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资源省区分布简述(西北篇)解读
中药资源学 第三章我国的中药区划及其分区特征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天山南坡、西昆仑山:新疆软紫草、麻黄、 阿魏、新疆党参、雪莲花等。
➢ 南疆盆地绿洲平原:甘草、肉苁蓉、麻黄、 锁阳、罗布麻。
➢ 北部的阿尔泰山地:赤芍、麻黄、秦艽、肉 苁蓉、白鲜皮、天仙子、甘草等。
2020/10/5
36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药用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仅为划分中药区提供依据,也为合理的引种新品
种和变野生药材为家种、家养,给予科学指导。
➢ 对家种药材分布状况研究,为药材生产的合0/5
5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三)中药区划为调整药材生产结构提供科学 依据
➢ 不同药材的分布区相互重叠,构成不同地区具有 不同的主要药材品种,这是划分不同中药区和实 现药材生产区域化的客观基础。
2020/10/5
24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 药用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黄淮海辽平原:山东阿胶,牛黄,全蝎,蟾蜍, 土鳖虫等。
➢ 黄海:石决明,牡蛎,海螵蛸,瓦楞子,海狗 肾,海马等。
➢ 黄土高原晋东山区:五灵脂,鹿茸,麝香,土 鳖虫等。
2020/10/5
25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三、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 范围: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
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涉 及6个省,约98万平方公里。 ➢ 气候:东北部和中部-半湿润大陆性季风,西部 -干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气候。 ➢ 土壤:东部平原-黑土,草甸土,风沙土;内蒙 古高原-黑钙土。
➢ 药用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黄淮海辽平原:代赭石,滑石,硫磺,浮石, 石膏等。
中药材市场地理信息与资源分布

中药材市场地理信息与资源分布一、引言中药材是中国传统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中药材市场作为中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中药材的流通和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探讨中药材市场的地理信息和资源分布。
二、中药材市场的地理信息中药材市场是指进行中药材交易的地点,这些地点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
根据地理分区,可以将中药材市场分为北方市场和南方市场。
1. 北方市场北方市场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使得中药材的生长和贮存条件较好。
同时,这些地方也是中药材生产的重要区域,产量较高。
北方市场以其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和质量闻名,吸引着不少买家。
2. 南方市场南方市场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份。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山脉纵横,气候独特,使得一些特殊的中药材得以生长。
南方市场以其独特的中药材资源而闻名,在产量上可能不如北方市场,但在质量上却有很大优势。
三、中药材市场的资源分布中药材市场的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中药材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和矿物类三大类。
1. 动物类中药材动物类中药材主要指以动物为原料制成的中药材,如麝香、羚羊角等。
这些中药材多分布在北方市场,因为北方的动物资源相对丰富。
此外,进口动物类中药材也在中药材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2. 植物类中药材植物类中药材指以植物为原料制成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
植物类中药材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北方市场主要分布着耐寒的中药材,而南方市场则以耐热和湿润的中药材为主。
3. 矿物类中药材矿物类中药材指通过矿物质提取的中药材,如雄黄、龙骨等。
矿物类中药材的分布与地质结构相关。
一些矿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贵州、云南等,成为了矿物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
四、中药材市场的发展趋势中药材市场随着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专业化发展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第三章我国的中药区划及其分区特征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五)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相衔接
➢ 按照行政区域范围大小,中药区划分为全国中 药区划、省级中药区划、地级中药区划和县级 中药区划。
➢ 不同级别的区划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结 合,互相衔接,构成完整的体系。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 对家种药材分布状况研究,为药材生产的合理布 局提供依据。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三)中药区划为调整药材生产结构提供科学 依据
➢ 不同药材的分布区相互重叠,构成不同地区具有 不同的主要药材品种,这是划分不同中药区和实 现药材生产区域化的客观基础。
➢ 药材生产专业化:一个地区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最 适宜品种,并且使这些品种的生产在该地区药材 生产中占绝对优势。
➢ 在分析单品种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 讨不同地区的主要种类及其组合特征,按中药 生产区域差异,确定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
➢ 中药一级区药材产量和蕴藏量占全国75%以上, 二级区占50%以上。
第一节 我国的中药区划
(三)中药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 对一致性
➢ 中药生产发展方向:一定时期内各中药区药材 生产专业化发展趋势。
➢ 钱塘江和长江中下游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 索,菊花,白术,木瓜,太子参等。
第二节 东北华北和西北温带地区
二、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 范围:辽宁南部及西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
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山 东全部等共计13省(市)91.3万平方公里。 ➢ 地势:由山地、丘陵和平原呈海岸方向排列。 ➢ 气候:夏季酷热,冬季寒冷,雨热同季。 ➢ 土壤:东部丘陵山地-棕壤,中部丘陵山地-褐色 土,黄土高原-黑垆土。 ➢ 道地药材中的北药,西药,怀药多产于药区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

2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域化分布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2],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
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
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
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
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
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
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
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
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
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
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
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
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
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
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
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
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
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4. 针叶林
可区别为寒温性、温性和热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 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 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向南延伸
温带和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和亚热带的中山-亚高 山带,分布有温性或暖性针叶林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寒温带针叶林
coniferous forest: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乔木层优势种为松柏类针叶种类,结构更 简单
四、 荒 漠
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 缺乏、风化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 倍
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贫乏、稀疏和结构简单。建 群植物主要为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 和小半灌木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草原带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 在天山南坡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荒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六、冻原植被
寒带的典型植被,在高山树线以上则存在着高山 冻原。冻原植物种类贫乏,以苔藓和地衣占优 势,并散生有一些灌木或小灌木
冻原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均有分布,中国没有极地 冻原而有高山冻原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高山冻原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的植被型
在针叶林中,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 、温性针叶阔叶林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 针叶林等5个植被型
在阔叶林植被型组中,区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季雨林、雨林 、红树林、竹林等植被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1. 热带雨林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 水汽沿着地形上升 过程中气温下降, 水汽凝结, 形成降水
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区划汇总

