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50个初级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础词汇。

2.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词汇,表达简单的意思。

3. 学生能够听、说、读、写50个初级词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挂图、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悉所要学习的词汇,引导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词汇表演、图片识别、学生对话等方式教授50个初级词汇,同时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词汇填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灵活运用所学词汇。

通过听力测试、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记录和反馈。

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鼓励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积极使用所学词汇。

教学手段:1. 演讲2. 演示3. 课堂讨论4. 角色扮演5. 情景模拟6. 课堂测试教学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听力测试、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所学的50个初级词汇。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检查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是否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词汇。

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记录和反馈,鼓励他们持续努力,提高汉语水平。

教学反思:《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是一门重要的汉语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所学词汇进行教学和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词汇,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最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记录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是针对非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词汇教学在整个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结合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教学实际,对词汇教学教案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为介绍家庭成员的称呼和身体部位的词汇。

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和身体部位的词汇;2. 学生能够通过所学词汇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和身体部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家庭成员的称呼和身体部位的词汇;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和描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家庭成员的称呼和身体部位的词汇,并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词汇,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初步了解。

2. 正式教学(1)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老师通过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家庭成员的称呼,并念读出来,让学生跟读,并逐个解释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学习身体部位的词汇老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身体的各个部位,并教授相应的词汇。

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会说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并加以巩固。

3. 拓展延伸除了教材中所提供的词汇外,老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的形容词和动词,以拓展和延伸学生的词汇量。

4. 练习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结合所学词汇,进行简单的问答和对话练习;(2)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编写对话或情景剧,展示所学词汇的运用;(3)老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用所学词汇描述其中的人物和情景。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助词。顾名思义,就是本身没有语法意义,依附在其他词语身上,与之一起完成语法作用。如“的、地、得”。“的”与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一起使用,出现在名词前面,对它的大小、颜色、性质、归属等方面进行修饰、限制、说明。“地”与副词、形容词等词语一起,出现在动词前。对动作或状态进行描写(欢天喜地学开车)。“得”出现在动词后,引进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程度、时间、数量等。汉语中的助词不多,但教起来却不容易,留学生难以把握。讲解这类词语时,我们第一要注意它助什么词。第二要注意它位于所助词语的前面还是后面。此外,对于某些助词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要给学生指明。
5.拆分推测法
此法,是在综合考虑汉语词汇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知道,汉语是以音节为基本的语言单位的,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除少数单纯词外,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这是汉语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对词语进行拆分,通过分析词语内部的语素和语素之间的关系来学习新词的意义。例如:机票=机(飞机)+票(票据、凭证);开关(可以开或关的东西)=开(打开)+关(关闭)等。
反义词。如果两个词的词义相反或相对,那么这两个词就是反义词。相反是指绝对对立,肯定一方就是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是肯定另一方。相对,是指相对对立,即肯定一方必否定另一方,但否定另一方不一定能肯定这一方。词义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第三个词义。如:“黑”与“白”,在这两个词语中间,还有灰白,浅黑等中间状态的存在。
老师会很高兴。
老师会说你好吗?
当然会。
对了,老师说你好就是“表扬”你。
到这里,“表扬”一词的词义在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解释,即因为作了一件事而得到别人的肯定。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对词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举例法除了在解释词义上比较实用外,它在辨别词义上也相当实用。例如辨别“成果、结果、后果”,可以给学生举出两种不同情景,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指明积极的结果是“成果”,消极的结果是“后果”,“结果”是中性的。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

