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下)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国际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选择、判断题(每题1分):第一章: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
3、在完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7、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贸易的收益。
第二章: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机会成本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直线段。
7、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 C、A、李嘉图B、罗布津斯基C、哈伯勒D、穆勒第三章: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国际经济学题库(含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区域一体化组织中最松散、最低级的形式是()A、关税同盟B、自由贸易区C、共同市场D、优惠贸易安排正确答案:D2、要素价格均等化表明()A、一国丰富要素所有者受益,稀缺要素所有者受损B、一国丰富要素所有者受损,稀缺要素所有者受益C、一国丰富要素所有者和稀缺要素所有者都受益D、一国丰富要素所有者和稀缺要素所有者都受益正确答案:A3、下列不属于关税同盟动态效应的是()A、大市场效应B、加剧竞争C、吸引外资D、贸易创造效应正确答案:D4、如果开放前一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其贸易伙伴,则贸易后该国()A、进口 X产品B、生产者福利增加C、整体福利下降D、消费者福利增加正确答案:B5、下列()会给本国带来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A、本国对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B、本国对成员国的初始关税较大C、本国与成员国之间贸易商品的成本差别较大D、本国对贸易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正确答案:D6、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若下降,其出口量将增加,出口总收入()A、不变B、增加C、下降D、不确定正确答案:C7、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所要说明的是在供给弹性()的情况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A、零B、无穷大C、1D^大于零小于1正确答案:B8、假设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小麦和布,中国将一单位劳动时间全部生产布,可以生产50米;全部生产小麦,可以生产80千克;美国将一单位劳动时间全部生产布,可以生产40米;全部生产小麦,可以生产 100千克。
如果开放后的国际交换比价为1米布=L 8千克小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比较美国和中国的获利情况B、中国从贸易开放中获利更多C、美国和中国从贸易开放中获利相同D、美国从贸易开放中获利更多正确答案:D9、下列不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的是()A、利息收支B、短期信贷C、短期证券买卖D、票据买卖正确答案:A10、消费者剩余是()A、消费者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必须向政府支付的东西B、消费者通过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而得到的收益C、消费者购买商品所需支付的价格低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而获得的收益D、消费者可以在各种价格水平得到的收益正确答案:C11、外汇市场中的即期交易不包含()A、套汇B、投机C、国际贸易结算D、银行同业拆借正确答案:B12、如果一个中国工人能生产3匹布或者1辆汽车,一个美国工人能生产4匹布或2辆汽车,则能促进中国与美国进行贸易并各自收益的交换比率是()A、4匹布换2辆汽车B、3匹布换1辆汽车C、3匹布换2辆汽车D、5匹布换2辆汽车正确答案:D1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国际商品流动B、国际收支平衡C、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D^国际人员流动正确答案:C14、根据国民收入决定方程Y=C+I+G+X-M,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中的“吸收”是指()A、YB、C+IC、C+I+GD、X-M正确答案:C15、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A、追求贸易顺差B、汇率稳定C、扩大出口D、国际收支平衡正确答案:D16、在进行贸易后,一国的收入分配会发生如下变化,()A、收入由消费者转向生产者B、受到进口商品竞争压力的国内生产者遭受损失,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者则会受益C、消费者受损,生产者受益D、作为整体的国家受益,而个人则会受到损失正确答案:B17、商品和服务贸易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A、经常项目B、误差和遗漏项目C、官方结算项目D、资本项目正确答案:A18、下列哪个行业最有可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A、好莱坞的电影业B、加州硅谷的半导体产业C、美国的大型农场D、北京中关村的电脑城正确答案:C19、采用()的配额分配方式,配额的福利效果与关税一样。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国际贸易B. 国际金融C. 国际投资D. 全球化答案:A2.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哪位经济学家提出的?A. 大卫·李嘉图B. 亚当·斯密C.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D.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答案:A3.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国家会专门生产并出口其:A. 劳动力密集型商品B. 资本密集型商品C. 技术密集型商品D. 资源密集型商品答案:B4.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价格竞争力B. 贸易政策C. 贸易壁垒D. 贸易协定答案:A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主要职能不包括:A. 监督成员国的经济政策B. 提供短期贷款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D. 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答案:C6.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主要目标是:A.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B. 减少全球贫困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D. 维护世界和平答案:C7.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一国的货币贬值,那么该国的:A. 出口会增加B. 进口会增加C. 出口和进口都会增加D. 出口和进口都不会增加答案:A8.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区别在于:A. 投资规模B. 投资期限C. 投资方式D. 投资回报答案:C9.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其主要目的是:A. 降低成本B. 增加市场份额C. 规避贸易壁垒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10.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不包括:A. 自由贸易区B. 共同市场C. 关税同盟D. 双边贸易协定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A. 资源禀赋B. 技术水平C. 消费者偏好D. 贸易政策答案:ABCD2.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部分?A. 经常账户B. 资本和金融账户C. 储备资产D. 政府预算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效应?A. 贸易创造B. 规模经济C. 投资自由化D. 货币贬值答案:ABC4.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A. 提供稳定的汇率B.