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文学史概论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翻译概论第六章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先后在 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任教。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 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不 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 巧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 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 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他们不顾年事已高也不怕翻译中可能遇见的重重困难而选择翻译这部巨著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部作品有多方面的价值对我国小说的创作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有必要指出一点就译者个人的翻译动机而言他想达到的翻译目的及对作品的选择有可能与翻译的其他因素如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发生冲突其结果可能会造成语内连贯的缺失从而影响译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个方面,来自新洪堡学派的理论观点。在新洪堡 学派看来,语言结构与宇宙的结构及人类思维的普遍 结构不是一种直接对等的关系。
从新洪堡学派代表人物,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和沃尔 夫等的观点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同语言 对现实的切分有差异,因此的那个我们用不同的语言 表述同一现实是,结果是我们表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 完全同一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看来,从一门语言到 另一门语言的翻译,在理论上就不可能。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 性。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 “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 译什么”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 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 接的决定作用。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 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老先生的 名片上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 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 十本,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 》、《红与黑》、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 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泰斗级专 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

被遗忘的翻译家——林语堂英文著作汉译者张振玉张秀燕【摘要】林语堂及其著作广为人知,但其背后的译者却少有人关注.张振玉是林语堂英文著作最主要的汉译者之一,他翻译的林语堂作品数量多、影响大.这么重要的一位翻译家却一直被学术界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介绍了张振玉的生平,梳理他的译作,考察他的翻译观并对他的译作进行评价.【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3【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翻译家;林语堂;张振玉【作者】张秀燕【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在中国,说起林语堂,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大家读过他的著作,如《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
但提到张振玉,却少有人知晓,甚至连林语堂研究者都不一定知道张振玉为何许人。
殊不知,这两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张振玉是林语堂英文著作的主要汉译者之一。
由于林语堂的多数作品以英文写成,国内大多数读者想要阅读他的作品,就只能依赖翻译,阅读汉译本。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大部分都有汉译本,有的著作甚至有多个汉译本,广泛流传于祖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
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有大量林语堂的作品,一些还成为畅销书,广受读者喜爱。
然而,在这样的繁荣景象背后,有一批人却一直被遗忘。
很多读者阅读林语堂的著作,却不知道自己读的并不是林语堂的原著,而是中文译本。
不仅是普通读者,甚至连一些学者都不清楚这一事实。
即使有读者知道读的是译作,他们也极少关注是谁翻译了这些作品,学术界的反应也是类似的。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林语堂研究,而针对林语堂著作汉译者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张振玉是翻译林语堂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译者。
尽管他的许多译作已深入人心,但学术界却几乎将他遗忘。
我国翻译界三部权威的译学词典——《中国翻译词典》《中国翻译家辞典》《译学大词典》都没有将张振玉收录在内。
第一节 译介学

原文中心主义(原文与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
原文
翻译
主人、原创性的、自主的、 从属,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 建设的、阳刚的
处女 男人
媒婆 不忠的美女
翻译价值论
梵·第根:在大多数的场合中,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的工具,而“译本”之研 究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的大前提。
基亚:把翻译研究视为比较文学具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并认为文学 作品的翻译理论问题是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遇和——译介学的产生,即从比较文化的层面 考察、审视翻译和翻译文学的诸多问题。
译介学初步确立
1997年,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 编《比较文学》中,译介学彻底取代 了媒介学而获得专章介绍,标志着译 介学在中国开始摆脱媒介学谋取自身 的发展。
二、译介学的定义
1.译介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姜秋霞等《翻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态度及其作用》:“翻译对于民族文化 而言,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入或输出,它在进行语言转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 式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接受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事实证明,翻译既使外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得以繁 荣,也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 潘溪子和包天笑 • 林纾与魏易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琼·海斯特》
“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 耻也”
“自诩译本之富,俨然以小说家自
命,而所译诸书,半涉于牛鬼蛇神, 于社会毫无裨益
语言差异引起翻译文本文意上的差异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On marble steps white dew grows, Deep in the night,it soaks silk stockings, Yet she lowers the crystal curtain—— Glittering —to gaze at the autumn moon.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许钧——翻译概论

