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

合集下载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

弘扬中国文化经典故事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化故事: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努力搬移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

2. 《精卫填海》: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海上玩耍被淹死,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名叫精卫鸟。

她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和石头飞到东海去填海,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夸父逐日》: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

他向着太阳追去,最终因为口渴而死。

夸父族首领这种勇敢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到震撼。

4. 《女娲补天》: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之一,她为了补救天地,不畏艰辛地炼五彩石补天。

这个故事表现了女娲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5. 《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的农业和医药之神,他为了寻找可以食用的植物和药物,不畏艰险地尝遍百草。

这个故事表现了神农对人类健康的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6. 《孔子问礼》:孔子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的经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7.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个故事表现了孟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牺牲精神。

8.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屈辱,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记住国仇家恨,最终他成功复仇。

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9. 《完璧归赵》: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和忠诚。

10. 《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决战之前,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河的船只,这个故事传达出一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的精神。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对于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故事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故事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故事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故事一、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蕴含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探索精神,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在天空中圆形天空中的缺口,造桥补天,创造了人类、救人于水灾等故事。

《后羿射日》则讲述了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二、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三国之间的争霸和英雄豪杰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

而《水浒传》则描述了宋朝初期山东地区农民起义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一大批农民英雄。

三、传统民间故事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如《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风貌和价值观念。

《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婚姻的价值观念。

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则是描述了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总结回顾:经典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个人观点:经典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们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是教育人民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经典故事,将其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经典故事,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故事的个人观点和理解,请您批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传承中华文化小故事简短

传承中华文化小故事简短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寓言、神话、历史事件等形式,传递着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刻舟求剑":有一位人物在划船时,掉落了船中的剑。

他决定在船停靠的地方刻下标记,并相信在那里可以找回剑。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漂流,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

2. "画蛇添足":传说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非常逼真的蛇的画,结果却在蛇的身边加上了一双多余的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3.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去路,愚公决定移山。

一位老者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 "盲人摸象":有几个盲人摸象,一个摸到了象鼻子,觉得象是像蛇一样的;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觉得象是像柱子一样的。

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感觉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

5. "百鸟朝凤":古代中国农村的农民们观察到鸟类往往选择一棵高大的树上集体栖息,鸣叫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个故事中的百鸟朝凤的场景被用来形容众人协力同心,壮丽的场面。

6.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勾践因为被楚国侵略,落入囚牢。

然而他并没有平庸地被困,而是卧薪尝胆,忍受痛苦考虑复仇计划。

最终,他成功地赶走了楚国的入侵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以逆境为契机实现目标。

7. "寿比南山":南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有名的山峰,象征着长寿。

人们常常以“寿比南山”来祝福长寿。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5个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故事一:愚公移山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

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高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山才能离开家门。

由于山势险峻,路程非常远。

但愚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移山。

终于,上天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打动,派来了两个仙人帮助他移山。

在愚公和仙人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时间,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愚公的家门前留下了一片平坦的大地。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

据说,孟子小时候住在一个陋室里,周围的环境很不好。

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市场的喧嚣,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远离墙上的鼓声,第三次迁居是为了远离邻居家的猪叫声。

孟子的母亲希望通过改善孟子的学习环境来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韩非子的破釜沉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宰相。

据说,在韩非子被秦国俘虏后,他下令将船上的锅全部铲掉,并烧毁了船只。

他的目的是告诉敌人,自己已经不再有后路可退,必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决心使得敌人望风而逃,最终韩非子成功逃脱,并在后来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四:琴棋书画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称为四艺,是文人士大夫必修的学科。

这四项技艺代表了高雅的文化修养和人才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精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

他们通过研习琴棋书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在琴棋书画的交流中增进友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五: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之一。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写楼上楼下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仿佛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故事六: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故事1:公明仪对牛弹琴【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

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

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

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

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

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

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2:陶宗仪持之以恒【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

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

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

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3.曹操碣石山观海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魏照拜师【传统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

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

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

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

文化传承的故事

文化传承的故事

文化传承的故事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传承。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它们或讴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些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吧。

故事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在一个古老的村落里,有一位老艺人,他精通传统手工艺,擅长制作精美的陶瓷器和织锦。

他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继承了家族的手艺。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式微,陶瓷器和织锦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面对这样的挑战,老艺人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寻找新的市场和创新的方式。

他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开设工艺品网店,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当地学校的手工艺传承活动,传授自己的技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统手工艺人。

如今,他的手工艺作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国外,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故事二,非遗文化的传承。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年轻人,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深深地热爱着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知道,这些非遗文化是祖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村子的魂灵和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许多非遗文化濒临失传。

年轻人决心挽救这一文化遗产,他积极向政府申报非遗项目,争取国家的支持和保护。

同时,他还在村里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邀请老艺人和村民一起参与,传授技艺,传承文化。

通过他的努力,村里的非遗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村子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故事三,家族传统的传承。

在一个大家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他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

家族中有一种特殊的手工艺,传承了数百年,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的传统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

年轻人深知传统的珍贵,他决心将家族的传统传承下去。

他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更加精美的工艺品,并在全国各地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家族的传统。

同时,他还在家族中设立了传统手工艺学习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统手工艺人。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事: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孟子的成长,不惜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有利于孟子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和环境的重视。

2.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要移开挡在家前的大山。

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艰辛,但是愚公始终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毅力和坚持的推崇。

3.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述了精卫因为痛失亲人和家园,化身为鸟,不断填海复仇。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爱家国、重亲情的情感认同。

4.画龙点睛:这个故事讲述了梁代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直到有天突然点睛,龙飞上天。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画龙点睛的寓意,即做事要抓住关键,才能成功。

5.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述了晋代王祥在冬天用身体融化冰河,以获取鲤鱼孝敬母亲。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

6.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以激励他忠诚报国。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和爱国的价值观的认同。

7.孔子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读书用绳子将竹简串联起来,非常珍惜书籍。

他曾经说:“韦编三绝,圣人七世而修。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学习和知识的重视。

8.仓颉造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传说中仓颉创造汉字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字和文化的重视。

9.七夕鹊桥相会:这个故事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重视。

10.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姜女为寻找丈夫范杞梁而来到长城,伤心哭泣,终使长城崩塌,找到了被埋在长城中的丈夫的事迹。

这个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贞爱情和家庭观念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篇一: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

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

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

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

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篇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
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篇三: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

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
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传承中国文化故事精选篇四:杞人忧天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

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

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

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

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

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

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

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