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C. 维护国际金融稳定D.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答案:ABC5. 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A. 银行B. 跨国公司C. 政府D. 个人投资者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区别。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习题(一)选择题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A 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2. 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A如果边际收益非常大,他或她就不用考虑机会成本B进行最小机会成本的选择C比较该选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D只有当总利益非常大时,他或她才会选择使用其稀缺的资源3.机会成本()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4.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A都受损B一人受益,一人受损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5. 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少D无法确定6 .一个国家(),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7.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B边际收益曲线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8.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棉花的生产数量()A上升;增加B上升;减少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9 .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0 .经济学家作出这样的假设:作为一种目标,消费者总是在追求()A其效用最大化B其收入的最大化C其边际效用的最大化D以上选项均不对(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3用相对价格概念解释经济行为主体是如何摆脱“货币幻觉”的影响的。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A. 国内经济政策B. 国际贸易与投资C. 国际货币体系D. 国际政治关系答案:B2.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什么?A. 其资源最丰富的商品B. 其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C. 其技术最先进的商品D. 其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商品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A. 关税B. 配额C. 出口补贴D. 进口许可证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主张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生产效率最高的商品,进口其生产效率最低的商品。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商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2. 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答案: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个记录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有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它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以及官方储备账户。
经常账户记录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资本流动和金融资产的交易,官方储备账户记录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变动。
三、论述题1. 论述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时,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同时,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外国商品,导致进口增加。
相反,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时,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促进出口;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抑制进口。
此外,汇率变动还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因为投资成本和收益会随着汇率变动而变化。
2. 分析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答案: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全球化促进了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流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投资机会,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挑战方面,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就业产生压力,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下册答案

国际经济学第八版下册答案【篇一: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八版课后答案(英文)-ch10】>trad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apter organization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the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promoting manufacturing through protectionismcase study: mexico abandons 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results of favoring manufacturing: problems of 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trade liberalization since 1985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the east asian miraclethe facts of asian growthtrade policy in the hpaes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hpaesbox: india’s boomother factors in growthsummary? chapter overviewthe final two chapter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chapters 10 and 11, discuss trade policy consid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specific issues. chapter 10 focuses on the use of trade policy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hapter 11 focuses on new controversies in trade policy.while there is great diversity amo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y share some common policy concerns. these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e uneven degree of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untry, and the desire to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both the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trade policy strategie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ttempts to address these concerns.