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八下 课外古诗词一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蜀州》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蜀州》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首联 ——点明地点 意境开阔


颔联 ——离别原因 坦然面对


颈联 ——与友互勉 乐观豁达
的 深

尾联 ——宽慰勉励 积极进取
理解性默写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
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2.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
消除孤独的苦闷,表现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以及与友
人深厚的友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
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诗意理解④
岔路口,古人送行常 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泪沾手巾,形
不要做
容落泪之多。
译:我们不要在岔路口,像恋爱中青年男女那样让 泪水沾湿手巾。
诗意理解②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 “您”。这里指杜少府
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译:我与你此时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 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宦游人:做官的人。
拓展链接:王勃此时的职位是“沛府修撰”,这 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御用文人,并没有实际权力。 杜少府是被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这在当时对于一 个有才气、有抱负的文人来说是很不屑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最后两句不见离别伤感之情,突显出来的是一股豁然 爽朗之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 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 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尾联直抒胸臆,慰勉友人不要泪沾手巾,要心胸
豁达、坦然面对。
诗歌主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电子课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 阳城撼动。 • 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被称为描写洞
庭湖的名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 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 羞愧难容。 •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
化学课件:/keji 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eng wu/
地理课件:/keji 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 om/keji an/lishi /
孟”,青年时隐居鹿者
PPT模板:www. 1ppt.co m/ mob an/
PPT素材:/s ucai/
PPT背景:/beiji ng/
PPT图表:www.1ppt .co m/tu biao/
PPT下载:/xiaz 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语文课件:/keji 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 an/ying yu/ 美术课件:www.1ppt.c om/keji an/mei shu/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i/
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
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
逸为主。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播放
品析诗文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 [wēi yí] ,芳草长堤[dī] ,隐隐笙[shēng ]歌 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 动涟漪[lián yī] ,惊起沙禽掠岸飞。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 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 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此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 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 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 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过。视点也是因 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 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5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读出韵律之声
学法指导:重音、停连、语气、语 调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读出韵律之声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PPT课件1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又更号六一居士。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 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 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
六“一”: 一万卷书、一千
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 卷金石文、一张

《卖炭翁》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卖炭翁》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
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
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同学们再见!
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
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
烧炭——运炭——被夺炭
品读诗文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 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 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 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前解叙送别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
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篷 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 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 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 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 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 游的人。
(8)兹:声音Biblioteka 。此。(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 “斑”。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 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 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 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 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 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 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 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 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 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 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日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 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 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劝慰朋友。表达诗人的豪迈旷达(爽朗乐 观)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
旷达的胸怀。
送别诗歌知多少?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歌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第三句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 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 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 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 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 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女子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 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 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 “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 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解释
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若不是国君的缘故,怎么会 身披露水之苦!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躬:身体。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
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 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 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 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 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 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 极其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指荒僻之地。驿, 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 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
残破的桥。
无人过问。
遭受。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 只有香如故。




任凭。
普通的花卉, 此处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轧碎。
驿站外的断桥边, 梅花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 她孤自愁思, 又遭到风雨摧残。梅花开在百花之先, 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 任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 清香却如故。




弯曲的小路。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寺院。
幽静的处所。
僧侣的住房。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 敲钟开始, 敲磬停歇。
课外古诗词诵读
R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课题总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卜算子·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 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 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 骤然飞起, 并频频回头, 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 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 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部编人教版 八下 课外古诗词《送友人》李白 优质课件 PPT

