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逻辑全书简介(必看)

合集下载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这几天,我就在看这本书。

它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名著,出版于1965年,作者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已经去世了。

它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们什么会组成集团?
传统的看法是,因为人们有共同利益,所以组成集团后,便于采取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但是奥尔森回答说,不是这样。

人们之所以会加入集团,是因为集团本质上提供了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商品(public good),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入,就享受不到特殊利益。

比如,在西方某些企业只雇佣工会成员,所以只有加入工会,才能到该企业就业。

再比如,只有加入美国医疗协会,才能在美国行医。

因此,奥尔森说,本质上集团的存在是一种“搭便车”行为(free ride)。

只有当一个集团能够提供排他性的个人收益时,这个集团才能存在下去。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得到两点推论。

(1)如果当一个集团为其成员提供的收益在下降,那么这个集团很可能就会走向衰弱。

(2)由于集团提供的是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的公共品,所以大集团的成员维护集团公共利益的动机会弱于小集团的成员,因为在大集团中,个人的贡献越大,他可以享受到的回报就越少。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4.工会和经济自由 工会和经济自由
(1)工会中的强制
最初的工会都是小型的地方组织,即其产生于由相互独立的各个小 地方,甚至小工场。 后来才产生全国性的工会,但由于“搭便车”,所以出现了强制工 会成员制度、强制纠察线、提供非集团利益、保险等
(2)工会增长:理论和实践
工会发展到与雇主抗衡的地步,雇主们也联合一起展开了只雇佣非 工会成员的运动,但后来政府通过了《瓦格纳法》,(使工会更加合法 化)明确禁止在公司(私自)组织工会,禁止歧视工会成员,也同意了 只雇佣工会成员,工会稳步发展。 而实践中,工人一方面赞成强制入会制,支持工会措施,但是工会 的会议出席率却极低。 符合经济人建设的,即符合工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4)小集团
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提不提供?提供多少?——这就导 致成员数目多的集团效率一般要低于成员数目少的集团。当然也存在这 样的集团:通过一个或多个成员自发和理性的行动提供自己一定量的集 体物品。
简言之,集团越大,人员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 简言之,集团越大,人员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
3.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 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
(1)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小集团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通过自发行动来解决集体问题。
(2)传统理论上的问题
意见一致可以引导集体行动,但这只能使对小集团而言,大集团即 使是意见完全一致,集团也不会通过成员自发的理性行动来实现集团目 标。
(3)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
社会激励的本质是对个人加以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 合作的人被邀请加入特权小集团。且社会激励只有在小集团中才显得重 要。
提出阶级是“有组织的人类利益集团”,“赤裸裸的贪婪是文明发 展至今的精神动力;财富,财富,仍然是财富;个人的财富而非社会的 财富,是其唯一和最终的目标”。 穆勒说:“漠不关心是社会主义理想破灭的一个主要迹象。”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创作背景
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研 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扣住了“经济人”这个基本 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 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经济学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渗透 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去。曼瑟尔・奥尔森在自己于哈佛大学所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 改编著而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谢谢观看
集体行动的逻辑
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著经济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作品思想 05 出版信息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影响 06 作者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65年首次出版。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认为参与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部门活动的人均希望自 己行为最大化,不存在无行为主体的公共利益。该书共有6个章节,讨论了集团和组织理论、国家和阶级理论、压 力集团理论、副产品和特产利益理论等。
作品影响
《集体行动的逻辑》有超过十种语言的译本,1993年获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1995年 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把《集体行动的逻辑》、《同意的计算》(布坎南与塔洛克合著)和《民主的 经济理论》(安东尼·唐斯著)三部作品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
出版信息
《集体行动的逻辑》首版英文版于196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71年发行第二版。中译本于1995年 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 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 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 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 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 6.“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 1.大型压力集团的“副产品”理论 • 2.劳工游说疏通团体 • 3.脑力职业者游说疏能团体 • „„
• 《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科学家往往 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 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 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 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 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 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 的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容简介
• 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 论的解释。 • 1.集团和组织理论 • 1.组织的目的 • 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 3.传统的集团理论 • 4.小集团 • 5.“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 • 6.集团的分类
• 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 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 命力这一结论。 • 2.集团规模和集团 • 1.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 2.传统理念的问题 • 3.社会激励和理性行为
感受
• 《集体行动的逻辑》区分了小集团与大集团的行动逻辑,全书逻辑严密 并铺之以实例证明,成功地推翻了“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一定会自愿、 自动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这样一个正统 群体理论延用多年的“公理”。作为“制度性公共理论的奠基之作”, 扩大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领域。同时,奥尔森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 现象的研究中,这种开创性思维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集体行动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过分强调个人,忽 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奥尔森模型中只有理性利己主义者,将经济理性 人假设应用于社会领域太过片面等。 • 最后想说的是,奥尔森教授并没有停止对集体行动的研究,他先分析个 人与群体的关系,而后研究群体与社会、国家这个更高层的关系。1982 年出版的《国家的兴衰》集中阐述了奥尔森的研究发现。此著作出版后 立刻受到广泛重视,在1983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克莱姆奖”, 并且先后以十几种语言翻译本介绍到许多国家。这种“学无止境”的科 研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