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pose the creation of a significant manufacturing sector as a key go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e commonly voiced argument for protect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the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which states that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 potent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manufacturing and can realize that potential through an initial period of protection. this argument assumes market failure in the form of imperfect capital markets or the existence of externalities in production. such a market failure makes the social return to production higher than the private return. this implies that a firm will not be able to recapture rents or profits that are in line with the contribution to welfare made by the product or industry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m. without some government support, the argument goes,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which will occur in this industry will be less than socially optimal levels.chapter 10 trad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43given these arguments, many nations have attempted import-substitution-le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strategy was quite popular and did lead to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imports in some countries. the overall result, though, was not a success. the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did not always hold, as protection could let young industries survive, but could not make them efficient. by the late 1980s, most countries had shifted away from the strategy, and the chapter includes a case study of mexico’s change from import substitution to a more open strategy.since 1985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had abandoned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pursued (sometimesaggressively)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chapter notes two sides of the experience. on the one hand, trade has gone up considerably and changed in character.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ort far more of the gdpthan prior to liberalization, and more of it is in manufacturing as opposed to agricultural or mining se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these countries has not been universally goo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tell if the success stories are due to trade or due to reforms that came at the same time as liberalization. the east asian “miracle” of the high-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 (hpaes) provides a striking andcontroversial example of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while these countrie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the late 1990s (see chapter 22),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ir spectaculargrowth from the 1960s to 1990s.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the growth was extremely impressive; the controversy is over the source of the success in these countries. some observers argue that although these countries do not practice free trade, they have lower rates of protection (and more outward orientation) tha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other observers argue that the interventionist industrial policies pursued by the hpaes have been the reason for success, and outward orientation is just a by-product of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industry. still others argue that high rates of domestic savings and rapid improvements in education are behind the stunning growth performance.? answers to textbook problems1. the countries that seem to benefit most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include many of the countries of thepacific rim, south korea, taiwan, singapore, hong kong, malaysia, indonesia, and others. though the experience of each country is somewhat different, most of these countries employed some kind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during the beginning phases of their development, but then withdrew protection relatively quickly after industries became competitive on world markets. concerningwhether their experiences lend support to the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or argues against it is