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海拔多在 1000M以下。 气候具有湿润型温带季风特征,冬季气温低, 寒冷期长,年降水量较高,是东北地区最湿 润的地区。土壤主要为暗棕壤。 药用植物有人参、黄檗、刺五加、五味子、 北细辛、关苍术、龙胆、北马兜铃、辽藁本 等。其中栽培的有人参、北细辛、龙胆、蒙 古黄芪、平贝母等。 药用动物有马鹿、梅花鹿、黑熊、蛤士蟆等。
江淮丘陵山地
江淮丘陵山地在熊耳山、伏牛山分水岭与淮河以南, 武当山、荆山以东,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以西, 荆山、大洪山、大别山及淮阳诸山系南麓以北,属于 北亚热带,同时也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特 征。年降水量850~1200mm,土壤以山地黄壤为主。 药用植物有:山茱萸、辛夷、麦冬、明党参、茅苍术、 滁菊花、丹参、霍山石斛、茯苓、天麻、龙胆草、卫 矛、蔓荆子、黄精等。 动物药有蜈蚣、全蝎、蟾酥、龟甲、灵猫香等。 矿物药有琥珀、石膏、明矾等。
东海海区盛产植物药紫菜、昆布、海藻等。 动物药有文蛤、牡蛎、海参、石决明、珍珠、 海螵蛸等。 南海海区动物药有广西合浦珍珠、白贝齿、 紫贝齿、玳瑁、海浮石、珊瑚、海龟、海马、 文蛤、牡蛎等。
海南岛和南海诸岛
包括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东沙、西沙、中沙、南 沙四大群岛。地处热带边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区, 日照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土壤类型,山地为红壤,平原为冲积土,沿海海滨 为盐渍土,南海诸岛为磷灰质黑色土。 药用植物有巴戟天、蔓荆子、高良姜、益智、降香、 阳春砂仁、海南萝芙木、海南粗榧、大血藤、槟榔、 相思豆、美登木、桃金娘、胡椒、两面针、沉香等。 动物药有牛黄、燕窝、鹿鞭等。 矿物药主要有硫磺、海浮石、蛇含石、寒水石、花 蕊石、滑石、石膏、禹粮石、钟乳石、自然铜等。
甘肃省中药资源情况汇报

甘肃省中药资源情况汇报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多样,这为中药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甘肃省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兰州盆地、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包括草本、木本、动物和矿物等多种类型的中药材。
以下将就甘肃省中药资源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甘肃省的中药资源种类繁多。
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种类多样,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石斛、决明子、首乌、甘草等数百种中药材。
其中,黄芪、当归、川芎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临床和药物制剂的生产中。
其次,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产量丰富。
甘肃省地广人稀,自然环境优越,适宜中药材的生长。
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居于较高水平。
甘肃省祁连山区的人参、兰州盆地的黄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决明子等中药材产量均较为丰富,为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再次,甘肃省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
甘肃省注重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种植、野生资源保护、加工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了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甘肃省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生产,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甘肃省的中药资源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虽然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野生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种植技术不足等问题。
同时,中药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甘肃省需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甘肃省中药资源丰富多样,产量丰富,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希望通过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15个区域“道地药材”分布状况与分类地图

我国15个区域“道地药材”分布状况与分类地图目前,我国公认的道地药材约超200多种。
行业内,对道地药材的基本区划,主要是根据相应的研究目的进行的划分方法,划分标准不一,划分结果不同。
比较常见的划分方法是,根据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特点和民族医药体系的中心来进行划分,形成道地药材产区,以此形成了关药、蒙药、北药、维药、秦药、藏药、云药、贵药、广药、南药、浙药、海药、淮药、怀药、川药等15个药材区,现示图如下:以下为每个药区的主要道地药材:(1)川药主要起源于巴、蜀古国,现指产于四川、重庆的道地药材。
如: 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川乌、麦冬、丹参、干姜、郁金、姜黄、白芷、半夏、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花椒、乌梅、黄柏、厚朴、金钱草、青蒿、五倍子、冬虫夏草、银耳、麝香等。
(2)广药主要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粉防已、槟榔、益智、肉桂、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胡椒、毕茇、胖大海、马钱子、罗汉果、陈皮、青蒿、石斛、钩藤、蛤蚧、金钱白花蛇、穿山甲、海龙、海马、地龙等。
(3)云药主要指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如: 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金鸡纳、儿茶等。
(4)贵药主要指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
如: 天冬、天麻、黄精、白及、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5)怀药取义源自四大怀药,现引申为河南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全蝎等。
(6)浙药取义为“浙八味”等浙江省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麦冬、温郁金、莪术、栀子、乌梅、乌梢蛇、蜈蚣等。
(7)关药是指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人参、细辛、防风、五味子、龙胆、平贝母、升麻、桔梗、牛蒡子、灵芝、鹿茸、鹿角、哈蟆油等。
(8)秦药指古秦国,现陕西及其周围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