译家普遍采用豪杰译的翻译方法,对原作多有增删、改动。五四以后,主张尊重原文的翻译家,使用逐字译和直译的方法重新翻译就成为必然。其次,复译的出现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体现。由于现代汉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文白夹杂、五四时期的中外杂糅阶段,直到30年代后才逐渐趋于定型,所以30年代以前的译本普遍显得译文老化,不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也就需要复译。这就是30年代前后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形成第一个复译高峰的原因之一。这股潮流对翻译文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抄译、乱译等不良现象,引起人们对复译的反感、认识上的分歧及学术上的论争。 邹韬奋指出,复译不太经济,应该翻译那些有价值的未曾译过的书。(邹韬奋,1920)茅盾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 我们以为如果真要为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要的手段,而且主张复译是必要的救济。如果劣译出世,一方加以批评,而一方又能以尚有第二译本行将问世的消息告知读者,这倒真正能够免得读者“浪费”了时间精神和金钱的。(茅 001

经典英文段落翻译__英译汉15篇

1.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这样叙述他印象中的杭州:“这是世界上最美妙迷人的城市,它使人觉得自己社在天堂。”在中国,也流传着这样的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名气主要在于风景如画的西湖。西湖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来赞誉西湖。在杭州,您可以饱览西湖的秀色,也不妨漫步街头闹市,品尝一下杭州的名菜名点,还可购上几样名特土产。 The famous Italian traveler Marco Pole was so impressed by the beauty of Hangzhou that he described it as “the mist fascinating city in the world where one feels that one is in paradise.” In China, there has been a century-old popular saying praising the city: In Heaven there is Paradise; 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 hou.” Hangzhou’s fame lies mainly in its picturesque West Lake. As it is beautiful all the year round, the West Lake was compared by Su Dongpo, a celebrated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to a beauty “who is always charming in either light or heavy makeup.” In Hangzhou, you will not only find the lake a perfect delight to the eye but also find it a joy to stroll along the busy streets, taste famous Hangzhou dishes and buy some special local products. 2.在设备制造期间,雇主的代表有权对根据合同提供的全部工程设备的材料和工艺进行检查、研究和检验,同时检查其制造进度。这一切应在工作时间内于承包商的工厂里进行。如果工程设备正在其它第三方工厂制造,承包商应为卖方代表获得他能在该工厂进行此类检查、研究和检验的许可。此类检查、研究或检验不应解除承包商在合同中的任何义务。 The Employer’s representative shall be entitled during manufacture to inspect, examine and test the materials and workmanship and check the progress of manufacture of all Plants to be supplied under the Contract. This shall take place on the Contractor’s promises during working hours. If the plant is being manufactured on other premises, the Contractor shall obtain permission for the Employer’s representative to carry out such inspection, examination and testing on those premises. 3. 雇主或项目经理提交给承包商的雇主的图纸,技术规格以及其它资料仍应为雇主的财产。除非是为了合同的需要,未经雇主同意,承包商不得使用、复制这些材料或将之传递给第三方。 承包商应对承包商的图纸中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责,除非他们可归因与雇主或项目经理提供的不正确的雇主图纸或其它书面资料。项目经理对承包商的图纸的批准不应解除本款规定的承包商的任何责任。 The Employe r’s drawings, specifica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submitted by the Employer or the Project Manager to the Contractor shall remain the property of the Employer. They shall not,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Employer, be used, copied or communicated to a third party by the Contractor unless necessary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Contract. The Contractor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any errors or omissions in the Contractor’s Drawings unless they are due to incorrect Employer’s Drawings or other written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the Employer or the Project Manager. Approval by the Project Manager of the Contractor’s drawings shall not relieve the Contractor from any responsibility under this Sub-Clause. 4.工程监护:在工程开始后,但在完工移交前,已完工的工程及留在工地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