still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it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for these countries to engage in export-led growth without some kind of initi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he japanese example gives pause to those who believe that protectionism is always disastrous.however, the fact of japanese success does not demonstrate that protectionist trade policy wasresponsible for that success. japan was an exceptional society that had emerged into the ranks of advanced nations before world war ii and was recovering from wartime devastation. it is arguable that economic success would have come anyway, so that the apparent success of protection represents a “pseudo-infant-industry” case of the kind discussed in the text.a. the initial high costs of production would justify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if the costs to thesociety during the period of protection were less than the future stream of benefits from a mature, low cost industry.b. an individual firm does not have an incentive to bear development costs itself for an entireindustry when these benefits will accrue to other firms. thereis a stronger case for infantindustry protection in this instanc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of market failure in the form of theappropriability of technology. 2. 3.44 krugman/obstfeld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eighth edition4. india ceased being a colony of britain in 1948, thus its dramatic break from all imports in favor ofmexico (as opposed to recently deposed colonial firms in india) may have helped keep mexico open to importing capital goods necessary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in some countries the 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simply did not appear to work well. such protection will not create a competitive manufacturing sector if there are basic reasonswhy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particular area. this was particularly the case in manufacturing where many low-income countries lack skilled labor, entrepreneurs, and the level of managerialacumen necessary to be competitive in world markets. the argument is that trade policy alone cannot rectify these problems. often manufacturing was also created on such a small-scale that it made the industries noncompetitive, where economies of scale are critical to being a low-cost producer.moreover protectionist policies i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incentives, which has led to “rent-seeking” or corruption.question 6 involves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ual labor markets. the topic is not covered extensively in the current edition of the book and instructors may not want to assign the question unless they bring additional material into the classroom to augment the text.a. we know that the wages should be equivalent, so, given that80 – la ? wa, we can substitute wm for wa, and recall that wm ? 100 – lm.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that la ? lm ? 100, we getl*a?40 and the equilibrium wage ? 40.b. since wm ? 50, lm ? 50 and thus la ? 50 and wm ? 30, we have a net loss of (0.5)(10)(20) ? 100 in national income. 5. 6.【篇二: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1-8章】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延边大学《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2021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国际贸易的基础(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第3章国际贸易的基础(2) (4)第4章贸易政策 (6)第5章贸易保护理论 (7)第6章国际收支分析 (8)第7章汇率决定理论 (10)第8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11)第9章要素的国际流动 (12)第10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14)第11章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15)内容可能与手中的教材有一些出入!!!第1章绪论重点问题: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对象及其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单选1.国际经济学分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B)A经济增长 B经济自然增长 C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 D经济发展2.经济发展是(D)A经济结构的变革 B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变革 C经济自然增长 D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3.国际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是(B )A社会分工 B国际分工 C产业内分工 D产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4.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A)A生产要跨国界流动 B国际分工 C商品跨国界流通 D开放经济✧判断1.经济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关。
(√)2.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国际资源配置、国际经济福利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3.一般而言,国际经济运行中,经济调节手段能够贯彻得比较彻底。