读书笔记
从个人利益与集体目的的一致性关系和理性人的角度出发,讲大集团与小集团是否能形成集体行动的逻辑。 从人的短视上来看,非疫区因为共存而毁灭不是明天,但是疫区今天不隔离,明天自己毛玻璃肺什么的真是立竿 见影。
一个制度好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些思想一点点的进行完善,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更利于现代 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 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政府
逻辑
国家
行为
结论
传统
物品
奥尔森
集体行动 集团
利益
理论
理论
经济
压力
工会
团体
正统
内容摘要
奥尔森在本书中研究了集团性逐利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 论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集团规模、集团之间的偏好及禀赋上的不对称性以及制度安排。奥尔森在关于国家兴衰 的原因的研究中运用了他的集体行动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国家总体实力的衰落,利益集团难辞其咎。 因此,本书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了,这下三个和尚有水喝了。
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出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带来的好处。
精彩摘录
奥尔森还观察到:其一,当社会较为稳定时,即其规模和边界不变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出现愈来愈多的 集团和组织;其二,小型集团具有较强的组织集体行动的能力,而这种优势随着社会稳定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其 三,总体而言,社会中的特殊利益集团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益,并使政治的分歧加剧;其四,代表的利益愈广 泛,该组织或集团会更倾向于增加社会总收益;等等。

[重点]集体行动的逻辑2

[重点]集体行动的逻辑2

一. 整体感知《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分为六个单元:集团和组织理论、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工会和经济自由、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以及“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首先,作者简要概述了经济学界的传统集团利益观念。

即,在一个组织内部,只要存在符合每个个体需要的、可感的利益,所有成员就会团结起来,为实现和增进共同利益而进行集体行动;并且,组织和集团不论规模大小,运作机制如何,其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利益的增加。

进而,作者先破后立,指出,在经济学话语背景下的理性个体具有意识的两重性,一方面,在进行私人交易时,个人利益至上;另一方面,面对国家和民族等抽象实体时,又充满自我牺牲精神。

故,面对性质和目标各异的集团,理性人既是因为主客观的利益需要加入其中,也不可能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集体行动,即,共同利益不是产生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集团规模与集团行为的差异性将影响集体产品的追求和集体利益的实现。

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后,作者提出达成集体行动的两个条件:集体成员的“不对称性”和“选择性激励”。

前者,指由于集团内部成员受益的不平衡性,预期受益较高的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贡献将更大;后者,指社会制裁和社会奖励,即“对个人加以区别对待:不服从的个人受到排斥,合作的个人被邀请参加特权小集团”。

而集团利益的实现同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团越大,越不愿提供集体物品,越不愿增进共同利益;集团越小,凝聚力和执行力越强,越容易实现共同利益。

这实际上,是以个体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验证,建立崭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逻辑前提,构筑独创性的利益集团理论。

接着,作者分析,造成集体行动困境和集团利益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是“搭便车心理”。