2.解释词汇的技巧
• 解释词汇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汇的意 义及用法给学生加以解释。词的用法包括 词的语法功能及特点、词在句中的位置、 词的语境义、词的搭配、词的使用范围等 。解释词汇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两类,解 释词义的技巧和解释用法的技巧。
1)解释词义
• 解释词义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有:
A 以旧词释新词 B 根据语素推测词义 C 形象释义 D 表演 E 利用语境释义 F 例句释义 G 利用上下文释义 H 近义词比 较 I 反义词对比 J 扩展词义 K 归纳词义 L 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 M 翻译 N 问答 o学生讲解
C 串联排列
按照生词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听写、认读以后, 教师以排列好的生词为线索叙述或串讲课文。学生以生词 作为提示线索,听教师串讲课文和复述课文。教学的各个 环节都围绕着黑板上的生词进行。学生在听写、认读、听 教师串讲课文、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中对生词多次进行了 听、说练习,因而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它适用于精读 课、口语课、听力课等多种课型。
K 归纳词义 对学过的同义词的不同义项和用法,有计划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全 面了解该词。 比如“好”有很多意思和用法,又有形容词与副词之分,在学了几种意思之后, 教师可指导性地进行归纳和总结: 那本书很好。( 形容词:“好”表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票好买吗?(“好”表示容易。) 我买了好几斤苹果。(副词:“好”用在数量词前表示多。) 外面好冷。(副词:“好”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 学生又学了两三种意思之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归纳词义时,教 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总结。 L 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 将汉语的词义与相应的学生母语的词义进行对比,指出词义的异同,以减少语 言之间的干扰。 汉语的大量词语与某一语言在语义和用法上不完全对应。有时一个汉语词译成 某种语言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时有词义的交叉现象。 对于这类词,教师在讲词时,如能适当地进行对比,可以防止学生由于把汉语 的某个词与相应的翻译完全等同起来,从而避免他们在使用时出现错误。

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交际教学理论框架下内容教学法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学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包括语言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其教学优势也广为承认。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以内容和语言的平衡为原则,围绕主题这个核心,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目前,该模式在中国许多不同教学领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英
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语文教学,此外,在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但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课程安排通常按照教材进行,而这些教材很少按
照主题式教学模式编写,大多是按照话题来编写的,而初级教材的话题则主要依
据汉语言知识点来编写,因而对外汉语教学总的说来缺少明确自觉的主题式意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日益注重交际性原则的情况下,在语言教学日益将语法教学词汇化的趋势下,在汉语教学日益注重加强各课型和各教材联系和统一的呼声中,运
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教学的词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本文在介绍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问题作了探讨,通过分析教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以其丰富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日益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词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教学教案的设计。

在教学背景分析中,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职业、学习动机、语言环境等方面,从而更好地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需要了解教学所处的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还需要了解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使教学教案更贴近实际教学需求。

二、教学目标设定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要求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交流。

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正确运用所学词汇,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三、教学内容确定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中,首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所要教授的词汇内容,包括词汇的选择、词汇的数量、词汇的难易程度等方面。

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衔接,包括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体系等方面。

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选择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方面。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语言环境、课时安排等方面的因素,从而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步骤拟定在教学步骤的拟定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步骤的目的和实施方式,包括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教案案例分析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程的词汇教学是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基础,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级综合课程的词汇教学为例,分别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四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并能正确运用于语境中。

2. 通过词汇教学的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培养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教材的主题和学生的需求而定。

以初级综合教材第五单元为例,教学内容为食物词汇:1. 词汇:苹果、香蕉、橙子、西瓜、葡萄、菜、肉、鱼、米饭、面条等。

2. 词组和句子:我想吃一个苹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她爱吃肉。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各种词汇游戏,如词汇拼图、词汇接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如在餐厅点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词汇。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音频、视频等资源,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评估方法:1. 词汇测试:通过给学生出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掌握程度。

2. 口语表达: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的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对话或问答等形式进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词汇教学。

可以在课前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食物的图片和名称,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词汇拼图或接龙,巩固所学词汇。

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词汇。

进行口语表达的评估,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能力。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词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词汇的认知和记忆,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有效促进词汇的掌握和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法pdf

对外汉语教学法pdf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语音教学法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标准的汉语发音。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音素、声调、语调等方面的训练,利用图示、示范、模仿、纠音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发出每一个音,掌握正确的语调。

二、词汇教学法
词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教学、语境教学、对比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用法及搭配。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扩大词汇量。

三、语法教学法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的基本句型、时态、语态等语法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语法规则,并通过练习、纠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语法的掌握。

四、汉字教学法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和识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字形分析、字义讲解、书写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和特点,并注重实际运用的训练。

五、语用教学法
语用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语境的创设和模拟,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教授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交规范。

