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础知识
货币基础知识

货币基础知识概念详细笔记1. 债权人定义:有权要求另一方(债务人)履行债务义务的人或实体。
例子:银行:提供贷款的银行是债权人。
个人:借钱给朋友的个人是债权人。
公司:供货商未收到货款时是债权人。
2. 通货膨胀定义: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
原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例子:经济繁荣期,居民消费增加,推动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生产成本上升。
例子:石油价格上涨,导致运输和生产成本上升。
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增长超过经济增长。
例子:央行大量印钞或降低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
影响:购买力下降:相同数量的钱能买到的商品减少。
储蓄贬值:如果利率低于通胀率,实际购买力下降。
不确定性增加:影响企业和消费者决策。
债务负担减轻:固定利率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
3. 托拉斯组织定义:企业联合形成的垄断组织,通过控制市场、限制竞争。
类型:横向托拉斯:同一行业的企业联合,控制同类产品。
例子:多家钢铁公司联合形成的托拉斯。
纵向托拉斯:处于生产链不同环节的企业联合。
例子: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一体化企业联合。
混合托拉斯:不同行业企业联合,形成多元化垄断。
例子:一家电力公司和一家运输公司联合。
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如标准石油公司,通过控制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反托拉斯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年):防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
4. 赤字定义:支出超过收入,导致资金短缺。
类型:财政赤字:政府支出超过收入。
贸易赤字:一国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
预算赤字:企业或组织支出超过预算收入。
个人赤字:个人支出超过收入。
应对措施:增加收入:提高税收或其他收入来源。
减少支出: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借款: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调整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稳定经济。
5. 通货紧缩定义:物价普遍下降,货币购买力上升。
原因:需求不足:消费者和企业减少支出。
例子:经济衰退期,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
生产过剩:供应超过需求,价格下降。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第一篇: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以及银行的组织、运作和监管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乘数原理、央行的职能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等方面。
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作为一种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社会经济物品。
它具有普遍流通性、可分性、稳定性、可控性和信用性等特征。
货币的形式多样,包括现金、存款、支票、汇票、信用卡等。
二、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供求关系是指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量由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创造所控制,货币需求量则由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主体根据其经济行为所决定。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也会增加,从而带动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
而货币需求量增加则表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主体更需要货币来进行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三、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乘数原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收益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来获得储备金并进行信贷创造的过程。
具体来说,当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时,会增加该客户的存款,并将一部分存款作为储备金存放在央行。
央行把这一部分储备金算作总准备金,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要求商业银行存放一定的总准备金。
商业银行未存放的部分则可作为再次发放贷款的资金,从而实现信贷扩张和货币创造。
四、央行的职能央行是一个国家的最高货币权威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安全。
其主要职能包括货币银行监管、现金流通管理、国际收支调节、金融市场运营和金融安全防范等方面。
五、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要求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求关系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维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和保障金融安全。
常见的货币政策包括紧缩政策和宽松政策,前者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后者以刺激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
总之,货币银行学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于了解货币和银行的本质和作用、把握货币政策的走向和影响、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货币基础知识点总结