“搭便车心理”,指面对集团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是产品、服务、收益、地位等),总有一定数量的集团成员认为,公共物品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客观存在,平均分配,具有高度的相容性和共谋性,即使为之付诸努力,也因个体力量过小而无法变其大局;即使不为之付诸努力,也可以坐等渔利坐享其成。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内容框架
第一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 些方面做了逻辑和理论的解释 第二章:探讨集团规模和集团行 为的关系,解释了小集团优于大 集团的原因——凝聚力和有效性。 第三章:研究了工会,并得出一 些结论 第四章:对国家理论的分析
Content
第五章:按照本书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 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 逻辑上是矛盾的。
《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曼瑟尔· 奥尔森 (Mancur Lloyd Olson, Jr,1932年-1998年2月19日), 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 奥尔森,对制度经济 学的诸多方面(私有财产、税收、公共物品、集体决议、 合同权利等)有很大贡献。他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 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 结果?奥尔森有三部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 (1965年),《国家的兴衰》(1982年),以及他猝然逝世 前刚完成的《权力与繁荣》(2000年)。
第六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压力集团理论。
第七章:提出的“副产品”和“特殊利益” 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贡献与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 利益集团 集体行动
1.奥尔森教授是公共选择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位经济学家,而他 所撰写的这本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2.对利益集团的存在指出了,有理性、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 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因为集团利益的公共 物品性质会导致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行为。于此原因,认 为集团规模大小与个人行为和集团行动的效果密切相关,小集团 的行动比大集团更有效。 3.有关集体的行动代表的是一种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运作过程。
文章的经典语句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集体行动的逻辑》是著名心理学家伯特塔顿洛克和拉尔夫霍金斯所著的一本书,旨在探讨社会集体行动中发生的逻辑思维、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

书中将社会系统和集体行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人、群体和社会。

通过分析这三个层次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集体行动的机理。

书中强调,个体行为不可以完全地单独解释,而且更多地是由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影响所决定的。

通俗地说,个体行为不是自发的,而是受制于外界因素的。

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它是由个体互动构成的,而个体又是受社会结构影响的。

同时,《集体行动的逻辑》还介绍了许多关于如何解释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更关注个体行为,分析集体行动是如何建立在个体行为之上的;另一类更关注社会系统,分析集体行动如何由社会系统所驱动。

两类模式中都有多种类型,如社会动力学、网络分析、认知模式和格特尔分析等。

《集体行动的逻辑》还介绍了一些有关解释社会集体行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涉及贝克特斯实验、内容分析、网络分析和格特尔分析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殊优势和局限性,都可以帮助读者更生动地理解社会系统中发生的集体行动。

除了分析集体行动的机理外,《集体行动的逻辑》还提出了许多方法,去影响和改变社会集体行动,从而达到积极的社会变革。

例如,书中提出,可以通过促进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激发民众的社会参与,以及重新审视社会结构等方法,来促进社会变革。

总之,《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本有内涵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书,其中涉及了社会结构、行为逻辑和社会变革等主题,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集体行动的机理,并尝试影响和改变社会集体行动,从而达到积极的社会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行动的逻辑》全书简介(必看)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193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

《集体行动的逻辑》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在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无非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现在,公共选择理论不仅在经济学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渗透到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去.而且国外许多学者也用之来分析计划经济的形成、演变及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热情关注。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奥尔森提出了三个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何有些经繁荣而另外一些却遭受贫困?在这本书中,奥尔森主要回答了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开创了与其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体行动经济学”,群体规模、搭便车、选择性刺激等范畴被界定并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认为,从个人自利的前提中推演出人们会做出增进集体利益的行为。

“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种特殊手段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小会采取行动去实现他们共同的和集团的利益。

”他认为理性人假设并非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自利并非研究的起点”,因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自利性十分有限,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

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

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

“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他认为集体利益是一种“公共物品”。

这种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即集团中任何一个成员对此类物品的消费都小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消费。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大集团的所有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而且作为一个集团,它们采取行动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或目标都能获益,它们仍然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

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文章结构全书由导论和六章组成。

作者在导论部分首先引出了全书的主题,即传统理论丝毫不加怀疑地认为正如单独的个人会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一样,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

第1章除了对上述逻辑判断的证明之外,还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和理论的解释。

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

第3章考察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

第4章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

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第6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一些思考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理论的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深思。

作者开头提出了一个供大家玩味的例子。

在组织中经常还牵涉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类型——国家,它可以用来检验这一反对意见。

比如,爱国主义可能是当代忠于某一组织的最强烈的非经济动机。

许多国家从某一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意识形态,如民主或共产主义,或者还通过一个共同的宗教、语言或文化来赢得更多的力量和团结。

国家不光有这么多有力的支持的源泉,它同时在经济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几乎任—政府都能为其公民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因为它的法律和规定是所有文明的经济活动的前提。