部编人教版 八下 课外古诗词《送友人》李白  优质课件 PPT

诗歌鉴赏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 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 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 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烘托出缱绻(情意深笃,难以分舍)情谊,可谓 鬼斧神工。
诗歌鉴赏
总评:
诗人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 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 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 的情景。接着诗意转为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 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以后的“他”会像浮 云一样飘忽不定,现在的“我”如落日依恋大地 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不过,当离别真的来临时, 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马 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 远,令人回味不尽。
思考探究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出了 一幅 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参考: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
绕城东潺潺而过。 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
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思考探究
2、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 “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的漫长孤独 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主题归纳
送友人
李白
这是一首意味深 长的送别诗。作者通 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 别环境,营造出深情 美好的送别气氛,抒 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 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 依惜别之情。
拓展延伸
在古诗文中,“孤蓬”常常象征着天涯游子。 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 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 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 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 用蓬草来寄托心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 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
内容研读
两千多年前,作词者是谁 (第几人称)?什么身份? 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的事,(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回家?如果不是 为君主自身的事,(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性别:男 身份:被奴役者,农民。 情感:思家、委屈、 痛苦,不满、 无可奈何、愤怒.......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周人的正声雅 乐,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 夫所作;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式 微 《诗经.邶风》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
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邶城 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 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 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 的诗篇。
也。”
——《尔雅·释名》
“‘泥中’犹言泥涂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
古今对译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的事, 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自身的事, 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
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 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 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 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 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 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
想象一下,你就站在两千多年前的 画卷里,你看到了什么?
潇潇雨幕终停了,茵草仿佛又青绿些。她寻寻 觅觅,不知不觉走到了高楼上,远眺这城外的 一切,听见了城外流水的吟唱声,似昨天他与 自己共抚的曲子,袅袅缠绵。 再次远眺不止,似乎在寻找着那一抹青色,步 履繁杂,单手扶着粗糙的石墙。来来回回,回 回来来,终是模糊了视线,双眉紧促、眼神暗 淡下来、似垂头思忆着什么...... 忽而一阵料峭寒风把姑娘从回忆中催醒,誓言 仍在耳边缭绕,暮色渐晚,孤影茕茕孑立。 笙歌渐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重章叠句
情程 感度 递加 进深

“复沓不是要说的少,是为了说 得少而强烈些”
——朱自清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 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方玉润《诗经原始》
“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 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有一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 思之如狂。”
子衿
作品简介
《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十五国 风之一。为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 国名,姬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挑战背诵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____,____? 微君____,____!
式微,____,____? 微君____,____!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 ______心 。 纵我____,子宁____?
青青____,______思。 纵我____,子宁____?
“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
接地气,真性情,诉心声。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 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 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 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君主却昏晕无能,征兵、罚劳役 等坑民政策。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 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 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 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 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 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你)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的事,(你)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 自身的事,(他)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性别:女 身份:底层阶级,劳动者的 妻子 写作目的:心疼丈夫,思念 丈夫,为丈夫的辛劳愤愤不 平,抨击统治者夺人丈夫, 归家不得......
挑______, ______。
拓展阅读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
静:闲雅贞洁。 姝(shu):美好的样子。
隅。爱而不见,搔首 城隅:城角。

踟蹰。
爱:同“薆”,隐藏 踟蹰(chichu):心思
不定,徘徊不前。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赠。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yueyi): 喜悦。
牧:旷野,野外。归: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 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抒发了家人 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对 亲人非人处境的关切,对统治者的满腔愤 懑。
艺术特色一
式微

?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言 怨

故意设问

?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自 深

巧用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38
考题
1、《子衿》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 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②从结构上看,诗 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子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 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怅惘与幽怨。
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 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 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 言情心理描绘矣。”
主旨归纳
此诗写一个热恋中女子在城楼上等候 她的恋人却不得的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 强烈思念之情。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 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 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赠送。荑:勺药,一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贻。
示结下恩情。 洵:信,实在。 异:奇特,别致。
考题
10、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2分) 11、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0、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 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 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11、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主要内容为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于郑, 是为郑桓公。“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而其中“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
挑战朗读
jīn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nìng sì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tāo

què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节奏,会正确的朗读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意蕴,体会其中流露的情感。 3、积累并背诵诗歌。
挑战诵读
式微
《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gōng
gōng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挑战一:读准字音不增不减
挑战二:一分钟之内背诵
重点词语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 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 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古今对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古今对译
式微①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②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③!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④,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式微:天快黑 了。 ②胡:为何,怎么。微:非,不是。故:事情。 ③乎:于,在。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④躬:自身,这里指君王自身的事。
“躬, 身也。”——《尔雅·释言》 “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
那么漫长。
艺术手法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 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 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 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 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 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 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又以“纵我”与 “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从而将其强烈 的思念与埋怨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