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教案《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恭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味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者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索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 、20厘米 、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米和毫米是什么单位。
2.能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
3.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小球,一个小球上面标着“分米”,另一个小球上面标着“毫米”。
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小球上标着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是分米,一个是毫米。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学习分米和毫米。
2. 讲授(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尺子上面有很多小刻度,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长度,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尺子上的小刻度表示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表示长度。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的名字吗?”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
”教师继续介绍:“这个小刻度代表的是毫米,而这长一点的小刻度代表的是分米。
”(2)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教师出示一组物品,如橡皮、钢笔、书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样物品,用尺子来测量它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物品的长度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比较短的物品,应该用毫米来测量,而对于比较长的物品,则应该用分米来测量。
(3)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5分米和50毫米,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换算。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分米=10毫米。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求解并核对答案。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或真实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换算知识去进行解答。
3. 练习1.将以下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米、毫米、厘米。
2.把140毫米表示成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具、学具: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一、解析教材《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这些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本次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1、教学认识分米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先通过小鸟的问题,学生了解到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不能解决某些问题,从而产生认识新知的需求,再让学生实际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直尺上用不同的方法找一找1分米和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紧接着让学生用小尺画出一分米的线段,再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并数出1米里10个分米,揭示1米=10分米。
最后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并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先让同学估测数学书的厚度,再实际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找小格的方式认识1毫米有多长,再通过数小格的方式揭示1厘米=10毫米。
最后,比划与找一找的环节中,体验1毫米,特别是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数学书中的10张纸,可以直观得体会1毫米的厚度。
三、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1、注重自主探究,锻炼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毫米(mm)是长度单位中非常小的一个,它等于1米的千分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毫米来测量纸张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例如,一张标准A4纸的厚度大约是0.1毫米,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5毫米。
分米(dm)则是一个介于厘米和米之间的单位,它等于1米的十分之一。
分米在测量家具、房间尺寸等方面比较常用。
例如,一个标准的单人床长度大约是2米,换算成分米则是20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 引入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比如尺子、硬币、纸张等,让学生亲自测量,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长度。
3. 对比学习:将毫米和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转换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比如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以此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物和图片等直观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分米和毫米的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物、图片、教具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2.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如尺子、绳子等,让学生感受到分米和毫米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3.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 1 米=100 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毫米和分米,学生将进一步完善长度单位的体系,为后续学习千米以及测量更复杂的物体长度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第二部分是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并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这两个较小和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的感知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单位换算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2——53页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通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板书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比较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教学难点
是学生对物体的估测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情景导入的时候采用谈话方式,述说方式。
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就是给学生的金钥匙。
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在找、数、量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0厘米)
这一复习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米和厘米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情境创设
上课时,运用课件出示情景图片《齐天大圣—金箍棒》,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
1、认识毫米
(1)实物展示,引出毫米
在学生观察直尺时,学生可能会发现很多信息,我会根据学生的信息,然后引出需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厘米中小格的数量,使学生发现每一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在学生已认识毫米的基础上,找一找身边的事物哪些是一毫米的,哪些也是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身边的书本厚度、橡皮等物,感受一下毫米的表象。
(2)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师:在学习毫米时,教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展示学习步骤:
①直尺上一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是一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一厘米有若干毫……
③在咱们四周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约莫是一毫米,请你量一量。
(3)自我反馈,现学现用
设计一系列的关于毫米的练习为解决教学环节(1)所遗留问题,加
深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正确进行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2、认识分米
(1)对比情境,引出分米
齐天大圣又出了一题(单位是10厘米),请学生对比上一题(上题单位是1厘米),启发学生在单位不同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准确读出金箍棒的长度?能否以更小的数字表示它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同事物的对比,使学生发现在单位不同的情况下,读数不同的结果。
同时引出长度单位分米。
(2)出示课件,学习分米
课件出示一把以1厘米为单位的直尺,对比于以10厘米为单位的直尺,请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以10厘米为单位的直尺同样每10厘米中有10个小格,建立分米概念,1分米=10厘米。
请学生在量一量文具盒,用分米作单位,它的长宽是多杀?
设计意图:对比方法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易于发现事物的差异,在毫米与分米的
认识更为深刻,亦同时教授学生一种数学方法—对比。
(3)四人小组合作:
先去猜想,再去合作验证,再去找一找生活中的一分米
3、新旧交融,螺旋上升
出示课件,请学生完成图表(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关系)讨论:分米与毫米
的换算。
设计意图:新知与旧知的整合,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及换算有了更为系统
的把握。
(三)、趁胜追击,巩固练习
第一层:操作题
第二层:综合题
第三层:改错题
设计意图:(1)使学生知道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率;(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3)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际的理解度。
(四)、知识点的回顾与拓展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