六、文化教学法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文
化内涵和背景。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通过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文化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模式探索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模式一、“基于信息交流”的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模式鉴于目前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依据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认知心理学记忆理论和构式语块分析法,本文提出“基于信息交流”的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模式,以图表概括如下:该模式包含三个要素:教师“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关键,“师生、生生之间的高频互动”是桥梁,“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是目的;一个总原则:“有意义的信息交流”。

作为该模式的总原则,“有意义的信息交流”贯彻了“在用中学,在做中学”的当代语言教学理念,其中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信息、观点和意见等。

“有意义的信息交流”含义有二:一是生词讲练中教师提供的例句和设置的问题应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学习才对学生有意义,才会引起其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生词的讲练要以有意义的信息交流为手段和最终目的,即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交流活动讲练生词,使学生在“用中学”。

“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是该模式的关键要素,后文重点论述。

“师生、生生之间的高频互动”是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是课堂教学的推动力,是实现“有意义的信息交流”和“在用中学”的有效途径。

互动性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既是“在用中学”的过程,也是结果,是“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和“互动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

Swain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只获得说话机会(opportunitiesforproductionalone)远不足以使之进步,重要的是习得者必须在“促使”之下说出准确的句子(learnerbepushedtoproduceaccurateoutput)。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最有成效的方法。

足够的“输入”与“输出”不仅是培养“生成能力”的必要和前提,而且是防止“语言残废”的有效手段。

输入是基础,输出是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训练课就是输入输出课,就是“learnerbepushedtoproduceaccurateoutput”。

二、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基于信息交流”的词汇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教师在输入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教”立足于“学”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论提示我们,教学应立足于“学”,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教必须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知识背景、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情感出发。

教学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能够理解的,学习活动必须是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互动有效的,只有这样,‘教’才有可能对学习者有意义,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被吸收。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语言,更是一个语言环境的策划者、互动教学组织者。

教师必须首先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温晓虹2012)。

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强调如何使目的语输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以便于被学生吸收。

(二)语块化本文中的“语块”不是指词汇层面上高频出现的、具有一定习语性的词汇型语块或习语语块,而是“构式语块分析法”(construction———chunkapproach)中的“语块”。

构式语块分析法所讲的“语块”(chunk)是从构式的角度来说的,是根据构式的语义配置自上而下界定出来的,它指的是构式中承担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语义单元的词项成分。

根据构式语块分析法,“桌子上放着两本书”中“桌子上”表示“存在处所”这个语义单元,“两本书”表示“存在物”这个语义单元,“放着”表示“存在物”的存在方式,它们分别是一个语块。

语块是一种具有心理现实性的语言组块(chunking)现象,是认知心理层面的“组块”在语言句法层面的.体现,是人类信息处理的实际运用单位。

一个语句表面看是由若干个词甚至说语素组合成的,在处理加工中实际的单位是语块。

基于此,教师在提供目的语输入过程中应对材料进行“语块化”处理。

如“从你的宿舍到教室走路要多长时间?”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教师说第一遍后,很少有学生能够流畅地复述下来。

对其语块化处理后,原句包含三个语块:“从你的宿舍到教室”、“走路”和“要多长时间”,分别表示“从起点到终点”、“行为方式”和“所需时间”三个语义单元。

教师还可把三个语块进一步编码为“从A到B+wayoftheaction+time”,例句的句型化不但减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负担,而且提高了其目的语输出的流利性。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语块化练习后,学生能够用正常语速流畅地把这个句子复述出来。

就该句式教师还可补充其他词语,为学生创造更多使用目的语交流信息的机会。

板书设计如下面所示———教师要求学生使用给出的句型两两互动问答。

(三)不同的难度等级认知理论认为,注意资源具有多重性,不同性质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资源。

对学生来说,看着PPT读句子和听后复述句子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两者是不同的认知过程,难度也不同;听后复述句子时,教师说句子的语速不同,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的、不同难度的任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平衡发展,使其语言水平在流利性和准确性上得到同步发展。

同时,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完成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后,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其能够持续保持强烈的汉语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示范课视频资料中,教师领读例句的做法对学生有一定帮助。