货币基础知识点总结货币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对于理解货币的本质、功能、发展和管理至关重要。
货币基础知识点包括货币的定义、种类、发展、功能、发行和管理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总结货币的基础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货币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被社会公认并广泛接受的特定物品,在经济交换中用作支付手段的物品。
货币具有五大特性:通用性、价值尺度、流通性、延续性和支付手段。
这些特性使货币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促进了商品交换和价值转换的发展。
货币种类主要包括现金货币和银行货币两种形式。
二、货币的种类1. 现金货币:现金货币是指由纸币和硬币组成的流通货币,由国家发行并得到广泛流通。
现金货币具有便携、易分割、易识别的特点,适用于小额交易和日常消费。
现金货币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付手段和支付凭证的作用,是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银行货币:银行货币是指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可流通支票、汇票、存款凭证等非现金支付工具。
银行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支付手段,便于进行大额交易和资金结算,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银行货币的发行和管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负责,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发展经历了物物交换、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和电子货币等不同阶段。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进行经济活动,缺乏统一的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金属货币作为特定的商品材料被普遍采用,并逐渐演变成为成为通用的支付手段。
随着对纸币技术和信用体系的改进,纸币货币开始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逐渐兴起,为经济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四、货币的功能货币的主要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经济交换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尺度功能,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价值。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产生?两个时期: 1 先是物物直截了当交换2 然后是经过媒介的交换二、价值形态演变的几个时期?四个时期: 1 简单偶然的交换2 扩大了的价值形态3 普通价值形态(本质变化:作为交换的媒介固定1某物)4 金属货币形态三货币的定义及职能?定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普通等价物的特别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职能: 1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2 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3 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事情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算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4 贮藏手段: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宝普通代表保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发挥贮藏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时刻市场上发挥普通等价物作用四、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币财: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币财,实际上基本上对差不多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确信。
XXX币单位: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含金属的分量与成群,即所代表的价值。
3各种通货和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金属本位币的铸造与流通、辅币的发行与流通、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4预备制度:又称黄金储备制度,他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也是一具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货币制度的演变?1 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3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4 信用本位制:是指以别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币的货币制度。
六、格雷欣法则概念?1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
金银复本位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2 劣币和良币。
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为劣币,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被称为良币。
1.基础知识、货币介绍

基础知识 JICHUZHISHI1、什么是外汇 、 外汇,就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我国 1996 年颁布的《外汇管理条例》第三 条对外汇的具体内容作出如下规定:外汇是指:①外国货币。
包括纸币、铸币。
②外币支付凭证。
包括票据、银行的付 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③外币有价证券。
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
⑤其 他外币计值的资产。
2、汇率与标价方式 、 汇率,又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者说是两国货币间的比价。
在外汇市场上,汇率是以五位数字来显示的,如: 欧元 EUR 0.9705 日元 JPY 119.95 英镑 GBP 1.5237 瑞郎 CHF 1.5003 汇率的最小变化单位为一点,即最后一位数的一个数字变化,如: 欧元 EUR 0.0001 日元 JPY 0.01 英镑 GBP 0.0001 瑞郎 CHF 0.0001 按国际惯例,通常用三个英文字母来表示货币的名称,以上中文名称后的英文即为该货币的英文代码。
3、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 汇率的标价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 )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 本国货币。
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叫应付标价法。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瑞士法郎、加元等均为直接标价法,如日元 119.05 即一美元兑 119.05 日元。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 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 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
货币学知识点总结

货币学知识点总结货币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功能、发行、流通、价值等相关问题。
货币作为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对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政策制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货币学的研究中,主要涉及货币的起源、发展、类型、作用、发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货币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如下: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品交换时代,当时人们用粮食、布匹、金银等有价值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直接交换存在诸多不便,于是出现了货币的形式,即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二、货币的性质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商品,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因此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
2. 流通手段: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货币可以方便地进行商品交换和支付,具有良好的流通性。
3. 价值储藏:货币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储藏工具,用于贮藏财富和储备,因此货币具有稳定价值的特点。
4.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被广泛用于各种交易活动和支付场景,具有良好的支付便利性。
三、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四大功能。
这四个功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货币的基本特性。
其中,价值尺度功能主要体现在货币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功能主要表现在货币可以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方便商品交换和支付;价值储藏功能主要体现在货币可以作为财富的贮藏工具,用于储备和储藏;支付手段功能主要表现在货币可以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被广泛用于各种交易和支付场景。
四、货币的种类货币的种类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等。
实物货币是指以有形物品作为货币形式,如大豆、玉石等;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材料作为货币形式,如黄金、白银等;纸币是指以纸质材料印制的货币形式,如现代各国的纸币;电子货币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记录的货币形式,如银行存款、支付宝余额等。
货币基础知识

