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史

第一章当代研究视角下的翻译史

1. 翻译产生是出于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

2. 宗教典籍的翻译持续了上千年,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译者们确立了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这包括翻译的性质,基本的方法,质量标准等等。

3. 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讨翻译的作用、方法。

4. 非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使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

第二章中国翻译史的分期

1.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与三个根本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

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

三个根本性突破: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关注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时的孤立片段,而是将它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研究;(Page 32)

2. 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拉开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催热政治小说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林纾版《巴黎茶花女遗事》(Page 36)

第三章中国的佛经翻译

1.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特与著名译者

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无原本,凭外来僧人的口授;译者多是外来僧人,因此译经往往合作完成,即”集体翻译“,总体的翻译水平不高。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译作零星。译本中有详细的注释。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采用直译。(Page 47-48)译经的始创者安世高

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

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脱离了私人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译场有了较细的分工;传译与讲习相结合,因此使翻译带有研究性质;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理论与技巧加强:五失本、三不易、八备说、依实出华等。

第一个中国译者道安,鳩摩罗什

3.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

译者不再进行讲习研究,单独进行翻译,译场规模较前一阶段小了;译场分工完善,对于译者能力极为挑剔。

佛经翻译之巨星玄奘

4.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Page 47)

5.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响?

一方面,佛经翻译对汉语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佛教对中国思想界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同,而佛经的翻译无疑充实与丰富这方面的作用。(Page 56)

第四章西方的圣经翻译

1. 为什么说《圣经》的翻译史在某种程度中是西方文化史的缩影?

《圣经》的翻译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希腊-罗马时期、宗教改革时期和现代。这些时期也可谓是西方历史上的转折时期,《圣经》的译本不但在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推广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对西方世界语言、文学和信仰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早期圣经翻译对早期基督教的传播有何重要影响?

早期圣经翻译处于基督教教会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频繁,《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就不断地从原语被译成其他语言,对基督教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从早期的几个的权威地位即可以看出:在基督教会形成期间使用的语言是希腊语,《七十子希腊文本》被奉为宗教经典;《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被罗马天主教教廷采用,并于公元8世纪确立了经典地位。

3. 圣经翻译对宗教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罗马教廷的改革。在这场运支中,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有人说宗教改革究其实质,其实就是是否可以用民族语翻译《圣经》之争。早期的宗教改革借《圣经》的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而由于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译为民族语的《圣经》得以广泛流传。翻译在宗教和政治斗争中被用作反对当时罗马教廷的武器。(Page 67)

4. 19世纪西方的圣经翻译有哪些特点?

在第一个时期里,产生欧洲主要语言的大量修订本和新译本,主要是由于考古和《圣经》手抄本研究带来的新发现和新见解。修订依然沿用了其集体合作的模式,追求的目标是平易通俗的译文,译者更一丝不苟地遵循希腊语原文。

第五章《圣经》的中译

1. 早期的圣经中译者为何采用“经”字命名译本?

早期的圣经中译者在翻译方法上对《圣经》中的一些概念多用中文类似的概念比附。采用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除了当时目标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过于强大之外,也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国为这毕竟是首次把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引进来,无先例可循。(Page 74)

2. 对《圣经》中译何时达到高潮?为什么?

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使《圣经》翻译达到高潮。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解禁基督教,出现了多个完整的《圣经》中译本,而且发行量远超前代;不仅有各种汉语译本,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译本;不仅译经人数众多,而且就翻译当中的问题也进行了长期的讨论。(Page 77)

3. 译名之争仅是一个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问题吗?为什么?

不是。译名之争反映出来的是文化问题。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在一些基本观念是南辕北辙、水火不容的。译名问题一直困扰《圣经》的译者,可以说直到今天也仍未能完全解瘊。(Page 83)

4. 圣经中译与中国新文学有什么关联?

《圣经》的“官话和合译本”译语优美、可读性强,对“白话文”和“新文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Page 87)

5. 圣经中译与佛经中译有何异同之处?

同:翻译方法与策略上,归化;早期的译者多为外来僧人与传教士;对于目的语文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异:佛经翻译在中后期的官化;

第六章西方的科技翻译

1. 翻译在人类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有何作用?

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翻译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中介者,还往往是创造者,还是先进科技的启蒙者、教育者和探索者。(Page 93)

2. 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有何特点?

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不仅包括对古希腊文明典籍的拉丁语翻译,也必然包括对其他语言的翻译和建立在翻译基础上的交流。在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翻译形式:编译。

3. 公元9世纪到11世纪,以巴格达的”智慧宫“为中心的阿拉伯翻译活动有何特点?

对于巴格达的译者来说,翻译作品起着原材料的作用,翻译文本并非目的,而是激发知识的原创思想及产物的催化剂。所以译者将翻译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译者往往附加评论、概述或解释性的注解,以使原文更容易更懂。译者也往往是这一领域的专家。(Page 103)

4. 公元11世纪到公元13世纪西班牙的托莱多翻译院的翻译活动有何特点?对西方科技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翻译活动始终是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之下进行的;翻译的作品中,主要是希腊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原著和希腊语原著。(Page 104)

第七章我国的科技翻译

1.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Page 110)

2. 我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是随着基督教传教士的入华传教而开始传入中国的。传教士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与宗教目的传入,而只在社会上层的一部分文人学者中传播,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Page 114)

3.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清末的科技翻译则是“西学东渐”的第二次浪潮。这一时的科技翻译不再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中国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有意识地组织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在文献翻译中起到了主导作用。(Page 109)影响深远(参看各小节)

