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近年来,中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这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中药产业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多样的气候和地貌条件,这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根据地理分布的不同,我国的中药材可以划分为北方中药材和南方中药材两大类。
北方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
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较为干燥,适宜生长某些耐旱的中药材植物。
例如,枸杞、黄芪、苍耳子等中药材在北方地区生长良好,并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此外,北方中药材还包括柴胡、白芨、桃仁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舒肝理气等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
南方中药材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湿润,适宜生长一些耐湿的中药材植物。
南方中药材的代表性物种包括当归、川芎、黄精等。
这些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等功效,在中药制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南方地区还以盛产竹荪、灵芝等珍稀中药材而闻名。
这些中药材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除了地理分布的差异外,我国中药材的资源丰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民间传统草药和野生植物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得以保存。
例如,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高山草甸和河谷地带是我国珍稀中药材的主要产地,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环境。
同时,我国对中药材的保护和利用也日益加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限制中药材采摘的数量和时间,加强野生中药材的种苗繁育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中药材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丰富和分布为中药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产业的发展不仅有益于我国的经济,也有利于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中药材的资源分布和保护形式多样,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药资源发展报告一、背景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草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过度开发,我国中药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压力。
二、中药资源现状1.中药资源种类丰富,但品种减少。
我国常见的草本植物中,有地下器官的约有2000多种,已经使用中药的有1000多种,但是随着开发和实际需求的变化,许多品种逐渐被淘汰。
2.中药资源优势地区明显。
我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中药资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四川等地的中药资源以其独特的植物种类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
3.中药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的开发主要以采挖和种植为主,但这种开发方式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导致了许多药材品质的下降。
三、中药资源发展对策1.加强中药资源的科学研究。
对于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和研究,推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引导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探索中药资源的多样化开发方式,如科学种植、人工培育等。
3.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管理。
建立中药资源的数据库和档案,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采挖和贸易的打击。
4.提高中药资源的质量控制能力。
加强中药资源的质量监测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中药资源的品质和安全。
四、发展前景与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需求增加,中药作为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中药资源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破坏、非法采挖和贸易、品质不稳定等。
五、结论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中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应注重科学研究、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和质量控制,以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中国中药材分布北京: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牛蒡等。
浙江: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对中药资源的种类和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对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形成了独特的中药资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人参、黄芪、阿魏、细辛等。
其中,吉林省的长白山和云南省的辽东半岛是人参的重要产地,被公认为人参的“金三角”。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生长一些喜冷耐旱的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黄连、苦参、地黄、牛膝等。
其中,山西省贡山县以产地优良著称,它的中药材质量极高,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许多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当归、党参、茯苓、生地等。
其中,江苏省泰州市被誉为“中药之乡”,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灵活的经营模式和高品质的产品在中药市场上享有盛誉。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重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多种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罂粟、南星、陈皮、草珊瑚等。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和天然草场,为中药种植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适合生长多样化的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川芎、藏红花、木香、紫草等。
其中,四川省是中国最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先进的中药加工技术。
总的来说,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表明中药资源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巨大。
各个地区都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土壤资源,加强中药资源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同时,保护中药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禁止乱采滥挖,加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维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部门总结报告

中药资源部门总结报告根据我们部门对中药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报告:一、中药资源的现状:1. 中药资源丰富:我国地域广阔,植被种类多样,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2. 资源分布不均衡: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西北等地,而东北和华北地区中药资源较为匮乏。
3. 中药资源受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药资源面临着破坏和减少的威胁。
同时,野生中草药的采集、繁殖和保护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中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1.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中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中药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2. 促进科学种植:鼓励农民通过科学种植方式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推广种植技术和良种良法,提高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3. 野生资源保护:野生中草药资源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野生资源的调查研究,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保护野生中草药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展采集和繁殖工作。