1.货币口径1.1.通用定义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可以把货币供给划分为:M0 (现钞):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 (狭义货币):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M2 (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1.2.我国国情我国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把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如下:M0 =现金M1 =M0 +活期存款M2 =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1.3.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方法尽管货币供给量的货币并不完全由政府(中央银行)决定,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府印刷的钞票,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强有力地影响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下述三种方式。
1.3.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其中主要是各种政府债券。
买进或卖给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买进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从而增加货币量。
卖出有价证券,使得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1.3.2.调整贴现率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方式。
当商业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或者以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合格的证券”作为担保来贷款。
再贴现与抵押贷款都称为贴现。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切现率。
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相反,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资金短缺,这样就不得不减少对客户的放款或收回货款,贷款的减少也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1.3.3.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基础知识钱币

第五套人民币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 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1999 年版),共有1角、5角、1元、 5元、10元、20元、50元、100 元八种面额,其中1角、5角、1 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 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 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 面额结构更加合理。为提高第五 套人民币的印刷工艺和防伪技术 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 银行于2005年8月31日发行了第 五套人民币2005年版100元、50 元、20元、10元、5元纸币和不 锈钢材质1角硬币。
1981年硬币 1982年硬币 1983年硬币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
4000元 3800元 1350元
1984年硬币
1985年硬币 1986年硬币
有长城币
有长城币 有长城币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
1961
1962 1963 1964 1971
1.00
未发行 4.00 2.00 1.00
2.00
2.00 2.00 3.00 未发行
未发行
未发行 未发行 未发行 未发行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0.30
3.00 0.50 0.50 0.30
1.00
0.30 0.30 0.30 0.20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 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
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
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
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
3500年以上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基础知识
货币作为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
经济中,货币不仅具备交换价值,还具备储藏价值和计量价值。
本文
旨在介绍货币的概念、功能、种类以及货币供应等基础知识。
一、货币的概念与功能
货币是指一种普遍流通的价值符号,具备充当交换媒介的功能。
它
可以作为人们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简化了交换过程,提高了经济
效率。
货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交换媒介功能: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中起到
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货币,人们可以用统一的价值符号衡量和比
较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2. 储藏价值功能:货币可以用于储存价值,并在未来的交易中使用。
相比其他商品,货币更容易保存和携带,因此被广泛接受作为储藏价
值的手段。
3. 计量价值功能:货币作为计量价值的尺度,可以用来标识不同商
品和服务之间的相对价值。
通过货币的计量价值功能,人们可以更加
便捷地进行市场交易和评估。
二、货币的种类
根据形式和使用范围的不同,货币可以分为实物货币和虚拟货币两种形式。
1.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由实际存在的货币材料所组成,如金属、纸张等,它们本身具有物质价值。
代表性的实物货币包括金属货币和纸币。
- 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早起源于贵金属,如金、银等。
在现代,金属货币主要是铸币,比如各国的硬币。
- 纸币:纸币是一种由国家法定的纸质媒介,代表着相应价值的货币。
纸币的发行主体通常是中央银行,它们负责印刷和发行纸币。
2. 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一种以电子信息形式存在的货币,没有实体,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代表性的虚拟货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
虚拟货币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不受管制。
虽然虚拟货币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价值和风险也备受争议。
三、货币供应
货币供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衡量的经济主体的支付手段总和。
货币供应可以分为狭义货币供应和广义货币供应两个方面。
1. 狭义货币供应:狭义货币供应又被称为M1货币供应,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货币(包括硬币和纸币)以及其他可用于支付的活期存款。
2. 广义货币供应:广义货币供应又被称为M2货币供应,在M1的基础上还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货币市场基金等。
货币供应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多或过少的货币供应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缩,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结语
货币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简要介绍了货币的概念、功能、种类和货币供应等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货币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并为个人的金融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