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赏析

书法赏析草书五:条幅中堂(3)" title="书法赏析-11:草书五:条幅中堂(3)">35:不狂不野不虚荣,坦对天天日落升。
百炼□觉身手浅,更须□点作学生。
卅载□□□□□,愈觉挥运尚从容,温和狂放岂分界,到位始为最上乘。
右书感怀一首癸巳初冬录聂成文草书五:条幅中堂(3)" title="书法赏析-11:草书五:条幅中堂(3)">笔划纯熟老到,线条简约圆融,质朴厚润,文人气息浓重,点按折转利落灵动,是一篇很漂亮的草书作品。
然他的字字孤立的特点,尚需推敲,我觉得很难说是优点,而过分简约的笔划,增加了辨认的难度,作为外行,我确实有些认不准的字划了方框,还请方家指教。
3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聂成文(卢纶《塞下曲》之二)草书五:条幅中堂(3)" title="书法赏析-11:草书五:条幅中堂(3)"action-data="http%3A%2F%%2Fmw690%2F002CZVfJzy6OlDAZ8Qh81%26690"action-type="show-slide">草法娴熟自如,笔划圆转浑厚,力道内敛,惟字间呼应对比略欠缺,多少影响了整个作品恢弘的气势。
37: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诗一首申万胜(墨梅)草书五:条幅中堂(3)" title="书法赏析-11:草书五:条幅中堂(3)"action-data="http%3A%2F%%2Fmw690%2F002CZVfJzy6OlDB0M8161%26690"action-type="show-slide">点划折转,力道千钧,旷达洒脱,恣意纵横,在些许儒雅的文人气韵中还隐隐感到有一种军人的霸气。
源流·理念·认知——章草临摹解析(上)

源流·理念·认知——章草临摹解析(上)章草是书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品类。
书法发展至今时今日,多种不同风格的同一书体乃至多种不同书体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总的来说,行草书锤炼过程虽然是可控的,结果却是不可预料的,大可不必刻意设计个人风格——其实也无法设计。
章草的特殊性在于,写今草需学章草,知其源流,若在今草中糅合一二笔章草,则不属章草范畴。
更不用说专门取法章草了,最终要回到章草固有的“范式”中。
也就是说,符合一定的特征才是章草,由此注定章草成为有一定难度的书体。
伴随着新资料尤其是简牍的不断发掘,对于章草的理解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厘清章草发展脉络,高低起伏非常明显。
针对章草的临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草书。
这就是说,先要有个人理念。
章草萌生于汉代。
在汉简发掘之前,最初的理解是,章草发展阶段中分别有“隶草”或“草隶”之分,不管如何,与隶书密切相关。
王曾:“解散隶体,粗书之”。
张怀罐《书断》中亦言:“存隶之梗慨,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救。
”盛熙明《法书考》云:“章草草具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这些观点阐释了章草书的体势规范,章草被理解为在隶书之基础上的快写、草化、减省。
孙过庭《书谱》强调:“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检”者,有“定检、检柙、法度、约束”之意,“便”者,“便利”耳——孙过庭明确指出章草中存在笔画省略简化的特征。
相比之下,章草不仅具有隶书波磔的装饰美,意趣占朴典雅,而且多半使用俯仰呼应的点画和牵连映带的用笔,增加了字形的流动活泼,正如张怀瓘所说:“史游制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章草和隶书虽然密切相关,却又截然不同。
书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任何变化都不是突发式的,除了主要的五种书体之外,尚有许多衍变和过渡性书体,为书家求变带来新的灵感。
毫无疑问,隶变一个分水岭,占文和今文有了清晰的界限。
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

