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课件-唐诗三首
合集下载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6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 墨剑飘雨
外貌 描写
墨满剑飘面雨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烟火色”李指永强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
说明烧炭十分艰辛。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年迈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
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描写
liyongqiang 李永强
角度二:对比的写作手法
《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请分别找出对应语句,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 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 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 忘形、骄横无理;
唐诗 三首
卖炭翁
白居易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 代 三 大 诗 人 之 一。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 动”,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 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 叙事讽喻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 表 诗 作 有 《 长 恨 歌 》《 卖 炭 翁 》 《琵琶行》等。
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
集市上赶去。
城市中划定的集
中进行交易的场
所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 泥地中歇息。
轻快的样子 太监
太监手下的爪牙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 课件

说一说:
四人一组讨论,自选一节来读,并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夜雨湿屋— 企盼广厦
品一品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 ”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 上哪个词更好?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状我元成才路 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状元成才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4 唐诗三首
R·八年级语文下册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 活状况。(重点)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 达的情感。(难点)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 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怒号( háo ) 挂罥(juàn) 俄顷(qǐnɡ) 布衾( qīn ) 丧乱(sānɡ) 广厦( shà ) 突兀( wù ) 辗(niǎn) 两骑( jì ) 敕( chì ) 系( jì ) 三重茅(chónɡ)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恶卧:睡相不好。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雨脚如麻:形 断容 ,雨 像点 下不 垂间 的
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76张PPT)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新课讲解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 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礼赋》。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尤为著名。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安 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置在鄜州,中途为安史叛军 等诗。 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漂泊时期 (48-50岁)
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了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国事危急需添兵, 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诗人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 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 为著名。
整体感知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整体感知
译文: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
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 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 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 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秋风破屋)
新课讲解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 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礼赋》。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尤为著名。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安 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置在鄜州,中途为安史叛军 等诗。 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漂泊时期 (48-50岁)
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了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 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 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国事危急需添兵, 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诗人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 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 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 为著名。
整体感知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整体感知
译文: 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
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 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 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 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4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体诗的特点
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2.每句字数没有严格限制; 3.用韵灵活,押韵较自由; 4.平仄、对仗没有要求; 5.语言自由,可俗可雅。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本课三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时间 晚上
秋天
冬季清晨到中午
地点 石壕村
近郊的草堂
对人民的赞扬、同情又 有对战争的控诉,表现 思想上的矛盾。
《茅屋为秋 杜甫的“苦”
风所破歌》
推己及人,渴望广济苍生 的博大胸怀
《卖炭翁》 卖炭翁的“苦”
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 遭遇的深切同情
作业: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 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配图锦囊:关注文本细节,选择你认为具有表现 力的句子,有理有据配图。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比较本课三首诗写法上的异同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的分类: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外貌描写、肖像 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唐诗三首》群诗教学
曾素叶 八(11)班
课标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味。 2.注重古代诗歌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 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 审美品味。
《石壕吏》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起来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来因为上疏营救宰相房 琯,得罪了皇帝,被诬为房党,于乾元元年(758)贬作华州司功 参军。这年冬天,因事回洛阳。第二年春天从洛阳返华州途中, 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感触很深, 就写出了辉煌的诗篇“三吏”“三别”。
最新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页)_2ppt精品课件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 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 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歌体裁
歌行体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歌”“行”都 是乐曲的意思,都可以用来歌唱。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 “行”的颇多,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二者虽名称不同, 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 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 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 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 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诗歌。 “行”是乐曲的意思。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
(到天亮)”的意思
翻译诗歌
安得
广厦 千万间,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大 庇 天下 寒
士
俱 欢颜!
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露出笑脸!
风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何 时 眼前
阅读诗歌 háo juàn chóng
zhuǎn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háng
ào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wéi qǐng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qīn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诗歌体裁
歌行体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歌”“行”都 是乐曲的意思,都可以用来歌唱。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 “行”的颇多,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二者虽名称不同, 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 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 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 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 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诗歌。 “行”是乐曲的意思。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
(到天亮)”的意思
翻译诗歌
安得
广厦 千万间,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大 庇 天下 寒
士
俱 欢颜!
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露出笑脸!
风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呜呼!何 时 眼前
阅读诗歌 háo juàn chóng
zhuǎn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háng
ào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wéi qǐng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qīn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41张PPT)

唐诗三首
卖炭 翁语文老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 炭 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内容探究
诗歌出现了哪些人 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 白衫儿(宫使)
壹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 的一车炭最终被宫
贰 使用半匹红纱一丈
绫掠夺一空
围绕炭可以分为哪 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 被夺炭
叁
诗文品读
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学会名句赏析
品 诗
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
尝试归纳主旨
《石壕吏》
作者简介
杜 甫 少陵野老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因被称为“诗史”。
诗歌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 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 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 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 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 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随堂检测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 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 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 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 的面目。
卖炭 翁语文老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 炭 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内容探究
诗歌出现了哪些人 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 白衫儿(宫使)
壹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 的一车炭最终被宫
贰 使用半匹红纱一丈
绫掠夺一空
围绕炭可以分为哪 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 被夺炭
叁
诗文品读
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学会名句赏析
品 诗
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
尝试归纳主旨
《石壕吏》
作者简介
杜 甫 少陵野老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因被称为“诗史”。
诗歌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 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 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 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 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 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随堂检测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 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 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 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 的面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8张PPT)