4. 我国的科技翻译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何意义和作用?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可以总结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所起到的作用。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一、中国翻译简史 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 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 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他的“五不翻” 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 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 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1894年在他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发表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包括三大要求:第一,以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一统;第二,龙庆原文的意义、精神和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包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

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培养新一代译者,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然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结束。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 响?P56~57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2.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 3.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 4.近现代翻译的发展 5.西方翻译简史 6.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 7.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8.翻译质量与标准 9.翻译教育的发展 10.翻译与文化交流 11.翻译与语言学习 12.翻译与国际关系 13.翻译事业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一、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发展脉络,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

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当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主要用于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到了汉朝,由于汉武帝对西域文化的向往,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为中国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 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朝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佛经翻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现代翻译的发展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如严复、林纾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翻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翻译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古希腊、拉丁文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翻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六、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翻译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最初的手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技术不断创新,为翻译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七、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翻译理论是翻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翻译理论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如古代的“信、达、雅”原则,近现代的“功能翻译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中西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汉语版)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

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圣经》由希伯莱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蛮族"建立各自的国家,宗教翻译便占有更大的市场,《圣经》被相继译成各"蛮族"的语言,有的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学材料。 (二)中世纪西方翻译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议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原来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 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 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 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圣经翻译经久不 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译者受 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 概念来比附佛学。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 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 义学。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其翻译长达1300年 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 斯兰教较早的民族。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 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

中西翻译史

第一章当代研究视角下的翻译史 1. 翻译产生是出于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 2. 宗教典籍的翻译持续了上千年,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译者们确立了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这包括翻译的性质,基本的方法,质量标准等等。 3. 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讨翻译的作用、方法。 4. 非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使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 第二章中国翻译史的分期 1.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与三个根本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 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 三个根本性突破: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关注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时的孤立片段,而是将它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研究;(Page 32) 2. 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拉开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催热政治小说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林纾版《巴黎茶花女遗事》(Page 36) 第三章中国的佛经翻译 1.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特与著名译者 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无原本,凭外来僧人的口授;译者多是外来僧人,因此译经往往合作完成,即”集体翻译“,总体的翻译水平不高。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译作零星。译本中有详细的注释。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采用直译。(Page 47-48)译经的始创者安世高 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 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脱离了私人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译场有了较细的分工;传译与讲习相结合,因此使翻译带有研究性质;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理论与技巧加强:五失本、三不易、八备说、依实出华等。 第一个中国译者道安,鳩摩罗什 3.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引言 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 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尽

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 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外语教 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 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 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程,涵盖了翻译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当代的历史、理论、实践等内容,全方位地探讨了翻译的本质和作用。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思考,我对翻译有 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从中汲取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下面就在期末总结中,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翻译历史的演变 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作用和意义也有所变化。从欧洲中世纪的传 教翻译,到现代的商业翻译、科技翻译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翻译需求和目标。而历 史上一些重要的翻译事件,如圣经翻译、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都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和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历史事件都为翻译史的演进和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 从中可以发现翻译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二、翻译的意义和功能 三、翻译的实践技巧 在实践层面,翻译需要运用一系列技巧和方法。例如,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语言的语法、词汇、语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准确还原原文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同时,翻译也需要耐 心和细心,仔细审视每一个细节和问题,并对翻译结果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除此之外, 了解翻译的行业规范和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 四、翻译与文化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承和交流。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 者通常会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翻译为接受文化的相关元素,从而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不过,在一些翻译领域,如文学翻译、诗歌翻译等,译者会对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 解释和注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 素养,对于目标文化的背景、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要有一定了解和研究。 总之,本学期的翻译简史课程带给我很多启示和收获。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 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它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翻译需要有耐心、细心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 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翻译这一工具的优势和影响力,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门介绍和研究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和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中西翻译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思维方式。下 面我将对本门课程进行期末总结。 本课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佛经译介到近现代的文 学翻译,我们了解到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的不同目的和策略,在文化传播、知识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介绍了中西翻译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学习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深入了 解了西方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文化转移等。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 握翻译的目的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质量和效率。 本课程通过课堂实践训练,提升了我们的翻译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学习翻译技巧和策略,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讨论,我们互 相学习和借鉴,相互提高了翻译水平。 本课程给我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启示。翻译是一门复杂而且深入的学问,需要不 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关注文化 差异和特点,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翻译是一门需要综合素质的学科,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 作。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不仅对中西翻译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 己的翻译能力和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为中 西文化交流和翻译事业做出贡献。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促进中 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努力。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是一门总结西方翻译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它在近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翻译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以及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中西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收获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们首先学习了翻译的基本概念。翻译被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意义转移和文化传递的复杂过程。我们还学习了翻译的特点,包括等效性、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等。这些概念为我们后续学习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一些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语言对等理论、重译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等。这些理论的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例如语境分析、合理推测、归化和异化等。这些技巧在实际翻译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在学习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时,我们了解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到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翻译热潮,再到现代翻译的不断发展。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中西翻译的重要人物和作品,如德伦诺斯提和斯劳托姆,还有马尔托·玛耳塔的《西行漫记》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变迁和发展。 在实践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翻译练习。这些练习涉及不同领域和题材的文本,如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商务文件等。通过这些练习,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提高自己的技巧和水平。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挑战和策略。 本学期的中西翻译课程让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学习了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掌握了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和策略。通过实践和练习,我也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仅对中西翻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翻译技巧。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技能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 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 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这些可能 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 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