不足之处在于缺乏难度变化,对学生来说不具有挑战性。

长时间跟着教师读句子,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而且因为成就感不足,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从而失去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这在某些视频资料中可以反映出来。

(四)多通道已有的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知识的比例分别是83%和11%;对于同样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知识所能保持的记忆率是不同的:上述两个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知识比例高达94%,而采用视听并用的学习方式,不同时段后学习者知识的记忆保持率远高于单通道学习方式的记忆保持率。

另外,学生的母语背景、学习风格不同,汉字基础也不同。

基于此,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其都能最大化地受益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多种信息加工通道,使目的语输入的通道多样化。

“基于信息交流”的词汇教学模式中,在“生词扩展与活用”的环节,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看着PPT跟读例句;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不看PPT,听后复述句子,后者的难度自然比前者大一些;最后,教师分别用较慢语速、正常语速和较快语速说句子,要求学生分别复述。

虽然教师重复的是同样的句子,但是因为语速不同,对学生来说难度是不同的。

在这种操练过程中,学生的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交替加工目的语输入,减轻了单通道加工信息的负担,提高了信息加工效率和学习效率;同时,反复的操练能够增加目的语输出的强度,促进目的语输出的自动化。

三、“基于信息交流”的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模式举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说明“基于信息交流”的生词教学模式中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认读生词虽然课前学生会预习生词,对其读音、词性和意义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课堂上认读生词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二是可以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发音。

示范课视频资料中教师先带拼音领读生词,然后隐去拼音再次认读的做法值得肯定。

(二)生词扩展与活用孤零零的生词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这个生词怎么用。

示范课视频资料中多数教师带领学生读例句的做法就是生词的一种运用,但是这同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交流———还有距离。

教师还应为学生设计更多的使用生词进行信息交流的语境,为其创造“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机会。

下面以“有害”一词为例说明之。

教师:抽烟对身体好不好?(教师边问边板书“对……不好”,该结构已学过。

)学生:抽烟对身体不好。

教师:这个句子用“有害”怎么说呢?(教师边问边板书“对……有害”,并说明“对……有害”和“对……不好”意思差不多。

)学生:抽烟对身体有害。

教师:喝酒对身体好不好?学生:不好。

(也有学生说“好”)教师:示意学生用“对……有害”说句子。

学生:喝酒对身体有害。

鉴于学生对“喝酒”的不同看法,教师适时引入下面的问题并板书,同时补充“适量”和“过量”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说出“适量喝酒对身体有益”和“过量喝酒对身体有害”。

教师:你认为喝酒对身体有害还是有益?(在此语境中补充“有益”一词,学生很容易理解其意义。

)教师首先用较慢语速带领全体学生读一遍问题,然后让一两个学生单独再读一遍。

这两个“读”的过程信息输入的通道是不一样的,难度也不一样。

对认读汉字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带领全体学生齐读时,他受益较多;而对于汉字认读较好,听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在单独认读句子时可能表现更好。

认读句子(黑体字标识的问题)的环节结束以后,教师把句子用书盖住,用较快语速再重复一遍句子,并要求学生听后复述;任务的难度增加,对某些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此环节中,教师可视情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把句子语块化为“你认为/A对B/有害还是有益”?最后,教师给出“吃很多肉”、“只吃蔬菜”、“喝饮料”、“不吃早饭”、“晚饭后运动”、“找个语伴儿”、“跟中国人用汉语聊天儿”、“跟朋友用母语聊天儿”等词组,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使用“你认为/A对B/有害还是有益”这一句型和所给词组“采访”同桌,并报告“采访”结果。

学生互相采访是一个“用中学”的过程,教师所设问题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其所熟悉,且问题答案存在信息差,互相采访就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活动,这更能激发意义协商,更接近真实交际。

在互动中,学生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也实现了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大剂量的可理解性目的语输入与互动型的目的语输出有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本文来自于《云梦学刊》杂志。

云梦学刊杂志简介详见四、结语“基于信息交流”的生词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实践,教学中该模式的运用较好地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和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效果。

该模式还有待继续探讨和深化,对于在对外汉语其他层次的词汇教学中怎样运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