本文所谓“不守规矩”,就是不守“一柱体系”下的规矩。
这个规矩,又集中体现在现行《联律通则》上。
先贤相当比例的对联作品不守规矩,是《联律通则》制订者最头痛的事。
据罗永嵩先生以谷向阳、何慧琴1985年所编《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为例,统计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八省市的全部入选联2413副,不符合《联律通则》之声律规则者843副,占35%,其中最高的省市占50—51%,最低的是北京,占19%。
在比较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居然还有这么大的比例无法进入规则的笼子,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无法真正从理论高度来圆融认识、解读这些“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是《联律通则》的尴尬,更是传统对联理论界的尴尬。
道理很简单!“不守规矩”之联的作者大多为饱学硕儒,他们的诗词无不入规入矩,如果对联的规矩真如今天所订之模样,以他们学养之深厚,治学之谨严,要遵守有何难!断不至于粗疏失察,留给后人以话柄。
只能有一个解释:前人比今人更深明对联所具有的独特文体个性,及其艺术规律。
对联本来就可以那样写!放到“双柱体系”下来看问题,则这样的尴尬不复存在,不但看似“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可以进行科学的赏析,大家原来认为“守规矩”的部分作品可能在评价上要降低档次。
其实,今人早已明显地察觉到,传统格律文体,从诗词到对联,无不是越古老越灵动。
即使是离今天颇近的有清一代的对联,人们也时不时仰慕先贤作品的从容洒脱,雍容大度,而自叹弗如。
只是,从创作者到理论界,墨守陈规,甚至误读古人,注定无法圆融解释而已。
一、“巨破缺”能在偶句中立足的理论依据偶句中的“巨破缺”,甚至是破缺到彻底的“终极式破缺”如,局部失对、平仄严重失粘、字数不等、结构严重错落等情况,为什么可能稳稳立足,且不能认为它们是明显的缺陷,而是突兀的美?在对联赏析和评价中,碰到这类作品,为什么不能一概枪毙,且可能还是优秀的作品,并且在优秀作品中不能低一等来看待?这是因为,它们也是符合美学中的形式美法则的。
章草(上)(四)

<章草>(上)(四)<章草>(上)(四) “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索靖俱善章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
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晋书本传》)。
“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
天资特秀,若鸿雁六翮,飘繇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能为难”,“章草入神,小篆、隶、行、草入妙”(张怀瓘《书断》)。
《顿州帖》(图111),6行58字。
此贴曾刻入宋《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等。
虽是章草体段,但时出匠心之笔,收笔波势特弱,整体节奏轻重有致,行气疏朗,流美自如。
此等气象,正如上面张怀瓘所形容的“天资特秀”、“飘繇乎清风之上”。
2.杜预《岁终帖》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今西安)人。
拜镇南大将军,进爵当阳县侯,谥曰成,汉杜度六世孙,杜甫远祖,三世善草书。
张怀瓘《书断》章草能品十五人中,列有杜预。
杜预《岁终帖》(图112),与上述卫瓘《顿州帖》类似,接近今草格局,基本已脱尽章草体势,笔短意长,夸张式的“燕尾”已然敛迹;字距自由,注重行内行气,字形亦大小参差。
3.索靖《月仪章》、《七月帖》、《载妖帖》、《出师颂》等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
张芝之姊孙。
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为当时名士博玄、张华所赏。
官尚书郎、雁门太守,拜左卫将军,人称征西将军,谥庄。
著有《无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及书论《草书势》一文。
索靖擅章草,“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南史·王僧虔传》)。
与卫瓘齐名,有“一台二妙,天下为希”之称。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誉其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张怀瓘《书断》谓:“幼安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与联系