三、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加强科研创新:从中药资源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中药疗效、减少中毒副作用是中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向。
2. 推广中药治疗: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鼓励人们多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提高人们对中药的认可和接受度。
3. 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产业的发展,培育中药产业集群,提高中药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1. 加强对外合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中药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2. 提高国际影响力: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展览和培训等形式,推广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资源,提高中国中药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以上是我们部门对中药资源的总结报告,希望能够提供有关中药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传统中医药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
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药资源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非法采伐、滥用和破坏,中国中药资源受到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中药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一、中药资源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累了丰富的中药资源。
中国境内有着广泛且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这为中药草药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水源。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约有900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约有2000多种是有实际药用价值的。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动物和矿物资源,如黄芪、鹿茸等,这些都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挑战与问题然而,中国中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首先,非法采伐和滥用已经对中药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由于无良商人的非法盗挖和滥伐,许多珍稀的中药草药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其次,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过度开发的影响,许多中药资源的生长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中药草药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同时,中药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使得有些地区的中药资源持续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国中药资源,采取一系列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禁止非法盗挖和滥伐中药资源,并对违法者进行严厉处罚。
其次,加强中药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及时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要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提高中国中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中医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
优化中药产业结构,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保护研究报告

中药资源保护研究报告一、引言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药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过度采挖、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等。
因此,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药资源的现状(一)野生中药资源的减少许多野生中药材由于长期的过度采挖,其资源量急剧下降。
例如,野生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导致中药资源生长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中药资源的生存和繁衍。
(三)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一些中药物种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面临灭绝的风险,这不仅影响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三、中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一)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优质、充足的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中药资源,才能确保中医药的疗效和质量。
(二)维护生态平衡中药资源大多来源于自然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保护中药资源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三)促进经济发展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护中药资源可以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四、中药资源保护的措施(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采挖、买卖中药资源的打击力度,从法律层面保障中药资源的保护。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的中药资源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和监测,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开展人工种植和养殖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中药资源的人工种植和养殖,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四)加强资源监测和评估建立中药资源监测体系,定期对中药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中药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中药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一)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保护中药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满足医疗和市场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各省各地区主产中草药的分布情况

中国各省各地区主产中草药的分布情况中国是世界上中草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省各地区都有不同种类的中草药资源。
下面将就中国各省各地区主要的中草药资源进行详细的分布情况介绍。
一、东北地区:1.吉林省: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草药产区之一,主要产区有松原、长春、公主岭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党参、白芍、鸡血藤等。
2.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也是中草药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主要产区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黄芪、葛根、玉竹等。
二、华北地区:1.北京市:北京市的中草药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产区有延庆、密云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旱莲草、黄芪、薄荷等。
2.天津市:天津市的中草药资源相对较少,主要产区有大港、宁河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白芍、黄精等。
3.河北省:河北省是中国中草药产区之一,主要产区有邢台、石家庄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当归、百合、丹参等。
三、华东地区:1.上海市:上海市的中草药资源相对较少,主要产区有浦东、金山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丹参、柴胡、香附等。
2.江苏省:江苏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草药产区之一,主要产区有南京、扬州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何首乌、川芎、黄芪等。
3.浙江省:浙江省的中草药资源比较丰富,主要产区有宁波、杭州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银杏、金银花、知母等。
4.安徽省: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草药产区之一,主要产区有合肥、芜湖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桑白皮、五味子、补骨脂等。
四、华南地区:1.福建省:福建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草药产区之一,主要产区有福州、泉州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五味子、白薇、莪术等。