Second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ìn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niǎn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jiāng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jì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小试牛刀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 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者生平
生于乱世 仕官生活 贬谪江州 任职苏杭 晚年生活 洛阳安逝
作者生平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科举及第,授盩庢zhōu zhì县 (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 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 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 离职丁忧(守丧27个月)。814年回长安,授太子 左赞善大夫。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ìn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niǎn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jiāng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jì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小试牛刀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 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者生平
生于乱世 仕官生活 贬谪江州 任职苏杭 晚年生活 洛阳安逝
作者生平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科举及第,授盩庢zhōu zhì县 (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 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 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 离职丁忧(守丧27个月)。814年回长安,授太子 左赞善大夫。
最新统编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优质教学课件

杜甫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通过赏析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体悟作者情感。
熟读诗歌
石 壕 吏
杜 甫
暮投/石壕(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 )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老妪(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 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说方法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 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 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 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悲
发挥想象,猜测 吏都说了什么?
石壕吏:_你__家__的__男__人__都__到_ 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难__道__你__家__里__再__没__别__人__了_?__快__交__出_ 来!
生更深入的体会,在最后配乐朗诵,使情感达到高潮,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 烈的情感共鸣。
说资源与工具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课程导入部分选取了能反映大唐盛世的图片。在课程 最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与作者情感共 鸣。
石壕吏
杜甫
学习目标
通过赏析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体悟作者情感。
熟读诗歌
石 壕 吏
杜 甫
暮投/石壕(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 )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老妪(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 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说方法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 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 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 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悲
发挥想象,猜测 吏都说了什么?
石壕吏:_你__家__的__男__人__都__到_ 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难__道__你__家__里__再__没__别__人__了_?__快__交__出_ 来!
生更深入的体会,在最后配乐朗诵,使情感达到高潮,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 烈的情感共鸣。
说资源与工具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课程导入部分选取了能反映大唐盛世的图片。在课程 最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与作者情感共 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痛惜
整体感知
忍心。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如此、这样。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喝止不住。
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 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 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开始语势较平缓,“欺”“忍能”“呼不得” “自叹息”等词应重读,语速缓慢。 2.朗读时要注意体会诗内心的焦灼、无奈和痛心。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 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 篇。诗中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 民的情怀。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 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 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 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 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 乐曲的意思。
板书设计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
石 事序幕(开端)
凶恶残暴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
壕 愿服役(发展、高潮)
深重苦难
吏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 深切同情
绵无尽(结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 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 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 清苦。
整体感知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
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 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 回家中的老翁告别了。
精读细研
“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用“捉 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 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为“捉” 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 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 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精读细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 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 愤的气氛。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 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难,“二男新战死”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精读细研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 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 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 不得已而为之。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 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
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
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代以后
被尊为“诗圣”。代表作有《兵车行》《春 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读细研 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
破受冻死亦足!
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 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 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 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 而死也心甘情愿!
精读细研
朗读指导
1.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 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 长。 2.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 地表现诗人奔放的激情、殷切的渴望和博大的胸怀。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怎样的表达效果?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 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茅草牵动诗人的视 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 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精读细研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
会作息”,作者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 该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 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精读细研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一诗节的内容,并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
整体感知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被子。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形容雨点不间断,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 “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预习检查
读一读 háo
怒号
zhuǎn
飘转
chóng
三重茅
ào
沉塘坳
juàn
挂罥
qǐng
俄顷
cháng
长林梢
qīn
布衾
sāng
shà wù xiàn
bì
丧乱 广厦 突兀 见此屋 庇
预习检查
多音字
zhuǎn 转变
转 zhuàn 转动
xià 厦门 厦
shà 高楼大厦
sāng 丧乱 丧
sàng 沮丧
整体感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 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 了使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合作探究
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 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多层茅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
挂着。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 地方。
译: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 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 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 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写作特色 ❶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共一 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 抒情语,也无言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 了心中的义愤。
写作特色
❷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
诗的开关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 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 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 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读细研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 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本诗节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破屋漏雨
痛苦难眠
精读细研
贫寒的士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高耸的样子。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整体感知
译: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 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 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 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 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 下漏。我自从经历背井离乡、到处流亡的战乱,一 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 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最近。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 里泛指衣服。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
老妇。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整体感知
译: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 战死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 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她进 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 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整体感知
石壕吏
投宿。
逃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
妇出门看。
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