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与联系章草、今草、狂草,这三种草书体字体,无不是中国书法中的绝佳代表。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又有着不尽相同的联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种草书体的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一、章草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中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书体。
它起源于北魏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发展而来。
章草书法以其挥洒潇洒的墨迹、气韵生动的形体而著称。
在章草书法中,字形的延展和变化非常明显,整体造型上注重横平竖直,既有魏碑遒劲、快捷的笔势,又有隶书的丰富变化。
章草书法以其遒劲有力的笔画、横平竖直的形态、气势磅礴的布局而闻名于世。
二、今草今草是一种发展于唐宋时期的书体,是隶草转变的产物。
今草书法在书体上倾向于隶书,但又继承了草书的流畅飘逸的特点。
今草书法在笔画上注重匀称、流畅、韵味,整体造型上讲究灵动飘逸,时间上处于章草与狂草之间,体现了隶草相互交融的特色。
三、狂草狂草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非常有个性的书体。
它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极盛时期。
狂草书法以其放肆奔放的笔法、起伏跌宕的线条、狂草般的飞扬感而著称。
在狂草书法中,笔画纵横交错,凌乱有致,字形多变,透露出一种个性张扬、不羁的气息。
四、区别与联系从书体特点上来看,章草与狂草在笔画上更为奔放悠扬,笔势更为挥洒潇洒,而今草则更加匀称流畅,继承了隶书的端庄秀丽。
但从整体造型上来看,这三种草书还是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都追求着一种奔放、自由、潇洒的书写风格。
这三种草书体在历史上的发展中,不仅相互影响,而且还有相互融合的迹象。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章草、今草、狂草这三种草书体凝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每一种草书,都在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过对这三种草书体的深入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且也可以更充分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章草、今草、狂草这三种草书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了阐述。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 对联,⼜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头、柱⼦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整,平仄协调,是⼀字⼀⾳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化瑰宝。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对联书写的格式与技法,希望⼤家能够喜欢。
⼀、关于对联书写格式 所谓格式(或称款式、样式),就是指对联书写所表现的形态。
虽然简单讲,对联书法就是两⾏竖写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态并不完全⼀样,字⾯的排列也不尽相同。
就格式⽽⾔,笔者姑且把它归纳为以下四种: 1、两张“条幅”式:条幅是竖⾏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频率最⾼的⼀种格式。
具体讲,“条幅”是指将整张宣纸竖着裁成两半,或裁成三个长条,尺幅呈横短竖长的形状。
它⼀左⼀右两边张贴、悬挂或镌刻。
由于实⽤对联⼀般⽂字较少(短则四五⾔,长则⼗⼏⾔),两边正⽂分别从上到下⼀⾏便可写完。
这种对联书法使⽤范围较为⼴泛,书斋、厅堂、楼宇、店铺、名胜古迹和展览最为常见(见图1)。
2、单张“中堂”式:中堂是较为宽⼤的条幅。
顾名思义,中堂⼀般挂在屋⼦客厅正⾯墙上的正中。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例为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有三尺、四尺、六尺、⼋尺等。
将整张宣纸竖式不⽤裁开,联⽂按左右两⾏写在⼀张纸上,竖着悬挂。
这种样式常见诸于居室布置、书法展览、书报杂志和⽹络(见图2)。
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也可以⼩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于中堂的尺幅。
上述条幅式属于单边⼀⾏(特指正⽂),左右形成⼀对,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可反置;中堂式属于单幅两⾏。
这两种格式⼀般适⽤于书写中短联。
3、“龙门”式:有的联⽂多则⼏⼗字,甚⾄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
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少是两⾏甚⾄数⾏,上联⾃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左向右排列。
章草书法艺术漫议

章草书法艺术漫议章草是汉代出现的一种书体。
两汉、魏晋是我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要阶段。
秦汉之际,秦篆的俗体演变为早期隶书——古隶,古隶的正体逐渐发展为成熟的隶书,即八分;而其草写的俗体则发展为草书,即章草。
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
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遂被取代。
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日为东汉章帝所好,或日用于当时奏章,或日元帝时史游用以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
按:“章”有法则义。
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遂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孙过庭《书谱》称“章务检而便”,“检”谓讲求法度,即是章草的特色。
“章乃隶之捷”。
章草既是隶书的草写,其形态便兼有隶书和草书的特点。
一方面形体扁横,字字独立,波磔突出;一方面笔画简省,使转连带,故结体典雅而生动。
近人林志钧称章草:“笔下有来历而结体变化皆具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转随意而不狂蔓,二美也;为隶、楷蜕化之中枢,而笔画视隶与楷皆简,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
” (见《(章草考)序》)林氏所归结,法度严谨之外,突出其虽重使转而非纵横恣肆,虽为草体而方圆结合,动中寓静,这些正是章草不同于其后今草信手挥洒、变化无端的特色。
试看古代经典书论对章草形态的描述:卫恒《四体书势》称“兽跛(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袁昂《古令书评》称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可见章草书体沉稳舒展、以动制静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章草既是汉隶衍生的辅助书体,其中自然灌注着汉隶的精神气格,即质朴厚重,生意盎然。
这从现存的大量汉晋简书、晋人残纸以及陆机《平复帖》中看得很清楚。
证之以古人题跋,亦可窥见当时章草的真实风貌。
据翁运先生称:“南宋韩庭胄家刻之《群玉堂帖》中有米(芾)书一帖云:‘好事家所收帖,有若篆籀者,回视二王,顿有生意’又,米氏真迹一帖云:‘李太师(玮)收晋贤十四帖,(晋)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见《从(陆机平复帖)谈章草书体》)米氏所言“若篆籀者”,正是西晋章草真迹中尚存厚重圆浑的篆书遗意,亦即唐窦《述书赋》所称皇象书“朴质古情……似龙蠖蛰后,伸盘复行”的意象,今观《平复帖》线条形质,正是如此,可知章草原本的古质朴厚之精神所在。
刘好功篆书对联欣赏