但是除了爱国主义的力量,意识形态的感召,共同文化的维系和法律规定制度的不可或缺,现代史中没有哪一个大国能够靠自愿的集资或捐款来供养自己。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慈善捐款甚至不是岁入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来源。

需要的是税款,照定义就是强制的付款。

实际上正如老话所说,对税款的需要就像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掌握着所有的感情资源,还不得不靠强制手段来资助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的话,那看来大型的私人组织要想使其个体成员自愿捐款将是十分困难的,尽管它试图增进的正是个体成员的利益。

而传统理论认为,集团和组织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个人可以通过组成集团实现其“共同利益”。

奥尔森根据集团寻求的目标将集团分为排外集团和相容集团,根据组织的难易程度分为特权集团、中间集团和潜在集团。

作者认为,较大的集团不能增进它们自身的利益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团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有利于集团的行动得到的报酬就越少。

第二,由于集团越大,任意一个个体,或集团中成员的任何(绝对)小子集能获得的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他们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就越不足以抵消他们提供哪怕是很小数量的集体物品所支出的成本。

第三.集团成员的数量越大,组织成本就越高,这样在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碍就越大。

于是对每一位成员来说,最理性的行为就是自己不分担任何成本(即不参加集体行动)而坐享其成。

如果所有成员都采取最理性行为,其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想“搭便车”,集体行动无法实现。

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是供给集体物品的过程,这便是下文所探讨的搭便车将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最大问题在于两个方而:一是信息不对称;一是“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

“搭便车”之所以发生在于信息不对称,所以集体行动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这是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理论的基本理解。

1966年奥尔森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提出了著名了搭便车理论,他的中心论点可归纳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

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种“搭便车”具体说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

他认为,公共政策使公众整体受益,因此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有一个人从公共政策中受益,则同他一样的所有人都将受益。

例如,比如,前几年《谁动了我的奶酪》畅销,市面上立即出现了《我该动谁的奶酪》、《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等一系列“跟风书”;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

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

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搭便车的行为。

一个利益集团的组织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克服集体行为中的"搭便车"现象。

他指出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予以深刻反思。

正如他所言,“正如国家不能靠自愿捐款或在市场上出售其基本服务来维持一样。

其他大型集团也不能以此为生。

它们只能提供一些不同于公共物品的约束力或吸引力,使个体成员帮助承担起维持组织的重担。

典型的大型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地位与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地位,或国家里纳税人的地位相似:他个人的努力不会对他的组织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不管他是否为组织出过力。

他都能够享受其他人带来的好处。

”奥尔森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公共物品的性质,即消费的非排他性和供给的相联性。

公共物品的这两大属性造成了集体行动的难题,给个体的“搭便车”(free-riding)行为提供了刺激动机。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着集体人数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

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并且大团体的集体行动要靠“选择性诱因”的手段,其实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可能是惩罚性的、强制性的,也可能是奖励性的;可能是经济性的,也可能是社会性的,目的都在于激励成员。

奥尔森认为,由于存在上述的种种原因,大团体的公共物品不可能靠自愿产生,要靠“选择性诱因”来激励。

由于集团利益具有公共性,这意味着任何个人为此共同利益做出牺牲,其收益必然由集团中所有的成员分享。

而个体成员却要为参与集体行动付出少成本,包括参与集体行动所花费的时间、相关的实队、费用支出及为收集关于集体行动各种信息所花费的信息成本。

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集团每一个人均有“搭便车”而坐享其成的倾向,从而产生类似于“囚徒困境”中的非合作结果。

所以在坚持成本收益分析的假设条件下,任何理性的经济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

正是因为“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就不愿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木,集体行动无法实现,出现了对集体都不利的“纳什均衡”。

对穷人来说,搭便车的诱惑更大,因此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难度更大。

相反,那些诸如制造商公司的利益集团更容易组织起来,目标也更加一致,会经常压倒那些在政治上组织得不好的集团。

而往往人口规模小的利益集团,相对于规模大的集团而言,其成员和集体行为有较深的利害关系,而且监督成本也比较低,从而比较容易克服"搭便车"问题,而具有较高的组织水平和较大的政治能量。

总结一下他分析的集体行动问题的原因,大致可有以下两类。

首先,集体行动的结果可能对个人有着重大的价值,这种收益超过了组织集体行动所花费的所有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