(×)4.经济产出与经济要素在国际间可以流动但却不能自由流动。
(√)5.个体、企业和国家的跨国经济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经济。
(×)6.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7.国际经济中不存在公平和效率问题。
(×)8.无论国际经济的经济主体还是国内经济的经济主体,其运行的主要基础是市场。
(√)✧名词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
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A。
商品B。
资本 C.人员 D.技术2.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A。
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B。
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C。
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D。
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3.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A。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
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
价格的差异4.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是(D)A。
递增B。
递减C。
先递增后递减D。
不变5。
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A。
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C.规模经济理论D。
垄断竞争理论6。
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B)A。
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C。
规模报酬不变D。
规模成本递增7。
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C)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B。
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C。
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D。
悲惨的增长8。
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B)A。
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C。
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9.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设在(B)A.日内瓦B。
纽约C。
布鲁塞尔 D.乌拉圭10。
在国际卡特尔订价中,当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卡特尔订价水平就(B) A。
越低B。
越高 C.不变D。
不确定11。
下述哪一种不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D)A。
双边套汇B。
多边套汇C。
套利D。
套期保值12。
下述几种货币中,哪一种是实行联合浮动的货币(D)A。
英镑B。
日元C。
美元D。
人民币13。
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D)A.进出口B。
利息收支C。
直接投资D。
特别提款权变动14.在分析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小国所面临的供给弹性是(D)A。
零B。
小于需求弹性C。
大于需求弹性D。
无穷大15。
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C)A。
固定汇率制 B.浮动汇率制 C.钉住汇率制 D.联合浮动制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下)练习题国际经济学(下)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国民生产总值资本项目国民收入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官方国际储备经常项目余额官方结算余额(或国际收支平衡) 汇率载体货币远期汇率外汇市场即期汇率利率平价条件货币总需求通货紧缩汇率超调通货膨胀长期费雪效应一价定律汇率的货币分析法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AA曲线通货膨胀偏向J曲线DD曲线转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储备货币外汇干预的信号效应金本位制冲销性外汇干预内部平衡外部平衡物价一硬币一流动机制可兑换货币支出一变动政策支出一转换政策特别提款权(SDR)二、填空题1、一同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该国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国民收入账户根据产生国民收入的支出方式将其分为:消费、投资、和经常项目。
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减去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值。
GDP衡量一国国境内的产出。
2、经常项目也等于一国净对外贷款。
与封闭经济不同,开放经济可以通过的方式储蓄。
因此,国民储蓄等于与经常项目余额之和。
3、国际收支账户提供有关经常项目组成和筹资方式的详细情况。
一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所有交易,都记录在国际收支账户上。
该账户规定,任何导致的交易,都要加上一个负号,任何导致的交易,都要加上一个正号。
4、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汇率在支出决策中具有一定作用,因为汇率使我们能够把木同国家的价格转化为可比形式。
当其他条件相间时,一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使本国出口的商品更加便宜,进口的商品更加昂贵。
一国货币的,使本国出口的商品更加昂贵.进口的商品更加便宜。
5、汇率由外汇市场决定。
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跨国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
6、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美元利率的使美元相对于欧元升值;欧元利率使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
7、当前汇率也受预期汇率水平影响。
例如.当利率不变时,如果美元/欧元预期汇率,当前的美元/欧元汇率会上升(美元相对于欧元升值)。
8、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它有流动性。
从实际考虑,货币总需求不是指对一定数量货币单位的需求,而是指对一定数量的购买力的需求。
实际货币总需求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以国内利率来计量) ,与经济中的交易量(以实际GDP计量) 。
9、当实际货币总供给与实际货币总需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给定价格水平与实际产出,货币供给增加将使利率。
货币供给减少将使利率。
如果价格水平不变,实际产出上升将使利率,实际产出的下降则具有相反的效果。
10、由绝对的购买力平价发展而来的则认为,汇率的百分比变化等于不同国家之间的。
1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之一是,它认为在自由竞争并且没有贸易障碍的情况下,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售价是一样的。
12、试图通过购买力平价来解释由货币供求所引起的长期汇率行为。
该理论认为,长期国际利率差异源于各国。
13、一国货币的实际汇率是指以国内支出篮子来衡量的国外典型支出篮子的价格,对的偏差可被看做是一国实际汇率的变化。
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对一国的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会导致该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的长期实际升值。
在此情况下,一国的实际汇率。
当国内产出相对于国外产出时,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将发生长期实际贬值,此时,该国的实际汇率。
14、将长期实际利率理论与国内货币因素如何决定长期价格水平的理论相结合,可以分析长期名义汇率的决定。