刘好功篆书对联欣赏流⽔杨花好沔⾈柳荫⾛马花间鸣禽宣道原流唯有归⽥乐求如⽌⽔安沔花⾈出柳荫中鱼游静渊⼤罟勿及辞不平时若蜀⽔出花逢多处作吴宫游鱼乐于⽔以游既深帛⽔溅黄花帛⽔溅黄花刘好功秦简书法⽹络班招⽣启事1,秦简简介秦简是秦朝的墨迹,是有别于秦⼩篆的独特的书体,它⾮篆⾮⾪,亦篆亦⾪,是秦⼈的⼿写体,被称为秦⾪或古⾪。
2,学习秦简的好处a,易学易上⼿,笔法简单。
b,不撞车易上展,让审美不再疲劳。
c,既可作为篆书⼜可作为⾪书。
d,让你的字更⾼古,不流俗。
3,教学⽅式1,⽹络教学,不⽤外出,不影响⼯作。
2,⼩班规模,平时随问随答,可利⽤闲暇时间随时学习。
3,每周六晚⼋点集中讲授,两个⼩时左右,学制⼀年。
因事没有及时听课的课程可反复回放。
4,采⽤语⾳+图⽚+视频+⽂字相结合、作业评改和打造作品相结合的教学⽅法。
公开课和私信⼀对⼀辅导相结合。
4,课程设置计划第⼀步先学篆书吴昌硕⽯⿎⽂,突破⽤笔关,线质关,为学秦简打好基础。
第⼆步再重点学习⾥耶秦简,(笔画,偏旁,字法,章法,临摹创作,投展指导)。
第三步学习汉碑(张迁或好⼤王或鲜于璜),来增强秦简的厚重,⾦⽯⽓及正⼤⽓象。
5,课程设置理由⾥耶秦简是篆书向⾪书演变的过渡体,上承篆书下启⾪书。
学篆是为了打基础让秦简学得更深⼊,学汉碑是拓展为了让秦简学习⾛的更远。
6,课程特点1,理论结合实践,遵循书法规律,学⼀得三(篆书,秦简,汉⾪)。
2,课堂内容结构【作业评改,问题回答,技法指导,理论讲授,作业布置】7,教学⽬的1,掌握正确的精准临摹的⽅法。
2,提⾼⾼雅的书法审美认知能⼒。
3,能临创转换并独⽴创作投稿作品。
8,时间安排及收费1,吴昌硕篆书2个⽉左右,8个课时。
2,⾥耶秦简8个⽉左右,36个课时。
3,汉碑2个⽉左右,8个课时。
⼀年每⼈3000元。
可先免费试听试学。
扫码进群免费试听试学如果⼆维码过期请扫下⾯⼆维码拉你进群9,教学优势1,由秦简国展⾼⼿,⼊展获奖专业户,实⼒派书家刘好功全程担纲教学,亲⼒亲为,不找助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草对联书法作品欣赏
以下是章草对联书法作品的欣赏:
1. 神州锦绣且天府,创业未赢幸胜者。
神州锦绣百花茂,天府媲美龙腾者。
2. 乾坤澄彻悟天真,风起云涌谱华章。
天地清明恍若仙,山河万象绘篇章。
3. 禅心入境舒自然,鸿鹄翱翔绘壮美。
心如止水尽虚静,气若腾云显雄壮。
4. 波澜壮阔书意浓,点画展现世界风。
开封千古虎双掌,洛阳回首舞龙腾。
5. 挥毫展画情思广,江山彩墨谱壮丽。
挥毫泼墨展豪情,笔墨山川览红颜。
这些章草对联作品展示了章草书法的独特魅力,结合了墨色与形态的极致表达,展现了章草书法的艺术魅力。
每幅作品都以简练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