2.广东省:广东省是中国中草药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产区有广州、深圳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连、百合等。
五、西南地区:1.四川省:四川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草药产区之一,主要产区有成都、宜宾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何首乌、百合、玄参等。
2.云南省:云南省是中国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产区有昆明、大理等地,主要产的中草药有决明子、川贝、杜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2008-04-05 21:53:41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显示次数:1421 编辑:hpc 进入论坛中药资源的分布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
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
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
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
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
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
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
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
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
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新疆各占全国的3%以上。
叶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各占全国10%以上;除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和西藏低于3%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
叶类药材的栽培多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
年产量最大的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分别占全国10%以上;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各省分别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低于3%。
皮类药材的野生资源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
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黑龙江、吉林和河南3省;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皮类药材蕴藏量均在3%以下;沿海地区除浙江外均在3%以上,皮类药材以黄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栽培较多,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藤木类药材以东北长白山区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较丰富。
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吉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
藤木类药材集中栽培于华南亚热带地区,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广东、广西和云南3省;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在3%以上;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均低于3%。
菌类藻类药材的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这类药本的栽培较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年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其次为对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各省的产量较小,均在3%以下。
4、各省(区)的植物药材分布及蕴藏量北京市:野生药材较多,栽培药材较少。
野生资源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各县。
蕴藏量较多的有怀柔县(20%)、密云县(16%)、昌平县(16%)、平谷县(12%)和延庆县(9%)。
栽培药材以怀柔、密云、延庆三县较多。
大宗药材有柴胡、酸枣仁、黄芩、槐米及鹿茸等。
天津市:野生药材蕴藏量80%以上分布在燕山山区的蓟县。
栽培药材以平原为主,其中静海县最多,占全市的38%,依次为蓟县和宁河县各占18%,武清县占12%,宝抵具占11%。
大宗药材有柴胡、黄芩、酸枣仁、枸杞子及鹿茸等。
河北省:本省既有高原,又有山区和平原。
野生药材资源以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较多。
蕴藏量最大的是承德地区,占全省32%,其次是张家口地区占24%,秦皇岛市占13%,保定地区占12%。
栽培药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丘陵平原,其中保定地区年产量占全省的40%。
该地区的安国县不仅是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也是传统的药材栽培区。
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区的年产量也各在10%以上,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板蓝根、黄芪、菊花、北沙参、丹参、白芷、山药、紫菀、天花粉及枸杞子等。
收购量较大的野生药材有黄芩、酸枣仁、知母、柴胡、全蝎和土鳖虫等。
山西省:本省地处黄土高原,有山区和盆地。
各地野生药材的分布差异不大明显。
野生蕴藏量较多的有临汾地区(16%)、忻州地区(15%)、吕梁地区(13%)、雁北地区(11%),晋中地区和长治市,分别约占10%。
栽培药材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部主要栽培地黄、山药等大宗品种;北部则以栽培黄芪等为主。
产量较大的有运城地区(30%)、忻州地区(16%)、临汾地区(12%)、雁北地区(11%)及长治市(10%)。
大宗药材有党参、黄芪、款冬花、连翘、柴胡、黄芩、远志、知母、酸枣仁、麻黄、甘草、鹿茸及龙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西部的伊克昭盟最大,约占全区的40%;东部以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盟(30%)和赤峰市(12%)较多。
栽培药材集中于黄河河套平原及以东的丘陵地区,以包头市为最多,占全区的50%;其后依次为巴彦卓尔盟(15%)、呼和浩特市(13%)和乌兰察布盟(11%)。
大宗药材有黄芪、枸杞子甘草、麻黄、肉苁蓉、防风、赤芍、黄芩、郁李仁、锁阳、银柴胡、远志、知母、苍术、龙胆、款冬花、鹿茸及龙骨等。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本省地道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平贝母、鹿茸等的主产区,又是野生药材较集中的分布区。
野生蕴藏量较大的有抚顺市(21%)、本溪市(13%)、锦州市(13%)、铁岭市(12%)和朝阳市(11%)。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抚顺市(32%)、本溪市(28%)和丹东市(17%)。
大宗药材有黄芪、薏苡仁、党参、紫草、龙胆、黄芩、酸枣仁、白鲜皮、全蝎、海马、石决明及海螵蛸等。
吉林省:野生和栽培药材均以东部低山丘陵区为多,是全国人参、鹿茸、平贝母、细辛、五味子、关木通等的主产区。
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吉林市(51%)、浑江市(21%)和延边州(14%)。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浑江市(32%)、延边州(26%)、通化市(17%)、吉林市(10%)和集安市(9%)。
大宗药材有黄柏、桔梗、党参、刺五加、防风、赤芍、黄芪、蛤膜油及熊胆等。
黑龙江省:野生、栽培药材均以东部和南部山地较多。
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松花江地区(22%)、牡丹江市(19%)、伊春市(15%)、绥化地区(11%)和齐齐哈尔市(10%)。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牡丹江市(40%)、绥化地区(14%)、伊春市(13%)和松花江地区(11%)。
大宗药材有人参、刺五加、防风、黄柏、满山红、五味子、黄芪、龙胆、苍术、柴胡、赤芍、知母、车前子、牛蒡子、蛤蟆油、鹿茸及熊胆等。
上海市: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奉贤县(28%)、崇明县(18%)和金山县(24%)。
栽培药材以崇明县最多,占70%,其次为上海县,占23%。
大宗药材有浙贝母、延胡索、丹参、西红花、地龙及蟾酥等。
江苏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南京市(22%)、南通市(14%)、淮阴市(11%)和镇江市(11%)。
栽培药材以苏北为多,产量较大的有南通市(33%)、扬州市(18%)和盐城市(15%)。
大宗药材有薄荷、明党参、延胡索、浙贝母、太子参、夏枯草、灯心草、蟾酥、乌梢蛇、龟甲,鳖甲及珍珠等。
浙江省:野生药材主要蕴藏于天目山、雁荡山和四明山地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杭州市(38%)、丽水地区(11%)和绍兴市(9%)。
栽培药材以东北部地区较多,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杭嘉湖平原和浙东低山丘陵,产量较大的有金华市(20%)、嘉兴市(16%)、绍兴市(11%)和东阳市(9%)。
大宗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菊花、麦冬、白芍、玄参、温郁金、厚朴、山茱萸、前胡、丝瓜络、蜈蚣、蕲蛇及海螵蛸等。
安徽省:野生药材以皖南低山丘陵和大别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宣州市(26%)、安庆市(19%)、巢湖地区(10%)、六安地区(10%)、滁县地区(10%)和芜湖市(10%)。
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淮北平原区,以阜阳地区为最多,占本省的60%。
大宗药材有茯苓、白芍、牡丹皮、菊花、木瓜、桔梗、板蓝根、紫菀、太子参、明党参、蕲蛇、蜈蚣、龟甲及鳖甲等。
福建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各大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和龙岩地区(12%)。
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和建阳地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