一国货币供给的逐步将最终引起其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增加和其货币汇率的同比例下降,这正符合的预测。
15、根据利率平价条件,不同国家名义利率的差异将等于变化的百分比。
如果利率平价在此意义上成立的话,那么实际利率平价条件也会使预期的实际利率差异与变化相等。
16、实际利率平价指出,预期通货膨胀率差异加上变化的百分比,就等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
17、在DD曲线上达到均衡,而AA曲线则代表均衡。
18、暂时性货币供给增长不会改变长期的预期汇率,但会使本币,产出。
19、暂时性财政扩张会使产出,但却使本币。
20、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于预与本国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当一国中央银行购买国外资产时,该国的货币供给就会自动。
同样,当中央银行出售国外资产时,货币供给就会自动。
21、实行固定汇率迫使中央银行放弃了运用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的能力。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购买国内资产将引起官方国际储备的等量,从而使货币供给和产出保持不变。
同样,中央银行出售国内资产也会引起等量国际储备的,但对货币供给和产出并无影响。
22、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比在浮动汇率制下对产出具有更大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扩张在短期内并不会引起“挤出”总需求的币值实际。
相反,它通过迫使中央银行购买国外资产而引起货币供给。
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的缔造者们希望采取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外部平衡的要求有充分的灵活性,以使各国在不损害内部平衡的同时实现外部平衡的目标。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为赤字国家提供,并允许各国在“根本性失衡”的情况下进行汇率调整。
24、金本位制下拥有一个有力的保证外部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盈余或赤字所产生的黄金流动引起价格的相应变化,减轻了经常项目的不平衡状态,并因此使所有国家最终实现外部平衡。
25、1958年之后欧洲各国相继恢复了货币的自由兑换,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贷币政策变得不太有效(美国除外),国际储备的变动更加捉摸不定。
这些变化显示了该体系的一个致命弱点。
为了同时达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就需要采取支出一变动政策与支出一转换政策。
不过的采用会引发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并动摇固定汇率制度的基础。
三、问答题1、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非储备金融项目差额、官方储备差额的计算,以及各自所表示的含义。
2、各交易如何在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借方和贷方记录中放映。
(如12章的课后习题3)。
3、各国资产用本币表示的收益率和用外币表示的收益率如何计算。
4、已知两国年利率、预期汇率,如何计算均衡汇率。
利率变动如何影响均衡汇率。
(如13章的课后习题5)5、对利息征税、对外汇资产征税后如何影响利率平价等式。
6、给定对未来汇率的预期,国内实际GNP的增加对汇率的短期影响是什么?7、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已知两国通胀率,如何计算两国的汇率变动状况。
8、一国产品的相对需求变动、产品的相对供给变动、货币供给量变动,对该国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会产生什么影响?9、两国之间发生收入转移后,如何影响两国的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如15章课后习题8)10、假设国会通过—项宪法修正案,要求美国政府始终奉行平衡项算政策。
这样,如果政府希望改变政府开支,则它必须同时等额改变税收,即ΔG=ΔT。
该宪法修正案是否意味着政府将无法采用财政政策来影响就业和产出呢? (提示:分析在“平衡预算”条件下.政府支出增加的影响,这里的政府支出增加必须与税收增加相同。
)11、如果一国政府最初预算平衡,但后来削减税收.那么政府就必须设法弥补由此产生的财政赤字。
假设人们预期政府会通过增发货币的方法来弥补亏空,你是否仍然预期税收减少会导致货币升值?12、假设利率平价并不完全成立,而真实的关系是R=R*+(E e-E)/E+ρ,其中ρ衡量的是国内储蓄与国外储蓄之间的风险差异。
假设政府开支出现永久性的增加,由于可能导致的政府赤字,ρ也增大了,即本币存款的风险变大。
请分析一下在此情况下这一政策对产出的影响?13、如果经济不是从充分就业的状态出发,那么永久性财政政策变动是否仍然不会对产出立即产生影响?14、说明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购买国内资产最终会如何影响其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在国际收支账户上如何反映出来?15、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政府支出增加如何影响该国的资产负债表?在国际收支账户中如何反映出来?16、描述非预期币值下调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收支账户的影响。
17、解释为什么在浮动汇率制下,暂时性财政扩张与永久性财政扩张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而在固定汇率制下的影响则不然。
18、什么叫外部平衡?经常账户过度赤字和过度盈余会引起什么问题?19、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是如何自动调整的?20、在金本位制下,各国可能会为了在有限的世界黄金储备中扩大自己的份额而实行极端的货币紧缩政策。
在储备货币本位制下各国的债券可以完全替代时,这种情况会发生吗?四、论述题1、运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说明一国实际货币总需求永久性下降对名义汇率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运用DD-AA曲线分析这一实际货币总需求永久性下降对该国产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2、运用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说明一国货币总供给永久性增加对名义汇率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运用DD-AA曲线分析这一货币总供给永久性上升对该国产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3、当我们讨论短期汇率超调时,我们曾假定实际产出不变。
现在,假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短期内提高了实际产出(第16章将给出此假定可以成立的理由),那么,这对汇率超调的程度会产生什么影响?可能出现“汇率缺调”的现象吗?4、假设某个经济中存在失业、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增加1倍。
在长期中,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产出回到长期水平。
假定在货币供给增加之前,利率等于长期利率,那么,长期价格水平上涨的比例是大于还是小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如果最初利率低于长期水平,情况又会如何呢?5、当经常项目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符合J曲线时,你应如何绘制DD—AA图?请运用这一修正后的图DD-AA,来分别讨论暂时性和永久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的效果。
6、使用DD-AA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下,进口关税对产出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如果世界各国都采用征收关税来解决失业和改善国际收支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呢?7、描述短期汇率超调的形成机制,并解释短期汇率超调的原因。
8、在浮动汇率制下,描述一国暂时性财政政策和永久性财政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9、在浮动汇率制下,描述一国暂时性货币政策和永久性货币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10、为什么讲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不对称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国的通货膨胀是如何引起世界性的通货膨胀。