第四章 翻译么?
•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主张从差别、系统、价值的角度去考 察语言的意义,促使译者抛开旧的翻译观念和方法,在系 统和语境中把握原作的意义。 • 意义不是确定的、惟一的和客观的存在。 • 对意义的分类帮助译者在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并无法完全 赋原文本的意义以新生时,能够分清轻重、主次,尽可能 减少语义损失。 • 从实践角度来看,译者可以遵循“去字梏”、“重组句” 、“建空间”这三个原则,让意义在交流中得到再生。
第三章 翻译是如何进行的?
• 翻译“过程”一词,是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 • 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 ,即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 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 • 理解活动是译者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 和历史性,它诉诸于阐释者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意 的,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 • 广义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它涉 及到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 的生成、文本的接受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过程。 • 复译现象存在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之中。正 是不断的翻译,具体的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被不断克服, 其传播的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复译现象也证明,翻译不 可能存在“定本”。
第五章 谁在翻译?
• 翻译主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翻 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 •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做一 个“隐形人”,让译文“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 绝对忠实”,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这 一看似相悖的说法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宽阔的 思想与活动空间。 • 过去,翻译被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然 而,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翻 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凸 现,都是人们看到作为生产活动的翻译的创造性而必然带来的回应与 后果。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 一种伦理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二、现代翻译文学(1921-1950) 三、当代翻译文学(1951-1978)
一、近代翻译文学(1897-1920)
第1章 概论 第2章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第3章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第4章 “译泰西过百种”的林纾 第5章 近代翻译理论首创者严复 第6章 翻译文学的近代终结与现代开启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杭州人,有“江南才子”之称,明 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和译著家。
历任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译述了 大量西方科学名著,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水利等方面。
1628年,编辑刊刻了欧洲科学入华后第一套丛书“天文初 函”,收有天文历书《浑益通宪图说》2卷、几何学书《圜容 较义》l卷及数学书《同文算指》l0卷(均由利玛窦口授、他 编译)。
王徵(1571-1644),陕西人,中国士大夫中最早接受西方科技 的人物之一。
出身儒士,但对机械制造有很大悟性。信奉天主教,自称“关 西景教后学”。
在北结识庞迪我(1571-1618,西班牙)、金尼阁(1577-1628, 比利时)、邓玉涵(1576-1630,瑞士)等传教士,接受了许多西 方科技知识,尤其对机械工程学感兴趣。
为了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进行斗争,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国际法,或运用在国家和主权的行为和事务上的自然 法原则》(1758年瑞士人滑达尔著),成为近代汉译国际法 的最早主持者。
墨海书馆与翻译家李善兰
墨海书馆:1843年成立于上海,中国近代重要的翻译机构,为 麦都思(1796-1857)开办。
《同文算指》在1614年刻印,影响巨大,欧洲笔算法就是从 这时在中国日渐普及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独译历法书《历指》1卷、《测量全义》2卷、《比例规解》1 卷等;
与傅汎际合译亚里士多德的《名理探》(1627)和《寰有诠》 (1628);
与利玛窦合译《乾坤体义》等。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王徵
在编译《崇祯历书》时,认为西法优于中法,“欲求超胜,必 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亲自参与译撰,并“每卷必须七八易稿”,颇为艰辛。
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6卷,1607)、《测量法义》、《测 量异同》、《勾股义》;
和熊三拔(1575-1620,意大利人)合译《泰西水法》(6卷,1512) 等书,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测量学、水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资料,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徵译印这些书的最终考虑是要优先“采录”“最切要者”、 “最简便者”、“最精妙者”,功不可没。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
1840年前后,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1785-1850)为了禁烟, 多方收集国外报纸,请人翻译后为己用。其中署名林则徐的 译著《澳门月报》五辑:《论中国》、《论茶叶》、《论禁 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
同时,北洋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广学会、文明 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也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书籍。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家——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礼 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出于富国强兵、为民谋利的愿望,积极从事科技研究工作。
1603年,结识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耶稣会在华 首任会长),向他学习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测量、水利、 火器等,并通过翻译把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介绍到中国。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勒石定界,由满、汉、 蒙、俄、拉丁等文字镌刻而成。
清代,翻译事业长足发展。
18世纪初,康熙选派满族弟子在俄罗斯馆学习。
1729年设立了西译馆,招收满族子弟学习拉丁文。
1748年四夷馆和会同馆合并为会同四夷馆,专门翻 译和传播外国语。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内设英、法、德、俄、 日等国语文课程,成绩好的,国家奖励并优先录用, 促进了清末至五四前夕翻译事业的发展。
林则徐设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书,引起 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其属下可考的四名译员是:亚孟、袁德 辉、亚林、梁进德。
禁烟期间,美国传教士布朗送给林则徐《世界地理大全》一 书(1836年伦敦出版,慕瑞著)。此书由梁进德等译出,林 则徐亲自润色。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 理知识的书——《四洲志》。
麦都思:清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清末早期的研究汉学、 翻译中国典籍的外国人之一。其著译有中文59种、英文27种、 马来文6种。
墨海书馆出版的西学译著及其译者在当时颇有影响。其中最著 名的是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
和伟烈亚力(1815-1887,英人)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 卷(完成了徐光启的未竟之业)、《代数学》13卷、《代微积 拾级》18卷、《谈天》18卷等书。
在邓玉涵指导下学习测量、计算和比例等技能;
1627年,与邓玉涵合译《奇器图说》(邓口授,王译绘),该 书是西方机械的代表性著作,极有价值。《奇器图说》所据原 作4部:米多《建筑学》、西门《数学记录》、耕田《论金属 物》和刺墨里《论各种工艺机械》,均为金尼阁在明朝时带入 中国。金尼阁共带来7000余种图书,《奇器图说》是其中最先 译成汉文的。
唐代,翻译已是一种文化职业。 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刘禹锡诗句) 李白是一位外交文书的翻译家。
元朝时,朝廷谕旨要经过翻译才能下达。
马可·波罗1275年来到中国,在元朝做官 17年。
明代,设立四夷馆(1407),隶属翰林院,选 派国子监生学习印度、缅甸、蒙古和伊斯 兰教国家的语文。
第1章 概论
一、西学东渐,译风鼓荡 二、文坛争艳,译军突起
一、西学东渐,译风鼓荡
从周代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设有接待 外宾的机构和翻译人员。
周代:行人 秦代:典客 汉代:大鸿胪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离不开翻译。
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 还矣。—班固《汉书·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